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结婚后不想与我们老两口同住,可是我们经济比较困难该怎么办?
你儿子刚结婚,你们的年龄应该不会很大啊?为什么从现在起就想指着儿子养你们了呢?你们应该出去找一份适合你们身体的工作,比如说让你老公去当门卫,你可以去超市当理货员,或者去当钟点工都可以,这样做你们在儿子和儿媳妇的面前会更有尊严一些。还有就是你觉得你儿子一个人的工资够养你们这么多人吗?你应该还希望能早点抱孙子吧?如果你们从现在开始就指着儿子养老了,那他拿什么养孩子啊?这样说不是说想让你儿子当一个忘恩负义不养爹娘的人,而是你们确实还没到指着儿女吃饭的年纪,真的很好奇你儿媳妇是什么想法。虽然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在身强力壮的年纪就指着儿女养老的人还是挺可耻的。
儿子结婚后不想与我们老两口同住,可是我们经济比较困难该怎么办?
有你们这样的父母,你儿子能娶到媳妇已经不容易了[捂脸]你们咋想的,这个社会有啃老族,居然还有倚老卖老型,自己不觉得羞愧嘛,我家也是儿子,我们最大的想法就是他能把自己小家过好,他们有困难时我们给予经济支持,从没想过要和孩子们一起住[害羞][灵光一闪],不管多大岁数都要善良不要自私,不给儿女填麻烦,摒弃懒惰勤快一点,不愁没钱花,现如今付出劳动就可以有工资,为啥还要别人养老呢?[酷拽]
儿子结婚后不想与我们老两口同住,可是我们经济比较困难该怎么办?
我们结婚开始公公婆婆就一直跟我们一起住,我们到哪他们也到哪,已经习惯了,也没想着分开,我觉得一家6口在一起过日子热热闹闹,相互有个照应挺好的。公婆就我老公一个儿子,把他们放老家也不放心,带在身边也能安心工作。有时也会有不高兴时候,老人年纪大了,啰嗦几句你就当没听到,我们有时候心情不好也会大声说话,他们也不会跟我们较真。我公公喜欢打牌,疫情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家里,没事打打牌,打发一下时间。一家人其乐融融挺好,只要他们身体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重要。
(看了这么多评论,我想说一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家情况不同,我也只是说我家的情况而已,我家也不是什么大福大贵人家,公公婆婆也不是高官退休干部,就是乡下农民,我们住一起也有十多年了,家里有什么事情,我们都商量着来,住一起公婆帮我们买菜做饭,我们每个月固定时间给家用,省去他们张嘴跟我们要钱的尴尬,公公婆婆知道我们赚钱辛苦,每次有好吃的,都留着给我们吃,换位思考很重要。他们有个头疼脑热的,我老公就会陪着去医院,每年固定时间给他们检查身体,其实这样一年都开销不了多少钱,一家健康很重要。一家人的健健康康,下班回家上有老,下有小的等着我们回家,我觉得这就是幸福。)
儿子结婚后不想与我们老两口同住,可是我们经济比较困难该怎么办?
这应该不是你儿子的本意,而是你儿媳的意思吧,作为儿子是不会结完婚把父母往外推的,还是回自己的老家吧。
能把儿子养大成人,并娶上媳妇,完成了你们一个心愿,所担忧的是这一生所有的结蓄为了儿子结婚差不多都花完了,所以才有儿子结完婚,不想要你们和他住了,可你们真的没钱了,怎么办?你们的本意是挣的钱全给儿子买房娶媳妇了,现在要求儿子媳妇养你们老了对不对,现实吗?不现实!
如果你二老不想儿子媳妇的婚姻发生变故的话,还是听儿子的话,搬出儿子家,没钱再去打工再挣,可能你俩岁数不大,五十岁左右,如果不是有什么严重的疾病,出不了门,没办法只能让儿子养老外。我们提倡反对啃老族,但也不能人到中年自以为完成了儿子的终身大事就在家等着儿子来抚养自己,也许你们也不希望过早的让儿子承担上养二老,下要养小的重任,关健是儿媳妇会反对,你们不会希望儿子媳妇因为给你们养老而闹离婚吧,而现实就是如此!
理想很美,现实很残酷,本指望养儿防老,但现实只有靠自己,城市里的人有固定工作,老了有退休金,而农村人没有固定的工作,也没有缴纳社保,所以退休无保障,外出打工是唯一的选择,挣多挣少总比在家没有的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也只有这样人生才更有意义。
儿子结婚后不想与我们老两口同住,可是我们经济比较困难该怎么办?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您和老伴的遭遇使我想到了严叔严婶。这两天热播的电视剧 《安家》中的严叔严婶自己在街边卖了一辈子的包子,最后用自己省吃俭攒的320万,全款给儿子买了房。
房本上本来只写儿子的名字,但在签合同的那天,儿子却要求在房本上加上媳妇的名字,善良的老两口也答应了。
严叔严婶本想以后住一起,帮忙带孙子,共享天伦之乐。可是当老两口大包小包准备来到儿子家时,开门的居然是亲家母!
亲家母还大度地说:"我还想着呢,哪天请你们过来坐坐。来了,就吃个饭再走吧"明明是自己付款买了房子,却被亲家母"鸠占鹊巢"。
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自己省吃俭用攒了一辈子的钱,全部拱手相送给他人。老两口心里除了委屈,只剩下一肚子的苦水和悔意。
您现在和老伴遇到的问题,就和严叔严婶很相似:就是儿子太伤你心了!
