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爆竹”的灯谜和王熙凤“聋子放炮仗”的笑话,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爆竹响尽,一堆纸灰而已。凤姐的笑话和元春的爆竹联合一起,很有意思。
烈火烹油的繁华富贵不过是个笑话,“聋子”还没享受够呢就被抄家了,一肚子怨气诉苦着,旁人大笑一哄而散。
元春的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其父贾政一看是炮仗(爆竹),他很郁闷,觉得不吉利:“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再看其他人作的算盘风筝海灯更香……更是伤心,没一个是好兆头的。
凤姐的笑话, 意思就更深了一层。
凤姐儿笑道:“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凤姐说了几次散了,一个是“吃了一夜酒就散了”一个是“没等放就散了”,一个是“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还有“等散了,咱们园子里放去。”
富贵繁华终是空,可不是散了?
谢谢邀请
贾元春“爆竹”的灯谜和王熙凤“聋子放炮仗”的笑话,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元春的灯谜和王熙凤的笑活指向同一种物品"爆竹",指向同一个时间"元宵节"及以后。
元春的诗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万人恐,回首相看己化灰"。当然是预示元春后来的突然死亡。但是诗言志,何况曹公写人物,草蛇灰线,伏千里之外的诗谜呢。看来贾府的这位大姑娘绝非寻常妃嫔,也不光完全仗着王子腾的势力上位的,更不是简单出卖一个秦可卿就能上位的,她本来是女官,己经参与了宫内的政治斗争,且能让许多人害怕,手段绝非一般,而且得到皇帝的喜爱。气势逼人,绝非我们仅看到的两眼含泪,孝敬老人,爱护弟妹,谨小慎微的一面,甚至到临死时还有出人意料的反抗。
王熙凤说的笑话也是爆竹,却影射的是贾府的下场,一个人抱着房子大的炮仗,到城外去放,千百人都跟着,一个人性子急,等不得便偷拿香点了,炮仗就散了,大家也都散了,本人沒听到,因为是个聋子。
第一层意思是多大的炮仗碎了后,人就散了,沒人再看了,各自需寻各自门。
二是炮仗散是别人偷点的火,有人暗害。
三是本人是个聋子,并沒听到消息,贾府一家人,在元春死后,多日不知消息,直至散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几次出大事都是元宵后,这一次是元春死于元宵三更后,贾母说,咱们也把烟花放起来吧。抄家是元宵后。
当年甄士隐家出事也是元宵节,后面贾珍家中祠堂出怪音也是元宵。说明曹雪芹对元宵曹家被抄有潜意识的不满和恐惧。
贾元春“爆竹”的灯谜和王熙凤“聋子放炮仗”的笑话,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谢悟空邀。在下的观点觉着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当否,只是就书中所给出的条件或线索作出的推测,若有谬论,还祈指教。
元春所制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书中说到:。。。贾政心想,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其时,元春已被封为贤德妃,正是风光无限之际,贾政却为何深忧呢?当时的时期,人们崇尚风水、占卜、算命等,作者曹公全书是不着闲笔的,故有贾政之忧。
二、而在凤姐的笑话中,说是过春节时,这里说的是春节,应寓元春,有几个人抬着一个大炮仗去城外燃放,一个聋子性急,半路悄悄地点燃了炮仗,却没有听见响声。。。只噗嗤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捍得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
三、俗话说,福为祸所依,祸为福所伏。又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且有三千佳丽的后宫中,若失了通天的靠山,任谁也抵抗不了风云诡谲的倾轧。元春的失势,应是渐变的,也预示着贾府的大厦将倾。只可惜、贾府中依然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对此警示、无人懂无人信,也无人可力挽狂澜。
