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陆经纬疑似因与导师陆琰君不合跳楼自尽?
一个二十多岁的成年人,选择了死亡,给家人和朋友带来了无尽的伤痛。特别是对于父母,简直是无法承受的打击,无法面对的伤痛。
相信这位同学一定是遇到了无法解决的事情,内心百转千回也找不到出口,所以选择了如此极端的方式。家属认为是导师的压榨造成学生的死亡,导师的压榨也可能是自杀的原因之一,但是相信导师的压榨并不是学生选择自杀的唯一的原因。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无法控制的。大多数人是没有办法去完全控制自己所处的环境,从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所遇到的老师,工作之后的上级、同事、客户......这些都是很难自我选择的。在这样纷繁芜杂的社会中,面对着各种不同的镜况,甚至有很多突如其来,完全超出预想的刁难、不公、冤枉、委屈.....选择自杀来进行困哪的终结是最不可取的一种方案。
改变环境很难,改变自己虽然也不容易,但是改变自己是自我可控的。
1)提高自我的抗压能力,我们身处于一个如此变化多端的世界,每个人的抗压和承受能力都有一定的范围,范围大,就能够承载更大的压力。就像一根皮筋,弹性小的皮筋,用力拉一下就断了,而弹性比较大的皮筋,用力拉也不会断。我们的抗压能力就像这样的皮筋。我们自身或者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应该努力提高这个皮筋的弹性。举例来说,当你达不到一个预定目标时,压力会很大,这时候,不妨调低这个目标。先让自己有放松和快乐的心情。
2)增强责任感,特别是要有坚定的想法,在遇到任何困境无法解脱的时候,绝不能一死了之。要知道,每个人除了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与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许多人,都有大大小小的不同的责任感,对父母的赡养,让父母免于伤心痛苦的责任。对朋友尽义气,对家庭负责任,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具有的起码的思想。如果这位学生在生死关头能够更多的考虑到亲人的痛苦,相信他不会这样选择离开世界这条道路。
3)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有灵活变通的想法,不能一根筋,钻牛角尖。比如可以进行一些专业的心里咨询,排解一下自己长久以来积聚的不良情绪。再比如这件事情,可以跟学校申请换个导师。
4) 要有自己判断对错的能力,一味的服从也是烦恼的根源。我们的教育,从小就是教孩子要服从,服从老师,服从集体,服从权威。所以孩子长大后,很难有独立的思维和判断,就此事来说,学生在意识到老师有不妥之处后,不敢反抗,却又内心郁闷,不想服从,却又不得不服从与老师的错误指令。这也是造成学生压抑以至于选择死亡的一个原因。
死者已逝,希望学校能够公开公正的处理此事。祝愿学生家长早日走出伤痛。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陆经纬疑似因与导师陆琰君不合跳楼自尽?
一言难尽,性格内向,被压迫,又不能换导师,很难,退学吧,丢人,感叹命运不公,应该把导师一起带走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陆经纬疑似因与导师陆琰君不合跳楼自尽?
12.13日这事就发生了,今天这事才因为死者家属的信件爆发,所以这么多天,我想问句,贵校你到底做了什么?除了隐瞒消息发生以外。
我无意中看见这样的回复,由于我的确不知道事情全部真相,我没办法说她说的这几点真假如何。
但是逻辑上,我特别想质问几点
第一,学校这么久没有回应,是因为没有得到司法裁决和最终结果之前,无法随意回应,法律其实没有对此规定吧。
学校之所以漠视,没有回应,其实不过是从公关上考虑,当一个人学生死亡了,当然这是个负面事件,对于负面那就是不要扩散,怎么可能回应,他们希望这事悄无声息的就消失了。
如今事件爆发了,具体怎么应对,当然手忙脚乱,更不敢乱发言,怕被千夫所指
第二,作为死者的家属,有没有选择发声的权利,我想,是有的,只要没有造谣,没有侮辱诽谤,当然有选择曝光和接受采访的权利。
第三,一边呼吁大家不要不知道全部事情的情况下,就偏颇一词,一边一言不发,不透露多余情况
所以,我们也很想知道全部情况啊,问题是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另外,有个重点,那就是,这个死亡的学生,其实无论他的家属在信件中有没有偏颇是不是不够客观,掺杂了太多的情感,是不是这个孩子自杀也有自身性格各方面的原因,无论学校说我们已经努力了。
都改变不了,这个孩子,这个学生死亡,还是在学校死亡的事实。
法律上,既然是自杀,的确学校和导师最终,最大的可能不过也就是赔偿钱财,我不迷信,但是我不知道这样的死亡,到底这个导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没有一些自责和害怕。
我相信其父母的控诉,即使掺杂了情感,这样的控诉也大体真实,不是因为我情感偏颇,而是如果的确太假,家属也不会冒险曝光,而学校也早跳出来,发律师函,各种责怪了,那个导师,也早直接告侵犯名誉权了。
沉默有时候是一种不知道如何解释的默认。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陆经纬疑似因与导师陆琰君不合跳楼自尽?
