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该如何走出来?
十年前和女道长这一段心灵对话,让我从一个怨天尤人抑郁躁动不安心理疲惫的人,变成了一个安静淡泊理智的美男子(玩笑)。不知道对不对,分享出来!
十年前,我生活压力非常大,诸事不顺感觉,但因为很喜欢探究真理学佛修道,人活得越来越撕裂、造成一大堆的心理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活不好,烦恼多,压力大、欲望重、心累走不出来。茫然无措。
幸运的是,我遇到一位女道长,她和我说了一席话,我按照她所说的去做,十年了,我无时无刻不感恩她,因为我感受到了宁静的心给人带来的幸福感。
这位女道长期隐居在山中,也无道观也不传道,过着担柴种树、养花养狗的生活,她偶尔下山会友,那一次我很幸运遇到了她。问了她很多问题,她都耐心回答。所谈不佛不道不儒毫无门户之见,但却让我受益匪浅。
我问她:一个人常常又想修行,又想把生活搞好,追求自己的梦想,搞得心特别累,该如何走出来。她说:心累是走不出来的。有时候你遇到的问题解决了,你以为你走出来了,实际上过一阵,其他事情来了,你会发现原来你根本就没走出来,你的心还是在那里累。因为它没有变化过。
我说那要怎么办呢?
她说:办法是有很多,很简单。但是做到却需要时间,有时候时间还很漫长。但是你其实先可以把这两样事情都放淡泊一点。
我说:你的意思就是说欲望别太重了是吗?那难道生活压力也不管了,责任也不负了,梦想也不要了吗?
她说:你不要搞错了,一个人心累。不是因为生活压力和责任梦想造成的,而是他的心对这些东西太紧张。
你看社会上有些人,他对负责任追梦想或者应对生活难题非常的努力,几乎每一天他都在困难忙碌中度过,但他却笑嘻嘻的,非常的享受这样的生活,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有多累。
同样的一件事在别人那里是天大的事,在他那里可能只是哭一场就可以过了。
可是为什么会在你这里就这么揪心这么累呢,这么矛盾这么纠结呢,你好好思考一下。
我说:有时候我感觉。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真实,好像不值得我去拼搏。我很想好好的修行,在灵魂上取得一点突破才不枉来到人间一趟,这些道理我都懂,
可是回到生活当中,我每天要面对的是柴米油盐的压力,老婆孩子需要养,父母亲需要去赡养,这些事情我都没办法很好的去解决,这样我就产生愧疚。
我又觉得是不是我修行占据了很多时间,让我的心没有办法去赚钱,我就想我还不如好好去赚钱,放开手脚去赚钱,可是每次我想着去赚钱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我的灵魂又很痛苦。
她说:很对,很多人都像你这样,我曾经也这样过。这种状况可以说是左右颠倒,难以取舍。
为什么难以取舍?实际上是你只想取,不想舍。现在叫你放弃某一样,你都做不到。都做不到就说明你什么都想要。可是世界上哪有这么完美的事呢?鱼与熊掌是不可兼得的。
你又想升官发财,又想灵魂开花。这得前世拯救银河系才行啊!你看看那个梁武帝,他觉得自己为整个国家的佛教做了非常多的供养,他养活多少的僧人,起了多少的寺庙,我们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按他的想法,那简直功德大的不行了,所以他去问达摩祖师。我的功德是不是特别大,他希望达摩祖师给他一个很好的承认,可是达摩祖师对他说,你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其实从某个角度讲,梁武帝也只是一种贪心而已。如果我们沦落到这种贪心里面,很多本来挺好的事情就会变质。
我们道教有一句话叫做:修仙前需做三千功德事,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要修仙,首先要做三千件有功德的事。什么是有功德的事,就是把人间的好事先做好,先把人做好了,
什么是把人先做好,就是把家里照顾好,把自己照顾好,别做坏事,把自己的生活活好。然后尽量帮助别人。这东西其实你想想就很简单,他说的就是把你人的价值先把它实现。
