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入山隐居修行,须具备什么?会有怎样超凡的体悟?

想到深山丛林,独自隐修,需要具备哪些必须的条件?与在俗世或宫观寺庙的修行有什么不同?能修出什么不一样的成就?

我曾经在一个深山老林里面偶遇了一位住山隐居的修XING人。

他穿的很朴素打扮得非常正常,也没有穿中式道袍,就是穿一个白色衬衫,带一个帽子。一个人住在一个小房子里。四周无人的荒野山谷中。

说话也非常正常,所以跟他聊的挺来,和他聊起来,问了他很多问题,他都一一回答我,不厌其烦。

我就问他。真正能够入山修XING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又会得到什么超凡的体验

他回答我说。真正能够入山修XING的条件非常的低,低到只要你心念一动就可以了,就好像去旅行一样。

对很多人来说旅行需要准备很多很多钱需要准备很多时间找到合适的人才能够动心,可是对于一些人来讲旅行可以说走就走,背起背包马上就动身。

入山修XING也是一样,可以说走就走,说进来就进来,进山不需要多少钱,但是需要放下一些东西。

只是每个人的牵挂牵绊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不一定都能做到,对于修XING人来讲,很多人都有这个心思想入山修XING,可是不一定都可以马上就能做到。

是不是应该入山修XING也需要有一个考量。

从古至今到山上来修XING的人都有一些目的,比如有些人是在红尘俗世当中觉得很烦,很吵闹无法静下心来,他面对那种外缘的干扰,没有办法做到有定力,所以他需要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没有打扰的地方去培养自己的定力。

这时候入山修XING 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其实也不一定是入山,你如果能在闹市当中有一个安静的处所没人打扰的地方,也一样是可以的。

入山只是一种手段,他是为了帮助你树立一个相对来讲安静的环境。

而有的时候有些人入山是为了攻克他修XING上的一些障碍。有些修XING者认为必须要到山里面闭关弄个几年,或者说弄个七七四十九天,把修XING上的一些关卡进行突破,这也是有的。

可是每个人的修的过程中遇到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不一定每一个人都适合到山里去弄这么久,这需要有明师的指点和安排才行。或者说自己的境界已经到了很清楚的地步了,一般的人是不要胡乱头脑发热选择这样的方式。

跑到山里面是不是真的就安静了呢?

不一定!山里面有山里面的吵闹,所谓安静只不过是我们心里面相对的一个概念,我们认为没人说话就是安静了,没有汽车声没有飞机声没有走路的声音没有这些人乱七八糟嘈杂的声音就是安静,这是一种误解。

山里面这些声音是没有,但还有其他声音,比如鸟叫声蝉鸣声,青蛙叫蛐蛐叫,风声雨声。这都是声音,也都会影响你干扰你。如果你觉得只有这些声音好听,那些声音不好听,那你的境界就还需要提高。

如果有一天你听到蝉鸣声,鸟叫声和听到汽车声吵杂声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分别的时候,那么你住在山里住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所以真正住山的人他可以随时回到红尘城市中也可以随时回到山上,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习惯了住在山上而已。

如果住到山上还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的,比如真正孤单起来。

你会不会害怕,在山上面你独自一个人住在茅棚里或者住在小屋子里,外面没有人来人往没有任何动静,黑漆漆的一片幽静天地,一般人很难适应,因为尤其你习惯了城市的那种安全感。

这时候你会不会害怕你会不会觉得恐惧?这都是问题。

我刚刚住到山里来的时候,很多不习惯,蚊子太多,没有了现代化设备,家庭生活非常不方便,一个人到了晚上尤其后半夜如果睡不着,会非常瘆人。

我记得有一次听到房子外面一阵响声,不知道是什么在响,自己吓得心里直发毛。这些情况,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修XING人常常都会觉得,自己受够了烦嚣,最好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去住着。可是你不去,你觉察不到,你平时在城市里如何依附那些城市生活的安全感来活着。

也许你在城市里可以一个人住着,可是你到了山里面,根本无法一个人独处,最后变成了互相访友串门搞活动,我曾经一度很沉迷这种生活方式,最后还是混了个圈子。大家彼此哄哄对方。

