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手握蜀汉兵权,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流放呢?

李严是刘备的托孤大臣不假,但是其并不是手握蜀汉兵权,至于其失败被流放,更是三国历史上的一大迷案,情节诡异,按照正史记载,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那么真相究竟如何?以下只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李严的履历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也就是荆州人,素来有盛名,其最早在荆州牧刘表手下就颇具才名,刘表可并不像演义所说的那么不堪,相比之下,荆州地区治安稳定,汇集了大量的名人才俊。而刘表死后,曹操南征大军将至,李严不愿意投降曹操,于是投奔了益州的刘璋,得到重用,并获得了巨大赞誉。

蜀汉后期的李严

李严的特殊身份

从这份履历可以看出,李严的特殊性,也是他受刘备重用的原因:第一,这人是个坚决的反曹派,这一点很重要,益州本地人对曹操并未恶感,以至于张松最早愿意献出益州给曹操,而张鲁更是愿意给曹操为奴,也不愿做刘备的座上宾;第二,李严是荆州人,要知道刘备的班底是荆州集团居多,诸葛亮、黄忠、魏延、马良等等,都是荆州人,而李严虽然在益州做官,但是其却和荆州集团也联系过多,而李严是同时被荆州和益州接纳称赞的,所以,其地位自然特殊,而在刘备攻取成都后,李严更是倾力相助,得到刘备的重用。

荆州牧刘表

不过刘备攻取成都后,接下来攻取益州,手下人才济济,文臣诸葛亮、法正,武将更是四大将军(没有赵云,也没有五虎上将),而李严作为青年才俊(年龄远小于刘备,大致年龄接近魏延),功劳有限,虽然得到重用,但是还没有声名显赫到权力中心,但是李严和魏延,作为荆州集团的两颗新星,已经冉冉升起,不过魏延更多的是军功,而李严则是文武双全。

李严为何可以被托孤

李严被托孤更多的可能是无奈之举,因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蜀汉文臣大将或死于战乱,或死于疾病,几乎已经凋零殆尽,四大将军全军覆没,而对于原来益州集团归顺的文臣武将,刘备大多持观望态度,并未敢重用,毕竟归附时间较多,因此,托孤之时,自然而然的就交给了值得托付的诸葛亮,然而此时的诸葛亮并未真正的领兵作战,刘备于是安排了李严为辅。此时的李严,青年才俊,比仅有武力的魏延更为适合,更重要的是李严早都益州集团认可,因此,安排李严辅助诸葛亮可能是最利于稳定朝政的。

永安托孤

李严托孤后的尴尬地位

李严作为托孤大臣,是名副其实的蜀汉政权三把手,但是其远远没有达到其政治地位,其也没有手握兵权,相反,其处于一个尴尬地位,首先作为二把手的诸葛亮,开府,这个政治待遇极高,所以《出师表》中不断提高宫中、府中,其实诸葛亮的府中已经替代了宫中的地位,以至于刘禅说道“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而李严作为三把手,不能开府,自然就无法参与朝政,其接受的任务是防范东吴,而夷陵险塞,而蜀汉与东吴结盟,压根就不需要怎么防范,所以李严是被排挤的,要什么不给什么,还无法参与朝政,甚至诸葛亮的丞相府的一个司马都可以骑到李严头上,你说李严能不憋屈吗?

李严的历史迷案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终于李严开始了反抗,趁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写信给诸葛亮说粮草不够,请撤兵;同时又在成都散布说诸葛亮不会撤兵,等诸葛亮撤军回到成都时,李严还一脸惊讶,最后诸葛亮拿出李严亲笔书信,李严哑口无言,经过审理,撤销一切职务,被流放。这是历史的记载,可以看出这段记载,很不合情理,李严既然有意栽赃,怎么会留下亲笔书信呢?如果留下亲笔书信,又怎会铤而走险?

遭流放的李严

历史真相究竟如何?

