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有没有如此痴情的人?你遇到了吗?

前几年我曾在一个挂满红色灯笼古香古色的地方游玩,遇到了一位奇异女子。

当时她就坐在一个池边的亭子里正在弹琵琶。那天月色皎然,幽蓝的夜空里染着一层薄薄的杏黄,一切都散发着怡人的气息,忽然一阵琵琶声传来,曲调清雅动人,凄凄戚戚撩拨心弦。

琵琶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我站在旁边一丝沉醉,不知道是不是琵琶声引来了一阵清风,吹在我脸上如同温柔的玉手相抚,在这声音中,眼前的这位女子,乌丝轻垂,发髻晰洁,她穿着一袭素裙,袖笼烟水一池馨,指下弦漏半月寒。我在十步之外,依稀见得她清唇微闭,毓眉轻沉,实在是美人!

少倾,琵琶声一曲刚落,我便忍不住拍手叫好。女子没有说话,抬一眼看过来投以微笑点头示意。

我忍不住踱了几步,走近了她,月光下她的面容更清晰了一点。这位女子并非那种娇俏美艳之人,五官无一特别之处,然而奇怪的是,平淡之中有一种极其朴实且清纯的美,沁人心脾。

从她的面容里面我看不出丝毫的做作,丝毫的矫揉。仿佛她整个心就是完全呈现在她的眼神里,这是我久未曾见过的清澈和干净。

要不是我已有家室,我可能会忍不住找他要微信。

我问她:你的琵琶声里面有一种凄凉感人,但又不粘连不纠结的感觉。

她惊讶地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道:这首曲子是我自己做的,名字叫《玉楼春》。看来你还能听得懂一点东西,先生请坐吧。

我就在亭子旁斜对着她的石凳子上坐下了。

我说:《玉楼春》是欧阳修的名词。全部的词我不记得了,但我只记得一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不知姑娘如何看待这一句?

女子笑着说:你别这么文邹邹的,我还以为在拍古装戏呢。你说的这一句吧,我其实也知道,这一句词很多人都很喜欢。今天你既然被我的琵琶声吸引来了,就是有缘。既然有缘,那我就和你聊聊吧。

我说:愿闻其详。

她说:人一生最难解脱的是什么?

我说:是欲望吧。

她说:不然,欲望是不需要解脱的,人最难解脱的是情。当你进入一段缠绵悱恻动了真心的情感时。你的整个身心,你的生活都会陷在里面,假如这段情忽然之间结束了,你就会感到痛不欲生。

我说:我不太同意你这个说法。现在世界上真正痴情的人是万里挑一,大部分人对于感情通常都不当回事。结婚几年马上就离,离了几天马上又结。所谓的为情痴为情恨。这应该是少数人吧。

她说:你说的很对。但是你说的那些人并不是真正的用情。真正用情之人。在离别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彻骨之痛。这种情痴,如果你不把它局限在男女之情上。他就会变成一个很普遍的人的特点。

比如父母亲对子女的情难道不痴吗?

我说:确实,父母亲对子女的情可以说是天地间最痴情的。

她说:一个贪恋钱财的人对钱的情痴情吗?

我回答:这还用说。

她说:人与人,人与物。都能够产生痴情。所以红楼梦里面有一个孽海情天。

我说:你这样一说似乎有点道理。红楼梦里面的孽海情天,确实把这个世界给概括了。

她说:是的,人在世界上生存着。最怕的就是孤独寂寞,因为孤独寂寞等于他没有情感牵连了。人很怕他身边的人离他而去,很怕没人记得他,没人想起他,即使他非常有钱富可敌国,他也希望有人能够陪伴着他,他也希望有人爱着他。

我说:哇塞,你这样说我真的觉得是这样,我认识一个有钱人就是这样,他就是很享受别人依靠他依赖他,依恋他的感觉。

她说:情看起来好像是在说动感情。其实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许多大苦大乐都是因为这个情字来的。

比如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和他在一起,那种快乐是你愿意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去得到的快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年轻男女为了相爱能够对抗家庭的反对对抗和任何反对他们的力量。世上有很多人殉情而死,也都是为了这个字。

而当这份快乐这份情快要消失的时候。那种痛苦又能把人拉向地狱,很多人因此而患上了抑郁症,有些人甚至直接自杀死了。

我说:确实如此,世上为情而死,为情而伤的人实在太多了。

她说:欧阳修写这句词——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解释就是说,我是真的爱你,真的舍不得你,不是因为这个环境触景生情。

我们换个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情是我最真挚的最本能最基本的。

所以这句词,就一个字,真。

人生的情虽然纠缠纠结,但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情不真。情若真,风月也动人。

情若不真,风来则稀,雨来则散,难以天长地久。

我说:以你这样说到底情 是好还是坏呢?