因为你总是想着要成仙成道,但是又不舍得人间的烟火繁华。你哪都放不下是不行的。所以你最好就先放下成仙成道。因为那个成仙成道,现在离你太遥远,你暂时先放下先把它忘掉,先把你这边能触手就及的事情先提起来。
把家里的事照顾好,把家里的人照顾好,把工作的事情好好的专心的去把它做好,做到无怨无悔。尽力而为。
你首先去把这些做好,去实现你自己的人生梦想,去把物质条件弄的尽量能够满足自己的家庭需要。
接下来就去满足你身边人的梦想,比如你老婆说有几年没去旅游了,你怎么也得挣点钱带她去外面走走,你孩子说很想爸爸陪他做点什么事情,去游乐场玩玩,你也要尽量满足他的愿望。
你父母亲年纪大了你是不是要多回去看看的,你把这些先做好了,人的价值就基本满足了一大半;你就及格了,你等于这个三千功德是已经及格做了一千五了。
如果你还有精神精力还有心力,那么去为社会做点贡献,去帮助别人,能去成就别人,去发挥你的价值,比如说你在工作上能不能够帮助你的老板赚钱,帮助你的公司发展,帮助你的同事团队,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
这些事可能你以前没怎么去想过,就觉得人都是这样活着,但其实不是,
每一个人在社会上活着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有意义的。
你不能说看了几本修行的书,了解了一些修行的知识,打了一个月坐,自以为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开口就是万法皆空,一眼看去都是俗不可耐,满世界都是贪嗔痴,自己就是清净莲花一朵。然后该你负责的你甩手,看不惯别人,瞧不上任何事,什么都放弃放下,那是不对的。
那实际上是一种逃避。而且是一边逃避,还一边在索要。但恰恰就忘了,要好好专心去努力。你但凡有一边专心努力,效果也不是这样,你努力搞好自己的人间生活的事,可能现在发大财了,你好好的只专注搞好自己的灵魂,可能现在也有所受益了。问题是你两边都不讨好。在这个里面颠倒折腾。
我说:原来是这样。我说那难道没有鱼与熊掌兼得之法吗?
她说:当然有,那得是你懂得了鱼和熊掌是一样东西。你懂得修行跟生活是不离开的,修行跟生命的当下是不离开的。这不是两件事,这是一件事。你要知道你修的是什么,修的不就是你这个生命吗?修的不就是你这个心吗?你这个心不就是在承载着你的生命吗?
你怎么可以认为有一个额外的修行是离开你的一举一动一念而存在的呢?
如果你分开鱼与熊掌。那可能你人生当中就不只是鱼和熊掌了。还有红烧肉,还有酱牛肉,还有三文鱼。你忙都忙不过来,追也追不过来。花费一辈子去追求,去探索,也不可能达到满足。
人有自我,因为要满足这个自我,所以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喜怒哀乐的折腾着,可是到了要修行的时候,却常常忘了原来先要从自我开始修。
很多人很奇怪,修了很久,修出了一双专门衡量看待世界看待别人的火眼金睛。对自己非常的宽容和客气仁慈,可是对别人非常苛刻。看这个也不对,看那个也不对。看自己父母,愚痴、看自己老婆老公、愚痴,看天下人,觉得他们一味俗活,还不学佛,愚痴。
所以这个习性真的是需要改的。不要总是去看别人,不要管别人,你管不了,你去评判不了你也改变不了别人,你唯有把那个标尺永远对着自己。我自己有没有做好我自己有没有及格?我自己有没有辜负。我自己得心态,决定了我得境遇是什么颜色。
我说:我目前就是如此,很迷惑困顿,工作节奏紧、家庭和子女教育这几样肩上的责任,每一样都让我喘不过气,性格已经改变的很狂躁易怒…我也不断的在关注学习佛道命理和修行修心来调节自己但是都不得法,内心始终把得来的顿悟给湮灭。不知道该如何去调整好了
她说:是的,你这样的矛盾很多人都有,我曾经也有过。其实你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因为你起码知道自己狂躁易怒,知道自己需要去调整,这已经是上路了。还有很多人根本都不自知,觉得自己不需要调整也不懂要去调整,那更可悲可怜。
知道了就是一种幸运,知道了就是走上了解脱的路。
我又问:那我该怎么办呢?心实在太累了。总是调节不了,又有很多矛盾。每次情绪控制不住,心里压力很大的时候,无法宣泄也无法控制自己又产生很多懊恼,这种负面的情绪无法摆脱。形成的恶性循环。