原因究竟为何,已经无法得知了,不过究竟官场的李严,的确这样收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那么真实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原因大概可能有以下几个:

第一,李严真是傻掉了,已经被压迫到极限的李严决定铤而走险,而且他想利用诸葛亮的反对派攻击诸葛亮,让刘禅也站立在自己立场上,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第二,诸葛亮暗中陷害李严,诸葛亮为了避免有人掣肘,尤其是自己去世后,自己的继承人无法对抗李严,从而影响自己既定的方针路线,继而编制一个计划,陷害李严,或者授意别人陷害李严,但是最后李严认罪,似乎这个可能性也不大;

第三,就是李严在计划一个巨大的阴谋时,被人泄密,而泄密之人告密,并答应李严销毁的证据保存下来,献给了诸葛亮,导致阴谋破裂。

真实原因无从得知,但是事实就是如此,经过这次变化,李严彻底失去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而蜀汉也在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近了。

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手握蜀汉兵权,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流放呢?

李严因为杰出的行政和军事才能得到刘备的赏识和器重,在刘备临死之际,把他与诸葛亮一起作为托孤大臣。但由于李严私欲膨胀、贪婪奢侈、推卸责任,被诸葛亮流放,实乃咎由自取,怨不得他人。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01

李严以杰出的才干得到刘备重用

李严年轻时,是荆州牧刘表属下郡中专职吏员,素以才干知名。曹操南征进入荆州,李严时为秭归县令。李严不愿意归附曹操,于是西往奔蜀,益州牧刘璋任命为成都县令,又获得了能干的名声。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与刘璋闹翻,刘璋任命李严代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李严却率领部下投降了刘备,被任命为裨将军。刘备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益州在刘璋的治理下,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刘备就令李严与诸葛亮、法正、尹籍、刘巴等五人一起制定《蜀科》,为后来蜀汉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局势非常紧张。此时,盗贼马秦、高胜等人在郪县起兵,召集了数万人,到达资中县作乱。李严不等待刘备另外发兵救援,仅带领本郡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盗贼四散逃命,回家为民。

不久,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带兵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逃走。刘备因为李严优异的功绩加升为辅汉将军,兼任原郡郡守。

李严凭借自己的杰出才干,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和重用。

02

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被委以重任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讨伐东吴,在夷陵被陆逊打得大败,逃回白帝城。刘备征召李严来到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尚书令是对君主直接负责,执行一切政令的首脑,总揽一切内政事务。由此看见,刘备对李严的信任。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重,以李严为中护军,统管内外军事,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留下镇守永安。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后,封李严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李严是除了诸葛亮之外,刘备唯一的托孤之臣,统管内外军事,辅佐少主,镇守永安。由此看出刘备的意图,那就是把军事重点放在了防御东吴方向,而且对李严委以重任。

诸葛亮深得刘备的信任,但在对待东吴的战略上,与刘备存在很大的分歧。诸葛亮坚持与孙吴结盟,并且不支持刘备讨伐东吴。尽管刘备是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动了对孙吴的战争,但其根本目的是夺回荆州。

刘备得不到诸葛亮的支持,也就对诸葛亮的信任打了折扣。刘备把内外军事,以及主要军事力量交给李严,驻守永安对抗孙吴,就看出刘备对李严的信任程度。

03

李严品行不端,性情孤傲,逐步被边缘化。

关羽失掉荆州,刘备夷陵大败,蜀汉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已经没有能力来对抗孙吴,更没有能力抵御曹魏和孙吴的联合进攻。

诸葛亮审时度势,派遣使者重新与孙吴和好,再续孙刘联盟。这尽管是违背刘备的意愿,但也是唯一解救蜀汉命运的正确策略。

经过五年苦心经营,诸葛亮不仅恢复了蜀汉的经济、军事实力,而且也彻底控制了蜀汉的军政大权。

李严尽管是托孤大臣,但由于自己品行不端,得不到同僚们的支持,诸葛亮的强势也逼迫后主刘禅无法支持李严,李严逐步被边缘化。

李严在犍为太守任上时,因为优秀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吏民的赞誉: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

但是,李严也趁此机会大饱私囊,在其期间大肆修筑房舍以满足一己之私。

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曾经因为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意见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怒之下主动辞职引退;都督江州之后,又与属下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嫉恨,惧怕被诬陷而叛逃降魏。

李严自视甚高,护军辅匡等人在年龄、地位上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不愿主动与他们交往。

李严的所作所为,逐渐把自己孤立起来,得不到同僚的支持,逐渐远离了权力的核心。

04

李严因为自己的贪欲,以及推卸责任,导致了被流放的结局。

建兴四年(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曹魏,想调遣李严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而且要求划分五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

此前,李严曾经劝说诸葛亮应该加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言辞驳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渐形合影离。

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李严,字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

诸葛亮认为“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依然与李严并肩合作,相忍为国。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分三路进逼汉川。为了加强汉中防务,诸葛亮遂要求李严率领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曹军。

但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里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明白李严的意图,就是又趁此机会伸手要官。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他都督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理丞相府事务。

此时,李严改名为李平。

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李平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平派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撤军。

李严听说军队撤军,害怕诸葛亮追究其粮草供应不利、延误战机的责任。为了解脱,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足,怎么又撤军了呢?”

