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红楼梦》里描写的林黛玉之死?

《红楼梦》续作里写得最好最精彩的就是黛玉之死那一幕,虽然未必和原著作者本意完全相同,却赚尽人眼泪。

傻大姐是全书很重要的人物,她捡绣春囊,连锁反应,晴雯被逐出贾府后来死了。

从黛玉在沁芳桥遇见傻大姐儿开始,又是另一个的悲惨结局。黛玉知道了宝玉和宝钗成亲,已成定局。

焚稿后,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去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这时黛玉已经是回光返照了。

黛玉断气之前,只说了了半句遗言,:宝玉,宝玉,你好……

黛玉的心里对宝玉有千万种不舍,无奈魂将归奈何天。

宝黛的爱情真挚,他们是知己,是恋人,黛玉断舍不得诅咒,她懂宝玉的心也不会埋怨。她想说的应该是“宝玉,宝玉,你好生珍重……”

妙玉有一句话:“才高人皆妒,过洁世同嫌”。林妹妹质本洁来还洁去,终于不再过“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了。

谢谢邀请

如何看待《红楼梦》里描写的林黛玉之死?

答:如何看待黛玉之死,现在大家在黛玉的死法上看法不一,认为黛玉不是现在这样焚尽诗稿魂魄散,身趟檀榻驾鹤归,而是应该根据作者曹雪芹在前卷中对黛玉之死故事结局的暗示来描述,第一种是“沉湖说”,证据是《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畔联诗,湘云说:“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了句“凉月藏花魂。”这联诗是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在往前看,第三七回,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指的是古代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斑竹,潇湘竹,两人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死于江湖之间。而林黛玉自题诗手帕三绝,最后一首也是同样的暗示,诗曰:“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还有书中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点戏《闹殇》唱词,脂砚斋在这里曾批语“伏黛玉之死,”戏词唱到:“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勿勿,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这里的玉芙蓉暗喻黛玉,死于水域!

还有一种不同的死法,目前可见到民间传遗,一种早期的《石头记》手抄本《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该书详细说明了黛玉之死的经过,原来贾家就是欢天喜地为宝黛二人准备婚礼,没有雪宝“掉包计”那一说,正当喜日之时,谁知飞来横祸,贾府惨遭锦衣卫抄家,使她们的婚事化为泡影。抄家之后贾府轮番遭贼寇烧杀洗劫,最后家中只剩黛玉一个主子,由于她小性多疑,刚愎不明,听信奸人谗言误杀忠良,致使贾府彻底败亡。随后因为内心极度愧疚而吊死在柳叶渚边的槐树上。林黛玉死后,贾宝玉回到大观园祭奠林黛玉,写下了一篇诔文,刚写完时,林黛玉还魂和他相见了一面。这个死法书中也能找到伏笔,那就是“玉带林中挂”《红楼梦》第五回这样写道:“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诗正合上面林黛玉悬树自尽之死法。

这三种死法不同,故事的艺术效果也大不一样,我取现行本黛玉焚诗消魂说,这死法死的美丽,死的凄惨,死的自然,死的体面,死得有尊严!当我们读到黛玉临死前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有谁不为这撕心裂肺的呼唤为之落泪啊!这种凄凉冷淡,月葬诗魂的凄美场境是其它两种死法无可比似的。试问你们两种死法谁能赚得这么多眼泪呢?完毕。

谢邀

如何看待《红楼梦》里描写的林黛玉之死?

黛玉之死,季秋霜重雁声哀,菊绽东篱稱雅怀,满城风雨重阳近,一种幽香小圃栽,潇湘馆病倒了仙妃子,气息奄奄身不动口也不开只等到夜静更深人都散,才向那紫鹃姐姐诉情怀,说你我相随这几载,同心合意两不猜,只从我得病你時時相守离不开,难为你软语柔情解闷怀,问饥问饱随手儿转,问寒问暖就是那骨肉亲人也作不來,不幸今朝同你分手,我死后你也要少悲哀,想人生悲欢离合总有数,我死在九泉之下也开怀,黛玉说到伤心处,紫鹃哭的泪珠滾香腮,说姑娘你安心调养少悲哀,万一苍天可憐见,豈不是木落重生花又开,再和你手摸圆鏡调香粉,再和你代挽盤龙正玉釵,再和你寻花小徑持羅扇,再和你春朝早起把花摘,再和你寒夜挑灯斗骨牌,再和你添香侍立观书画,再和你步月同行踏翠苔,黛玉正要把话讲,一阵昏迷痰就往上來,香魂艳魂飘然去,这時正是宝玉娶宝釵,把一个紫鹃哭的死去活來。

如何看待《红楼梦》里描写的林黛玉之死?

谢@上弦月M 好友相邀!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黛玉之死是在第九十八回,虽然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世人多诟病。但黛玉之死其实写的非常感人,摧人泪下(反正我看的时候是泪奔)。任何艺术作品只要能打动人,那就是好!