我首先帮您分析一下儿子为什么不愿意跟你们同住,原因有这样几个:
1 年轻人普遍不喜欢和老人住现在的年轻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像你儿子刚刚结婚,人家小两口想过一段属于自己的二人世界,现在却和你们挤在一起,生活上不方便,吃饭作息各个方面两代人差距太大。
而且年轻人想法多,活动多,想邀请朋友来家玩,有老人总是不方便。
就像我们家,我婚后一直和婆婆公公生活在一起,这些年我的朋友几乎没来过我家。
每个人都是从年轻的时候过来的,这一点想必都可以相互理解。
2 老年人缺乏合理的养老规划电视剧中的严叔严婶极尽所有,毫无保留的全部给了儿子,但是儿子却和媳妇,和岳母生活在一起,最后老两口两手空空,差点流落街头。
您和老伴是不是也这样惨,我们不知道,但是当孩子提出时,心里肯定拔凉拔凉的。钱没了,儿子也没了。
这件事说到底,是你们的养老计划落空了。
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父母都没有自己合理的养老规划,一心想着养儿防老,只要帮儿子过上好日子,老了靠儿子就行。
人是会变的,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养儿防老的观念早都应该改了,在这个时代,养老分三层,您看,怎么分,都分不到儿女这一层。
这个时代,最好的生活状态是自由生活;最好的老年生活是,两代人分开住。
孩子大了,要过自己的生活,意味着他要独立,这是好事。
既然他们提出了,何必又要非要住在一起呢,弄得孩子难受,老人别扭。
3 没教育好儿子俗话说,儿大不由娘。
现在的年轻人都崇尚自由,长大成人后大多数人会忽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只想追求自己的自由生活。
说到底,他们并不想和父母生活一辈子,他们更渴望过自己的生活。
您辛辛苦苦把儿子拉扯大,供他读书,帮他结婚、成家,本想下一步帮着做好后勤,帮他们带孩子,但结果儿子的反应使您始料未及。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味付出娇生惯养。久而久之,孩子认为所有的都是父母应该给的,现在父母老了,没用了,那就分家。
大多数年轻人在分家时,都会提前为父母安排好住处,不让父母难堪,您说您现在没有钱,看来家一样?
如果您的儿子真的像严小军那样忘恩负义,把父母榨干净之后赶出去,只能说您没有养上好儿子。
现在,既然孩子提出来了,你们就不用死乞白赖的赖到家里了,我给您几个建议。
1 两代人分开住,心态要好分开住,多好啊,对两代人好处多多!
孩子大了要过自己的生活,这是好事,意味着他真的要走向独立!既然他们提出了,何必又要非要住在一起呢,弄得孩子难受,老人别扭。
儿子不愿意和你们一起住,是年轻人的想法,这一点,您和老伴要理解,虽然被儿子请出了家门,但是不能就此而灰心丧气。
儿子结了婚,你们的老年生活才刚刚开始,分开住意味着你们的自由生活才刚刚开始,多好啊!
说不定以后有了孩子,小两口还要请您回去帮忙带孩子呢。那这难得的自由时间就更珍贵了!好好珍惜吧!
所以您千万不要钻牛角尖,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健康顺利的度过老年生活。
2 规划好从现在开始,过自己的日子日本的很多老年夫妇,退休了以后还二次就业,甚至三次就业,有很多人都80岁了依然在外边上班赚钱。
从现在开始,你和老伴如果身体硬朗,那就赶紧开始合理规划自己的老年生活。
如果手头有积蓄,或者有固定的经济来源,那就以保障健康为主;如果两人手里经济紧张,那么该挣钱的还要挣钱。
就像严叔和严婶,在徐姑姑的帮助下,重新开租房子,开包子店,老两口靠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创造新生活。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养儿防老的时代早已过去,只要自己能吃能动,就不要靠儿子。
只有老年人有了自己的生活以后,孩子们可能以后和孩子还能够相处的和平一点。如果一味的靠儿子,估计你们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3 分家不分“家” 适当向儿子开口孩子提出分开过,您再哭再闹也没用。毕竟是自己生养的孩子,想开一点,过好自己的后半生。
在以后的生活中,您要是煮了什么好吃的家常饭,可以请孩子回来一起过个周末。
您的身体如果出现什么状况,也一定要及时的向儿子开口。
在这一点上我们提倡分家不分“家”!即使分开住了,但是从心理上讲,你们还是一家人。
中国人讲究孝道,在大多数人的心里,孝敬父母,这都是人之常情。
结尾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三代同堂并不都是幸福的,四世同堂也将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
不管怎么样,老年人好孩子们分开住,好处很多。
分家不分“家”,距离产生美!老年人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其实反而有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说了这么多,希望能够帮到您。
我是木子老师,热爱教育,喜欢写作,期待与你相遇!
儿子结婚后不想与我们老两口同住,可是我们经济比较困难该怎么办?
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老人有差别,最好分下来各住各的和各吃各的,免得不和产生矛盾,但是,儿子和儿媳妇千万不能结婚后就不孝顺,这样做不道德。
你们俩口子应该在五十多岁,也不能称老年人,完全可以自食其力,要是农村有住房,还是回到老家。不行在城里租房子住,俩人坚持打工能养活自己。
儿子和儿媳妇等有孩子后就想到你们,叫你们去带小孩,他们要为现在的做法感到后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