李严上奏后主,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以便与其决战。”

诸葛亮退军后,将李严的前后奏疏的原本手迹上奏后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暴露无遗。

李严理屈词穷,只得叩头认罪。

于是,诸葛亮上奏后主,将李严的所作所为一股脑儿全部揭露出来,连他贪图那些小恩小惠都给抖搂了出来,伸手要官,胁迫要权的事就更不必说了。最后诸葛亮还说:“这事我都不想多说,说多了我自己都觉得丢人。”

后主刘禅于是下诏,废李严为庶民,流放梓潼郡。

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到这个消息,认为诸葛亮一死,再也不会有人会想起他来,再安排他做官啦。于是,在心怀忧愤中,李严病死。

由此看来,李严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不要说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比,就是与一般官员的清廉勤政相比,李严也差得太远。过度的贪欲,品行不端,不仅辜负了刘备的临终嘱托和信任,而且让自己走上了被废流放的道路。

这一切,都是李严咎由自取,天理难容,怨不得任何人。此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此言不假。

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手握蜀汉兵权,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流放呢?

谢谢邀请!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李严,手握蜀汉兵权,为何被诸葛亮流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刘备托付国家大事,必然要托付两个人。如果只托付给诸葛亮,恐怕有两个弊病,一是刘备的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军国大事托付给诸葛亮了,会引起益州地主官僚的不满,害怕会生乱,权利托付给李严,李严在益州有一定的实力,这个弊病可以避免。二是刘备知道自己的儿子的才能,特别担心诸葛亮取而代之。军国大事两人承担,李严负责军事,诸葛亮负责政治,两人互相牵制,诸葛亮就不好取而代之了。

诸葛亮对于刘备的托孤心思,是相当明白的,对于权利分散,诸葛亮内心不满,表面也不表现出来。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对子李严的权利,逐渐收拢,久之,引起李严的不满,有时双方不配合,矛盾加剧。一次李严在刘禅面前撒谎,让诸葛亮抓到把柄。本来是李严告诉诸葛亮说粮草不足,必须退兵,李严却在刘禅面前说,粮草充足,丞相为何退兵?真相大白后,李严被流放,军政大权,诸葛亮一人掌管了!

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手握蜀汉兵权,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流放呢?

刘备征讨东吴失败,临死前托孤,嘱付诸葛亮和李严为顾名大臣,共同辅佐刘禅。

诸葛亮很器重李严,每次出兵北伐时,就将后方的国事与补给事宜都交他办理。有次遇到魏国曹真来攻,甚至派李严亲自带兵前往抵御。

可惜的是,公元231年的一次说谎,断送了李严的前途。

那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北伐,一路颇为顺利, 已经进军到祈山了,唯独物资供应匮乏,特吩咐李严加紧运送。

到了夏秋之际,四川下起了绵绵细雨,道路泥泞,运粮不继,李严害怕诸葛亮责怪他,居然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去叫诸葛亮撒军。

诸葛亮以为后方出了大事,于是便举军撤回。李严听说诸葛亮撒军了,更加害怕,一方面遣人送信问诸葛亮:“军粮还很充足,你为什么要撤军呢?”一方面上疏刘禅,说诸葛亮撤军的目的,是想诱敌深入,好加以迎头痛击。

李严为了替自己开脱运粮不继的罪名,竟在两边说谎,结果是捅了更大的蜂窝。

诸葛亮回成都后,发现事有蹊跷,下令彻查,对照李严写给诸葛亮和刘禅的信,果然牛头不对马嘴,李严“辞穷精竭”,无话可说,只好俯首认罪。

诸葛亮大怒,便向刘禅参了李严一本,明确指出要废其官职,贬为平民。

以诸葛亮平日用法之严,这次没杀李严的头,算是法外开恩了。

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手握蜀汉兵权,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流放呢?