从黛玉在沁芳桥遇见傻大姐儿开始《泄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顰儿迷本性》,黛玉知道,宝玉娶宝钗已成事实,自己的担心终变成可怕的现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时的黛玉已经被逼入绝路(颦卿还能活吗?)。

五味杂陈的黛玉,要走回潇湘馆,却是比登天还难,她伤心过度已经迷失了本性(紫鹃取了绢子来,远见黛玉颜色雪白,身子恍恍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在那里东转西转)。黛玉虽迷失了本性,心灵的深处本能的还是牵着她去见宝玉,结果一对疯傻之人互吐真言:

黛玉:″宝玉,你为什么病了?"

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

黛玉有了这个答案,心无所憾,可是他们两个孱弱的身体对于风刀霜剑来说有什么用?心事已了,黛玉只想速死,走得比往常飞快,至潇湘馆门口,紫鹃刚一句到家了,黛玉就一口鲜血直吐出来。

贾母来看黛玉也写的更让人心酸:黛玉微微睁眼,见贾母在他旁边,便喘吁吁的说道:“老太太,你白疼了我了!″

及至黛玉焚稿,到后来宝玉来悼黛玉无不写的让人撕心裂肺的痛。

62年越剧《红楼梦》,王文绢、徐玉兰老师把这一段演绎的非常好,唱词更好,徐玉兰唱段:问紫鹃,把宝玉未曾在黛玉生前表达的真情通过问“紫鹃″诉说给了在天堂的林妹妹,唱的荡气回肠!现在把<黛玉焚稿>与<问紫鹃>两段唱词与喜欢《红楼梦》的朋友共飨!

[黛玉焚稿]

我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

与笔墨结成骨肉情

曾记得菊花赋诗夺魁首

海棠结社斗清新

怡红院中行新令

潇湘馆内论旧文

一生心血结成字

如今是记忆未死墨迹犹新

这诗稿不想玉堂金马登高第

只望它高山流水遇知音

如今是知音已绝诗稿怎存

把断肠文章付火焚

诗帕原是他随身带

曾为我揩过多少旧泪痕

谁知诗帕未变人心变

可叹我真心人换个假心人

早知人情比纸薄

我懊悔留存诗帕到如今

万般恩情从此绝

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

[问紫鹃]———妹妹,我来迟了!

宝玉:“问紫鹃,妹妹的诗稿今何在?"

紫鹃:“似片片蝴蝶火中化。"

宝玉:“问紫鹃,妹妹的瑶琴今何在?"

紫鹃:“琴弦已断你休提它!"

宝玉:″问紫鹃,妹妹的花锄今何在?"

紫鹃:“花锄虽在谁葬花?"

宝玉:“问紫鹃,妹妹的鹦哥今何在?"

紫鹃:“那鹦哥叫姑娘学着姑娘生前的话。"

宝玉:“那鹦哥也知情和义!"

紫鹃:“世上的人儿不如它!"

宝玉:“妹妹,我被人骗了,被人骗了!九州生铁铸大错,一根赤绳把终身误,天缺一角有娲补,我心缺一块难再补,你已是质同冰雪离浊世,我岂能一股清流随俗波?"|

如何看待《红楼梦》里描写的林黛玉之死?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黛玉在病榻上最后一次喊出宝玉的名字之后,便香魂一缕随风散了。

《红楼梦》的九十六回、九十七回、九十八回中,作者用黛玉归西、宝玉娶亲一悲一喜两条线索,穿插交互,阴差阳错,对比反衬,以喜渲悲,愈加使黛玉之死悲之更悲。

一是偷梁换柱的欺骗

宝玉失玉后,被抄检的贾府更是接二连三的厄运频发,宫中元妃薨毙,王子腾死亡,宝玉更是“一日呆似一日”,贾府上下焦头烂额,乱作一团。

为了冲喜去晦气,贾母听信算命先生的说辞,要给宝玉“娶了金命的人帮扶他”。但是,大家又素知宝玉的意中之人是黛玉,所以凤姐设计了“掉包儿的法子”,对恍惚呆傻中的宝玉谎称是“老爷要给你娶林姑娘了”,到时候再把宝钗送进洞房,对外“一概不许提起”。

这样的偷梁换柱的欺骗,把宝黛两个可怜的人都蒙在鼓里了!

