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会经常梦见已故的亲人?

那应该是1986年的夏天,那一晚停电了,夜晚燥热得很,我在床上热得要哭了,奶奶缓步走来,坐在床沿上,我习惯性地像猴子一样勾着她的手,说:“奶奶,我热。” 她那手的温度很低,虽然是热天但冰凉凉的很舒服,她拿出一把蒲扇,给我扇着,一边说:“娃,你别瞪着眼翻来覆去了,闭着眼听奶奶给你讲故事,明天奶奶带你去街上买芝麻饼吃。”

我听了点头,就着那扇子的微微凉风,听着奶奶说了无数次的老故事,慢慢就睡去了。这是我第无数次梦见我的奶奶,睁开眼我缓了好久,悄悄在床上叫了一声:奶奶!

我知道这只是梦!

我奶奶走了大概十几年了,我从小被奶奶带大,很亲,比父母亲很多。儿时的记忆全部都是奶奶,奶奶对我无微不至,夏天她会为我拍着扇子直到我睡着,走不动路她就背着我,我长大了干什么都能得到她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她走后,我一度觉得世界上最亲的人没了。所以,这十几年来,我几乎每两三个月都会梦见一次她,或者偶尔会连着好几天梦见她。

在梦里她有时带着我做点杂七杂八的事情有时和我像以前一样说话,各种场景不同,但栩栩如生以至于我每次醒来都觉得,奶奶是不是还在世界上,恍然觉得她并没有走远。

我离去的亲人也有好几位,但是唯独只会梦见我奶奶,并且,每一次梦见我奶奶,都是很有爱的感觉,温馨温暖的感觉,我想,人家常常说,人在世界上,留下什么也比不上留下重要的人对你的念想。

前几年去电影院看那部《寻梦环游记》,最后看到老祖母记起了他的父亲,我也潸然泪下,人与人的情感,有一种超越我们目前有限认知的扭结方式,这种方式,贯穿在这个世界上的不同时间与空间。让我们能不只是以物理方式,与我们爱的人发生互动。

在中国民间,对故去的亲人,常常有特定的日子来怀念,比如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欲断魂,因为对亲人在那里思念嘛!

自己故去的亲人,常常出现在梦里,如果从心理上来说,一般是这样几个情况。第一,是你经常思念他。第二,是你心理对他有一些无法忘记或者释怀的情结。第三,是你在现实生活中,触动了于他有关的一些事。

第一种情况,

就是我常梦见我奶奶的情况,一个人常常思念另一个人,这种心理和情感,一定会影响你的睡眠梦境,在梦中,会幻现你内心频率非常多的人物。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有。无论你故去的亲人或朋友离开你多久,都是会出现在梦里的。

第二种情况,

是你和这位亲人,之间总有些什么事情发生过,让你于他有点情结未曾解开,比如你总觉得他在生的时候欠他的,对他不够好,这种愧疚感,也会让你常常梦见他。

所以说啊,人生在世,多珍惜眼前人,为何?因为你不珍惜,等他离开你,你只会遗憾、愧疚,梦里即使天天见,也无济于事。

许多人对父母就是如此,在生的时候,一个电话也懒得打,父母走后天天念啊哭啊,愧疚啊。所以其实最早的孝,孝其实并没有礼教成分,最早是一个比较人道主义的关怀式的文化,意思你父母在的时候,你多珍惜于他们的相处,尽量让他们开心和舒服点,就像他们以前对你那样。这样是一个人的基本人道。

推而演之,到了亲人爱人朋友都一样,都该好好珍惜,与人为善四个字,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你想想,你最爱的人,最爱你的人,你都不与他们为善,时不时发大脾气,恶言恶语相向,折腾他们,你只是对外人善,那算什么呢?那还是没有明白啊!与人为善,要从亲人做起,要从爱人做起,从内做到外,不能内外不一。

不然,将来亲人离你而去,你良心发现,他在的时候你没有珍惜这段缘,只好晚晚梦见他了就。

中国人讲究“惜缘”,就是如此啊。两个字,包含了许多的人道。

第三种情况,

是和潜意识有关,比如你在生活中看到一个和已故亲人有关的东西,那个念头过了一下,稍纵即逝,晚上你就可能梦见他了。你觉得奇怪,是因为你不知道你的意识发生了很多牵扯和变化你是自己无法知道的。

佛家说最小时间为刹那,“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算得事相的生成消灭率为每秒216,000次,或说每次生灭约4.6微秒;和科技所能达的飞秒时间尺度相比,或者和物理理论上真空涨落的时间尺度相比,也算是相当大的。由于人的念头生灭非常快,一秒的时间可以生灭非常多的念头。

虽然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人的很多意识念头的微小,是我们根本感觉不到的。道家说大音希声,其实反过来,事物过于小,我们一样感知不到,因为我们的感知有限。免疫细胞每天都在为我们疯狂的工作和与外部斗争,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天天在打仗,我们却一无所感。我们无所感,不等于不存在。

梦见自己已故的亲人,其实挺好的,别觉得可怕,亲人不在阳世上了,在梦里还能和你相处,也是一种幸福,我每次梦见我奶奶,就当成她回来看我了一次,我就特开心。做人不容易,世界上每一个和你有缘的人,都好好珍惜吧!

为什么有些人会经常梦见已故的亲人?

