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不和家长说怎么办?
说明孩子长大了!我们都从小时候过来的,我们自己小时候有几个人会把在学校发生的事都告诉父母?除非是到自己有利的事,要不然真的不会和父母说。我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她:我和爸爸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所以你遇到任何事爸爸妈妈都会帮你,哪怕是你错了,我们也会原谅你,所以你只要遇到让你为难的事了就一定要和爸爸妈妈说。还有就是当孩子告诉你她惹祸了的时候,千万不要发火,因为如果你这次发火了,下次遇到这样的事孩子就不会说了。其实我们当父母的也没必要知道孩子所有的事情,更不要什么都帮孩子解决,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帮着孩子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帮着他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说孩子什么事都和爸爸妈妈说,什么事情都指望着爸爸妈妈帮着解决未必就是好事。我女儿上学以后,我什么事情都让她自己去找老师解决,比如说换座位这样的事也是让孩子自己去和老师沟通。孩子上大学以后什么都没用我们管过,找实习学校、找工作都是她自己一个人跑的,然后我发现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了。
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不和家长说怎么办?
放学回家,孩子面带忧伤,不言不语。家长见状,心一震,忙问孩子,在校遇到什么不顺心事。有的孩子在父母询问下,像打机关枪,如实报告。有的孩子,面对父母一再追问,守口如瓶,甚至顶撞,说父母多管闲事。弄得父母与孩子一样,心情也沉重起来。
孩子在校遇事,不告诉父母,多发生在中学。一般来说,在小学,孩子年幼,心思单纯,对父母无遮无掩。放学回家,有的孩子,父母不主动询问。他们急不可耐地、把学校发生芝麻大的事,一股脑地告诉父母。有的孩子嘴巴讲发热,喋喋不休,父母都有些嫌烦。反问孩子,小嘴巴讲个不停,难道不累吗?个别家长脾气大,面对孩子热情倾诉,太烦了,一顿训斥,骂得孩子失落落的。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对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以及孩子成长都是不利的。
某日,下午放学。初一年级,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打架。男孩战败,还受了点皮肉伤。次日上午,父亲带着男孩到学校告状。作为班主任,我把肇事女孩叫到办公室。女孩看男孩子把家长搬来,满肚子不高兴。指责他小题大作,不够意气。我反问,你若被人打了,难道不回家告诉父母吗?
孰料,女孩直截了当地说,绝不会告诉父母。还举了一例子,说在小学,她与人打架。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竟然怒斥道,没有本事就不要跟人打架,不要在外面丢人现眼。女孩说,现在她即使被人打趴了,也不会回家告诉父母。办公室其他教师听了,都偷偷地笑。
女孩所言,虽有些好笑。但她父亲有一定代表性,教育方法失当,粗鲁,没有耐心听孩子倾诉。那怕是严重的打架事情。说不定,有一天,女孩在校惹了大事。教师上门,他又可能反过来,骂孩子,为什么不把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家长。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千万不能学习那位不善于倾听的父亲。一定要有耐心,听孩子倾诉,不要因为孩子有点啰嗦,怒骂排斥。面对爱“唠叨”的孩子,家长应该感到幸福,即使有点烦恼,也是幸福的小烦恼。要知道,在一些家庭中,许多孩子与父母关系,宛如“生死冤家”,很难讲上几句话,即使讲,也很难心平气和地交流。更不要说,孩子主动向父母报告在学校遇到事情。
与家长有讲不完话的孩子,或者说,喜欢向父母倾诉的孩子,长大后,与父母关系一般都很融洽。父子如同好兄弟,母女如同好姐妹。到了中学,若他们在校遇到不开心的事,会主动告诉父母。有的孩子,甚至会把心中小秘密告诉父母,喜欢学校那个小帅哥或小美女。小家庭始终笼罩着快乐喜悦的氛围。
上述情况,是最理想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孩子不会把在校遇到事情,告诉父母。即使说了,也是具有选择性,报喜不报忧。考试成绩优异相告;考试考砸了,回家只字不提。受到老师表扬相告,遭到老师批评掩盖等等。
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或与父母关系不融洽,在校遇到所有事情,都闷在心中,不向父母透一点风。父母只能干着急。班上曾有一个男孩,性格很内向,课下喜欢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一天清晨,他的母亲风风火火跑到学校,说昨天回家,孩子脸上有一道伤痕,肯定与同学打架了。
我忙把男孩叫到办公室,问脸上的伤是怎么回事。男孩看母亲来到学校,非常不高兴,说,根本没有与人打架。脸上的伤,是昨天放学,在小树林里玩,被植物上的刺划破的。听完,母亲尴尬地向我笑了笑。待孩子回到教室,母亲向我诉苦。说孩子在家,很少与父母聊天,在校遇到所有事都不告诉父母。有时难得与父母讲几句时,都像吃了枪药。
如果孩子不喜欢倾诉,不把学校遇到事告诉父母,怎么办?建议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可以解决。
第一种方法,家长要调设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与子女关系要融洽。孩子不喜欢向父母倾诉,不把在校遇到事告诉父母,很多时候原因在于父母。有的家长太专制,武断,在他们心目中,孩子年幼无知,所有想法都荒唐可笑,听不进去。长期下去,孩子自然懒得与父母交谈,在学校受了委屈也自己承受
作为家长,端正思想观念,不可太专断,学会倾听。不管孩子想法正确与否,先倾听,然后作分析。有时孩子受了委屈,话语中有火药味,家长也要耐心听完。等孩子情绪稳定,再进行交流。
为了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可以开一个家庭会议。在家庭会议上,要轻松活泼,切忌沉闷,讲究民主讨论,允许孩子发言。其实,孩子看问题,特别上了中学后,有时比父母看更有远,更符合时代发展。长期以往,慢慢地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后孩子在校遇事,自然会告诉父母。
第二种方法,有的孩子性格内向,难与父母交流。家长应经常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动态。家长不一定要经常往学校跑,可以通过微信等媒介,与班主任交流。可有的家长担心,经常“打扰”班主任,会不会嫌烦。我想,作为班主任不会的,喜欢多与家长沟通,也是工作的需要。不过家长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是小事,不是大事,不是急事,用微信、短信留言方式更恰当。家长最好注意起码的礼节,这个礼节不是请客送礼。如班主任回复留言后,家长道一句“谢谢”。虽有些俗套,但是班主任看了,心里会舒畅,班主任也是一个平常的人。
