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回周瑜,孙权为什么不听托孤之臣劝降?

原因太简单了,是否投降属于外事,外事不决要问周瑜。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因为张昭属于文臣,而周瑜属于武将,其代表不同对阵营,换而言之,就是张昭说话在武将中作用不大,而周瑜在军中地位强大,其在军中有发言权。

孙策在其身后,对继承人做了安排,当时孙权年龄并不大,因此,制定了两位托孤人,也就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回周瑜”。

孙权

张昭作为江东文臣代表,处理政务没有问题,而且在江东文臣之中地位崇高,一言九鼎,遇到政务内事不能决断时,询问张昭,不仅可以提供有力意见,还可以服众;同样,对于外事,尤其是对外军事而言,其主要要听取武将的意见,尤其是对外战争,就需要依靠武将奋身杀敌,因此,必须征得武将的同意。

周瑜

在面对曹操大军时,江东的文臣武将分歧很大,文臣主张投降,而武将主张力抗。此时孙权犹豫不决,那么自然需要听取武将的意见。江东文臣投降曹魏,仍然不失重用,说不定还会加官进爵,而孙权呢?

将军降曹,何以处至?可见文臣和孙权的立场并不相同,而孙权作为一代明主,自然知晓,因此,其才没有听取张昭的意见。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回周瑜,孙权为什么不听托孤之臣劝降?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为什么不听托孤之臣劝降?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孙策托孤于张昭与周瑜时对孙权说的一句内心话,其大意是说,国家内政方面的大事遇到疑难,无法决策时,可以多问问张昭;国家外交、对外战争等方面的事情,如果一时决心难下,可以多听听周瑜的意见。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正史没有记载。不过,《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用《吴历》的内容,说得更透彻。

孙策对张昭说:“如果孙权没有能力承担大事,您就可以取而代之。”

不过,自始至终,张昭既没有取代孙权,孙权也不会让张昭取代,孙权有自己的主见,很少受到张昭的左右。

对于投降曹操这件事情,尽管当时很多人慑于曹操的压力,以张昭为首的大多数人都劝权投降曹操,孙权尽管犹豫不决,最后还是采纳鲁肃的建议,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赢得了赤壁之战。

孙权为什么没有采纳张昭投降曹操的建议呢?

山野老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投降不符合孙权的利益。

当时,曹操号称统帅八十万大军下江南,要与孙权“会猎于吴”。孙权江东人士对此“莫不响震失色”。

以张昭为首的一大批官员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这个时候,鲁肃对孙权说:“东吴所有的人都有可以投降曹操。我鲁肃也可以投降曹操。我投降曹操后还可以做官,只有我努力,官还会越做越大。要是您投降曹操,还能有今日这般的地位吗?”

由此坚定了孙权抵抗曹操的决心。

二,主战有一定的市场。

尽管东吴大多数官员主张投降曹操,但是仍然有人主战,主战还有一定的市场。

哪些人主战呢?以周瑜、鲁肃等为代表的的武将主战!

自古以来,就有文官主和、武将主战的说法。

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有文官主和、武将主战的说法呢?

对于这一点,《红楼梦》中人,贾宝玉说得最透彻。

下面是贾宝玉与袭人的一段对话:

贾宝玉说“人谁不死,只要死得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

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

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污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也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贾宝玉这段话看似胡言乱语,实则是作者借贾宝玉之口,道自己的心声。

对于投降曹操,对于赤壁之战,无论是主和或主战都如贾宝玉所言,存有私心。

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官为了保命,武将是为了成名。

历史上主流声音都是赞扬孙刘联合,抵抗曹操的。

实际上,历史上对于赤壁之战,早有杂音。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就说,如果当时孙权采纳张昭的建议,投降曹操,国家就会早一天实现统一,百姓就会少遭战难之苦。

孙权、刘备等人为了一己之私,毁了国家统一大业!

如果孙权、周瑜、鲁肃等为了国家统一大业,顺应历史潮流,也许正如裴松之所言,国家会早一天统一,百姓会少遭战难之苦!

三,怎样对付曹操属于外交问题。

孙权不采纳张昭投降曹操的建议,并不是孙权违背了孙策的遗言。

是否投降曹操属于外交、战争等范围,按孙策遗言,属于“外事”,是周瑜管辖的领域,所以鲁肃建议孙权征召周瑜,听取周瑜的建议。

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将在鄱阳湖训练水兵的周瑜连夜召回。

周瑜主战,与孙权的想法一致,所以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并任命周瑜为都督,筹划、指挥开战。

综上所述:孙权不采纳张昭的建议,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是主要是为了一己之私,逆历史潮流而动,由此毁了国家统一大业!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回周瑜,孙权为什么不听托孤之臣劝降?