罪恶的源头是高校急功近利,不合实际的考核与选拔制度!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陆经纬疑似因与导师陆琰君不合跳楼自尽?
欧美留学十载长期呆过的国家不下四个
合作过的欧美教授少至少5个
我们的关系更多的是同事/合作者在一次次的meeting中解决科研问题/互相学习
所到国家就算有"变态"工作狂导师几乎从未发现“压榨”学生私人时间的教授也就是说--公私分明、非常"职业"
此外学校和学院有研究生院这个“监督委员会”以及学校通常有法律援助小组遇到不公证待遇总有求助处
最后硕博连读在中国是教授压榨学生设计的“最美谎言”和“陷阱”1. 美国美国虽然变态AP很多但是,没有听说过压榨学生学术以外东西的事件
美国舍友有个华人男AP(助理教授)老板他也是几乎每周7天24小时待命但范围绝不会超出工作、科研范畴
要求学生干自己接的私活?这是可以上报学院领导的
2. 德国欧洲更是工私分明特别强调work-life-balance工指工作时间下了班了你就基本别想找到教授更不用提他来找你了
连平时都基本不会主动找你都是自己要提前一周预约和他meeting以及求他帮你改paper
德国和欧洲读博通常情况会发工作合同因此读博是一份工作拿工资、交养老保险、休30天的年假
计算机系有很多part-time编程的职位教授或其实验室offer的很多10-15欧/小时要学生免费给你打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以上,教授和博士生唯一的联系方式--是邮件几乎没听说过加手机或其他及时通讯软件的
3. 硕博连读这个“陋习”硕博连读在中国是教授压榨学生设计的“最美谎言”和“陷阱”中间不给你硕士学位你辛辛苦苦搬砖了2-3年这时才会发现导师是个坑跳出坑?--2-3年时间白费、拿着本科学位出去找工作留在坑?--继续被导师压榨、生不如死
虽然美国也有硕博连读但是人家有职业操守~
4. 欧洲没有硕博连读欧洲的硕士生前一年半自由上课 只有最后一学期做硕士论文的时候 才是“属于”导师的当然了,你可以选择去企业做硕士论文 因为欧洲教授数量不多 学校"鼓励"学生去企业做论文 这样硕士期间可以实现完完全全“逃离”教授的魔爪
5. 几点浅见:1. 淡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思想--教授也是常人,品行有高低之分。2. 建议学习欧美硕士入学后自由选导师的制度--即在上过该教授课或有所了解后,自由竞争和选择。3. 对学生的建议: 硕博连读谨慎再谨慎!可以的话中间务必拿硕士学位--万一闹得不愉快了,有个硕士title换老板/跳槽工业界等等都会方便很多。
关爱[博士],人人有责
欢迎关注『留德华叫兽』同名:今日头条、知乎、新浪微博、抖音。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陆经纬疑似因与导师陆琰君不合跳楼自尽?
我女儿的导师收学生贵重的礼物🎁还要学生请她吃饭。(有的学生家庭很困难)年底还要学生进贡。学生敢怒不敢言,因为导师将来要写推荐。得罪不起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