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古?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有的人觉得苏东坡的诗词很一般,只能说个人鉴赏能力问题,不代表大众。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苏轼的幽默,戏赠张先。
宋代著名诗人张先,也叫张三中,张三影,张子野,比苏轼大四十多岁。老头子是一代风流才子,在80岁的时候,竟然又娶了一个18岁的姑娘,他高兴之余,作诗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得知此事,写下了这首诗:
(戏赠张先)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白色梨花,粉色海棠。白色,形容白发苍苍,意指老头。粉红色,则指年轻美貌的姑娘。
后来,“一树梨花压海棠”泛指年老之人娶年轻女子。
苏轼是个豁达的人,诗词里的意境就是心声。他的一首《洗儿戏作》,一个“望”字,写尽了为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
《洗儿戏作》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一个“误”字,道尽了苏轼大词人自己一生的遭遇。
大致意思是:世人望子成龙聪明伶俐,我却望子愚钝。大家以为聪明就会一生顺遂,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愚蠢鲁莽的人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但愿我的儿子也如此。
苏轼的一生遭遇坎坷,满腹牢骚全在诗中,但也道出了天下父母的苦心。
苏轼晚年的心态完全不同了,坦然自若,洒脱从容。
从“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以致“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处逆境也能在心里开出一朵花,诗词豪放豁达,值得我辈学习。
苏东坡的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古?
苏东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朝最有名的文坛天才巨匠。在唐宋八大家中,他们家占有三个。苏东坡有多重身份,他也被称为斜杠男神。
一、苏东坡的诗都带有哲理性,很有独特意义。不仅仅是诗,更多的是能给人带来思考。苏东坡深刻的体悟到了人生的挫折,才能写出许多富有哲理的诗;
二、苏东坡的诗具有选材上的多样性,更多的是描写生活中的美景,观察生活中的甜美,不仅有雄浑壮阔的,也有闲适恬淡,因此被世人广泛的阅读流传;
三、苏东坡对于艺术上的表现更加独特。他的诗并不仅仅局限于描写事物本身,通过事物来表现出对事情的理解。一生充满了坎坷,每一首诗里面的灵魂都很丰满。
面对亡妻离世十年时,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爱情之美像苏东坡和他妻子那样的纯真
。
苏东坡的诗非常有情感。很多都是抒情的,还擅长书法、画画、散文等等,他是才华横溢之人。
苏东坡的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古?
问?有人感觉苏东坡的诗句很一般,为什么他的诗还能流芳千古!这是提问者拿出的苏东坡的这首为证: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在下今天就以这首诗为评,证明苏东坡的诗为何能流芳千古!请问说苏大才子的那位,能否回答一下,在下提出的问题吗?
人这一辈子,最怕是什么吗?
大家说说人这一生是不是最怕,无知呢!
在下可以明确的告知你!盲目的自大。才是人生最可怕事情!
请问一下读书是不是为了开拓自己的视野呢?是不是为了增加脑海学识的容量,对事物问题反应有一个更好辨证能力和运用能力呢?在你投下这样的一颗重磅炸弹。请问目的何在?请问你是站在什么样的一个立场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呢?今天在这里你能否告知在下,作为站在一个诗人立场上,什么样的行为,能表达出一个诗人,该有的特性和风骨?
就以苏东坡这首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你能否告知在下,这首在什么样的一个场景下,让苏东坡提了这样的诗呢?诗中的大意是什么呢?它真实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今天就好好分析一下这首诗。
前从字面上去分解,是不是说,一个十八岁的青春少女嫁给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在新姻的那天晚上。做了所有礼仪上一切该有礼数。而那个八十岁的老头满头白发,在过程中一直面对一个满身红衣少女,而少女满面红光。应该是一位楚楚动人的美丽姑娘。仪式走完后他们进房里,做了男女该做的那些事?关键是诗里最后一句,把老头比做梨树,把老头白头发比成了梨花,压着美丽少女行房事!这就是整个的诗中故事情节吧!不知在下从字面作答是否正确。还望头条朋友们来评说是非屈直!要是复合情理,那么苏大才子,就算把他这首诗,放在当今这个高科时代,也算是精典之作吧,更何况是在那个封建社会主义里!更是珍上珍的文化之愧宝!诗句充分的体现着,一个诗人用常人正确目光上,来续写着出那个时代奇葩的婚姻。诗中确包含着一个诗人该有正确对待!那是一庄肮脏的交易。不平等的悲剧!这样的诗词就算放在当代也算的上,华夏文明文化之愧宝!在远古旧时代那就是珍上珍诗人该有的精神和风骨!以上就是本人所答,如有不详敬请谅解!欢迎头条网友们勇热参与这场讨论中来。给苏东坡一个公平而公正之定义!
苏东坡的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古?
有的人感觉苏东坡的诗很一般,那是为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苏东坡的诗深受大众的喜爱,所以能流传千古。
苏东坡的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古?
感谢邀请,这样的讨论一般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找不到定星盘,在于各人的理解。
首先我赞赏题主这种不迷信前人的思想,世上之人,往往越没文化底蕴就越迷信,敢提出质疑的人不多。
但我认为苏轼的诗流传千古,不是一般,还是有很多不一般。
首先苏轼是词家,他的主要成就在词不在诗,苏柳辛陆,是宋词的骨骼,唐诗宋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脊梁。
任何诗词文都离不开文化底蕴,象王安石,我认为他的诗就不怎么样,但他学冠天下,著笔留字,自成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望及的。苏门学士,也冠绝北宋,苏家人只要动笔,留下的文字也差不到哪儿去。苏轼虽是词人,但诗也很有特点,略举几例。
《题西林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昭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什么不好呢?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说“浓妆淡抹总相宜”,至今还常被人延用用。
《海棠》诗中说“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情何等曲婉悠远,至今还有很多人模仿。
《春宵》中说的“春宵一刻值千金”,出语平淡,却道尽时间之珍贵,千百年来为人们翻用滥了。
至于他的《琴诗》,好象也收入了教科书,我曾在百度为一个教师赏析过,把指与琴的枯燥的哲学关系写得那么亲近和活泼,还有谁写出过这么好的琴诗?
大凡常识渊博底蕴深厚,就写什么象什么,随意挥洒也显出不凡。比起现在有些人写诗,音律不全,文理不通,意境全无,尽在那里逞一字之巧,猎一句之奇,胸无点墨偏爱舞文弄墨,幻想着写出什么了不起的句子一举成名,写一辈子也不如大师们随意落墨。
苏东坡的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古?
苏东坡的诗很是优秀,有理有据有生活,流传至今因其自身的优秀贯穿到方方面面。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 寒食帖
研究苏轼诗词文赋甚至生平故事的人不少。文学家的巨大光环,耀眼得让人看不清其作为书法家的光亮程度。
那么,苏轼的书法具有哪些特点,值得学子注意呢?
01. 用墨丰腴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苏轼《辩才诗帖》
02. 结字扁平
与欧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苏轼行楷书 《前赤壁赋》局部
03. 横轻竖重
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苏轼 归去来兮辞 局部
04. 笔画舒展
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05. 轻重错落
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