她说:我只是以这句词来跟你聊聊情是人的基本需求,并且如果你的情发自肺腑很真挚,他能够带给你确切实在的苦乐感受。然而你要注意的是,真情带来的苦乐感受,常常能够促发你对人间的生离死别,产生智慧的体察。

我说:这样就聊起来有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说当情感真挚的时候,能通过这些情感的变化,通过生离死别来产生智慧体察,而情感虚伪或者不纯粹的时候,你是体察不到这些智慧的是吗?

她说:没想到你还是有点灵性的。这个世上人都自作聪明,当他面对一段感情的时候,他会自动地附加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上去。比如一个女的爱一个男的,本来第1天是很纯粹的爱,第2天就开始研究他的房子,车子,公司股票。第3天就在想,他是不是在骗自己。到了最后可能就是玩玩算了。

父母亲爱子女也是如此,刚生下来那几年很纯粹。生怕他病了,生怕他摔了。生怕他吃的不好,睡的不好,只要他安全不生病就心满意足了。

等到孩子长大,这份情就开始越滚越大,越滚越复杂。又希望他读个好学校,又希望他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又希望他将来要这样要那样。以至于把那份纯粹的情暂时放在一边了。

我说:这也无可厚非吧,世上的人不都是如此吗?有几个人能够有这种纯粹的爱呢?

她说:确如你说,这就是世界的现实,人性的真实。

我又继续问她:按你的说法,我感觉到你意思是说,这世上至情至性的人,情感真挚的人,他们能够更好更精准地享受到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她说:你理解得差不多吧。道家有一个字,有一个词叫真人。真人,就是什么都要归真。不管你最后修到气脉归真,元神归真也好,

首先归真的第1步,情感就要归真。你的情感都不真挚,你做人就有点问题了。你对人笑是假的,你的亲朋好友离开这个世界,你流几滴眼泪说个节哀顺变也是假的,你称赞别人的时候是口不对心的,你和别人交朋友是有目的的......

那你还是个健康的人吗?其实人世间只要真,即使是离别的痛苦、像欧阳修那样凄惨的痛苦,也是一种可以品咂出味道的宝贝。

我说:嗯,是有点道理,大家都是戴着面具很少有动真感情的人。

她说:那是因为在现在这个社会上动真感情成本太高,付出代价可能会很大。

可是你一旦真诚的面对自己,面对别人。你的生命可能真的就会像一杯清泉一样,清冽甘甜。

这和儒家讲的与人为善就是一个道理。

我说:我现在体会到你说的这个真挚,其实就从古诗词里来看,凡是能流传千古的都是写的那句诗词是至情至性的真性情流露。如果是拼凑字句,推敲玩味出来的文字游戏,一定是不能流传长久的。

她说:你还是有点悟性。所以说如果能够把这个情字悟透了,那个境界也许真的是大不相同的。你如果认真看过红楼梦,看懂了红楼梦,就知道这本书就是在讲一个怎么悟透情字。

男女之情,主仆之情,各种情。这些情交织在一起,混成一个梦。这个梦就是人生的大梦。

宝玉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真人,因为他的至情至性他的真,所以他才有机缘能够堪破红尘悟透情缘,得到大自在。

我听到这里不禁闭目沉思。

仿佛眼前出现了红楼梦大观园里面那些欢声笑语。我仿佛看到宝玉扶着就要病死的晴雯,那种不舍,看着空空洞洞的潇湘馆那种伤心,我又仿佛看到了欧阳修与人离别的不舍,这些是那么真挚,确切,但又那么遥远、客观,甚至虚幻,我觉得我似乎明白了,她说的这些东西。

睁开眼真正想感谢她找她要微信号。却见她早已消失不见,我抬头看看,月色依然是那么美。虽然这相遇非常短暂,但是她走了,我还真也有一点离别的感伤。

这正是,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如何理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句词出自于北宋欧阳修的《北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全词如下: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从字面上理解,意为:人们啊本来就多情善感,十分痴情,所以这种怨恨啊并不是因风花雪月所引起的。

但古诗词从光从字面上来理解,实在是难以触摸到诗词中所说的情境,为更好地体会诗词真义,最好是联系前句,对这上阙词所表达的情绪做一个全面了解。

欧阳修的《北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是一首离别之词。词中虽有离别的哀伤,但也有排解伤感的一种豪情。这两种力量相互挟制,形成了欧阳修词所特有的风格。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两句,叙述眼前离别的情景。离别是令人悲伤的,但毕竟现在还可以共饮美酒,特别是想到还有“归期”,实在令人欢喜。

