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亲戚糖尿病很严重了,可是每天大鱼大肉吃很多,怎么劝她少吃?

已经到了打胰岛素的地步了,有什么好的办法劝她少吃。

我闺蜜的妈妈和婆婆都是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检查出有糖尿病的。我闺蜜的妈妈不到六十就去世了,原因就是不忌口。我闺蜜的婆婆是八十六岁去世的,人家就是特别注意饮食,不该吃的东西一口不动。

我闺蜜的妈妈是一个挺强势的女人,她年轻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到了晚年她就想多吃点好的。我闺蜜家姐六个,她妈妈没得糖尿病的时候,几个姑娘比赛似的给父母买好吃的。等到她妈妈检查出来有糖尿病以后,姐几个就开始劝她妈妈要注意饮食了。可是老太太犟的很,根本就不知道控制嘴,闺女们说多了,她就大哭大闹的骂她们不孝顺,说她们就是心疼钱了,所以才找这么多借口不让她吃。

她妈妈最后发展成了糖尿病引起的肾病综合征,老太太就是住院了,还天天嚷嚷着要吃西瓜,就连医生护士都管不住。我闺蜜的妈妈从发现得糖尿病到去世还没到十年。

而我闺蜜的婆婆却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自从检查出来有糖尿病了,我闺蜜说她婆婆就没吃过大米饭。老太太天天都是自己单独做着吃,她的主食几乎都是粗粮。哪怕是过年的时候,不该吃的东西也一口都不动。

我闺蜜的婆婆还天天都出去锻炼身体,早晚都去跳广场舞。还天天和一些老姐妹一起走圈。所以她婆婆的病情控制的非常好,都不用打胰岛素。闺蜜的婆婆是八十六岁去世的,老太太是在睡梦中去世的,医生说是急性心肌梗塞。

我闺蜜总结的经验教训就是得了糖尿病的人,只要能管住嘴,活到八九十岁没问题。但是如果管不住嘴,即使天天打针也保不住命!所以你就给你家亲戚讲一讲我闺蜜家的事儿,你告诉他糖尿病人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只有管住嘴的人才能长寿。告诉他,如果因为贪嘴丢了性命就太不值了!

一个亲戚糖尿病很严重了,可是每天大鱼大肉吃很多,怎么劝她少吃?

我就有个糖尿病的爷爷

这个确实要控制饮食,控制饮食效果很好,老人一般习惯性是很强的,毕竟原来那样活了那么多年,所以要潜移默化的改。想家里主食就把大米去了,每天吃馒头和饼。要是老人喜欢喝粥就煮燕麦粥,纯燕麦粥。买一些无糖饼干,糖尿病人食品,摆在家里,水果全部换成黄瓜、火龙果,想吃甜的就做南瓜粥。然后买一些糖尿名的注意事项的宣传页贴在门上。

原则就是一点一点的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让他们习惯性的对有些食品说再见。

同时要降低难度,不能让他们觉得什么都不能吃了,买本糖尿病食谱,就当自己学小点心了,都特简单,慢慢来。急也不急,急着提醒父母不能吃糖、冰淇淋、点心等高糖食品了。但是小的饮食习惯真要一点一点改变,让你亲戚觉得第一步不难第二步有用就会有效果。

其实糖尿病自己有感觉的,会不舒服的,要是身体自我感觉舒服自然就好了。像我家东北人,那阵子最初的时候我就是买无糖饼干,让他代替点心吃。饭就小碗米饭慢慢的一点一点摸索,一也会发现其实糖尿病人可以吃的也不少呢。习惯就好。然后做饭习惯性少做,一顿吃完不就可以了。要是老人自己做我给你一个绝招。

你把锅都换小一号。大点的宝宝锅,够了一顿。

还有就是糖尿病人比一般人馋的多,不时抽查一下,不合格的都没收。什么花生酱啊,西瓜啊,杏仁酥啊。全部没收,眼不见心不烦。

要是有什么想问的可以问我哦,太专业的我没办法,不过当糖尿病人家属这个我有经验。

一个亲戚糖尿病很严重了,可是每天大鱼大肉吃很多,怎么劝她少吃?

农村有句俗话:火炭不落在谁的脚面上谁不觉的疼!言下之意,疾病之苦,如果不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外人很难感同身受。

就拿我岳父来说,他今年81了,糖尿病已经20年。62岁时由于手脚发麻去医院检查,才知得了糖尿病。回家服药期间仍旧每天喝酒,经常吃肉,直到右眼出现并发症视力模糊,到济南齐鲁医院治疗,医生严厉告诫:再不严格控制,两眼可能失明,他这时才戒了酒,不敢多吃肉了,之后加上饮食调节,按时服药,打胰岛素,病情才逐步稳定下来。

我姨家的大哥是企业副职,52岁那年发现二型糖尿病。好在大姨嫂对医学知识懂得多,大哥在我姨嫂的严格管控下,据说每天吃饭用秤称,粗粮细粮搭配,在家不喝酒,在外只喝一点红酒。现在退休在家,更是注意养生,空腹和餐后血糖多年来一直达标,没出现任何并发症。

一正一反两个病例说明,对于糖尿病,管住嘴非常重要。要想管住嘴,应当尽可能做到“四个要”:

一是家人要懂。家里人要多学习糖尿病知识,懂得这个病的危害性。只有家里人的认识上去了,才能更好的给病人灌输糖尿病知识,懂得有了糖尿病不能大吃大喝,吃多了喝多了热量就高,不利于控制病情。

