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达的意思是滋养万物,奉献不求回报吗?

山村破道观有个老道士,给我说水的道法奥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但舍不得八块钱给他,是不是不妥?

有一次在一个山村看到一个破道观,那个道观真的很破,全是木结构的,已经经过岁月的风蚀,老朽斑驳苍凉。一看就是没有人投资。但是破是破却很稳固,没有烂没有颓败的感觉,反而很温暖,很有岁月的温度。

我走进那个道观走到里面没什么人,静悄悄的,香火不旺啊。然后走着走着走到一个太岁殿里面有个老道士正在睡觉。

我的脚步惊醒了他,他抬起眼睛看了我一眼说:拜太岁吗?只要8块钱。

我没理他,一看他桌面上放着一本线装书《道德经》。翻开那一页正好写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我打个稽首说:无量天尊老道长啊,你怎么不看符箓经书想想怎么挣钱,把庙子弄的牛一点,反而看道德经呢?

他说:道德经不就是我们道家的经书吗?怎么不能看呢?看懂了自然不怕穷啊!

我说:有这么神奇吗?那我问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啥意思?

他说。早上起来刷了牙,练练功就吃饭,也别吃多了,上午上上班做做事,中午又吃点东西,下午睡睡午觉,起来随便搞点事情就准备晚餐了,吃完聊聊天散散步就睡觉了。

我说:你这说的都是什么乱七八糟。

他说:这不就是上善若水吗?

我说:上善若水是流水账吗?是混日子吗?这是高至高无上的道德。是大道,知道吗?懂吗?

他说:哦,至高无上啊,有多高啊?

我说:至少是宇宙真理级别的,我们这个维度根本理解不了的。

他说:按你说的那宇宙是有限度的啦。

我说:宇宙当然是无限的,怎么会有限度呢?

他说:那你说宇宙真理级别嘛?那就是宇宙是有限度嘛。

我说:你这属于强词夺理,你就解释什么是上善若水不就行了吗?

他说:你口渴不?喝点茶吧。

我说:你一说我还真的有点口渴,你这有茶吗?

他把茶旁边一个茶壶拿来给我倒了一杯茶。

我一口喝下去,他说:

我也不知道什么是上善若水。因为我也搞不清哪里是上哪里是下,哪里是至高无上,哪里是卑微低下。你看那个水跑到很高的山上掉下来,他就是个瀑布。放在一个杯子里,他就只能刷牙漱口。

你要问水什么是上什么是下他也告诉不了你。他不能说他是一滩瀑布,他就高尚,他是漱口水,他就低俗。

是老天爷把他安排到山崖顶端变成瀑布的,也是老天爷把他安排到自来水管里,到了你的水杯里了。

这事情谁可做不了主啊?全凭老天爷安排,要么他就是下雨。你要说下雨是好是不好呢,当然它灌溉农田是好的,但它变成洪水的时候淹死了人可不好啊,但是对水来说他哪有什么好与不好呢,反正都是老天爷安排的呀。

我说:你这个道观之所以没有生意,就是因为有你这样的道士在。你都不会说在这里乱说,上善若水是这样的意思吗?上善若水是说最高的道就跟水一样是有利于万物滋润万物奉献自己,也不争名争利,不居功。

他说:哎呀,你说的确实有道理。因为我老糊涂了,我也搞不清水到底有利于万物,还是不利于万物,这有利不利我也决定不了,我也分不清楚。你去问谁水也不知道。水自己都不知道的事,你我怎么知道的?

我被他一问,霎时之间说不出话来,是啊,水自己都不知道是好是坏,我是怎么知道的?

老道士笑了,又给我倒了一杯茶说:年轻人啊,这个利万物不能完全说它是有利于万物。只能说它是顺应万物。

你要它干嘛它就干嘛,命运安排他干嘛啊他就坦然接受干嘛?他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符合自然的安排。

我说:那不争这两个字呢,是说他不争什么?

他说:不争也不完全是说不争高下不居功。而是说不纠结,不分别。

我这么多年出家以来呀。就一直在这个道观里面,这个道观香火好香火不好,我都坐在里面。拜太岁的钱原来是三块钱,后来涨到了5块,现在涨了8块,将来再涨也不会超过12块。

别的道观有钱做大我的道观向来就是这样。因为我不觉得把道观做的金碧辉煌天下闻名就是一种成功。我也没认为非要弟子满天下,就是把我这个道法传得很牛了。

你的心里没有坏,当然就没有好,你的心里没有大自然就没有小,你的心里没有金碧辉煌,自然就没有破败荒凉。

所以说无量天尊4个字就是没大没小啊无量嘛,可大可小、没大没小,大就是小小就是大,大起来看似小,小起来以为大,摸不准看不透说不清。

你想想水不就是没大没小吗?它要大起来整个地球都是水,整个人的身体都是水。他要小起来。你都感受不到。就在你呼吸的空气里,它就存在。你说他是真的小还是真的大,所以你要去纠结他的大小,你就傻了。

所以说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智若愚。就好像无尽的空气中就含有水。你却看不见体会不到。

我一听觉得确实有点道理,我说:那么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实就是说他自然而然不纠结是吗?

