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天倾东南、地陷西北”是什么意思?
题目说反了,古人说的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这句话出自于《山海经》,在《淮南子·天文训》当中也有明确记载。
“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矣。”
根据传说,上古时代的水神共工,因为争夺帝位失败,怒撞不周山,导致支撑天地的天柱被撞断,于是天崩地裂,日月星辰移位,导致了所谓的天倾地陷。
神话故事里,是因为天地失去了支撑,天空向西边倾斜,日月星辰也一起滑落,也就造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日月星辰每天的走势,东南大地陷落,所有的河流就向东南流动涌入大海。
尽管这个故事只是个神话,但那时候的故事也不可能是完全凭空说出来的,必然与现实当中有所对应,而古代这个故事,的确与现实中是一样的。
因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缘故,日月星辰贴近大地,将西北地区炙烤成了大片的荒漠,而东南地区水源汇聚,成就了大量水乡泽国与鱼米之乡,这也与如今的实际情况相同。
不仅如此,在传统的易经八卦之中,也与这些自然现象息息相关,八卦当中的艮与兑,代表着的是山与泽,山高于地面而接近于西北的天空,也就是天倾西北,同理,泽地陷东南。
神话故事自然是神话,但是上古时代,的确可能发生过巨大的天地之变,比方说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所谓大洪水的传说,这都可能与当时的地轴改变有一定的联系。
在现实当中,咱们国家的地形也的确是西高东西,大多数的河流都是从西边往东边流动,而天上的日月星辰大多数也都是东升西落,这跟神话之中描述的场景都是一样的。
古代的人,只能观察到各种自然现象与规律,但是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各种原因与道理,因此只能将这些还有骤变之类,用各种神话故事进行解释,这也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说法。
古人说“天倾东南、地陷西北”是什么意思?
《山海经》有言:共工触不周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淮南子/天文训》有记: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现题主说成天倾东南,地陷西北,意思正好反了。
我国人历来就重视对天地宇宙,日月星辰的观察与研究,因此也创造了不少神话故事,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玄女补天,共工触不周山使天倾地陷等便是。这神话故事传说,并不是完全的幻想,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当时观察所得印象与猜想而写成。神话是后人编写的,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站在青藏高原上,过去说是昆仑山上看我国地貌地形,天象,不正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吗?我国东部,东南部低,水往东流,东南流。日月星辰从东方,东南方升起,在西方,西北方落下,这不就是天倾西北?天也确是向西北倾斜滑落。只有站在我国位置,特别是中原一带,如此说是很符合实际的。
古人说“天倾东南、地陷西北”是什么意思?
这个说法的直接来源是《淮南子 ·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怒触不周山,造成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当然,任何神话都是后人编出来的,不过任何神话的产生,都是基于古人最初对天地宇宙观察得到的印象和猜想。这则神话应该是中国古人对于北极、地形、水流方向等等问题的解释。
不过,即使是在古代,天文学家们对这则神话,和这句话的含义,做了许多讨论,甚至指出它其实并不正确。
比如,“天倾西北”吗?其实在我们中原地区,我们直观上看到北极星、北斗星在天空中并不特别高的位置,同时天空里所有恒星都在以北极为中心转动,北斗七星又那么显眼。所以在古人看来,它们是具有某种超然、神圣地位的,至少是天空的中心,“北极为天下之中”。北,并不是西北。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按周髀算经的比喻,把天空比作一把大伞,那么它是向北倾斜的。
那么,古人为何又称“西北”呢,这或许是因为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按照我们日常的理解,水往低处流,日月星辰往西沉下去,相比那边更低吧?。
地陷东南,或许容易解释一点儿,因为古人看到我们中原的水流总是向东、向东南流淌的。那么,这一点儿相对容易接受吧。当然也可能跟日出东方有关系吧。
“大河向东流( ⊙o⊙ )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古人的猜测,说明他们也想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星空的神秘,令古人无时不刻地会想到“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句话,包括这首歌词。
古人说“天倾东南、地陷西北”是什么意思?