二是病人自己要明白。不论是自己学还是家人灌输,病人都要知道糖尿病的发病原理,用药知识,以及饮食控制对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认识到管住嘴对控制糖的摄入,有直接作用。

三是反面典型要多讲。谁家的老人得了糖尿病,由于没管住嘴,得了并发症,谁家的男人或媳妇,因为糖尿病早逝了,这样的反面案例要多给家里的病人讲,不能说耳提面命吧,也要做到警钟长鸣,让病人看到大吃大喝的危害和严重后果。

四是医院要常去,医生要常见。一般的病人不听家人的,也会听医生的。多去医院,一来可以听听大夫对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二来一些饮食控糖办法,比如平衡饮食,不能常吃大鱼大肉,要清淡饮食,等等,家属说给病人,不如大夫说的有效,说的管用。和加强锻炼控制的方式方法等。

总之,糖尿病治疗的四驾马车“心态调整,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缺一不可,饮食控制又是其中重要一环,对于糖友来说,千万不能有了病不忌口,大鱼大肉照样吃,而是要想法设法、合理搭配、科学饮食,充分发挥饮食控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个亲戚糖尿病很严重了,可是每天大鱼大肉吃很多,怎么劝她少吃?

看到这个问题,我现在真的很佩服我哥了。

他今年42岁,前两年确诊糖尿病。

以前每顿两大碗饭量,直接减到每次一小碗

体重掉了70多斤,你能想象原来近180多斤的胖子,一下子瘦到110斤吗?

眼皮和脸皮都耷拉下来,整个人苍老了十岁。

但是控制的很好,只需要吃药,还不用打胰岛素。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嫂子,家里的一应饮食都是她来安排,还会分成小份控制摄入量。

我哥也是每天坚持运动,现在气色比以前好多了,体重也有所增长。

如果自己都不爱惜自己的话,别人怎么劝都没用,等身体吃不消的时候就知道严重性了。

而且他的家里人很重要,如果没有家人的严格控制,自控力弱的人是没办法抵挡住吃的诱惑的。

建议你跟他家里人说一说,让他们重视起来。

一个亲戚糖尿病很严重了,可是每天大鱼大肉吃很多,怎么劝她少吃?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存在,糖尿病的特征中就有一个“多饮多食”,就是说一旦患了糖尿病,就会控制不住地想吃东西。我奶奶也是一个糖尿病多年的人,在70岁左右的时候被查出糖尿病,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甜食,儿女都比较孝顺,尤其过年过节的时候,各种有营养的食物能堆满半间屋子。她经常跟别人炫耀似地说:纯牛奶不好喝,我就喜欢喝酸牛奶,家里天天不断。

人老了就有些小孩子的习性,有时候家人劝她少吃一点,她就闹脾气:我现在都70多了,能活一天赚一天,即使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该死的时候还得死,还不如想吃什么就吃吃什么,死的时候还不觉得亏。又道:我有钱,不花你们的钱,你们还管我吃喝了。劝过几次没有效果,索性就不再劝了,只监督她每天按时吃药。现在奶奶83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天天闲不住,每天还能赚30-40块钱。家人劝她好好休息休息,家里又不缺给她的钱,她也会生气:不干活就在家吃喝等死嘛?忙活起来才踏实!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她认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她的家人也支持的话,作为亲戚贸然去劝,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可能会加剧矛盾,因此并不建议,当然如果你是医生或者专业的药师除外。如果相劝,建议不要直接跟患者本人说,而是跟患者的家属说说,让他们去劝,最好建议他们去医院好好地跟医生聊聊,很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家人怎么劝都改不了,但是医生一说就会被当做圣旨执行。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控制得不好,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肾脏损伤,严重了可能会出现尿毒症;电解质紊乱;损伤血管,使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幅度上升;视力下降,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失明等等。

糖尿病很严重了,最好让她监测一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如果血糖很高,不仅需要立即改正饮食习惯,还需要调整目前服用的药物,务必确保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否则身体的各器官组织长期泡在糖水里,时间长了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

虽然你是好心帮助亲戚,但是如果直接劝肯定效果不佳,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专业的人士给她进行讲解,或者找一些相关的视频让她看一看,再辅助家人的劝慰,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我是王药师,坚持用简单易懂的文字传播疾病知识,为健康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留下一个赞吧!另外,如果您还有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一个亲戚糖尿病很严重了,可是每天大鱼大肉吃很多,怎么劝她少吃?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糖尿病患者,明明自己的血糖很高了,可他一点也不忌口,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别人怎么劝,他依然还是我行我素,其实他也是不知道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多厉害,我表嫂也是糖尿病患者,血糖一般都在14左右,有时候我劝她甜食不要吃,可她却说吃死了算了,你听听这话说的你无语了。面对这样的糖尿病患者,我给你支两个招,你去试试看,说不定能起到大作用的,第一就是你带患者去医院让糖尿病科的大夫给他讲解糖尿病后期并发症的危害,顺便让他看看医院墙上挂的宣传图册;第二就是让他看看在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末期的患者,最好是让他看到那些有并发症的患者,比如患者眼睛已经瞎了或者是患者的脚已经烂了的那种,他看了肯定会有心里反应,你再让并发症患者给他介绍一下病情的严重性。通过以上两个方法我想你的亲戚肯定会有所节制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