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该如何解释这句话?
一位老领导修行有慧,对我阐释上善若水的切实涵义,让我记忆犹新一生受益!
以前我们单位里有一个老领导。这个人是一个副总。他有几个特点,第一他从来不摆官架子。他在公司里走来走去那个样子非常普通不认识的还以为是来送水的工人。开会的时候说话非常谦逊,也从来不随便讲话,别人说完他随便总结几句。但说那几句都是很要害的,很有价值。
他这个人总是让总裁和其他同级别低级别的管理层很有面子,他不去抢风头。有公开发言公开出去讲东西的都是让别人去,他从来不去。
每次单位表彰大会,他都是默默站在一个角上,把所有那些出争光争彩的事都让别人去做。他有时候递一下话筒,有时候帮人家看看哪里有遗漏就指挥一下。总之他都是帮忙和辅助的多,从来不站在主位上。
我在单位观察工作的时候,其实他是最忙的那个。而且是专门啃硬骨头的那个。因为他很多年经验跟人打交道又特别厉害,所以很多时候客户出现问题,有重要客户来了都是他必须出面。
这个领导在我在单位里的几年内,他同等级的副总换了好几个,他也没有下岗。董事长在他面前绝对是服服帖帖,非常的信任他,也尊重他。
但是他在董事长面前也非常非常低调,从来没有听见人家说他居功自傲的事情。这个人的做人做到如此的圆滑,其实是有他一定的智慧。
后来我就分配到他的办公室,给他做一些辅助工作。天天在一起就熟了,经常跟他聊天。发现他原来自己坚持修行,而且看书也非常的多。
我有一次就问他,我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对我们做人有什么指导作用?他说:其实做人呢。很简单,就是三个点,低调点,务实点,善良点,这3点做到这个人可以说是上善了。
为什么说低调点?所谓利万物而不争就是低调嘛, 你作为一个人在社会当中能够做到经常利益别人经常帮助别人,成就别人,无私的奉献自己,从来不去跟别人争名利荣誉。你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你会有非常大的快乐,
这种大的快乐,我不能告诉你到底是什么感受,但是它能够让一个人变得非常的强大,因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是考虑你自己,而是考虑你所处的环境,你的周围的人有没有得到你的利益。并且你付出是不求回报的,你不是因为要去争那个名利而付出而是本能而付出。
当付出变成本能,当牺牲变成本能,当无私也变成本能。你的天地将变得非常的大,你的格局也会非常大,所以你的一生的行止也会比别人要巨大。
因为综其原因来讲,你的心量变得很大,为什么心量变大呢?因为你归零了,心量只有在回归到终极最简单的状态,它才是最大的。
你想想那些在一个单位里面处处跟人家争论的人,是不是看着似乎是聪明,但其实你想它是一个很小的格局,在一个一般的单位里人最多也就几百个人,小公司也就几十个人。你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领域内出风头,争来争去。
是不是你整个人的格局就很狭小?所以在小地方就喜欢争的人,他到大地方也是呆不下去的,因为他的习性就是和人家抢东西,并不是做事情的。
我说:那商业规律做营销啊做公司商业竞争,这不本质上都是在争夺争抢吗?
他说:是的,不过丛林法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在丛林法则后面还有一个道。这个东西是高过丛林法则的。你一旦看到这个东西跟丛林法则的关系,你就会突破丛林法则对你带来的桎梏。一跃而至丛林法则的顶端,这个顶端有个名字叫做——王道。
什么是王道,王道表面上看着是争抢斗争,但实际上他内部逻辑,里面的本质是承托,是承载力。一个单位,一个商业品牌,一个平台,一个国家,他如果都能够做到把承托承载做到最好,他绝对是丛林法则里面的最顶端的那一个。
你能承托承载的越多,你越伟大。
反而那些疯狂抢夺,眼里只有厮杀抢夺。一定会在丛林法则里遇到比他强的那个,最终沦为弱肉强食规则里面的沉沦一环。
所以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和这个东西是有一点点道关系的。因为水。已经把自我消融了,他无所谓。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它只是本能的在利益万物润泽万物。他不必要去争抢争夺,所以他本身就是个王道,它本身就是伟大。
我说:你平时经常都去啃硬骨头,去解决人家难以解决的难题,去做那些别人不肯接手,需要负责任担风险的艰难的事,是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跟这句话里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呢?