人在领悟之前,是无法真正独自面对孤独的。为什么人要死的时候这么可怜,因为全世界她觉得自己一个人要走掉了,那种害怕恐惧,真的很难顶受。

所以我们要修XING,要修出那颗定心丸。面对生死孤寂,毫无惧色。

住在山里本来是要找个清静,结果因为和城市的反差很大,内心的胡思乱想更加多,当然这也是一个好事,这是另一种修的模式,你面对这样的反差,怎么修定力。

万籁俱寂的夜晚,你一个人面对黑漆漆的山林,你会不会害怕。你会不会想有人陪,有人和你说说话。你会不会想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拍个视频发发抖音。证明你是一个隐士呢?

所以,入山修行,需要的条件,就是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应对这样的局面。

真正的所谓入山,是人不知的,一般人找不到的,好像贾岛的诗写的,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你绝对找不到他,他要和世界隔绝,才是真正的入山。

你等于人间消失了,不在活在这个世界上了。你要有这样的想法,死了就死了,无所畏惧,你有这样的魄力,你就可以去山里闭关了。

我问:那在山里有什么超凡的体悟呢?

他说:在山里,确实可以体会到城市中无法体会到的东西,比如呼吸的舒服。心态的变化。你一旦真的放下了名利,你会前所未有的自在。

可是你如果来山里,还在手机上炒股,还在和女朋友谈恋爱,还在和朋友们约下山的酒,那就算了别折腾了。还不如去度假山庄潇洒几天。

要说体悟,是感悟到,人的生命生存的状态,其实是可以很原始的,人一旦活的原始,不搞多余的事情和需求,就会真正体会到质朴的妙处。人说餐花饮翠,梅妻鹤子,那种世外桃源的仙意,已经足够你品味了。

因为原始和质朴,就是仙意。所以内心抱朴,也是这样的意思,身心都抱朴,一定有仙意。当然这个仙意,还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还属于感官和基础的心理觉受。是因为你吃的简单,睡的简单,生活简单了,所以回归那个状态。

如果心无法达到清净无为,那就还是差得远。

山里面,确实有机会借助自然环境,达到一个人的极静状态。可是你如果有这样的状态,最好跑回城市里混一混,看看事情上透不透地过去。

透地过去,才是真本事真境界真超凡。否则,都还差得远。

所以,我常常劝人,没事别去山里,山里一般人去不得。你想质朴点的生活,可以去村里,镇里。不一定非要山里。但如果来了,进来了,就好好修,别浪费这样的机缘。

我听完,向他致谢,问他何时下山。

他说:始终都是要下山的。入山只是暂时的手段。

我说:下山我请你喝茶。

真正能入山隐居修行,须具备什么?会有怎样超凡的体悟?

隐修,我的理解就是隐居起来修炼。做出隐修决定的人叫隐士。

从古到今,隐修之不少,但基本上都是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随波逐流、不依附权势或看破红尘并崇尚自然无为的人生观者居多。并且大多数都具有超凡智慧和学识,崇尚自然无为的人生观而选择隐修;隐者一般都是以专注研究学问的生活方式。古代著名隐士有许由、巢父、列子、庄子、鬼谷子、陶弘景、张良、黄石公、诸葛亮、刘伯温、陶渊明等等。

吾认为,做个隐者修炼自己;请问你修炼什么?你到那里去隐修?

修炼?你有传承之法门否?

隐就是藏,你隐藏去那里?可有蔵之地?

一个人要真正修炼,需具备四大要素;即财、侣、法、地。

一有养命之财。(至少隐时不缺用度)。

二有同道之侣(这里的侣仅仅是同修或熙顾你之人,如无人之伴,修时出现不适或生病就大条了)。

三是有传承法门,明师指导。(总不能天天打座,就大彻大悟了)。

四是有个适合隐修的地方。(总不能风餐露宿)。

只有具备这四个基本条件就应该可以实现你的愿望。

至于达什么超凡体悟,则一言难尽。修炼实际上我理解就是修道。

而“道”是什么?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源,万物运行的规律以及人间伦理道德纲常。与“德”相合,在精神和肉体及伦理道德上超越于世俗,追求天人合一、宇宙和谐、天下太平,教导人们通过修道积德达到安乐幸福。

修炼有成时将以道为体,以德为用,道显德彰,体悟顿开,智慧萌生。

最后以一打油诗结朿

世上都说神仙好

无忧无虑无烦脑

几人求得无上药

还是红尘最逍遥。

(个人见解,不妥易喷)

真正能入山隐居修行,须具备什么?会有怎样超凡的体悟?