既然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投降这种事情为什么要听张昭的呢?举旗投降,这可不仅仅是内事,他同样也是外事,更是孙家的家事,岂能因为张昭一人之言而废天下之事乎?

辅军中郎将张昭,字子布,孙策的托孤之臣。孙权年幼之时,张昭带领全体东吴员工行君臣之礼,而且张昭本人又是孙权的老师,两人关系很是亲密。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年幼的孙权能够坐领江东,张昭居功至伟。

张昭属于文官,办事能力极其强悍,深的孙策信任,日常事务悉听尊便。一度是得张昭的名气超过孙策。人人都知道江东有一个叫张昭的领头羊,却不知道张昭的上级是孙策。这件事一度让张昭很是紧张,他很怕抢了孙策的威风而被害,哪只孙策对此事看得十分平淡,一笑了之,继续重用张昭。

张昭之所以能成为托孤之臣,归根结底是能力出众,忠心耿耿,值得托付。那么张昭为什么一直要主张投降,而被网民调侃为“带投大哥”呢?

其实,张昭主张投降并不是所谓的见钱眼开或者是为官为爵。早在之前,曹操要挟孙权时写过一封信,要求孙权处决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张昭。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张昭对孙权的重要性,尤其是忠诚度,绝对靠谱。而张昭一直鼓吹赤壁战前投降,是跟他的政治立场有关。

江东政治派系分为鹰派和鸽派,鹰牌的代表人物有周瑜、黄盖、程普等一系列武将,鸽派代表则是一些文官,如张昭、程秉、陆纪、严峻等。鹰派都是当年刀枪血雨走出来的,自然不畏惧打仗,而鸽派则是清一色的政治家、谋臣出生,想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与鹰派大有不同。

张昭作为一位政治家,归根结底是要达成东吴的政治目的,即孙策留下的“保江东、观成败!”的方针策略。只要能够达到保江东的目的,一切荣辱都是可以让步的,这就是所谓政治家的“傲骨”。

以张昭的观点来看,他支持投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曹操的主要目的是征讨刘备而非江东,刘备是想要祸水东引,江东不能上当。②江东势单力薄,不能与曹操抗衡,可以称臣,以图自保。③:曹操师出有名,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一旦兵锋想向,难有后路。

从张昭的观点来看,张昭绝对是老绥靖政策支持者了。割肉喂狼,不知唇亡齿寒。他想用一时的媾和来换取和平,那是绝对不能达到目的的。张昭就像是有一只鸽子,温顺和善,只求口粮,一家安康,情愿把巢架在鹰巢之下。张昭错吗?从政治的角度考虑好像并不算错,但实际效果欠缺糟糕的很,所谓的“曲线救国”不就是典型的反面案例嘛?

孙权为什么就不听从张昭的建议呢?因为孙权本质上是鹰派。孙权比张昭高明的一点就是:他是一个深谙政治道理的鹰派。这就是他为什么选择战争而却不惩罚张昭的原因,因为张昭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有利于政权存续的,这是政治家的韬略。

孙权在下定决心之前,分别寻求了鲁肃、诸葛亮、周瑜的意见,最终下定决心:吾计决矣,吾与曹贼势不两立!

鲁肃是文官里面极其稀有的鹰派人物,他也是东吴版“隆中对”的提出者。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鲁肃被刻画成一个呆萌人物,实则不然。鲁肃的政治眼光是超乎寻常的,是得到诸葛亮认可的,所以两人才能一拍即合。这并不是因为鲁肃被诸葛亮忽悠,而是站在彼时彼刻,孙刘联盟是最好的出路。赤壁之战结束后,鲁肃立刻将除掉关羽、夺去荆州当做主要任务,丝毫不念当年联盟之情,由此可见鲁肃才是东吴顶尖政治家。

鲁肃为孙权算清了政治账,阐述了孙刘联盟是当前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根本手段。随后,诸葛亮又通过三寸不烂之舌为孙权算清了联盟账。最后,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是周瑜从前线回来为孙权算清了军事账。三个人针对能不能打、能不能联盟、能不能打赢,三个问题进行了意见交流,最终决定发动战争。

对于张昭的投降行为,孙权能够谅解,但始终是在心里留下了创伤。孙权没想到自己的老师居然是如此肤浅狭隘的政治家。以至于在孙权称帝之后,众人都以为张昭是名副其实的丞相,结果孙权始终没有册封张昭,甚至在宴会上以张昭劝降之时羞辱过张昭。由此可见,张昭的劝降举动不仅没能得到孙权的认可,然而给自己碰了一鼻子灰,还成为了我们后世人的笑柄。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回周瑜,孙权为什么不听托孤之臣劝降?

外事问周瑜嘛,周瑜说了不投降,哪有不听,听了啊,内事才问张昭。与曹操开战明明是外事嘛!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回周瑜,孙权为什么不听托孤之臣劝降?

这属于外事问周瑜,他说不投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