贾元春“爆竹”的灯谜和王熙凤“聋子放炮仗”的笑话,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红楼梦》中,有很多事件和隐喻都前后关联。看似不相关,实则前后联系,会发现有大线索。细思令人豁然开朗。二十二回,贾元春省亲后送来贾家一个灯谜,谜底是炮仗,五十四回,元宵节王熙凤当众讲了个不好笑的笑话“聋子放炮仗”,看似不相关,实则隐藏了贾家被抄家的整个事件。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元春在元宵节送出来谜语应景。贾宝玉和众姐妹都猜了,还每人做了个谜语送进宫中给元春猜。贾母看着高兴,都令写在围屏灯上自娱自乐。赶上贾政来母亲面前凑娶,看到众人谜语,其中贾元春的谜语是: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朿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元春的谜底是“炮仗”,脂批【庚辰双行夹批: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侥幸二字透出贾元春晋升贤德妃并非受宠,是外因促成。秦可卿葬礼北静王等四王八公不得圣旨允许集体违法出席,皇帝对此结党行径大为忌惮,采取怀柔手段安抚贾家等老臣,元春借此机会荣升贤德妃,是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鲜花和烈火都不长久,也印证贾元春“寿命不长”的悲哀。“炮仗”本就是声音大,令人关注,却转瞬即逝。“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表明贾元春的繁华转瞬即逝,噩耗传来贾家才开始害怕,却为时已晚。
五十四回,王熙凤再讲笑话“聋子放炮仗”:
“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湘云道:“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聋子。”几个人抬着房子大的炮仗,房子大炮仗是贾家,抬炮仗的是贾家当家人。贾母、贾赦、贾政、贾珍、贾元春、贾琏王熙凤等一二十主人。
引起万人跟着瞧,突出贾家养着无数闲人,既有詹光,单聘人这样的清客,也有赖大林之孝等奴才丫鬟,还有金荣母子、刘姥姥一般打秋风的。更有乌进孝这样大硕鼠,贾雨村这样忘恩负义者。这些人看热闹不嫌事大,争着捞好处,贾家提前爆了就一哄而散,只有刘姥姥留了下来。
有个性子急的人是贾家抄家的导火索。贾家有两个人最性急。一个是贾政性急光宗耀祖。一方面教子甚严科举入仕;一方面送贾元春进宫走外戚危险路线;另一方面与北静王等结党,稳固贾家。另一个人是王熙凤,包揽诉讼,放高利贷敛财,草菅人命尤二姐。但还有比他们更心急的人,比如想争权的北静王或者七十二回被降职的贾雨村。点炮仗的人不是抬炮仗的人,指出贾家抄家被人所累。脂批【一捧雪伏贾家之败】,一捧雪中汤勤忘恩负义与贾雨村如出一辙。当是贾雨村令贾家的炮仗提前点燃。
“这本人原是聋子。”指出贾家在毫无防备的时候被皇帝突然下手干掉了。第一个受到波及的人是贾元春。脂批指出贾元春死因与杨贵妃类似,也就是被皇帝赐死。此举符合贾元春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和图画中“弓”的肃杀之意。心急之人点燃炮仗,贾家人还懵然无知,聋子一般毫无查觉。对此贾元春焦急到不行: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甲夹批:悲险之至!】
贾元春的炮仗影射自身,而王熙凤的炮仗影射贾家“散”。正因为有人心急点燃了贾家这个大炮仗捅破了贾家参与对皇帝不利的事(谋反?),使得贾元春这个小炮仗一响而绝。贾家毫不知情,聋子一般被一锅端。正因此,贾家不算全力参与,才只有主事人治罪,贾宝玉等人都没受到波及,抄没财产了事。否则真要灭顶之灾了。
两个炮仗联系起来可谓令人触目惊心,一前一后说明了贾家抄家的前因后果。最后,凤姐儿笑道:“外头已经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老祖宗乏了,指出贾母一死,贾府“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贾元春“爆竹”的灯谜和王熙凤“聋子放炮仗”的笑话,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是有联系的,元春的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一个笑话一个灯谜,都是发生在正月。而且巧合的是元春的生日是正月初一。
“聋子放炮仗散了”,其实是有谐音的,聋子即龙子,为皇帝的儿子。
反映的是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残酷性,最后许多皇子们弄的个妻离子散。
再来看一个元宵节相对应的,《红楼梦》54回写放爆烛:”又有许多的满天星,九龙入云"。龙入
我们再来看看《红楼梦》中的九子:第九回的一段话:
原来这学中虽都是本族人丁与些亲戚家的子弟,俗语说的好,“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春灯谜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谜底:枕头、兽头
(1)有角只八个:古人枕头两端是方形的,所以共有八个角。
(2)兽头:指塑在屋檐角上的两角怪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而为九种怪兽,“二曰螭吻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见清代翟颢《通俗编》。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红楼梦》四大家族的第一个字排“贾、王、薛、史即“家亡血史”:四个小姐排一下“元、迎、探、惜”即“原应叹息”。对应的创作的大背景和“九子夺嫡”有关!