她说:其实负面情绪也是你的。你太过于害怕它和厌恶它,你要知道它也是你的孩子。它本来挺好,可是。是你自己把它定义成负面。一个人即使狂躁易怒,有脾气或者内心无法平静,欲望很大,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每一个人都有,有些人能压制住,并不代表他就能解脱,有些人天天都在发脾气,但并不代表他内心不安宁。
你需要的是冷静的理智的去观察自己。因为你每一次控制不住的时候,是你的自我情绪在做主。你为什么会控制不住情绪,因为你会对别人的某句话,对你工作的某些事情的变化,和对你家庭的一些烦恼都会产生情绪和波动。
这个时候你不需要去判别它,定义它产生好和坏。你需要树立一颗理智的心。隔得远远的去观察自己,观察你这个人,就好像真正的你自己,在旁观看一个自己在演戏一样。但是你那个观察的心是绝对不能入戏的,他要永远保持清明客观,没有是非不参与的态度。隔岸观火的态度。
去观察照看你所做的一切,你的情绪的变化,你心里的想法。不要去管他的好坏。
我说:你给我介绍的这个应该就是观照的方法吧。
她说:是的,观照是一个非常好的,适合俗世杂事很多很忙的人,去调节心态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因为我们所谓的调节心态,常常只能找到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比如让自己放松啊,看一些鸡汤啊,听一些音乐啊。但是当你回到现实问题当中或者新的问题来了,你依然无法解脱常常让你手足无措,感到无止境的折腾和疲惫。
但是观照,只要你能够慢慢的坚持,长期以往变成一种习惯。这种力量能够让你越来越平静,越来越理智,越来越清明澄澈。最后,你会在这种默默的观照当中,看清楚自己这个人的一举一动,一心一念,是如何发生,是怎样的来龙去脉?
于是你就能了解掌握自己的因果。了解掌握自己遇到所有困难,挫折,问题,挑战。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因为你长期保持这种客观理智的心态,观照自己。时间火候差不多的时候,你会忽然的发现自己再也不会乱发脾气,情绪不会随便波动。做事情越来越专注,你会懂得压力和疲累,只不过是自己在时间概念里给自己营造的心理幻相。你会对着那个苦苦烦恼疲惫不堪的自己莞尔一笑,然后轻轻吹走那些所谓的烦恼和疲惫。
你要知道烦恼是空、痛苦也是空、疲惫也是空、欲望也是空,为什么他们是空?我说:是不是因为他们像空气一样无形无相。
她摇头说:不是,是因为他们转瞬即逝根本无法把握住。可你却死死执着揪着他们,他们当然就在你心上真实不虚,你若不死死揪着,他们就在生灭中自然流逝很快过去了。
你现在明白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了吧,错的不是烦恼、也不是痛苦和疲惫,错的是那个死死揪着他们不放的你。
我说:那么我如果去尝试观照的方法。按照你的意思就是说修行和生活就合一了,对吗?
她说:初步来看可以这样说,因为你还有一个修行的概念在。所以你先要把修行的概念和生活的概念放在一起,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做人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做人。这是第1步,做到了你就脱开了修行概念的捆绑,摆脱了非要成仙成道升华生命的那种所谓高尚理念和欲望。
回归到了生活中,回归到了做人中,回归到了你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然后慢慢地观照下去,你会时时刻刻不记得这件事。无法提起这种观照,这也是很正常的。
你可以尝试用一声轻咳,或者用身体的某一个微小的动作去提醒自己。比如你正在和某人吵架你忍不住吵了一两句的时候,可能你要记得捏一下大腿,咳嗽一下,提醒一下自己。不要迷到这个纷争当中。随即这个观照理智心就起作用。能把你从这深渊里面立马拔出来。
所以你慢慢的自然的不强求不刻意,但是又时时刻刻能够提起他。最后你这颗理智的心就会长期的伴随着你,观照着你。
别的效果我不敢打包票,但是我敢保证你就不会在烦恼痛苦,和疲惫中沉沦了。
我听了觉得挺好很想试试,于是我就问他:这种观照是不是应该观想一个在空中的我,或者在某处的一个形象,还是说它是无形无相的。
她看着我说:少想多做,今天时间不够了,下次有时间再和你聊吧。
心累该如何走出来?