然而,离别就在不久之后,下一次重逢到底是什么时候呢?因此,还是忍不住悲伤,一开口就呜咽起来,根本说不出一句话。

人为什么会对离别有如此多的复杂感情?因为“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故此上阕歇拍的这二句,是词人对情恨的一种理念上的思考和解答,将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广到了对整个人世的认知。

什么叫做“此恨不关风与月”?风月是自然界最常见的意象,后来常被用作指情爱之事。

风和月本来是没有感情的,风无形,来去无踪;月有阴晴圆缺,这都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与人事无关。

所以说,风和月哪里懂得人间的情和爱?所谓的风月有情,一切都来自闻风望月之人本身。

人有情,则风月也变得多情,人无情,风月亦冷漠。

什么是情痴?情痴乃痴情之人,情痴观万物,则万物皆可断肠。上阕咏叹伤别,却于伤别中领会极深刻的人生感悟。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中天明月、楼台清风原本无情,与人事了无关涉,只因情痴人眼中观之,遂皆成伤心断肠之物,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如何理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两情相悦处处有,心有灵犀一点通!

如何理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此句出自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诗集。原来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人也渴望有一个相知相惜的红颜知己,让人顿觉惊叹诧异,同时也很欣赏诗人如此高洁的情操。爱一个人,并非要完全拥有,全身心的占有,拥有对方的一颗爰心就足够了。正如我们现在,很多人也渴望有一个心灵的知己,灵魂的伴侣,跟爱情风月无关,灵魂的相知相守,在迷茫和失意的时侯给予心灵的指引,勇气和动力,也算是人生路上的伴侣和朋友吧,但是这种朋友是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朋友,也是最高境界的友情,如兄妹手足,如恋人,似亲情,如爱情,但却是纯粹的友谊,入心的人,彼此牵挂的人,爱慕欣赏的人,止在欣赏,互相欣赏,互相赞美,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如此心灵的知音,也许很多人都在苦苦的寻觅,但是这句千古多情美句是要两个多么纯净,清澈的灵魂才配拥有啊!能咏它的人多情,痴情,专情,绝不滥情,心清如水,她是最美的爱的花朵,友谊的花朵,真正能拥有她的人又有多少呢?我却不得而知了!别说我们每一个凡人了,大清的康熙帝也会有这种别样的痴恋,他与侍女苏麻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理不断的爱恋,依恋,也许只能用此诗来解释清楚了。如果说真正的爱却不能爱,又放不开,不如将爱情更升华,就将她浇灌成最美的花吧!永远盛开在心间。我觉得苏麻喇姑是幸福的,那种幸福是来自于心里的,深埋于心里的。她可是年长他好多岁,那可是大清国的万岁爷,历史上竟也有这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人生自有情痴时,此恨不关风与月”,也正是我想说的,但是我不会如古人这么优美,痴情的来表白,今天偶尔读到她,真的很感动。因此自做多情给她释解一番,不知正确可否。总结一句:人生携手一知己,长路漫漫多慰藉,情海无边风与雨,花前茶屋浪漫时,世间情爱万千种,此爱绵绵同月明。

如何理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可以从基本语意、文学地位和历史意义等方面解读欧阳修的这句词。

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泰斗、“唐宋八大家”之一,创作出此句词,在一定程度上对北宋诗词文章的创作和文学理论主张起到了注解的作用,可谓意义非凡。

解读一:爱恨情仇发乎人的本性

这句词的意思是:人们喜欢借春花秋月表达喜怒哀乐,其实离情别恨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情,与风花雪月根本没有关系。“情痴”泛指人多情善感,“风月”代表自然景物。

北宋早期词多模拟深闺怨妇,描写浓艳香软,感情细腻缠绵,如温庭筠的花间派。欧阳修此首《玉楼春》也是为了表达离愁别绪,主题并不出奇,出奇的是欧阳修并不像其他词作只反复渲染、耽溺于离别之情,而是能站在离情别绪之外去理性分析,并总结了情感的产生是人性和人情使然,与自然万物本无关联。这就超出了传统离别诗歌的创作范畴,使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别离词,还是对诗歌抒情范式的总结,即情发乎人的本性,景是情的寄托。

