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什么?为何要明心见性?

我家楼下菜市场旁边一个小平房,房间里住着一个老大爷,独自一人住了30年。

我觉得他对修行挺有认知。所以经常去向他讨教,问他问题,他也都耐心回答。

虽然他讲的并不一定很对。但是也挺有启发,听听或者也不会太坏。

有一次,我问他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什么?为什么要明心见性?

他说:这个没啥好说的。

我说:随便说说吧。

他说,很多修行的方法有可能是像爬天梯一梯一梯往上爬。

可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告诉你,也许没有必要爬天梯,因为天上就在地下。

地下就是天上,哪里不是天,也许你不一定非去爬天梯,你只要认识知道自己的本来。

就是天梯了。他这个东西就像是一个火箭,直接就把你送到最高之境。

并且告诉你最高之境就是没有最高。无论什么路子,走到最后都是这样,那个时候,其实没有宗派可分。

我说:那明心见性很简单吗?

他说:是的,非常简单,可是越简单大家越难搞,根本就不相信,越简单的事其实越难理解。

因为我们惯于用一个复杂的思维框架去理解事物,什么东西都一顿操作猛如虎,

各种知识经验理论全都堆上去,你就无法去理解一个本来就简单都不能再简单的事情。

他这个简单,你必须从最复杂的这些事情上去磨,剥洋葱剥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是个最简单的事。

就是万法皆空一切不过是如梦如幻,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以你能够降服其心,能够明心见性就能够不被六根六尘所转,你就自由了自在了。

我说:禅宗看不上其他宗吗?

他说:怎么可能会有这种事?禅宗和其他宗都没有互相看不上或者互相有分歧。

他们都是在搞同一件事,往同一个目标走。

大家走的路不一样,坐的交通工具不同而已,怎么会有看不上这一说?这些分歧争论都是学人争辩,没有太多意义。

我说:这东西说的容易啊,真的要做,该怎么做呢?

他说:扎扎实实的回到你的人世间俗世生活里去做。

其实你就别管什么禅宗也好,什么宗也好。首先先把人宗修好了。

我说:什么是人宗。

他说:人宗就是做人的,你非要分别讲究,也可勉强叫世间法。人间的世间法,其实就是给你来练心的。

怎么练心呢就是什么事都不要往心里去。吃喝拉撒,钱财得失,感情纠葛,都别往心里去。

我说:不往心里去,那往哪里去?

他说:你管他往哪里去,你反正别往心里去。

我说:那心里不是什么都没了吗?

他说:你还嫌他不够多吗?你有把他当乖宝宝疼吗?

我说:确实,你一说我就觉得我对不起他,对他太不好了。

怎么说,毕竟他也是我的心,可是我从来都没有疼过他。一直以来都在折磨他。

他说:是啊,就算你是他老板,你又不给他发工资,你还每天996不停的折磨他,你至少让他放个假嘛。

你常常给他放假,不要让他这么苦。他搞不好哪天就明心见性了。

我说:给他放假就明心见性,哪有这么好的事。

他说:是有这么好的事啊,你给他放长期大假,不要再伤害他,放过他,放空他,放空了,他就有机会明心见性了。

什么是明心见性的?就是幻象骗不了自己。

我说:什么是幻象。

他说:都是幻。

我说:我感觉不是都很真实吗?

他说:就是因为你在感觉,它才是幻。幻,就是世间法的钥匙。

一般人能够把世间法的幻搞明白,搞得很通透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搞出世间法,一定会更加通透。

如果说这个世间法上面做的不是很好,去学出世间法。还能够有机会用出世间法的智慧,回到世间法上来去运用,这也是很好的。

就怕世间法没有搞好,就想着搞出世间法,并且认为出世间法和世间法没有什么关系。

搞着搞着两极分化。想提早抛弃世间法升级,去出世间法的天堂。

这就很难办。

我说:明心见性,要怎么追求和学习。

他说:学不了,天下事都可以学习达成,这个事却不行。

任你拿了博士学位还是饱览全球书籍也没有用。

我说:那这些人从懵懂无知到最后成功难道不是一种学习吗?

他说:你看上去,你认为是一种学习,对他来讲并不是学习,他是在蜕化。

好像一个知了蜕壳一样。要把原来痴恋执着的自己褪去。露出本来的真我出来。

这个操作必须要回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在一茶一饭一思一想中逐一蜕变,在各种焦虑烦恼欲望蒸腾里,认清诸事无常幻变。

这个知幻,很重要,知一切幻,

我问:什么是一切幻,明心见性是不是幻?

他说:那你自己体悟。

知一切幻,一切无可得,才有机会接近所谓的明心见性。

明的是啥心,是本心,见的是啥性,是自性。

但是这些都是嘴上理论,无论你多么理解这些东西,都只是头脑风暴,和灵魂无关。

你还是要去每一件事情上,去褪自己的妄识。

一点一点褪,一点一点就露本来。

好像移动窗帘看到光。光不是不在,而是你用窗帘遮住了。

你自己生产制造的窗帘,遮住了你本心自性的光.