他说:是的,水你是没办法去评判他,你对他的判断都是一个很暂时的判断。比如。他在海里你就说他是大气磅礴的水。他到了茅厕里你就说他是污秽的水。它本身是自然而然的,它的作用和定义都是我们给它赋予的。

如果水也像人一样。对自己的命运不停地执着纠结。今天到这了不爽,明天到那了开心,后天遇到这事了烦恼......那水这辈子可就够呛了。因为你不接受,纠结,无法做到自然而然,烦恼痛苦就都来了。

我说:你意思是,不纠结,随它去?

他说:一听你就是没有懂啊,随它去,随谁去?水不是随它去,而是该干嘛就干嘛?它没有什么消极和积极,但绝对不是灰心丧气垮塌扶不起,你要看到它用的好,可以发电可以灌溉,用的不好,就能淹没农田人命。这不是简单的随它去可以解释的。

真正的上善,就是要你把这个上字去掉。善则足矣。老子怕人家不懂,给你安个上字。你懂了就没有上下了。

我说:想不到老道长你还是很有想法的嘛。你懂这么多,怎么你的道观里香火这么差呢?

他说:来的人都是跟我聊半天却连8块钱都舍不得出,你让我这个香火又怎么旺起来呢?

我一听一摸口袋,感觉为了这番聊天出这8块钱出的有点不值啊,还不如村口去吃碗面,于是匆匆告辞就走了。

老道长看着我走,笑了一笑,也不管我,又闭上眼睡他的觉去了。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达的意思是滋养万物,奉献不求回报吗?

把“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理解为“滋养万物,奉献不求回报”,是大错特错了!

老子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最好的做法就是要向水那样有汛有枯”。言外之意,作为统治者(管理者),社会无法自化的时候,你要冲上前(利百姓);问题解决后,你就回归本位(即无为状态),不能长时间“干预”社会的发展。

就拿“神灵”来说吧,大家期待的“神灵”是什么样子呢?曰:每次去求神,不管大事小事,愿望都能实现,这才是真正的神灵!但哪怕有一次实现不了,大家就会对神灵产生怀疑,神就有了“污点”,就不完美了,就不是“神”了……作为统治者,你能比得过神灵吗?要想成为“圣人”,不是一言一行都做得完美,而是居无为,让百姓(下属)自化。这种做法,看似“不作为”,实则是符合“道”的正确做法。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吧😍。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达的意思是滋养万物,奉献不求回报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来说两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如果不对请大家指出

上善若水, 静水流深。 “水滴石穿, 逝水光阴, 水自 无言, 江河不尽, 悠悠也传情, 涓涓也在心……“如酒香味,如茶的音乐和歌唱,清爽光滑沉默。水, 无色无味, 无影无形, 无语无声, 无欲无争。水是万物之源,湿润一切,但从未有一切。有一种无私的奉献,不求回报。最低的位置,通过自然和万物之间的状态,不要选择高、跌宕有其勇。不喜欢净地,删除污垢的领域。在普通的心脏,降低娴静随性,仅在险处增加了风景,私下在肮脏的地方,一个脉冲的清白。水是清晰和污浊分流,对象,可以收敛江海,宽容是一个伟大的。流动的水,能够洗脏和迂腐,抓住一个尖锐的,混乱,嘈杂的……

水,随遇而安。山,溪水是清澈的;大海,水是浩瀚的无限的,涛走云飞, 给了江河,水便是浪涛滚滚,悠悠荡荡,深沉不渝, 东流而逝;水给了湖泊,便像平静的一面镜子,风景,美丽的月亮和持久;水在峡谷,河流流;水潮汐卷,风将逆转直上,惊涛骇浪!