他笑笑说:简单来讲我没有想这么多,其实人是要有价值的,你对你的家庭有价值,你对你的朋友有价值,你对你的工作单位要有价值,你对欣赏你的人,信任你的人要有价值。这些是基本的,还有更大的要对社会有价值。
我的价值在哪里呢?我的价值绝对不是站在C位,去享受虚无的光荣和别人的赞赏,而是去帮信任我的人解决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就是我的价值或者说也是我在这个单位里的本分,我只是在做我的本分,但是从你的角度看,好像我一直在啃硬骨头,在做别人不肯做的事有点傻。
因为这些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难处,我没有把事情分成好和坏。在这个单位里需要我我就出现。我做事一定要对得住这份工资,也要对得住员工们对我的尊敬,更要对得住董事长对我的信任和依赖。
所以说在这些东西里面。即使出现了让我做起来非常艰难很难受的事情。也是我应该去做的。我只管尽力去做,至于做成什么样不是我能控制。
而你说的那句话。处众人之恶,几于道。其实我理解,这个众人之恶在真正的道那里是不存在的。
因为从道德层面上讲,没有善恶,没有喜好和讨厌。没有难和易。所以处众人之恶,只不过是一个方便法的说法。用这个说法来体现道,它是无处不在的,是低卑的。最重要它是没有损耗的。
一般人理解一个人做事做人,如果总是在一个低卑的状态下,老是吃亏,绝对是一种损耗,很多人不愿意去做这种损耗。
可是在明白人,在有智慧的人看来,一个人总是在低卑的状态下总是在吃亏,这绝对是福分,绝对不是损耗。为什么民间的话叫吃亏是福呢?你好好体会一下,可能你要经过大概二三十年的社会经历,才会明白这个道理。
真正你能够在众人所恶的地方或者事情上泰然自若。你这个人真的可以说有道行。
你看看那些寺庙里面,凡是在外面辛苦扫地的,还有厨房里面做伙夫的,扫厕所的,砍柴担水的。那里面隐藏着很多高人呢。
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做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苦和肮脏可言,也没有什么低贱低等之说。
对他们来说那是在销业,那是在积福。可是你不到他们那一步,是永远也理解不了这东西。不会自己去没事找罪受。尽量能够舒舒服服过一辈子,这都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实际上你要是有点观察力,你看这个大自然大千世界他其实没有什么不公平,也没有什么不均衡,一切都是很均衡的。这世界如果有什么不平衡,他一定会崩塌。它一定是维持了一个平衡和稳定,所以才存在。
这个社会也和大千世界是一样的,它也呈现一种平衡。这个平衡可以理解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在为别人做点事情,又享受别人给他创造的事情。社会才得以运转。
如果明白这些东西,你做人就不会去计较太多,因为你知道你即使获得很多东西,也是需要付出很多东西的,有得和有失是均衡的。
争夺不是一个绝对获利的事情,争夺是有成本的。
老子用水水的这种特性来阐释道的特性,这里头很关键的一个点就是 水,它是没有自我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自我特性在。它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惊涛骇浪碧波万顷,也可以潺潺小溪微微细雨朝露轻霜润物细无声。
你把它放到茶杯里漱口,放到猪圈里养猪。它也不会感到自己的低贱。你把它放到佛前上供。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多么神圣清高。
它就是它,本来如此,随你世界怎么用它随着自然怎么变化,它都本来如此,这就是利万物而不争。
这个利其实不是说利益万物,而是说随其所用,随缘所用的意思。随,其实也就是一种大利益。
而不争就是说不分辨不计较不纠结。水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没有分别性的。它是合乎空性的,是合乎道的。
我听完之后对这位老领导很是佩服,觉得他在现实生活中做人也符合这样的道。所以我们在他身边能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和他相处有一种非常愉悦和谐和积极的正能量。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该如何解释这句话?
