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矫情吗?

黛玉葬花,是她矫情吗

不喜欢黛玉的人就别看【红楼梦】了,误解黛玉就是误解全文。

黛玉不矫情,黛玉随性随心。也许说她矫情的人,并不是觉得她一点都不可怜,而是厌恶她放大了自己的可怜。

生命展现的是她自己的一种气质,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黛玉那种气质。 至于说黛玉爱使小性子,那不过是对宝玉的“不放心”。对爱情没有安全感。 当宝玉说了:“你放心”后,黛玉的心态不是明朗了?

黛玉第二次进荣国府,已经是个孤儿了,敏感悲哀。 当看到在风中飘零的落花时,黛玉更感和自己相似。那在风中飘忽不定、无依无靠的花瓣就像她自己,到底哪里才是自己的家?哪里才是真正的归宿?她不得而知。

她对落花怜惜,用干净的袋子装起来,埋葬在干净的土里。也是希望自己将来有一个好的归宿。

葬花吟,是黛玉灵魂深处的孤独,写给自己的一首挽歌,葬的是孤独的灵魂。这颗心要的无非是一份被懂得,被理解罢了。

当她知道他也是为了他的心,并让她放心时,她的一颗漂泊无依的心终得安放。 然而孤独却未曾远去,依然如影随形。

如此敏感可爱的林妹妹怎么会是矫情呢?

黛玉矫情吗?

林黛玉当然矫情,相当矫情,矫情到不可理喻;谁娶了这么个媳妇儿,那倒了八辈子血霉了!一天吵八架,保证哄不好!找这么个女朋友,加十个小心随时准备陪不是。但话又说回来,盐在哪咸、醋在哪酸,待俺一一讲说明白。

这林黛玉自小父母双亡,只得栖身外祖母家中。她敏感、多思、天真无邪。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而孤傲的性格又使得这种自卑感转化为强烈的自尊心,她向身边一切的虚伪和轻视发起攻击,以至四处受敌。她没有父母的疼愛、姐妹的关心,性格孤僻又使自身处境更加凄凉。可她偏偏又爱上了号称“混世魔王”的天下第一不靠谱滥情暖男、宇宙无双花心大萝卜、超级无敌少女控之渣男贾宝玉!这贾宝玉身边偏又美女如云,你说这让那林黛玉能不心焦气恼吗?林黛玉除了外祖母疼她,身边没有知心人,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自然与那贾宝玉日久生情,她把宝玉当成唯一知己,对宝玉倾注了全部感情,宝玉便如她的生命一样。付出的感情愈多,愈担心失去,以至产生傍徨、恐惧、焦虑,对一切有可能之威胁如宝钗、湘云等充满敌意。一个本身傲娇、脾气又差,还兼神经质的少女,又很爱哭闹,自然让人们觉得她很作、很矫情。不过最能体现黛玉矫情的典型事例当属黛玉葬花了。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个暮春的早晨,一个满怀愁绪踏着铺满落花的小径缓缓走来的少女。看官此刻会如何定义这么个形为艺术呢?葬花行为本身是矫情,如黛玉之口无遮拦、无理取闹、哭泣使性,但您若听完黛玉葬花时所吟之诗词,便能理解黛玉内心的痛苦了,由不得不心疼她、不为她流下同情之泪了。有人说:我就同情不起来,我就不喜欢林黛玉!其实矫情在小说中,如果是为了矫情而矫情,只为某些看客的喜好习惯服务便是媚俗,但《红楼梦》的魅力在于用普通的描写,熟悉的套路,描写那些矫情的人物,透过矫情的外表,讲述一个深沉的内涵。

这就是《红楼梦》作者借女主人公林黛玉一一矫情爱哭的少女,一个非主流不太符合当时封建礼教价值观的女性形象之口,说出自已的心里话,借葬花少女所吟之诗,悲悯女主人公林黛玉之命运,引申为悲悯当时整个社会妇女之命运,才是葬花辞的主旨,也是全书主旨。

黛玉矫情吗?

让我来回答吧,我们来分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方面是黛玉对宝玉的小性子,其实好好想想这不正是一个姑娘的可爱之处吗,黛玉和宝玉正处于少男少女甜蜜懵懂的爱情之中,黛玉不像宝玉一样身边有众多莺莺燕燕,这个可怜的姑娘基本没见过除了宝玉外优秀的男人,她爱了,就爱的眼中只有他,往往越在乎一个人就越谨慎小心,这样的黛玉变得敏感,因为她真的害怕在大观园中唯一懂她的宝玉被夺走,她常常因为宝玉和其他姑娘的暧昧而吃醋,她拿言语讽刺他几句,也不过逞下口舌之快,毕竟在当时那个环境,有些事情是她无法改变的。在宝玉眼里黛玉的小性子让她看上去格外娇俏可爱,他嘴上陪着不是,心里却暗自高兴,林妹妹吃醋不正是代表她在乎他吗?

另一方面再来说说林妹妹的敏感,首先这个少女从很小就被父亲林如海托付到外祖母处,她虽然有贾母的庇护和贾宝玉的保护,但是在这个“人吃人”的环境中,光有这些是不够的,所以林黛玉行事谨慎,凡事都要留个心,多想一下,恐怕被人抓了把柄而诟病,另外面对那些势利眼的婆子小厮,作为一个孤苦无依的少女,她为了自保自然要表面强势一些,否则弱肉强食,黛玉的处境估计不会比让下人欺负的二小姐迎春好。优秀的人总会得不到大家的喜欢,就像王熙凤管理贾家仅仅有条,下人在背后却各种传她的坏话,林黛玉也一样,她厉害的嘴让她得到了个小性子毒舌的名声。其实这只是一个可怜少女的自保罢了。

黛玉矫情吗?

我觉得黛玉绝对代表了大家闺秀的风范

首先学识过人,从诗会,省亲都能看到,难得的是有学识不张扬。

情到深处,情不自禁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