这个问题,是我提出的,也理应我来率先作一些解答。

况且,我有一段在昆仑山独自隐修的经历。

“能”独自入山隐修,跟“想”找一座山独自修行,是两个概念。

当今,很多人,因经历一些变故,说深思熟虑也好,说看破了红尘、看淡了世俗也好,想找个没人的地方,与世隔绝,独自生活或独自修行。

这些人,在人情世故中,可能算是失败者。

社会整体道德的沦丧,笑贫不笑娼,自私自利,不择手段者众多。到处都是陷阱。老实人,成了傻瓜的代名词。各种投机取巧,各种的打擦边球,只要能让自己成名得利,快要没有底限了。

互联网的普及,更加拓宽了很多人疯狂获取的广度。传播到大众之中,无形对大众的影响是巨大的。看着那些弄潮儿们,各种炫、各种作,风生水起的同时,还名利双收。

资本的推波助澜,利益集团无处不在,它们有理有据地掠夺,让底层普罗大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看不到希望。

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一切为经济,都在奋发有为地拼搏,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都在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为了家人能生活无忧,为了不被人看不起,为了能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各种美好的自我慰藉。

当偶尔静处时,拷问自我的良心,或许会觉得有哪里不太对。

因为,依旧在苦累中,半点未曾解脱。

人前风风光光,人后,又该如何自我安置!?

虽然时常有良心的发现,却欲罢不能,根本跳脱不出。

人性中,良知本俱足。现实,不由人。时而痛苦纠结,自我挣扎缠绕。

人,在善良时,看不惯社会的陋习,看不惯人情的冷暖。看不惯那些弱肉强食者的肆虐。不愿同流合污,不想在其中苟且。

这些,都只是说明,你还有良知,想守护自我这份善良,无奈中有厌世避恶的心。

这,只是表面的基础。还远远不能独自去山林隐居。

因为,你不够强大。不够稳固。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动力。

独自到荒无人烟的深山旷野,必须要足够强大,要有无畏的勇气、坚定的心志。

起码,要有自食其力之能,要确保不挨冻受饿,寻到适宜的栖身之所;要有在各种险恶环境下的自保之力;要有独自野外自我防护的知识;能规避平常未有的风险。要明白并坚信自己在干什么?为了什么?

修行,不是自虐,不是去找罪受。

修行,一定要是快乐的,是始终在无比愉悦的心境中对身心的修养行持。否则,一定不是真修,也一定会修出偏差。

真正的修行,在传承中。真正的传承,在系列中,有秩序的。

所以,真修者,一定有三代可考的师承。师承宗门,是你不可或缺的依靠。会给你太多的必要指引。是给你底气和无畏的根本。是你迷茫时的灯塔、遇险时的救星。

没人给你洗髓换炁、植入种子,你从何筑基,又拿什么去修行?

当然,那些自命不凡,不知天高地厚、盲修瞎炼者,对于他们,我这犹如对牛弹琴了。各有机缘,各自承负即可。

出世入山,独自隐修,只是真修者到了某一特定阶段要必经的一个过程。是为了破境、跨阶、越级、升格的自然而然。

所谓的隐修,并没有什么高大上。出世,入世,都是修行。出入,在序中。

进山一次,时日不论。出来时,会更渺小。一次比一次小。能溶入,能化入,细微之处见真章。

能说的,就先说这么多吧。

希望看客们各自有所省察。

真正能入山隐居修行,须具备什么?会有怎样超凡的体悟?

你已经给答案了,超凡脱俗。反者道之动,与俗家相反,颠倒颠。盗天地盗万物之灵气,不受天地万物所盗。超凡说着容易证道难,修行人多如牛毛,成道人少如牛头,隐居也只是一种红尘生活行式。脱胎换骨十代人有一位也是奇迹。论道名家千千万,成神仙者不可见,也包括老子,能站在广众下显圣吗?其它更不值一提。

真正能入山隐居修行,须具备什么?会有怎样超凡的体悟?