因为真正的托孤大臣只有诸葛亮一人而已,李严表面上算是托孤重臣,实际上不过是刘备用来充门面,团结各派势力的形象工程而已。

刘备集团的势力组成与曹魏及江东孙权是不一样的,作为益州外来的政权,刘备集团的核心是荆州流亡士人集团,刘备的国策是联合外地人,打压本地人。



益州除了荆州人是外地人,还有一部分是东州人,东州人是刘焉和刘璋时期,从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及荆州地区逃亡到益州的人,这部分人在刘备入川后,就跟随了刘备。

外地政权要想在益州生存下来,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像江东政权一样,接纳本地势力加入政权内部,缓解本地、外地双方矛盾;二是联合所有外地人严格打压本地人,刘备集团选择后者。

刘备在夷陵兵败后,对未来政权的组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决定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刘备是先任命李严为尚书令,将他召到永安宫,协助自已处理政事,而诸葛亮留在成都辅佐刘禅,刘备此举在蜀汉形成了一个双政治中心的局面,由成都的诸葛亮辅佐刘禅进行具体的事项裁决,再备案抄送身在永安的李严和刘备。

刘备这么做,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将来的政治中心一定是成都,永安不过是个过渡期,因为未来是属于年轻的新主,李严不过就是刘备在生病之际,协助处理政事的助手而已。

刘备病重之后,将诸葛亮和刘禅从成都召到永安,开始进行最后的安排,并对诸葛亮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如果我这个儿子可以辅佐,请你辅佐他,如果他不是那块料,请你自行选择。

这话是刘备对诸葛亮说的,明见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如果刘备的托孤大臣是两个人:诸葛亮和李严的话,史书就不应该只记录“谓亮曰”,而是“谓亮及严曰”,完全可见李严就是凑数的。

还有接下来的安排,也让李严觉得不过是个陪衬,刘备托孤完毕后,诸葛亮和刘禅回成都主持政事了,而李严虽然被任命为中都护,作为名义的军事一把手,却留在永安镇守,古往今来,从来没有这样的例子,托孤大臣在边境镇守,这算什么托孤大臣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刘备故意这么做的,他只是给了整个集团一个团结外地人的信号,而并没有给李严实际的权力,李严虽然是名义的军事一把手,可是远离政治中心,并且兵权还不是全部在李严手中,只有部分,就是留守永安的兵力属于李严掌管。

之所以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白刘备托孤时,蜀汉的政治生态,以及托孤大臣的安排,以刘备的眼光,他不会看不到李严不堪大用,如果李严真能与诸葛亮分庭抗礼的话,刘备也不会用李严。

刘备的安排,注定了李严的失败,无论李严怎么挣扎,他都将是个失败者,除非李严老老实实的跟着诸葛亮,不出乱子,估计李严也能成为蜀汉数一数二的重臣,可是李严不甘心。

诸葛亮在刘备一去世后,就开府治事,而李严不可以,诸葛亮被任命为益州牧,而李严却没有同等官职,益州牧是什么概念?蜀汉就只有一个州:益州,而诸葛亮是这个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蜀汉大大小小的地方官,除了中央官之外,全部都是诸葛亮的下属,包括李严。

李严在政治上的权力不如诸葛亮,能力不如诸葛亮,手中的兵权也不如诸葛亮,李严名义上是军事统帅,实际上统属的兵力只有留镇永安的兵力,最多也就万把人,诸葛亮北伐,在前线冲锋陷阵,作为军事统帅的李严却在后方作着后勤部长的工作。

换了谁,也不乐意了,明明是托孤重臣来着,却处处受到打击,李严要怪就只能怪刘备作出这样的安排。

最后导致李严被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李严的性格,李严这个人,比关羽还关羽,比魏延更魏延,也就是说极难相处,且自视极高,始终弄不明白,李严为什么以如此低劣的手法陷害诸葛亮,也许在后人开了上帝视角,认为李严愚蠢,在当时,李严本人来看,并不觉得自已有什么不妥。

诸葛亮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不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人,而且以诸葛亮的为人和性格来看,执法公平,为人正直,即使是废除李严,也是通过集体弹劾,而在弹劾李严的人员名单上,包括了蜀汉大大小小的官员,这足以说明李严的不得人心。

如果要问李严为什么会被诸葛亮流放?