第三种方法,通过孩子同学或好友了解,如邻居家的孩子。实际上,孩子有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在校遇事,有时极为保密,连学校老师都不知道。但是身边的同学或好朋友知道。家长询问同学时,一定注意技巧,不要直接了当地问。间接地询问,让孩子和同学都察觉不到。否则自家孩子知道了,会非常不高兴,反感父母干涉他们隐私。处理不当,严重的,会影响孩子与同学关系。(原创,谢谢“关注”)
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不和家长说怎么办?
这个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要先自我检查一下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平时和孩子的沟通是否顺畅,是否有认真去倾听孩子的想法。
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也跟着浮躁起来,很多时候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很好地停下来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在家长这里碰壁几次,自然就不会再寻求你的帮助,所以平时在生活照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很重要,只有好好听孩子说,孩子才愿意跟你说;
第二,平时要观察孩子的表现,及时发现异常。孩子遇到问题总有有蛛丝马迹,及时发现异常才能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发现异常时,应该主动去找孩子谈话,侧面了解情况,在沟通时应尽量问具体的问题,注意提问策略和方式,避免造成反效果。
第三,平时要要构建获取情报的渠道,孩子不愿意寻求家长帮助的情况下,可以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在沟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绪和解决方式,重视孩子的情绪,不责怪,不打骂,从孩子的角度妥善解决问题,方可得到孩子的信任,下一次有遇到问题才能找你来倾诉。
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不和家长说怎么办?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最值得信赖的人,他们心里所有的小秘密都想和父母分享,这时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孩子以后还会不会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毫无顾忌的告诉父母。如果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很大原因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向他倾诉的时候 ,他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虽然小,但他们心思敏感 ,父母的冷漠,毫不在意,应付差事,孩子都能感觉到 ,他的做法直接影响了孩子倾诉的欲望,使他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
父母如果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想法与感受,而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待,支配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恐惧和排斥的心理,他们会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自己在学校里发生的任何事都不会告诉父母。受到表彰奖励时,他的快乐不会和父母一起分享,被批评,被误解,被同学欺负,或者考试成绩下降了,学习上遇到困难,他都不会再和父母去说,而是一个人默默承受。没有爱,没有理解和支持,信任的家,就是一个荒原。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长成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样子,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既是自己的长辈,依靠,更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如果发现自己和孩子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障碍,家长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他多交流,用爱去感化,去温暖孩子的内心,消除孩子心里的芥蒂,不然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的孤独感会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叛逆心理会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更远,这样危害性就更大了。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从小就要为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将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品质,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形成,家长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去影响孩子。
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在日常生活上处处关心和帮助孩子,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一个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养育孩子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爱心和耐心,要用充满智慧的教养方式去和孩子相处,在陪着他长大的过程中,也是对做父母的一种历练,要用豁达,从容,欣赏的心态和眼光看待孩子,将他雕琢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不和家长说怎么办?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烦恼,很多人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用或者不愿和家长说,自我标榜为成长的标志。