所以,我们不外求,不用思维意识去折腾,不希冀天外有菩萨来救我。

我们自己本来就有,把窗帘一点点拉开就好。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个明心见性,我们还是少说为妙,不谈为佳。

我说:为什么呢?研究一下不好吗?探讨一下不行吗?

他说:此事没得研究,不能探讨,说不得,讲不清。一研究探讨全是名词障碍乱飙,按都按不住。

唯一办法,老老实实去活着,去修,修当下,修现实生活,修你的际遇,修你的心对每一件事的见解。

这个道理好像你要骑单车或开车去某一个城市。你不好好骑车好好开车,你却不停的在想这个城市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有好玩的。

可想而知会出车祸。所以先把车骑好,把车开好,把眼前的路走好,该到的地方就会到。

无论你念佛打坐密宗显教还是啥方法,找个明师好好搞,都有希望。

就是这个理论上的谈论思考却都无意义。

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什么?为何要明心见性?

[灵光一闪]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明心见性

当你见到那个凭空出现的人,你就会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同时知道你的前shi是什么,你的亲人前shi是什么,你和你的亲人是因为什么原因今Sheng 再次相聚,在这一刻你的心就彻底止住了。

释迦摩尼睹明星而开悟,其实看到的是又大又圆的明月。达到以上这几条你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开悟,然后才能悟后起修。要想明心见性就背《心经》,至于成不成就看个人的机缘巧合了。

[呲牙]话就这么多,愿意信就信,不信也不强求。

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什么?为何要明心见性?

谢谢邀请!

禅宗是汉传佛教文化,同时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佛教文化。为了更好理解禅宗的明心见性和回答为何要明心见性,首先来解释一下明心见性这个词语。

明心见性一一就是明亮光照入黑暗的心房发现了自己的真心(明心),并且见到了自己本来的品性。因为见到自己本来的品性了,所以说的就是明亮了本心。

为此,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禅宗悟道之境界。那为何要明心见性呢!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是,导正人心,回归本性,辅正世处,修养道德。由此来分别论以下几点:01,导正人心

先说,因为佛教有着一种人生处世智慧。将佛的智慧之光照入众生黑暗的心房为理念。把众生心中亳无或极少的光明见明。

如果众生心中没有光明,就毫无智慧之光,众生的心就变成了盲目和痴愚,对来自心的处世道理盲无所知。众生芸芸尽其一生,就会在黑暗冲渡过而痛苦一生。

为此,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导正人心。心灵的呼唤,返璞归真的真情真性。

02,修养道德

其次说,众生心中没有光明,一生颠倒是非而行。从而不断地基于自私自利与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的动机操选绩业。为了自身的金钱物质而存活,一再地伤害他人而来肥自己,而且总是变本加利,死不悔改,丝毫不感到愧疚,甚至还高高在上。

为此要禅宗的明心见性,来透明自己本性,重建道德修养品性,把众生的心性引到正确的仁义道德的行为上来,众生也会过得快乐。

03,辅正处世

再说,众生心中没有光明,尽其一生,都生活在被禁锢的自我囚笼之中,一直都不断地在为自己计划,盘算,设计,运筹惟渥,至死不息,永无尽期,轮转不息。

如此一辈子受尽苦楚和打击,失败和挫折,还要继续盲目追求,并且身不由己地一直重复无尽的盲目追求。

何苦会这样过一生呢!就是因为自己心中没有了光明,也无所谓自心无明了,已经被黑暗的心房不见光明而固化了心性。

为此若要断此无尽的烦恼与苦痛,唯一的方法,那就要“明心”,心中要有光明。把佛的大智慧光明,照射进人的“心房”,打开人的“心扉”,辅正人的处世之道,来达到免除烦恼和苦痛的目的。

04,回归本性

最后说,如果有了禅宗的明心见性,就能自见,自己知道自己的一切行为。语言和思维真正进入“了知自我,了知自心”,乃至怦然深省,觉得今是昨非,达到有生以来的完全省悟,就会使人回归本性,而不浮计于事,心外无欲望之举。

为此,因为自己心中已有光明,并能以佛光智慧检查对照自见,自知,扬善去恶,不断向上提升自己。因而会有自身智慧,德行与人格日益增进。自我膨胀的心态,也会逐渐缩少甚至全无。这就是裨宗的明心见性给人们带来回归本性,众人的生活一定过得快乐无比。

综上所述

以上所述,就是为何要明心见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导最理性光明的伟大道理,普及人生皆知“明达自心,明照自性”,而达到“明心见性”心灵禅思最高标准,成为一位“悲天悯人和知行合一”的灵性者而自快乐一生。

总而言之

用禅心化解生活中的烦恼,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完美的生活。但往往与事愿违,快乐不起来,美好的事情擦肩而过。是的,在现实社会中确实如此。

但是,只要用禅心去体会它,或许就是真的美好。有些东西是你的就是你的,但有些东西不是你的,你再烦恼也没有用,抛却这些对身心毫无用处的烦恼,快乐起来,做生活的智者。

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什么?为何要明心见性?