我相信现在应该有不少人都有避世修行的想法,要不然修行圣地终南山也不会人满为患,但若是要真正入山修行,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这就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执行力了。

要进山修行须具备的条件,我认为仅仅有吃苦的精神是不够的,还须要具备相应的修练知识和法门,在修仙悟道的选择上应该有个明确的方向,没有师傅引导仅靠个人的琢磨,很难修练出名堂,但要寻找这样的师傅需要巧合良缘才行。

另外个人野外的生存能力和技巧也很重要,整天饿着肚皮饥肠辘辘的,别说修行活下去就成了问题,所以说要心安理得的修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温饱问题。

解决了上述问题,潜心钻研法门,才有可能的取得一些进步,但能体悟多少就靠个人修练的资质和悟性,若能有志同道合的道友帮助,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真正能入山隐居修行,须具备什么?会有怎样超凡的体悟?

道家修炼一般来说是分两步走的 : ① 炼已在尘世~和光同尘。②养气入山林~脱胎换骨。也就是说道家修炼者,一旦走出隐居修行之路这一步时,他肯定是具备了“永作他乡之客,终无退悔之心”的思想准备的了。不像有的人为了逃避现实而隐居山林,过了一段时间,又留恋起红尘俗世来了,两者是有质的区别的。

真正能入山隐居的修行者,从理论上来讲,必须具备:①炼已纯熟的心态;②筑基有成的成果。这“成果”即是指“丹道周天”已成立,并“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的康健体质。在体质基础健康的前提之下,还须有精神层面的成果~金液还丹。也即是丹经书上常见的“一粒金丹吞下肚,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行。

修道者到了这般道行境界,才始走出第二步:“养气入山林”,为什么要寻觅僻静的山林深处,而且还必须是“风水宝地”呢? 因为,此时的修炼者,阳神可以自由出窍~身外有身。但是,栖息阳神宅居之地,仍然是一副“臭皮囊”,还不能达到: 阳神+肉身 “聚则成形,散则成炁 ”。因此,修炼者必须隐居,也只有隐居人烟罕至的深山老林,才能实现这“脱胎换骨”的目的。

说到此地,必须要说明一下的,上述的这些言论,都是本人在众多的丹经书籍上汇总而成的,是纯理性的东西,是否正确.可行,不得而知。[笑]本人只达到了“炼精化炁”的程度,正在进行“炼炁化神”层面的探索。若是有道缘,成就金液还丹后,才能向“炼神还虚”的高境界探索。

“炼神还虚” 按照丹经上介绍,也是分两步走的:①阳神能自由出入;②阳神能携带着高能量物质组成的身体一起飞升。为了描述问答题上的要求- - -“会有怎样超凡的体验?”,下面本人要担当一次“搬砖”角色了。

在张三丰真人的《玄机直讲》中有这么一段原文,可算作是隐居修行后的“超凡体验”。

原文:“先言和光同尘,今言僻静处,何也?炼已于尘俗,养气入山林,是入室下手之时也,要超凡入圣,岂是小可之事!必须要一尘不染,万虑俱忘,丝毫无挂,一刀两断,永作他乡之客,终无退悔之心。持空炼神,守虚炼性,浑身五臟筋骨气血,都化成青气。专心致志,炼神纯熟,成形受使,星回斗转,随心所变。直养得浑身无有皱纹,如蜘蛛相仿。上七窍生光,昼夜常明,身如太虚,才正是时候,方可求仙道。只应验 气满神全,法财广大,才可炼大丹,才叫做一个丹客。”

张三丰真人的《玄机直讲》这一章,内含在孔德道长编辑的《太极丹经》之中,孔德道长在这一章中,还作了[ 文译]、[按语] 的叙述,由于片幅较长,不能在此处摘录了,同修们若是对《玄机直讲》中的原文需要解释,可在留言板上留言,本人再作补充吧。谢谢朋友们的阅读,亦请同修们提出不同看法,切磋交流心得体会。《太极丹经》一书的封面照片亦附上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