题主您好:
我来解答“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善的莫过于水。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
老子在这里是用水来比喻道和德。水善在有利万物生长而不争功。修道修德的人就要学习水善利万物处下不争的精神,应该像水那样善。帮助别人,帮好了,不能争功,不能写到自己账上。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水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低洼潮湿之处,谁都不愿意去,但它最接近大道,符合道性。
老子用这种自然生动现象说明了你要想当个人王,就要有处下的精神,能吃苦,有担当,勇於挑重担,例如脏活、重活、累活、危险的活,一般人都不愿意干,我们都要去抢着干,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我们要有抢着干,不与人民去争利,而是首先要让人民得利。把自身摆在人民之后,这样人民自然拥护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该如何解释这句话?
以下内容是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但此仅为一家之言,做不得数!
【我的理解】
水善于滋润万物,上善的人也是如此,他善于成就别人,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所以说,“利万物”也是需要方式方法的,否则可能会像我们说的“好心办坏事”,或者“人善被人欺”,善良本身没有错,也许只是我们用错了方法,也许是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
比如,你想救济一个人,他本来是懒的,而非贫穷,你想着去帮扶他,可是越扶越是扶不起来,他觉得反正有人关心我,反正你饿不死我,这就出问题了。一片好心去为人做事,结果适得其反。
“善利万物”,是说对万物要有利的、有好处的,这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也是这万物之一。比如有人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可做的事却在伤害对方,或者双方都受到了伤害,那就“不利”了、不好了。
如果我们去救济或帮助他人,而要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这也不是“善利万物”,有一句话叫“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除非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那就无所谓好坏、对错。我们说“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正是此理,只有帮助一个人的能力,那就帮助一个人,如果想要拯救社会,那就要承受一般人无法承受的苦痛,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决心,去提升自己拯救天下的能力。
上善的人,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助人成事,“善利万物而不争”,但他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处众人之所恶”,即使功成名就,也像水一样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功成不居,谦逊待人,所以最接近于道。
如果大家喜欢,欢迎关注我的其他文字,我们一起学习经典!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该如何解释这句话?
原文: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注释:
(1)上善若水。这里"上"字是"最"的意思,当副词用。不当方位词用。"水"的形象,是圣人"道"的体现。 因为圣人的言行类似于水,而水的"德行"近于道。全句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
(2)恶:读(Wu四声),讨厌、憎恨的意思。常跟"好(hao四声)连用作"好恶。
(3)几于道:几:接近。全句:接近于道。
译文: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名句理解:
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润万物而与世无争,哺育众生但不求厚报,养育天地却从不自恃。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当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可是它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常心态,不张扬,哪里低往哪里流,哪里洼往哪里聚,甚至越深邃越安静。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如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养山山青,哺花花俏,不挑三拣四,不嫌贫爱富。⋯⋯
关于"道"的理解。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的"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而是修"道"者所必备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
"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即没有"德"为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失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道和德 的标准不一样。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该如何解释这句话?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段话,老子认为人们品德中的善行善念若果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就像水的特性一样,水润泽万物却从来不与它们相争,你看水与任何物质相容就和它融为一体,不论是好的坏的它都通通接纳,它只管做出它本来的特性,从来不会因为接触到阴暗,肮脏的地方而抱怨,经常处在众人厌恶的地方,你看人们一看到污水,就掩鼻远之,而水不会,水与污垢同在,并发挥自己的作用,慢慢的将这些脏的物质输送到离人们远的地方,然后将污垢过滤掉,自己慢慢沉淀,循环往复然后又变回清澈甘甜的水,水的这种特性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所以很接近于道
那么什么是道?道就是自然,“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何为自然?你看天,,从来不说话,每天日月交替为万物所用,你看地,从来不言语承载着万物,天地周而复始运行是自然的,从来不会因为万物去改变它们的运行规律,做为万物中的水的特性就是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
老子《道德经》讲的这段话,是告诉我们人要效法于天地,并要像万物之中的水一样按照自然规律去生长,学习和发扬水的特性品质,并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厚德有修养有作为的人(小生不才,浅写道的悟得,道的真正含义还需要去深悟)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该如何解释这句话?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