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词帝李煜最悲伤的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怎么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人愁苦,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他的内心深处有很多不可言的孤寂与凄婉。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还有那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

此景此情,一个愁字怎能说得完?

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苟延残喘的阶下囚,他极其婉转、无奈地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内心是何等凄凉孤寂。

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他追忆过往,惜乎时过境迁,如今已他是亡国奴,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词人历尽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种种愁苦悲恨哽咽于心头,难以排遣,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谢谢邀请

千古词帝李煜最悲伤的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怎么赏析?

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全诗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汴京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李煜,五代时期南唐后主。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攻占金陵,将李煜俘获到汴京,后被毒死。李煜善于写词,词作内容大部分都是描写宫廷的腐化生活,风格浮靡。进入汴京以后,他的词作多寓身世感慨,情致凄婉。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

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全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萃辰天心书院【开心学国学之“天心365”】诗歌赏读栏目每日一首诗词赏读,您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版哦~

千古词帝李煜最悲伤的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怎么赏析?

李煜(937――978),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公元975年,宋灭南唐,他当了囚徒,过了两年"日夕只以泪洗面"的悲惨日子后,被毒死。他传下30多首词,在文学史强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在感情生活深度个艺术表现力上,有突出的成就,他用天才创作把词的体裁和它所能负载的意境从狭窄的天地中解放出来,拓宽和提高了词的表笑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能力,使词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与古典诗歌一样受尊重推崇得地位。李煜的这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不难想象,一个亡国之君被囚禁在幽深的庭院里,又恰值秋天的月夜,亡国之恨,之悲,之痛,能不加倍一起涌上心头?他忍受不了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不去想吧,却"剪不断";想捋出个头绪吧,又"理还乱",此情此景,这种滋味是别人体会不到的。悲乎哀也!

千古词帝李煜最悲伤的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怎么赏析?

我站在家楼上,黙默无言,一阵秋风吹过,院子里金黄的树叶缤纷飘零,心情平静又茫然,有何愁,有何怨,有何思,有何念,人生如秋,寒风萧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千古词帝李煜最悲伤的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怎么赏析?

做自己的知己

刘晓林

一生倘若有三五知己,自然是幸运至极的事情。如果不能,退而求其次,做自己的知己。

人活在世上需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人人皆是一个系统。当两个系统达到高度的互融状态时,所谓的知己产生。世界始终处于变化中,人也不例外。当我们有了思维后便有了促使这种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的可能——于是,变化进入了“匀速”运动。两个人之间的“心理变化”态势越趋一致,相处的越愉悦、越合拍。从这个意义上讲,与自己做知己比与他人做知己要容易些。

与自己做知己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真正做起来却非常之难。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要使得自我评价与实际上的性情、所拥有的能量相吻合。非常残酷的现实,人这种高等动物在灵魂深处要么高估自己,要么轻视自己。遂之,自我的了解变得混沌莫变。一个人了解自我的重要途径便是在经历了适度坚持后对人生做出剖析与反省,听从内心那真实的呼唤并结合所为的实效来对自己进行定位。

了解自我后的落脚点是接受自我。否则,7解白我便失去了意义。人人不是上帝,优点与劣势并存。你我的所取得点滴主要在于优点的发挥与劣势的适当规避。人间没有完美的存在,只有阶段性的优点凸显。接受自己的核心便是坦然正视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人人皆如此,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如果你我做到了上述就有了与自己做知己的可能:在失意落魄时,会自己激励自己;在志得意满时,会自己告诫自己。任风云变幻,倏忽尔秦,倏忽尔汉,四时皆春。因为做了自己的知己,满目芳华,无穷般若。

一个人活在世上,想依靠外力来化解自己的酸楚、悲慽、困惑、苍惶……多为徒劳而已!做自己的知己,或许这就是与灵魂对话的法门!做自己的知己,眼前即是天边。

千古词帝李煜最悲伤的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怎么赏析?

说来真有意思。我小的时候,整天玩,最多听听评书看看连环画。对诗词,也就是读读教科书里的,没啥兴趣。有一天,无意中看到一本杂志,居然有一篇李后主的传记小说,引用这首词。一看之下,从此我爱上了古典诗词。那么,为什么我会被这首词深深吸引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我当时看的是李后主的传记啊!联系到他的遭遇,一下子完全领悟到词中的孤寂困苦和无奈。所以,赏析古典诗词,知人,论世非常重要。从这个角度切入,感受着作者的感受,许多作品都能迎刃而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