原因就是李严不甘心只当个陪衬,不甘心刘备的安排,不甘心他这个辅政大臣名不副实,不甘心诸葛亮一个人独揽大权,所以李严想以非正常手段陷害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抓住把柄和证据,最终将李严贬为平民百姓。

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手握蜀汉兵权,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流放呢?

诸葛亮和李严同为托孤大臣,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诸葛亮为丞相主政,李严为中都护主军。

刘备这样安排是效仿东吴孙策托孤的安排,张昭为正,周瑜为副,所以在刘备看来,是希望李严起到周瑜的作用,是相当重视李严的,但在刘备死后仅仅八年,李严就被废黜流放,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李严为什么会被选中吧。

蜀汉集团内部关系复杂,它是由外来军事集团建立起的一个政权。大概分为三个势力,一个是益州本地在朝做官的,和益州本地豪族组成的益州集团,一个是跟随刘焉、刘璋父子入川的大小官员,我们称他们为东州集团,最后一个是跟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蜀汉的机构是后来者居上,荆州集团为绝对核心,夷陵大败以后,蜀汉损失了大量的生力军,荆州集团丧失了对另外两家的绝对优势,形式发生了变化,刘备也不得不调整策略,荆州集团为核心不变,团结拉拢东州集团,共同防范益州本地集团。李严作为东州集团的领袖,就成了托孤的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

李严是亲荆州集团的,李严本人是荆州人。赤壁大战,曹操拿下荆州,李严不愿意投降曹操,才西进入蜀,成为刘璋的部下。由于李严聪明能干,也颇受刘璋器重。在刘备入川的时候,李严又是亲自率兵向刘备本人投降的,在被授予犍为太守以后,兢兢业业,兴修水利,政绩斐然,是一员难得的干吏,刘备对他的表现也是相当的满意。因此,于公于私,李严都是最合适的托孤副手。

李严是最合适的托孤人选之一,但最终为什么会被流放呢?

刘禅即位以后,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钺,加光禄勋,从兴业将军这个杂号将军,提拔为前将军,留守永安,诸葛亮则返回成都主持大局。诸葛亮主政以后的当务之急是派陈震去和东吴盟好,陈震是李严的老乡,在临行前一天,专门拜访诸葛亮,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意思是李严此人心术不正,好大喜功,可能会制造事端,丞相不得不防。诸葛亮想到,先帝尸骨未寒,李严就曾劝自己加九锡,称王,被自己严加驳斥,于是两人渐生嫌隙。但诸葛亮还是以大局为重,并没有把事情扩大化,但心中对李严的成见,恐怕已经种下了种子。

后来,诸葛亮要北伐,需要李严相助,驻守汉中,李严拒绝。李严要开牙建府,从益州划出几个郡,组建巴州,自己出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拒绝。两人你来我往,矛盾逐渐增多,事情的导火索就是第四次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领军,李严负责督运粮草。由于夏秋交际,雨水过多,道路泥泞,运送粮草困难,耽误了时日。李严亲笔致信诸葛亮,道明原委,商量着不行就撤军。李严作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是有权要求撤军的。诸葛亮也想,这样的天气,粮草供应不上,与曹魏僵持下去对自己不利,于是也就同意了撤军的方案。

坏就坏在撤军途中,刘禅问李严丞相为何撤军,如果李严此时如实相告,就不会有后面的一系列的事情了。李严对刘禅撒谎说,丞相是伪退,是诱敌深入,仗还是要打的。后来刘禅发现是真撤,李严就又撒了一个更大的慌,说粮草充足,不知丞相为何撤军。这就很坏了,作为中都护不知为何撤军?皇帝会猜忌诸葛亮谋反,带兵夺权的。

诸葛亮回朝后,拿出李严的亲笔书信,撤军原委真相大白。两人对质的结果是,李严词穷,叩首认罪。诸葛亮也终于忍无可忍,再让他这样在朝中搬弄是非,颠倒黑白,自己也没法安心在外带兵北伐,因此就决定罢黜李严。

诸葛亮罢黜李严不是因为个人恩怨,打击报复李严,而是联合朝中各方势力,大小二十多名官员,联名上书罢免他的,同为托孤大臣,葛亮一心为公,执法必严,且公平公正,李严却处处掣肘,不予配合,谋权谋私,这完全违背了刘备托孤的初衷,同僚们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所以李严被废完全是咎由自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