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阔是什么意思?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的意思指☞无论生死离合,我们都要在一起,这是我们当初早已说好的约定。
这是一句经典诗词,出自《诗经·邶风·击鼓》。远在他乡服兵役的将士思念家乡亲人,发自内心的呐喊与感叹。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将士们回家的心愿什么时候才能成? 心中闷郁不乐,不知身在何处?马儿又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能找到它? 到那山间林里还是有泉水的地方?
生死离合, 我与你许过的诺言,说过与你牵手同行, 伴你一生。 然而,如今各自分开天涯, 我怕是有生之年也难回家乡了。 如今天各一方, 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徒留空叹。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有一首歌叫《约定》,让我想起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这是一生的约定,多么幸福!
谢谢邀请
死生契阔是什么意思?
生死离合,以生死离合相约
无论生死离合我们都要在一起,因为这是我们当初早已说好的约定。
张爱玲却说:“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但如果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超越了生死和时间,也不能算是悲哀的诗吧!
诚然,这世间难得相逢,难得相爱,难得相守,难得相伴到老,难得生死相随,但更难得的是,死生契阔,我只对你一个人说过
晚霞溢彩,余晖潋滟,
古道桃花,风流缠绵,
笺短情长,寸心难寄,
相思细雨,润木潇潇,
青杠木,百角藤,良辰景,醉韶光,
与子共筑,与子同眠,与子同袍,与子同衣,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hi,我是紫苏少女,杂答型答主,思想有趣,认真热忱,欢迎关注ヾ(❀╹◡╹)ノ
死生契阔是什么意思?
“死生契阔”,“契”指合,“阔”指别,意思就是生离死别。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同生共死,遵守约定,携手共进,一直到老。
“死生契阔”在原诗里形容的是战友情,后来也常被用来形容夫妻情。
“死生契阔”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里有十五国风,是当时不同地域的民歌。“死生契阔”出自于“邶风”中的一首诗名字叫《击鼓》。这首诗写的就是征战在外的士兵面对诸侯国的频繁混战,和战友约定生死共进。
“邶风”指的是邶地的民歌。邶bèi原指邶国,在现在河南汤阴一带。周武王灭商之后把商都京畿之地划分为邶、鄘、卫等诸侯国,令纣王之子武庚于邶以承商祀。另外武王又封自己的弟弟管叔鲜于卫、蔡叔度于鄘、霍叔处于邶以监管武庚,称为三监。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趁此机会武庚叛乱,接着暴发三监之乱。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收回邶、鄘、卫之地,重新将商都地区封给康叔封重建卫国,后又令康叔封徏于鹤壁的淇水一带。
实际在《诗经》里“邶”和“卫”应该是一国。朱熹说武王以纣城朝歌以北为邶,朝歌以南为鄘,朝歌以东以卫。康叔时邶、鄘入卫,说的都是卫事。
《击鼓》这首诗开头说“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就是说诗里的主人公,这名战士是跟着卫国将军去宋国和陈国的。关于诗的历史背景,一说是春秋初期,鲁隐公四年时卫国公子州吁作乱,公孙文仲受州吁之命联合陈国和宋国伐郑。还有种观点认为是鲁宣公十二年,卫穆公平陈、宋之难。
诗的开头说,“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意思是说别人都在漕地服役建城池,我却要向南而行去征战。诗的最后又感叹,“于嗟阔兮,不我活兮”,是说离别很久了,简直无法再活下去,这是久在外征战,不能归家,十分思归。
死生契阔是什么意思?
相爱的人对爱的诚诺!
死生契阔是什么意思?
常听人说“死生契阔”,可这个“死生契阔”是什么意思呢?
“死生契阔”,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原文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多人都解释说“死生契阔”的意思是“生死别离”,然而“契阔”为何是别离的意思呢?到底哪一个字代表着别离?每一个字分别是怎样的来历,就又说不清了。死生契阔之所以难于理解,就是因为很多人在解释的时候没有把这些问题说清。
契:约定、重逢“契”这个字我们都知道,有“契约”这样一个组词。这个字的甲骨文,实际上是由右侧一把刀,左侧几个刻线构成的。
这其实是一幅图画,表示原始人在对日期、事件进行计数的形象,这件事、这个数,就是要定下来,不许抵赖了,即是“协约”的意思。“契”即约定。延伸下来,则为“约定好的重逢的日子”。在“死生契阔”中,“契”与“阔”相对,它是聚头、重逢,而“阔”,则是阔别、远离的意思。
阔:阔别、远离阔,宽疏也。
王羲之《问慰诸帖》:“阔别稍久,眷与时长。”
“阔”这个字,外头一个“门”,表示的正是家门;里头一个“活”,表示家门的出入自由。“阔”,也就有了“家里头门很大”的意思,久而久之,人们用它来形容宽疏、遥远。“阔”与“契”相对,一个疏远,一个聚合。
综上,死生契阔,意即死、生、合、离。这是人生无常的四种状态,与苏轼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是差不多的意思。
死生契阔是什么意思?
契,就是契约,约定。
阔,就是阔别,远离。
因此“死生契阔”就是“在阔别远离时相互约定要同生共死”。
这个成语出自《诗经》的《国风·邶风·击鼓》,原句是: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应当是两个热恋的恋人的海誓山盟,在后世主要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不过也有另外一种讲法认为,这是战友之间互相勉励,约定将在战场上同生共死。
细究原诗,我们会发现这是当时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思乡之歌。
但是原诗所讲的“子”,不应是战友,应是无名诗人心里正怀念的家乡爱人。
原诗是: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是出征士兵回忆起听闻着击鼓即将出征,当时思绪万千,惆怅满怀,对未来的生死前途充满着忧心。
后两章描写的是出征士兵内心对爱人的深切怀念。“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他内心中的誓言;然而现实是“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也即相互阔别远离,“我”也不知能否活着回去,你也不知道“我”的音信。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也认为“死生契阔”的确是与爱人的约定,并不是与战友的约定:
《笺》:“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俱老’者,庶几俱免于难”;《正义》:王肃云:“言国人室家之志,欲相与从;‘生死契阔’,勤苦而不相离,相与成男女之数,相扶持俱老。’”按《笺》甚迂谬,王说是也,而于“契阔”解亦未确。盖征人别室妇之词,恐战死而不能归,故次章曰:“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