放才会飞
题主所的心累,应该不是指有形的心脏累了。要是心脏真累了的话,那就是心脏病了,需得找蒙古大夫做手术,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所谓心累,应该是指一种感觉,是感觉很累。可是啊,感觉这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才能走出来呢?我认为,既然是感觉,就应从感、从觉出发,才能走出来。
如何感?心累了,是我们感到累了。为什么会感到累?一种是因有形导致的心累。比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说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心因为形体所役使,身体累,特别是如果身体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自然就会感到累,影响到精神,让自己感到做啥也提不起精神,提啥事也没有感觉。如果感的是这种累,那就应该好好休息,让身体恢复到健康的状态。身体好了,干啥带劲,吃嘛嘛香,精神振奋,两眼放光,自然就不感觉心累了。另一种是因无形而导致的心累。明明身体很好,啥毛病没有,但是就是,即使躺在床上,也还整天胡思乱想,让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调整。失眠还算好的,就怕老鼠钻入了风箱,蜜蜂钻入牛角尖,两头受气,两眼全黑,从而感到生活没意思,人生无意义,累的很。如果是这种累,那我们就应该接下来开始觉了。
如何觉?所谓觉,从学从见,寤(wu)也,寐觉而有言曰寤,是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就是觉悟、醒悟的意思。我们不要一提起觉悟,就反感它是佛教用语。看看五四运动时期,我们的伍豪同志在天津创办的就是觉悟社。所以有用的东西,我们应该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本来呢,人生有高潮有起落,某一时期,身累心累,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既然心累是一种感觉,我们就应该好好地感,不要感歪了。如果感觉感觉,感后有觉,再来个觉悟觉悟,觉后有悟,这样就会提升感觉的层次,觉悟出更高的境界,可以从四维的角度看三维的问题,或者从现在的角度看小时候的那块橡皮,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那点小心思,是多么的无所谓。所谓前感心累,觉后看来,不过尔尔,而已而已。
举个栗子。借口心累,所以借酒浇愁。然俄,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感到心累,越感越累,可借酒浇愁,越浇越愁。即使酗酒大醉,也不过是一时麻醉自己,对累啊愁啊没有任何帮助。特别是酒醒后,会让人感觉更加无力,更加迷茫,更加空虚,不得不再次买醉来逃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这样面对心累,肯定是走不出来的。但是,如果我们能转移注意力,比如打个座,念个经,抄抄课本,敲敲木鱼,并真正把这通功夫做下来,也许身体可能确实会累,但你的心可能会感到平静,甚至眼睛也会明亮许多。不信,你试试。
试试就试试。总之,如果心累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积极面对,通过转移注意力等途径,采取提振精神充实能量等措施,自然就会从累的状态走出来。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好。说句开心的话,也许这样走着走着,就走出了一定的加速度,甚至克服了牛顿的万有引力,而让心灵飞了起来呢。
心累该如何走出来?
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高效快捷,人生路上奋力拼搏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状况已不能与时俱进,往往白天不懂夜的黑,夜以继日,久而久之,人,累了,心,也累了。
人累了,可以休息;心累了,如何安放?
现今,心累了,明星跳楼大有人在;心累了,学生自寻短见触目惊心;心累了,女人割腕自杀为数不少;心累了,男人醉生梦死比比皆是。教训是深刻的。
心累了,要学会释怀,要学会适应。心累了,不要独自面对黑暗,要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不必过分在意别人的掌声和称赞,要学会为自己而活,帮自己而活。
心累了,要学会释放;心累了,要学会调节。心累了,要学会微笑。
上帝告诉我们:“孩子,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有希望,心还鲜活,一切都有可能,我把你的心还给你,希望它能带你走向光明!”
