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真的可以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

我想用几位朋友的案例来说说,第一位朋友读书读到博士,但他很少出门,不爱出去和外界打交道,窝在自己单位做学术研究,他谈话的时候是很有知识量的,但是你能明显感觉到他的观点总是很偏激,很自我,说话情商不是很高,和人说话总有点别扭大部分时候不欢而散,这让人有点小尴尬。他读书不止万卷,却感觉陷在书卷里面出不来。所以说,读书再多,也不能关起门只顾着读书。

第二位朋友,一大书房的书大概八九百多本,但他走遍神州大地,不管哪里只要你说得出,他就能回忆起那个地方去过的地名和人文风俗饮食习惯,认识的有趣的人,这人典型的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他这人说话幽默有趣,内容丰富,不让人讨厌,也很有情商,看问题不偏激,能懂得很多人生智慧。也能知道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尊重人尊重气氛,总之你和他一起,就感觉非常有收获。他自己的生活也很好,工作处理的很好,家庭也处理的好。人活得很明白很通透。

还有一位朋友,不看书,到处跑,跑遍了全国各地,做生意嘛到处跑,但是他从来不怎么看书,这人活的比较现实,看问题都是很实际很务实,说话寡,直接而单调,说到哪里不是吃喝就是美女,任何问题都和生意连载一起。

这三位朋友,或许可以证明,读完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古人诚不我欺,读书丰富知识开拓思维层次,行路不一定是到处跑,就是说社会行为比较丰富,生活有感悟,这样的人才往往能够通透智慧,达到很高的层次,也比较容易获得幸福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真的可以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

步蟾宫(蒋捷体)雄心壮志

古人常有存奇志。为家国、欲成大器。

读书万卷历寒冬,访名士、弗辞万里。

知行合一颇不易。旅九域、观天下事。

理论实践相探真,明韬略、遂青云意。

[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

——填一首《步蟾宫》作为开场白。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核心要义就是要知行合一,不死读书,不读死书,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再通过万里苦行加以印证,追求顿悟,让个人的见识从量变得到质变,学会辨证法,掌握方法论,成为人们口中的大器。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都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相关知识,懂得治国的道理。这世上有没有生而知之者,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过程,能做到,即为人上人,不能做到,即为芸芸众生。

——综上所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可以做到的,但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即使是现代社会,资讯丰富,交通发达,也是行万里路者众,读万卷书者寡,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

——图源网络,侵权必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真的可以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

“读万卷书”: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不同种类的书都有其知识点;开卷有益,即打开任何一本书都会发现受益的地方。有时候一篇优秀的文章会出现几个知识点,补益在于对知识点有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一万卷书可谓补益良多。

读书经验:经典_《易经》读了20多年,《道德经》读了10多年,《黄帝内经》读了几年……;诸子百家_天天读、年年读总会有新发现,有如苍天之云-常卷常新;唐宋八大家及诸多小家亦取益不尽;鸡汤典_一目三行,一天至少读五本,总有益处……。经典+诸子百家+唐宋八大家总计几十本,懂个皮毛可成大家矣;鸡汤典一生可读10万本,然成家难?

“行万里路”:行路益处在长见识,乡下有“见得多懂得多”之说;自然界有不同的风景、风水,不同的地有不同的风景、风水,同一段路每天有新风景、新风水;不同人有不同之精神面貌,同一个人每天有新的精神面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同一个地方日久天长会出现新的风俗习惯……路行远则见识多。

见识中丰富知识,知识中蕴含见识;地方与地方之不同处在风景、风水;人与人根本不同处在思维方式与思维高度,人的思维取材于知识、见识,知识、见识丰富人的思维;知识、见识相溶合而形成认识,认识的宽度、广度、深度、高度相溶合便形成了认识论。

行路经验:成长路_小学早去晚归五公里,初中早去晚归七公里,高中星期六归、星期天去来回二十三公里;求职路_湖南到广州几百公里,现在上班每天来回五公里,求学问道路_北京学自然疗法,广州求学法律、中医……万里路不在话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有经典数不难_难在穷古今之理;路有经历行不难_难在通往来之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真的可以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的意义是: 读书,指寻求理论;行路,指付诸实践。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理论联系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夸张也不夸张。一方面,古代书所说的"卷"并不是"本",一本书有很多卷,一卷书往往只有几页十几页或几十页,如一本《随园诗话》也不太厚,其中就有二十六卷。因为一卷书不是很长,所以读万卷书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行万里路也不乏其例,明朝末年的徐霞客为了写《徐霞客游记》,历经三十四年考察了全国各地的山山水水,走的路应该不止万里。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可行的,不算夸张。

(图片源于网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真的可以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理解是指一个人要多读书,并活读活用,用书中的知识,来指引自己的人生之路!

我自小就喜欢读书,是书陪伴着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难过,最艰难的岁月……让我一路风尘,一路前行,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我十二岁时,最疼爱我的母亲,因病离开了我!

当时的我,痛不欲生……是一本本书,陪伴着我度过了生命中,最难过的人生第一道坎,努力学习,并立志靠读书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靠读书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美好生活……

于是,我发奋学习,业余时间一头扎进书里……自我感觉读书,让我快乐,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结婚后,老公是海员,我是教师,两人两地分居。独自支撑生活,工作,艰难可想而知……

夜深人静,与书为伴,让我的感情有寄托,让我的生活充满阳光……

作为一名乡镇中学的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比较少,何况机会来临,还不放心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生……

想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想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不断的读名家的一本本书……

读书开阔了我的视野,引领了我的教学工作,并指引了我教育孩子的做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细细想来,是读过的一本本书,在指导着我在生活,工作中,少走了一些弯路……

至今,我虽已退休,我仍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

虽然说读书,不能说立即见成效,但读过的书,日久天长,就在你的言谈举止,就在你脚下的路上……

所以我很信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认为真的可以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当然,这句话是虚指一个人,应多读书,走的人生之路,才宽敞,才充满希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真的可以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

虽然这是个形象的比喻,并不是确定数,但是至少告诉我们三个道理:一是人生有两部必读书,一本是前人的经验教训等,这些都记录在书本上,所以必须多多阅读,才能博学益智,增长本事;另一本书是记录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脚踏实地,深入活泼生动的火热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认清国情民情,才能熟知山川河流。这些生动鲜活的知识是书本上没有的。所以必须迈开双脚,走进现实生活中去。

二是两部书必须结合起来读,才能获得真本事。也就是伟人敎导的理论联系实际,或者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所以读书与走路这两句话往往是合起来讲。

三是懂得其精神,抓住其要旨,不必拘泥其形式。有条件的可能做到,没有条件的,只要往这条路上走就可能接近目标。不是说非要看一万本书,走一万里路。看几百上千本书,走几千里路就不行。这是终生目标。现在互联网与手机的普及,可能容易许多。

总之就是这句话是经验之谈,值得学习参考。

就像这只猫一样,即使是动物也要见识一下世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