贾元春“爆竹”的灯谜和王熙凤“聋子放炮仗”的笑话,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贾元春的爆竹诗与王熙凤说的放大炮仗的笑话是指的同一件事情。
要读懂《红楼梦》的故事,要结合前后文去理解,才能更清楚地看到里面隐藏的故事。
元春的谜语如下: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作为谜底是“爆竹”的谜语真的非常贴切,也是爆竹诗的绝唱,立意新奇,惟妙惟肖。
不仅仅是如此,诗的主要用意不只是爆竹,而是指的是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统帅号称四十万大军,攻破北京城,当上了皇帝,真的是“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可是,在山海关前,与满清一战,就狼狈逃窜,丢了皇位,弃了江山,从此如“槁木死灰”一般,一蹶不振。就像一只爆竹,只是砰的一下,吓得人心胆俱裂,随之,自己也化成了灰烬。
怎么知道这个“爆竹”的谜语说的是李自成呢?其实很好理解。这些谜语的第一首是贾母作的,这个谜语是全部谜语的总纲。贾母的谜语是“猴子身轻站树梢”,猴子指的是谁,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史湘云。在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膳》中,“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戴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个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为什么叫他孙行者,因为史湘云也是指的李自成。李自成攻进北京城,攻下了皇宫。与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一样的人物。所以都叫他孙悟空。贾母的这个“猴子身轻站树梢”的谜语里的猴子指的就是李自成。站树梢指的是李自成称帝。
第二个谜语是贾政的,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书中交代的谜底是砚台,其实是误导读者,谜底是玉玺,更贴切一些。
下面迎春,探春,惜春,黛玉等人的谜语谜面说的就是李自成称帝后,,社会各阶层的状态。迎春指的是投降满清的那部分明臣。所以他的谜面就是: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因阴阳数不清。
探春指的是反清失败,漂泊海外的那一只。“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里的清明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而是清朝明朝,两个朝代更替之间的意思。
黛玉的那一首反映的是南明政府励精图治,一心恢复旧日江山的情形。
贾宝玉的那个谜语是皇帝:南面而坐,北面而朝。像喜而喜,像忧而忧。
薛宝钗的那个谜语说了好几次了,就不多赘述。
接下来说王熙凤的那个笑话。笑话的原文是这样的:
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把香点着了。只听噗嗤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抱怨卖炮仗的焊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
这个笑话说的也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刚建立不久,就完了。只落了一个笑柄。房子大的炮仗就是前面说的“轰隆隆似大厦倾”的大厦。
在第五十四回中,王熙凤说的两个笑话,主题都是散了。第一个是一家子过正月半,指的是李自成的开国大典,说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人凑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就散了,也是指李自成政权命运短粗。我们这儿民间传说,李自成当了皇帝,问他的文武大臣,世界上什么最好?一个大臣说,当然是过年好,天天吃好的。李自成就说,过年好咱们就天天过年。于是就天天大摆宴席,天天过年,本来李自成能当十八年皇帝,结果当了十八天,就完了。这当然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但是,也表明了李自成确实成了人们的笑柄。也就是李紈判词中说的“枉与他人作笑谈”。
王熙凤的笑话讲完了,凤姐又笑道:“外头已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吧。”贾母笑道:“真真这凤丫头越发贫嘴了。”一面说一面吩咐道:“他提起炮仗来,咱们也把烟火放了解解酒。”
下面说到各人对放炮仗的反应。林黛玉秉气柔弱,不禁毕驳之声。贾母便把他搂在怀中。这是害怕炮竹的。薛姨妈搂着湘云,湘云笑道:“我不怕。”宝钗等笑道:“他专爱自己放大炮仗,还怕这个呢。”这就是那个性子急放了大炮仗的。
说话之间,外面一色一色放了又放,又有许多的满天星——散了,九龙入云——皇帝升天了,一声雷——就是那个大炮仗,飞天十响——皇帝升天,天下散了。放罢,然后又命小戏子打了一回“莲花落”,莲花,中华也,莲花落,中华的花落了,也就是香菱判词前面的的画——水涸泥干,莲枯藕败。花神退位,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满清上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