解读二:融情于景乃文学艺术的表达方式

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领袖,其文学主张承袭了晚唐韩愈、柳宗元“文以明道”的宗旨,宣扬文学“言必己出”,即写现实,抒真情,反对文过饰非,虚情假意的文风。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提倡借风花雪月抒发人的真情实感。欧阳修认为自然景物本无情,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变得物我合一,景语才自然成了情语。而这样借景传情、寓情于景恰是艺术创作的需要。此句词可谓是对“唐宋八大家”主导的古文运动“文以明道”,反对矫揉造作、骈丽空洞的文学主张的侧面解读。

解读三:议论入词拓展了宋词的写作手法

北宋早期词继承晚唐,多模拟闺阁女子,写哀伤愁怨,风格婉约柔丽,无论是题材、情感还是表达方式都受到极大限制。

北宋文学家都对词的创作进行了实验和实践,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范仲淹创作了最早的豪放词,苏轼把散文创作的叙事、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都引入词的创作,大力发展了豪放词派。欧阳修的此句词以议论入词,前无古人,拓展了宋词的表达方式,意义可谓非同一般。

如何理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句出自北宋文豪欧阳修的《玉楼春》。

对于《玉楼春》,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这样评价:

“永叙‘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这首词是欧阳修在1034年(景祐元年)时所作,欧阳修在1031年(天圣九年)在洛阳任留守推官,三年后他的任期已满,写下这首《玉楼春》作惜别词。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两句词,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这句话可以从伤感离别的感情角度去理解,更可以是人生面对痛苦时,所选择的一种态度。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 上阙:

在一个酒席上,词中的主角想要告诉那位美丽的女子,自己虽然就要离开了,但是离开之后会再回来的;

但是,话还没开口,女子那如春色般娇美的容颜就已经变得惨淡。

于是,词中的主角就感慨起来:人都是有感情的,当我们心中涌起离别的伤感的时候,这种情绪是不由自主的,与外在的事物没有任何关系,什么风啊月啊,都没有关系。

尽管我们也会被外界事物所影响,但是真正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心啊。

  • 下阙:

在这个离别的酒席之上,离别的歌曲令人倍感悲伤,所以就别再写新的离歌了,原本的离别曲就已经够让人肝肠寸断了;

可是,既然离别是不可避免的,那我就更要在这之前,好好享受当下的美好,就如同我要看尽洛阳此时盛开的花朵,等到花朵都谢了,我才要甘心地向春天道别。

  • 整体

整首词是一首离别词,欧阳修却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融入其中。

每个人都是有情感的,人生中也会遇到各种痛苦的事情,比如“怨憎会、爱别离.....”就像俗语所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可是,既然这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应该如何面对呢?

不如把握当下,就算真正痛苦到来了,至少能够将遗憾降到最低。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人生来就是有情感的,或者说人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有悲伤的情绪,有痛苦的情绪,而这些和外界事物没有关系,什么风啊月啊、阴啊晴啊,都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

就像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一样,你觉得世界是晦暗的,那即使阳光明媚你也觉得乌云密布,正所谓“世界,是心的倒影”

当我们面对痛苦的遭遇之时,不管是寻求精神世界的信仰,还是探求本心寻求解决之道,都不要去过多地受外界事物影响。

一个人失恋了,他觉得世界都塌了,可是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地球也还是照常运转,所以,对于世界来说,这个人的痛苦与它无关。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就是告诉我们:

“人生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痛苦,可对于世界外物来说,人的这些痛苦都与它们不相干,都是我们自己内心与生俱来的情感。”

那如何面对这种痛苦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有句经典台词:

“我猜,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地放下,但遗憾的是,我们却来不及好好道别。”

结合欧阳修这首《玉楼春》中的前后句,理解起来颇有寓意。

既然人的一生中,会有这样那么样的痛苦,既然“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那我们就应该:“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上阙中有离别的悲愁,然后最后两句,却透露出一种大气,颇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与豪爽。

既然痛苦无法避免,那我们就应该活在当下,把我当下,这样当我们离别、悲伤之时,才不会存有遗憾。

至少,当我们放下的时候,我们已经好好地道了别!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现代人看到“情痴”二字,常常就用来形容男女爱情的痴绝。

如果是在男女爱情的情感上理解:“情到深处化为痴”的时候,真的是不关“风和月”的。

两个深深相爱的人在一起,在他们的眼中,人间即天堂,外物在他们看来是没有关系的,下雨是浪漫的,落花也是浪漫的。

但回过头来看《玉楼春》的出处,我们就能看到,这两句所表达的,并不是局限在男女情爱之中的,而更多的是超出了男女情爱的范畴。

人间的“情痴”,痴于万物,感于万物,万物皆有情。

这份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它与万物无关,又融入与万物之中,或许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那就是“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