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有道理的。我小的时候跟姥姥在一起过了两年,所以跟姥姥很亲近。我生孩子的时候,是在娘家坐月子(妈妈给租了邻居的房子),后来在娘家一直待到孩子半岁。自从我上班挣钱,每年我都给姥姥钱,给姥姥买点吃的。我生了孩子,姥姥每天都带着我小脑萎缩的姥爷过去看我一眼,看看我家孩子。孩子出满月,要剪一撮猫毛,一撮狗毛,一撮孩子的头发用红布包缝在小枕头上,这么琐碎的事都是我那60多岁的姥姥给做的。后来姥姥突然去世,当时去世是一点征兆没有。我是离家最远的隔辈人,坐头班大巴第一个回去的。后来总梦见我姥姥,但是每次梦里我姥姥都不跟我说话。还有我妈妈,去世以后,我梦到她每次都不跟我说话。可能是心里太牵挂他们了吧,所以总梦到。这都是我这一生最爱的也是最爱我的人啊!今生不见,就永远不能再见,只能梦里相逢了!

为什么有些人会经常梦见已故的亲人?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庄子里边有句话是哀莫大于心不死,每个人悲伤淡化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做梦时,大脑的逻辑控制中心处于关闭状态,会把白天经历的事“温习”一遍,你白天看到的东西会被调动出来,并把你从出生到现在,所有和此事件有关的部分都调出来胡乱联系。

有时候我也会这样,在我生活和工作上糟糕的一塌糊涂时候,我开始频繁的梦见去世多年的亲人,梦见一起吃饭一起出游,梦见一起欢笑一起落泪,梦里他们一切都很好,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是孤身一人,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我有时晚上做梦,会梦见亲人去世,然后泪流满面惊醒,发现这只是一场梦,心里那种庆幸感、幸福感无法形容,而在多年后的现在,我也经常会从梦中惊醒,浑身冷汗,却发现这一切都是真的……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无论作出怎样的梦,惊悚或美好,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在你潜意识中的强烈欲望。不管怎样日子还在继续,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还要继续为了人生继续前行,还是让自己忙碌起来,别胡思乱想就好。

为什么有些人会经常梦见已故的亲人?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自从妈妈去世,一年零二个多月的时间,我梦见了妈妈好多次了,心里很是难过!

妈妈在时,我对妈妈很不孝心,有太多的愧疚,不是问心无愧的。一想起来,心里就无法原谅自个。可怜的老妈妈,为什么生了我这样的老闺女,不但没有成为妈妈的贴心棉袄,还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刽子手!

想起来就痛心。本来妈妈经历了老年丧子,都活不了,心里煎熬的都痴呆了,我照顾妈妈,连个鸡蛋羹都蒸不熟,才二十多天,给妈妈都饿的不要不要的,骨头里骨浆都空了,从厕所里出来跌了一下,就大胯折了。从此,一个八十八岁的老人,就炕上吃炕上拉了,那是多么疼痛呀!妈妈受好罪了!都是因为我。

在梦里妈妈也是不会走路了,我这是啥闺女呀!可怜的妈妈,活着时受罪,死了也受罪。此生不再拥有妈妈了!只有在梦里见一见妈妈!五七,麻姑节,清明节我也去给妈妈烧纸了,可是又有什么用呢!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真的一丁点用也没有啊!愿天下父母安享晚年!梦中的忏悔也一丁点用也没有!如果有地狱,就是我去了!妈妈在世时,真的是愧为人子!说起来都是恨

!久病床前,满心的嫌弃呀!觉得累,不想想母亲的养育之心,特别的自私。养活了我,啥光也没沾上!愧疚啊!良心不安!

为什么有些人会经常梦见已故的亲人?

经常梦见已去世的亲人,是因为我们还恋想着已逝的亲人,不仅是在夜的梦中,更是涌现在我们曰常的点点滴滴里,人世间的血亲,并不以亲人的离开而淡溥,而是无论时间历经无数的苍桑,亲人间的灵魂的交融却根深蒂固,我父、母去世几十年啦,每年的春节我们都要给父母,爷爷、婆婆上坟,有一年因我太忙,没有回老家,到了第二年春,我每天都梦见我母亲,我知道,母亲想我啦,在正月初六那天,我到了母亲坟头,先打开一饼火炮,铺在地上用打火机点燃,响亮的鞭炮声溅起一块南瓜仔大的石子,打在我的脸上,生疼生疼的,我吃惊地站在母亲的坟头,对母亲说:"妈,我来晚了,你不高兴吗?"我知道母亲在天国听得见,也是,从那天以后,我就没再天天梦见母亲,所以,趁父母还在,多陪陪他们,即便他们不在了,他们依然还挂念着我们灬

为什么有些人会经常梦见已故的亲人?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为什么会经常梦见自己的亲人?是因为你在内心深处思念着他们,在个人情感上依附着他们:你已经逝去的亲人。

在一些地方有一个迷信的说法,就说经常梦见自己早已过世的亲人,是不吉利的,意味着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所以很多迷信的人在梦见自己的亲人后赶快去烧纸焚香,来化解心里的恐惧和不安。

对我来说感觉并不是这样。在梦境里我可以和久别的亲人见面,那时候我的心情是愉悦的。我在梦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光。内心象孩童般的欢欣。当我醒来之后,一切回到现实,被打回原形。心中充满惆怅。

因为这些永别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只有在梦境里才能相聚。因为你一个人内心是孤独的迷茫的,希望得到亲人的安慰和开导。他们也是你精神上的守望者。你需要有一个依靠。

如果你和你的亲人没有感情,梦见之后也如同路人一般,有时候也可能是有很大的私人恩怨,心里面有解不开的疙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