心累该如何走出来?
诚谢邀请。
本人从教三十余载,与同事相处亲密和谐,与校领导成为知心知己,与学生打交道其乐无穷,偶感心累之时,就运用制服心累的秘密武器,其感觉立马会烟消云散。
心累的感觉,即工作的不如意,十有八九来源于学生的调皮而又不尊师。细思之,内心充满了纠结与痛苦。回到住室,听一段舒缓的音乐,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自我安慰一番,把课堂上发生的不如意的事,暂时束之高阁,心静之后,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轻松舒适的状态,解除心累。
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到,课堂上生气,下课后欢乐,生气是伪装的,装给学生看,欢乐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你也许会说,我不会伪装,更是乐不起来,气就气饱了,何来之乐?如果是这样,那你真的不太适合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教师,一定要具备以下三点,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即要有一张婆婆嘴,善说。还要有一颗慈母心,大爱。另外还要有一个蛤蟆肚子,能够装下调皮学生给你带来的满腹怨气。孩子是天真的,与之真正的生气,的确不应该,所以,学会在学生面前伪装的教师,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
回到办公室,放下满心的气,与同事开心的讲,讲出课堂轶事。站在办公室门前,赏蓝天白云的高渺而悠闲惬意,心儿随着白云飞,抛开一切烦恼,这就是会工作的具体表现。一味沉腻于烦恼的羁绊,心累不除,就会影响到下一节课的正常教学。情绪不能马上调节,带着不良情绪上课,满目的悲凉,长此以往,积劳成疾,离“大限"之日也就不远了。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学会调节情绪,还要善于调节情绪。走出课堂的一刹那,阴沉似水的脸,立马换上笑意,沉闷无比的心,立马格外轻松。来到校园内,站在花草树木前,与鲜花对话,与绿叶交流,构思最美诗篇,呼吸一口新鲜洁净的空气,满肺腑的馨香,顿感心旷神怡。这时候的你,还觉得心累吗?
以上这些,就是自己制服心累的秘密武器。每当心累之时,用之一二,立马回归自然,身心轻松,何来心累?本人从教三十多年来,心累的感觉是有,都能够及时的排除。以昂扬奋发向上的良好心态,与同事亲密和谐的相处,与校领导成为知心知己,与学生真心实意的打交道,就不会感觉到心累。相反,会觉得其乐无穷。
心累该如何走出来?
我曾经就有过这样的一段挠心经历。
心累和身累,是两码事儿 。身累,肌体疲乏,而心有所属,雄心不灭!心累,感觉茫然,空泛乏力,是心在漂泊。
一个人,如果心真正累了,要走出来,谈何容易!纯属个人观点,下同。
记得那一年,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被调整到单位负责人的岗位。虽然岗位有了变化,但工作业务对口,对于开展工作,就我而言,驾轻就熟,并不存在不适应。
可偏偏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在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身心俱疲、什么是心力交瘁!后来,通过请求批准,调整了工作环境,所以业务有不少区别,工作任务同样繁重,时不时地加班加点,挤占休息时间,身体的紧张劳累程度,有时觉得犹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如此,身心感觉与以前相比,却是判若两人!
百思不解的情况之下,我把前后两段经历进行一个纵深比照,终悟一些斩获。
肌体的劳累,走出来并不难,可通过工作与休整时间的合理安排,同时配以闲暇时间的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等办法,加以调节和蓄力,很快就精神抖擞,恢复如初。
心的疲累则不同,只因心无归宿。
眼中看不清方向,内心空虚,事业上或生活中无着力点。事情还未做,就感觉做的事情费力不讨好,使你做事累而不甘;即使做事不累,而心里却也同样感觉已经疲惫。又会因没做好事情,受到批评落指责时反而有憋屈感委屈感;有了成绩有进步时却无成就感和获得感。
心累的人,其实根源就是心与现实生活或事业环境的对接,出现了严重的排异!
请把心与现实作有效链接,让心有归宿,就能找到家的方向!
心累该如何走出来?
心累了要学会释放,学会调节,学会坚强,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希望,未来一定更美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