二是阴差阳错的泄密

人生无常,不经意的遇见、毫无干系的人可能都会成为命运转折的关键。偶遇傻大姐便成为击倒黛玉的致命力量。

贾母房里的粗使丫头傻大姐在红楼梦中只出场了两次,但是这个心智不健全的女孩,每一次的出现都导致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

第一次出场她捡到了绣春囊,成功引发了大观园抄检风波。第二次,她在无意之间把宝玉与宝钗婚配之事告诉了林黛玉。

竟然是那么巧,黛玉在去给贾母请安,因为忘记拿手绢,打发紫鹃去取。在沁芳桥处等紫鹃的时候,遇到到了因挨打而哭泣的傻大姐,进而从傻大姐口中得知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亲的消息。

如若黛玉碰到了其他人,定是编出一个理由搪塞过去,黛玉也许还会多活些时日,然而偏偏是那个不解人事的傻大姐。阴差阳错的偶遇,彻底击倒了本已孱弱的黛玉。

三是几近恍惚的心碎

在宝玉失玉之后,林黛玉觉得宝玉既已无“玉”,金石有缘之说当自解,自己与宝玉的木石前盟已经近在眼前了,“想着亲事上头一定是自己的”,一时间身体好了许多。

谁知,这个幸福泡影很快被傻大姐的“泄密”戳破,只惊得黛玉如巨雷轰顶,“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脸色雪白,身子恍恍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

走到潇湘馆时,“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可怜的黛玉在幸福的憧憬中瞬间跌入痛苦的地狱。然而,在黛玉“颜色如雪,并无一点血色,神气昏沉,气息微细”之时,“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

黛玉更是万念俱灰,焚了帕子焚了诗稿,焚了往日美好焚了满腔的痴情,作别宝玉,只求速死。“恋人结婚了新娘不是我”的折磨,加上亲情的冷漠,似风刀霜剑,让黛玉心已经碎成了粉末,命悬一线。

四是悲喜同步的反衬

黛玉香魂出窍时,正是宝玉与宝钗行结婚大礼之时。

一边是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一边是傧相赞礼,拜天拜地,红烛迎面,坐床撒帐,盛妆艳服,荷粉露垂,杏花烟润。一边是管弦丝竹闹翻天,一边是魑魅魍魉把魂牵。悲喜同步,以喜衬悲悲更悲!

五是残酷冷漠的悲凉

黛玉先丧母,继而又丧父亲,在这个世界最亲的人就是她的外祖母。婚姻上不支持黛玉,病中不去看望;弥留之际,她的祖母是在为亲孙子办婚事。在听到她的去世的噩耗时,也不去见最后一面,只是让王夫人带话

“你替我告诉他的阴灵;‘并不是我忍心不来送你,只为有个亲疏。你是我的外孙女儿,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

这还不算,在黛玉尸骨未寒之时候,贾母已经急着为宝玉和宝钗操办圆房宴席,“必要大家热闹几天。亲戚都要请的。一来酬愿,二则咱们吃杯喜酒”。凤姐还要讲笑话逗乐,先是自己“用两只手比着,笑弯了腰了”,后来“贾母已经大笑起来”。

病时无人照顾,死了无人在意,黛玉之死尽显了贾府上下无尽的恶毒和冷漠。一个没有温情、没有怀念的家族,如何能长久兴盛?

作者:温暖前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如何看待《红楼梦》里描写的林黛玉之死?

【读红漫谈】(第48期)

(一)黛玉魂归离恨天,是后四十回写得很好的篇章...

人们常常吐槽,说后四十回和前面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但是也有写得非常感人的文字。

这个“黛玉离魂”,就是这样的比较成功的文章。

黛玉焚稿之后,她的病情下了一个陡坎子,恶化了。

你想,一边是宝玉宝钗的洞房花烛夜,一边是黛玉的魂归离恨天。这种情节,这个场面,让读者难以接受。

那边热热闹闹,张灯结彩,充满喜庆气氛。这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衬托出这个封建四大家族的狠毒冷淡;同时,黛玉的悲剧,也在几百年来,打动了无数男女读者的心。

(二)让人难以补全的省略,将会成为千古之谜

黛玉此时出气多,入气少,紫鹃赶忙请来了李纨,探春也来了,忙叫人给黛玉作最后的清洗。

刚擦洗黛玉的身子,黛玉用最后的力气喊出:

宝玉,宝玉,你好......

后面她到底要说些什么?几百年来,人们费尽了心思、苦心斟酌来猜。都不敢说自己猜的就是对的。

这是一个伟大的省略!她带给人们无限的思索,无限的遗憾和感伤!

在作者写到“你好”这个好字,便戛然而止。惊天地,泣鬼神!

谁也不敢说,他或者她猜得出后面的未完的话,因为谁也不想做这个瞎猜的蠢人!谁也不想亵渎这位美女,这位可怜的姑娘。

宝玉宝钗那边是欢声笑语,一片喜庆忙碌的气氛,而在潇湘馆这里,一片悲哭声。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这里大哭!

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整个环境的描写,使人觉得是那么神秘而凄清。

(三)关于黛玉是如何死的,另外的说法

某红评人说,黛玉是沉湖。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去到了哪里呢?难道说,像《西游记》里有井龙宫,也有潭龙宫,难不成说,《红楼梦》另外又有一个湖龙宫?

那样一来,黛玉岂不是由天仙变成了水仙?

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倒糊涂了。

当然,人人都有学术讨论的自由。我在这里也就不再多说了。

好吧!就说到这里吧。谢谢悟空邀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