育儿即育己,咱们做家长的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我是一名教师,家长总跟我说“孩子总愿意听你们老师说的话。我们也没有时间管孩子,孩子也不听我们的,全靠你们老师了!”那么就要反思了,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说,不沟通不交流?从学生那里反馈回来的,不跟家长说事情谈感受的原因大多为以下两类:
一种是偶尔会跟家长说,家长因为事情比较多,对孩子说的事情常常会表示“这点小事也值得烦?没有必要放在心上,快去写作业。”可能在家长看来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对孩子来说就是他们人生中很大的一件事。如果父母用不耐烦的态度去面对的话,会打击孩子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因为这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当下次同样的问题再出现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并不会放在解决问题上,而是先自我指责,觉得自己很差劲。他们会质疑自己,更加不愿意去面对事情,同时他们在家长身上学到的就是不正面面对问题,反而先让烦躁的情绪占了上风,结果就是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自己的情绪先一团糟。以后碰到问题也就选择不告诉家长,自己默默承受。
一种是跟家长说了之后,第一反应就是:“他和我说这个,是希望我能给他解决办法。”于是依照自己的社会经历,提出自以为行之有效的建议。很多时候孩子的苦恼只有用他们自己的方法才能解决,家长不仅和他们隔着年龄的鸿沟,更有思想上的代沟,人生经历不同自然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相同,可能自己绞尽脑汁,自认为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他们想出来的办法,可能在孩子看来可能并不是最好的,他们甚至会说:“这样做根本没有用,我试过了,你根本不明白我的感受。”孩子觉得求助无果,慢慢不分享,自己去解决。
当然,作为家长,我们也可以掌握主动权。察言观色,多关注,细观察。主动发现孩子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容易让家长放心的孩子。我们总觉得孩子很听话,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有可能这样的孩子危机意识比较差,不愿意和人发生冲突,一旦发生重大问题,他们容易视而不见,或者逃避。容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家长没有主动发现问题,可能会给你的孩子带来致命的伤害。
即使每个年龄阶段遇到的困难不同,性格不同,可是在困难面前,心情都是一样的,问题来临的时候孩子都希望身边能够有一个人给予自己力量,在仿佛天都塌下来的那种压抑和无助中,孩子需要的是来自父母支持的力量。可能解决方式未必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问题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但面对问题的勇气却是最根本的动力。家长与教师,都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两者之间是目的一致的同盟者。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实际是两个生命的碰撞。有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过于急躁,总幻想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这不可能,因为两代人年龄差异很大,又成长在不同时代,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实的行动,那就只好在亲子关系上长期吃着"夹生饭"。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在于家长既是"童心未泯",又会"老谋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
让我们一起学习,做更好的父母!
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不和家长说怎么办?
大家好,我是让学习变得有趣的老催宝宝,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再不学习,你就老了。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知识是,如何让孩子愿意和家长交流?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呢?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是心理距离最近的人。他不愿意和你交流。是不是你平时对孩子打击多鼓励少?虽然我不赞同专家说的夸能夸出好孩子。但正确的夸奖,还是必要的。当孩子考了98分。你热情地说,你学习那么努力,这不有回报了吗?都考了98分,超过了好多小朋友呢!如果你换一种态度,不屑一顾的说,那么简单才考98分。那个谁谁谁还不如你聪明呢,都考了100分。你孩子肯定像霜打的茄子。下一次再有高兴的事儿就不跟你讲了。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切记!不可随便打击孩子。该夸的还是要夸。
我要讲的第二点是如何让孩子愿意和你交流?放学路上自己主动和孩子交流啊。问问孩子中午吃了啥?好不好吃?班群里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老师有没有发火儿?为什么发火儿?同学有没有闹笑话儿?闹了什么笑话?今天谁惹你不高兴啦?今天谁让你开心啦?找容易发散的话题。找快乐轻松的话题。切记,不可问今天考试了吗?老师表扬你了吗?今天老师批评你了吗?这些话题孩子一听就反感,知道吧?
好啦,今天的知识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喜欢老催宝宝的分享。记得关注点赞留言哟!老催宝宝分享小学语文学习视频。有老催宝宝上课的网课实录。有老催宝宝整理的上海空中课堂学习笔记。有趣味语文故事。大语文大人生。老催宝宝,青春不老,再见!记得关注点赞留言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