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用“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做口号,那他的队伍吃什么?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的重要首领,其部队的口号是“吃他娘,喝他娘,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然而正是这个口号,让李自成迅速扩充了部队,灭亡了明朝,但是同样也是这个口号,让他失去了天下,最后兵败身死,那么这个口号为什么又这么大的作用呢?喊了这个口号,他的队伍吃什么呢?
李自成
其实,一开始李自成的部队规模不大时,其并没有什么口号和方针,而是采取了流动作战的方式,四处流窜,而在崇祯十三年,李自成进攻河南后,开始有明朝的知识分子加入,这些知识分子的加入让李自成开始萌发统一天下的野心,那总得有口号吧,于是一个为河南地区遍地灾民打造的口号就这样诞生了,作为当地吃都吃不起的灾民,却还得承担朝廷沉重的赋税,早已经对朝廷不满,而李自成的“吃他娘,喝他娘,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劳苦百姓的热情,于是李自成的部队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迅速扩充,最终灭亡了明朝。
农民欢迎李自成部队
那么部队不能从百姓那里纳粮,部队吃什么呢?尤其是队伍扩充后,其给养更是增加了很多。解决的办法就是打土豪,明朝末年土地兼并,地主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财富,而农民军重点打击了地主富豪,那么收获颇丰,这些收获可以完全支持李自成的部队,尤其是攻下北京之后,更是通过拷掠,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可以满足部队和李自成政权的正常运转,而李自成政权成立后,也继续执行自己的口号,百姓不纳粮。但是这一政策虽然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但是却彻底激发了地主阶级,于是地主阶级联合满清政权,集体绞杀了李自成政权,可以说李自成是“成也口号,败也口号”。
李自成与农民
李自成用“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做口号,那他的队伍吃什么?
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自成在起兵初期,为了生存,采取的是流动作战的原则。这个时候,他没有后方,没有辎重,只有采取随处征发的办法。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他身边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突入豫西。当时河南久旱,饥民遍野,民不聊生。李自成的队伍迅速扩大。这个时候,李自成采取了收民心,取天下的策略,到处攻打城市,开仓赈济灾民。并散发歌谣,说闯王来了不纳粮。并且定下均田免粮的政策,规定三年免征。
但是,如果还是过去的小部队作战,这样做是可以的。可是李自成的军队发展到了百万之众,不纳粮,如何维持自己的生存呢?
总的来说,有几种办法。一是对富户的征发,开仓济贫,剩下的以充军实。当时号称“打粮。”
二是,攻打官府城市,依靠缴获敌对分子的财产。比如李自成攻打洛阳,杀福王,缴获大批福王收刮的民脂民膏。其中一部分,“米数万石金钱数十万”赈济饥民。使得李自成声名远播,队伍迅速扩大。
三是,比饷。在进北京城后,所有明朝留下的官员,四品以下留用,三品以上送各营,严刑拷打,逼迫拿出钱财助饷。
四是,发展生产。在以襄阳为根据地后,李自成派驻官员,招徕流民,发给耕牛口粮和种子,分田耕种,三年后征收粮食。
基本说来就是以上几种方式。其中的比饷给大顺王朝带来了很坏的影响,逼反了吴三桂,造成山海关大战的失败。但是,按照刘宗敏的说法,“军兴日费万金,若不强取,安从给办。”这也是没有办法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李自成用“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做口号,那他的队伍吃什么?
起义军没有口号或者口号不诱人还怎么招人,李自成这个还算正常的。
来看看韩山童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听起来就邪邪乎乎的。
后来百姓还真在黄河边挖出了一只眼睛的石头人,想起韩山童的话就相信了,于是就跟着韩山童造反了。
所以不管是韩山童,李自成还是陈胜,都是为了召集人才弄了个收人心的口号。
言归正传,简单来说说关于李自成的:吃他娘,喝他娘,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可以看出李自成口号的主旨是:不分贵贱,全部免粮。
百姓听到跟着李自成这个口号,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当然开心了,跟着李自成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多。
可最终呢,口号喊的响亮,却没有一个实行的,原因就是李自成的作战手法都是流窜作战,打完一个地方换一个,这就导致了跟着李自成的百姓没有一个定所,没有自己的土地,自己吃的都没有更别说交粮免粮了。
这样的作战手法也就导致了在吴三桂入关后,面对清军一败再败的后果。
至于李自成吃的粮食,自然是那些战利品了。
李自成用“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做口号,那他的队伍吃什么?