禅宗的明心见性绝不是笼统的概念。

所谓的见性也不是凭自已的感觉,而是实实在在的看到了,即使闭着眼睛,即使于黑暗之中也能看到,它是一团无比璀璨的月亮形状的白光,或者它就是一轮秀珍版的圆月,但比天上的圆月要耀眼不知多少倍。它的出现是有一定时间段的,一般都是深度睡眠初醒的时候,在人的眉间如放电影般的缓缓出现一团白雾,然后于白雾中脱颖而出一轮皓月,冉冉升起,慢慢远去,接着又是一团白雾从眉间升起——。

那一轮皓月就是人的本来面目,道家称之为人的种子,佛家称之为破无明。而我理解为看到了自己的灵魂。

若是眉间偶尔能见到橘黄色的质地特别密实的半轮或整轮的圆月那就有结丹的可能了。这样的景象被称之为白雪黄芽。

我对明心见性的理解是,只有见了自已的本性才能明心,才能知道人体的潜能是无限的,才知道修心养性的重要,才知道修行并不是只打打坐念念经那么简单,而是要静心,要空心,善心。

静心就是无杂念,空心就是放得下,而善心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了。

说来说去禅宗,密宗,净土宗都修的是一个静字,一个空字,一个善字。

而这三种状态是一个人能否明心见性的最根本的条件。

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什么?为何要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就是所谓的禅境,即“见性之人……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这是一种禅定状态,是“心不起心,色不起色,心色俱离,达到身心不起,常守真心”的超稳定状态。

这种禅境是相当平易的,它从生活中来,因而非常自然;它包容万象世态,因为活泼通脱;同时它又挣脱了世俗凡情的纠葛,因而圆融澄澈,了无芥蒂,好不自在!

慧能由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道,这个“心”是禅的关键,虽然禅的最高目标是见性成佛,但必须由心去见性。《坛经》开宗明义指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因此,心是禅修的起点、关键。禅宗所说的心包括有四种心:

第一,肉团心,即物质的心,对应到物质脑;

第二,缘虑心,具有思考作用的心,也就是视、听、嗅、味、触、意之六识;

第三,集起心,积集种子生起现行的第七识,也称末那识,对应到潜意识;

第四,如来心,即众生乃至宇宙万物中具有真实本性的真心,也称阿赖耶识,对应到神经动力系统的不动点,超稳定状态。

明心见性的“心”主要是指“一念”,即对境生起来的思想和念头,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

心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包含了善与恶、舍与执、迷与悟、菩提与烦恼。世人之心既是真心、清净、觉悟,又是妄心、染污、烦恼,无明烦恼与真如佛性同时先天具有。我们本来没有心(思想和念头),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从各别的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这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生起的。

明心见性所见的“性”就是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即一念未生前的生命状态,即六祖慧能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这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总之,明心见性即我人于不思善、不思恶,前念已断,后念未起时,虽空寂无念,而非如木石,蓦然回首,荐取此了了灵知即本来面目;既无有乱,亦无有定,随缘应用,毫无粘滞。这是一种禅境,这是禅之美,这种美使得物我同一,世间一切都至福、透明、纯净。

明心见性,如“山水命题”,起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修行到一定阶段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修行再提升,则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种意境,增添了禅宗的神秘美,这是一种意蕴,是精神的不断提升,心态的的流转使入世变得如出世般自在逍遥,又能于世间多种实践不断积攒生活的经验,使得精神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什么?为何要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又称开悟。开悟是修行人见到了法界本体是无二元对立的空性。

开悟又称为开法眼,见与佛齐。此见指的是根本智,而非差别智。所以开悟之人对无上大法绝不会错解,但却可能会在相上出现错误。所以佛门有句话说,通宗不通教开口瞎胡道,通教不通宗尤如独眼聋。这里的通宗指的就是开悟。

很多佛弟子误认为自已开悟了,这是很危险的。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是开悟了呢?这是需要得道的大善知识印证的。未法时期很难遇到公认的开悟的大善知识,那么,就无法自己印证了吗?也不是绝对的,佛法的真理性正是在于他的圆融无碍,没有何任绝对的事情。学人若能通过学习与修行,的确悟入了实相,也是可以通过经典来自我印证的。但却要有决定性把握才行。

如何才能有决定性的把握呢?必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贪、嗔、痴烦恼轻微甚至不起,不会伤害众生,不会贪着世乐。

二、通常开悟之人语言较少。因为己经破除文字相,不会与他人诤论。决不会与他人争论不休,甚至互相语言诋毁攻击。也不会试图向别人讲述,使别人也开悟。因为自己知道,无论什么语言也是无法表达出实相的。他只是根据学人的不同状态而随机说法,随方解缚。

三、真正开悟者,既使没有大善知识的印证,对自己已经开悟没有丝毫怀疑。就像一个人吃饱没吃饱,自己是知道的,即所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若对自己是否开悟尚存怀疑,则没有真正开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