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悲秋和哀物,你有什么见解?

很喜欢苏轼大词人这首《点绛唇》,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调,十分励志。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苏轼的一生很坎坷,他用自己的经历沉淀出超脱的人生观。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沾沾自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走过人生中的不平路,“一蓑烟雨任平生”。

每一个“荣宠不惊”的人,都有过“不平凡”的经历。正是这种经历磨炼出开阔的心胸。

“现在还身强力壮,发那悲秋的哀叹干什么?”这正是“苏式”的腔调,与众不同

秋天,万物成熟丰收,随之凋零萧瑟。盛况总是短暂。尤其是深秋时节,梧桐叶落,“那堪风雨助凄凉”。

这种氛围,正好给多愁善感的文人提供了抒发内心愁苦的机会。当悲秋的情怀融于笔端,形成了一种文化沉淀。读之,易感染悲观的情绪,意境清苦且悲凉。

人在他乡,更容易感触。诗人杜甫就是个例子:他长年羁旅漂泊、孤愁老病缠身,看那萧瑟秋景,想起自己的身世,不免悲从中来。于是作“万里悲秋常作客”

欧阳修的《秋声赋》里末句写到“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世间万物,四季更替,天生自然,何必去怨那秋声呢?自身的遭遇加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失望,化作长篇牢骚,最后总结:“怨又有何用?”

悲秋,对景伤情;哀物,是否可延伸为睹物思人呢?

李清照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一切都好像没什么变化,包括我们一起用过的东西都还好好的,而人却已经不是从前那人(或已经不在了)。想说点什么写点什么,还没说出口,不争气的眼泪先掉下来了。

多愁善感的文人啊,总是悲秋哀物,他们的“情绪产物”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深远而悲凉,凄怆而深刻。情绪的动物,终究逃不过一个情字,真是别说多情好,多情催人老。

对于悲秋和哀物,你有什么见解?

深秋

秋收万颗子,田野菊花香。

萧条本自然,何故哀物伤,

冬深菊残了,迎春梅花放。

欢郁随心发,蓄意赖秋冈。

对于悲秋和哀物,你有什么见解?

对于悲秋和物哀。有两个层面的回答。

第一,从本质上来说,人的本性是喜欢得到,不喜欢失去。到了深秋,草木凋零,候鸟飞离,繁花已稀。收获过的农田,空空荡荡。气温也是从温暖适宜的温度,变为早晚都可能要冷得缩手缩脚的温度。整个状态给人的感觉就是失去的状态。人会不由自主的感到失落,产生悲伤的情绪。物哀也是同理,一个东西用旧了,用残了破了,或者怕失去它。也会产生悲哀的情绪。

第二,从现象上来说。深秋以前,草木繁茂,气候温暖,物产丰富,给人的体验是美好的。到了深秋,一片衰败的景象,气候也开始变得寒冷。一阵大风,能给你刮起满天的落叶。此时给人的体验,肯定是不太美好的。而且这种不好的体验还将加剧,也就是说还有更加不好的预期。从个人体验上来说,因为有不好的体验,当然会感觉到不舒服,从而产生悲伤感。

对于悲秋和哀物,你有什么见解?

悲秋和哀物,在古代文人的诗赋词曲中,并不鲜见。这些前辈大师们目中所击,无论芦花、秋月,无论鸿雁、渔翁,无论丝弦、老道,都毫无例外的,成了触发其胸中块垒的悲愁对象,从而在他们的辞赋中,不无掩饰地流传下来。

这些悲秋辞赋,比较早期的如楚国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慓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 你看,寥寥几句中“悲”字蹦出两次,“哀”字也流出一次。至于“萧瑟”、“变衰”、“摇落”写秋景衰败的词,和写人身心不适的词语,比比相连,使人如临其境,不寒而慄!

唐 杜甫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始登台。”唐朝末年,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自己官宦生涯失意,穷困潦倒。如果说杜甫的悲秋,背景是家国苍生,一般今人还是能够理解的。

而宋 代白玉蟾一首《悲秋赋》,则将这种悲秋情绪,发挥到了极致,是悲秋巅峰的代表作。早期文人的悲秋情节,如美学传染病一样,影响了中国古代一代代文人。难怪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文人大师们星火相传,将悲秋写入了中国的诗坛。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奉行“学而优则士”,就是读书做官。但理想与实际的巨大反差,又常常使如诗人般的文人们到处碰壁。于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们,不免要借他物发泄,以求自慰。

秋天,对常人是收获的季节,喜悦无比,但在他们心中却是冬寒将近的萧条季节。看到那萧瑟的西风,凋零的落叶,顿生岁月不饶人的悲哀。睹物伤情,实则也为自己一事无成而慨叹。难怪刘禹锡说了,“自古逄秋悲寂寥”。由此,你就不难理解古代文人产生悲秋情绪的根由了吧?

中国古代教育的局限太大,科举制度束缚了士人的思维。不得意文人自命清高,悲秋寂寥,不难理解。毛主席在解放后提出,教育为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行大众平民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从此,从根本上杜绝了产生悲秋文人的土壤环境。

我们理解了产生悲秋现象的社会历史原因,但决不能因此而轻视古代文人的诗词曲赋。相反,悲剧产生文学,产生诗人,产生戏剧家、文学家。悲秋和哀物,同样产生了不少大诗赋家,这种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倒真令后人玩味无穷,认真研究呢!

请问,这种观点,你能同意吗!

文/杨 生(2020.5.19.)

对于悲秋和哀物,你有什么见解?

自古逢秋悲寂寥!很多人会悲秋,秋天万物凋零,秋风萧瑟,本身是会给人造成有一种哀愁萧瑟悲凉的感觉,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悲秋与哀物都在于一个人的心态。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

有一位老婆婆,我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雪糕。每天,如果天气是晴天,老婆婆非常哀愁痛苦担忧,就担心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如果是阴雨天,老婆婆同样非常苦恼,因为怕小女儿的雪糕卖不出去。就这样,老婆婆一直生活在哀愁之中,每天都不开心。有一天,一个人告诉老婆婆,雨天要想大女儿雨伞一定卖的不错,晴天要想小女儿的雪糕卖的好,这样就好了。果然,老婆婆虽然年纪大但是调整了心态,每天都开开心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然事物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怎样看、从哪个角度看,是一个人心态的问题。面对无法改变的事情,要积极努力调整心态,才会开开心心每一天!

我想说,秋已到,不必哀!

对于悲秋和哀物,你有什么见解?

悲秋哀物、触景伤情是人之常情。逢喜则欢、遇悲则泣是人的本能和天性、红楼梦里黛玉葬花、是悲秋哀物最具代表性的一幕。悲秋哀物、即是情怀的一种抒发、也是人❤️境的一种深层的升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