任何造反行动,都会有一些口号招徕人心。在被饥饿威胁下的民众,当然会一呼百应,揭杆而起。实际上口号仅是口号而已,庞大的军队,尤其是造反头头坐了天下之后的巨大开销,哪里来?抢都抢完了还上哪去抢?最后还是纳粮上税,取之于民。所以任何封建社会的造反运动,都不过是换个皇帝,跟着造反的广大农民,不过是被利用的工具,最后该干啥还是干啥。
李自成用“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做口号,那他的队伍吃什么?
明朝末年,“天灾”遇上“人祸”似乎正在预示着这个延续了200多年的王朝即将破产。
崇祯年间,陕西地区连年干旱,灾荒不断,百姓们伛偻提携,被迫迁往他乡谋生,成为了无家可归的流民,有的人在途中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官府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反观那些地主、官僚,却往如平日一样,该吃吃、该喝喝,日子过得那是一个滋润,似乎这场天灾对他们来说就如局外人一般。
灾荒对大地主、官僚来说可能说是“局外人",但灾荒后必然而来的人祸,他们可就成为了“受害人"。
连年灾荒导致农村地区起义不断,一些乡村的领头人物,各自发家组队,三五成群,抱团来对抗地主、权贵,抢夺他们的财产、抄掠他们的家底,而其中又以李自成最为出名。
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在陕西发动起义,一路招兵买马,使得一些富豪、权贵为了保命,不得不放下自己的豪宅地产,举家逃亡。
而李自成还打着“均田免赋”的口号,吸引来了大批逃荒的流民,在民间广为流传着“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歌谣,可见,李自成的确帮农民做了不少好事儿。但随着流民越聚越多,吃饭的问题便成了起义军的头等大事,那李自成又是怎么解决粮食问题的了?
一是打开官府粮仓、赈济百姓。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虽说战斗力不如官府兵员,但仗着人员纵多、声势浩大,成败关乎自己能否活命,打起仗来个个都卖命出力,全力以赴。
再加上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官府在灾年收取的粮食,虽说没有丰年多,但也足以应付救急。
但官府粮仓的只进不出,最终引起了民生哀怨,官不为民,民必厌官。县城里的百姓早已受够了官府的欺压,而李自成此时的出现,便成了他们精神的依靠,生活的希望,所以对于李自成来说,攻城拔寨也是较容易的事儿。一旦占领县城后,起义军便开仓放粮,以补充军用。
二是专抢土豪地主,富豪大户。
我们从封建王朝的发展历程来看,最让帝王们头疼的事儿,莫过于土地的分配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帝王的屁股是不可能坐热的。
明朝也不例外,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许多农民破产,无地可耕。正所谓有:“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之称。一些大地主甚至占了一个县城土地的十之八九,非常富有,而所在地的农民却只有"敢怒而不敢言"。
李自成每攻取一座县城,对农民是“秋毫不犯”,但对那些大地主、官僚却连根拔起,抄没家产,把家底翻的个底朝天儿,随后大笔一挥“令饥者远近就食”,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军队粮食需求问题,又赢得了人心,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是紧抓生产,为军队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
《石匮书后集》里这样对李自成记载到:“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一路南征北战,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安排人手垦殖占领的土地,还积极鼓励开荒,自主生产。明朝总督熊文灿,还亲眼见到过李自成的“生产成果”:明朝治下曾民不聊生的湖广蕲黄地区,被李自成占领了不到一年,就有“仓有稻粮,沿江饶给”的美誉。
试着将这几点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李自成解决队伍吃饭的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李自成抓住了时代变迁的机遇,注定能在历史的车轮上留下痕迹。
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
李自成用“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做口号,那他的队伍吃什么?
吃大户呗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有一个特点,就是所谓的打土豪,而且因为在农民起义的初期,大多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这就使得农民起义少有固定的根据地。
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军很多时候,就是到了一地,打地主豪绅,然后抢收田里庄稼。这是他们主要的粮食来源于补充。
这就好比看武侠小说的大侠,大侠各个天天劫富济贫,那他自己吃什么,自然劫富济贫是有的,农民起义军有时候开仓放粮也是有的,但得先吃饱肚子才行。
而且农民起义军到一地,洗劫大户粮仓,然后收割农田之后,这里有钱有势的大户,要不逃了,要不死了,粮仓里边的粮食没有了,地里的庄稼没有了。
老百姓就算不死,本来也没有多少粮食的,以前靠给地主种田混个不饿死,现在地主给干掉了,地主田里的庄稼没有了,地主的粮食也没有了。老百姓留下了只有饿死,只能跟着起义军去抢其他地方了。
这就是起义军可以迅速壮大的根本原因,以破坏生产,席卷民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