水是柔软的,是无形的水,可以方可以圆,舒适的环境和存储,只是水,水的压力多少能量就高;水强,雪崩,泥和沙子流在一起;柔韧滴水,可以水滴石穿;水滋养的美好生活,农村灌溉、洗污垢水浊度,改变,是升华,凝结。水是宽,到处都是自然的地方。

如果水好,海阔天空,普遍理解的朋友。庄子曰: 君子之交淡如水。患难与共的朋友,也不是泛泛之利欲熏心之想的酒肉朋友,愤世嫉俗有意或无意地,给你的生活带来新的机会。不再求,只有纯粹的心里,平原和简单;在山里,天然纯净,水是涓涓细流,清楚和透明甜美而柔和。现在物质社会的噪音,很难看到君子之交淡如水,会有更多难以发现,李白的““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的君子之交的最高境界。

如果水好,保持世界美德。也许,在这个世界上,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但成为一个真正的“愚蠢”的,就像现在人说学习雷锋的人是傻瓜。社会道德在人们眼中促销,今天,人们总是想利用,走捷径。正如人们常说:现在提倡的,正是我们的社会需要的,甚至是灭绝的。这种提倡, 说明社会道德已沦陷到了无底深渊。

“饮水思源, 涌泉报恩, 萍水总相逢, 水乳总交融, 上善若水, 静水流深。 ”包括遥远的景观之间的联系在一起,在巨大的大胆豪迈中饱含的哲思。天地无私,磊落乾坤,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无欲则刚, 有容乃大。 简单, 却又那么难。一个人如果你想遵循“上善若水”的无私,然后水软,只是,净,“不要”广泛的观点和宽容。心像水一样,在慈济漠不关心,安静到目前为止的酷,陶醉于“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生活, 漫步于上善若水的悠然里, 那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达的意思是滋养万物,奉献不求回报吗?

答题主》》

看到这道题,“非常传统”也“非常文化”,但我联想起昨天在和一帮做传统文化产业的后生一起探讨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问题,确实有很多话要说。

中国传统文化来之于中国历史和人文思想的滋养和沉淀,它既复杂又简单。说复杂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5000多年的历史;说它简单是因为所有的文化来之于生活本身,是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启发。现在的年轻人,在学校里读了几本被称为文化经典的书,以为就读懂了国学,学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做什么事,讲起话来断章摘句,信口拈来,满口儒释道、满口中国传统文化。但真正能把文化用在生活中、用在行动上、用在做事业做企业之中而且能成功的人并不多——其实,做文化是非常艰难的!

这个社会不缺少“我以为”“我觉得”这些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聪明人”;而缺少的是“别人在想什么?”“别人要什么”、一切替别人着想、并真正能帮到人的“愚蠢者”。文化可以让人聪明,也可以让人愚蠢,因为所谓“聪明的人”往往会把简单的事变得很复杂,而所谓“愚蠢的人”却容易把复杂的事看得非常简单。文化搞明白搞懂了就是一把开山利器,否则会成为一壶迷醉心智的毒酒。

真正优良的文化是需要升华的,是需要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五千多年前的东西也许在那个时代是真理,但对于现在的社会并不是万能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它的两面性,或者多面性,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待事物的观点和看法,要么站在主观的角度,要么站在客观的角度,就目前的主流社会而言,还是偏主观性多一点,而客观性相对较少——恕我直言。比如《道德经》以《道经》和《德经》为核心,将“道”看作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而“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人无法控制的、是神秘的、玄妙无穷的。但延续到现在,其观点与自然科学的属性是相背的——就拿炼丹术长生不老来说,就是不符合科学的。以老庄哲学思想为代表的道教学说,之所以在历史上流派混杂、万物皆神,历经浮浮沉沉,道教思想是有它的历史局限性的。直到现道佛无法分家,佛教对社会的影响也相对盛于道教.

如果把“善”作为人的本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许很受用!如果把”恶“作为人的本性,那么“善”只能被“恶”所扼制、欺负。人不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人是有欲望的动物,我们现在还处在竞争非常激烈和残酷的社会,与世无争是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如果世界真的是这样,那么人类生存的意义又何在呢?

本人以上所表述观点并不针对任何人与事,仅限于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名人文化郭大哥 | 仅代表本人观点,欢迎头友关注点赞,多谢支持!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达的意思是滋养万物,奉献不求回报吗?

做人要胸襟开阔能容纳世间万物,以品德优秀的人才能做到。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达的意思是滋养万物,奉献不求回报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在这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首先上善若水代表一种境界,说的是最高的品行应该像水一样,虽不与万物相争但是还谁也不能缺少,像现实中有的人,拥有独特的能力,就算不争不抢,也会得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与老子主张的无为之治一个道理(当然这里说的是你要有特有的能力别人不能缺少你,否则该争得还是要争的)。

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后面还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几句按我理解应该不能单独分开,前面上善若水是境界那这几句就是如何做的方法。

说的是人要像水一样虽世间万物都不能缺少,但却不争不抢,无欲无求,随处可见可得。如同天道不可见,不可触摸,却又无处不在。

不过这种境界方法虽然高尚但是我不认为现代有谁能达到,而且生而为人,存活一世如果真的无欲无求那么人生与草木和异?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由人们为了向往更好的生活的欲望(非贬义)努力得来的,如果都无欲无求那现在应该还停留在男耕女织的时代。以上看法都属于我不成熟的看法,如果哪里错了还请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