古人说的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而不是“天倾东南、地陷西北”。这是宇宙突变的一大奇观。这一奇观是古人亲眼目睹的,日月星辰与地球突发变化,看不明白了,不知怎么解释了。
中国地理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句话在《山海经》记载得很完整,在《淮南子 ·天文训》中所描述的意思,与《山海经》一样,都是在讲述“天倾”与“地陷”,宇宙大自然的突变奇观,只是《淮南子 ·天文训》说的是“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而已。其表达的意思都是宇宙天地遽变的奇观。
4500年前,古人发现宇宙聚变现象看不明白。当时科学不发达,还没有宇宙这个概念,对于发生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自然现象肯定是不了解。为此,古人编撰了共工与颛顼为争部落帝位所发生的一场大战的神话故事,以解释宇宙地覆天翻所发生的原因。
《山海经》记述的是共工在争夺部落帝位之战的神话传说故事。共工被颛顼打败。共工怒不可遏,朝着不周山撞了过去,把天柱撞为两截。于是,天向西北倾斜了,地向东南塌陷了。因而,西北的天塌了,太阳像烧红的钢铁一样,紧紧地贴在高原上,把西北变成了旱情严重的、荒凉贫瘠的不毛之地。东南的地陷了,出现了一片辽阔的海洋,那江河如同财源滚滚,向东南流淌着,这种天地遽然变化的奇观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淮南子 ·天文训》记录的也是共工和颛顼为了争夺部落帝位宝座而大战的神话传说故事。共工在这场震天撼地的大战中大败,心中十分恼怒。他愤激地用头撞击不周山,结果把支撑不周山的柱子撞断了,同时,把紧拴着地的绳索也给扯断了,使整个天向西北方倾斜,日月星辰也顺势移向了西北方,大地更是因东南方的塌陷,直接把原本流畅的江河泥沙,也都抛向了东南方向。
围绕着宇宙天象地形的突然变迁,古人就这样杜撰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神话传说故事。查阅有关资料,不仅仅是《山海经》和《淮南子 ·天文训》有这方面的记述,还有其他版本。例如说共工因水利的事,与颛顼发生争执。共工为表决心,用头撞击不周山,想借此换取民众的同情与支持。结果天柱折断、地索断裂,日月星辰移向西北,江河泥沙被水搬运去了东南方。这个版本在《列子》、《史记》、《国语》书籍中都有纪录。
后来,古人从“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宇宙天象地形的古代神话传说,又引申到易经八卦上面来了。这是人们利用卦象,解释“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宇宙奇观。
伏羲是“三皇”之一。传说六十四卦就是伏羲通过在山上观察而得出的卦象之雏形。在这些卦象中有“艮”与“兑”,“艮”是山,“兑”是“泽”即水,山高于地面接近于天的西北,被视为山,“天倾西北”,而相对地势低矮的东南方,便被视为“泽”,“地陷东南”。
西北高山水往低处东南流
综上所述,“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讲的是宇宙所突发的大变动。西北的天失去了支撑开始倾斜,北方天上的日月星辰难以在这里生存了,因而,身不由己地朝着低斜的西天方向也滑了过去。从此,解除了古人所遭受的,白昼永远是白昼,黑夜永远是黑夜的困苦。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就是远古时产生而形成的。从另一个方面解释,那就是悬吊在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这西北剧烈的震动而崩断了,使东南大地塌陷了下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地球,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宏伟景观。总而言之,今天讨论这个问题,对于丰富我们天文地理的宇宙知识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古人说“天倾东南、地陷西北”是什么意思?
题目确实说反了。
《淮南子·天文训》曰:“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不过,不该仅把古人的这种说法看作是神话,其中有传说和猜测的成分,但更主要的,反映了远古上古先民对“天文”和“地理”的认知。
那个时候古人对“天文”和“地理”的主要认知,就是“天圆地方”。
《淮南子·天文训》之所以叫“天文训”,就是总结概括了西汉之前人们对“天文”的主要看法。
在上面这句话之后,《天文训》接着说——
天道曰员(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员(圆)者主明。
这是说,天穹是圆形的,大地是方形的;方形大地的属性是“幽暗”也就是“阴”,圆形的天穹主掌“光明”也就是“阳”。“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亦是“天圆地方”的一部分。
关于“天圆地方”,记录先秦天文和相关数学成就的《周髀算经》说:“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天空,像一个张开的“伞盖”;大地,则像四方的棋盘。
但是,远古上古先民,大多是在黄河流域的纬度地区从事观测天象实践活动的。一个很现实的观测结果是,极星和北斗所在的“天极”区域,处于天空的北方,并不在人们头顶的正中,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南方的天空似乎更高,而“天极”所在的北部天空似乎低了下去。“天盖”,并不是端端正正地盖在大地之上。
而且,日月,都是东升西落;大部分恒星也是自东向西运行。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这是地球自转的视觉结果,只能想象,因为西方的天空比较低,所以日月星辰才由此而落。
上述两个原因,就导致古人形成了“天倾西北”的认知。
进一步说,由于距今1万年前后,中国古人开始进入了“农耕时代”,这不仅使之后的古人,对“观象授时”十分重视,而且,对江河的流向及枯竭充盈也格外关注。人们不难发现,所见大地上的水系,大多流向东南。
何以至此?古人不得其解,只能想象这是由于某种重大外力原因造成的。
于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都被古人归结为《淮南子·天文训》在前面这句话之前的原因——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所以“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了。
这不是西汉才有的传说。
被记于屈原名下,但实际上很可能属于公元前600年前后的《天文》中问道——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康回冯(凭)怒,地何故以东南倾?
古人认为,“天”之所以不会掉下来,是因为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地”不会陷,也因为有“绳子”拽着,“地维绝”就是说“绳子”断了。
《天问》所说的“康回”,古人认为,所指即“共工”。
“共工”,有很多传说,最有代表性的,是说即为“鯀”,“鯀”是“共工”的连读。
他与“颛顼”争为帝,不一定是争主宰大地之帝,而是争当“天帝”,结果搞出了个“大乱子”——把支撑天的柱子弄折了,维系大地的绳子也断了,结果就出现了“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局面。
这其中,既有先民圉于时代而认知受限的无奈,又有古人充满浪漫色彩的想象,但总体上体现的,是远古上古之祖先对自然界孜孜不倦的努力探求。
考古证明,古人这种天地形成、天圆地方的理念,大约距今七八千年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古人说“天倾东南、地陷西北”是什么意思?
天倾东南,兑上缺,卦分三才天地人,乾卦上爻缺,天缺倾也变也。地倾西北艮卦,倾有倾起倾去之意。地倾起出山,海拨高之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