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杜牧的《过华清宫》?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首先,以“华清宫”为题材的咏史诗,基本都是和唐玄宗、杨贵妃二人相关。《过华清宫》就是其中的之一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唐代:杜牧

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渔阳探使回”到“霓裳千峰上”,是以华清宫来联结,衔接得很自然。笔墨简洁地概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诗文构思很精巧。将强烈的讽刺意义含蓄道出,尤其是后两句,将玄宗的耽于享乐、执迷不悟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这是一首讽喻诗,含蓄委婉,笔调看似轻快,实则对亡国之君的荒淫误国给予了辛辣无情的嘲讽。

怎样赏析杜牧的《过华清宫》?

谢“悟空小秘书”邀答。

杜牧的《过华清宫》本是组诗,一共写了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其三】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这三首诗都是在借古讽今,选取了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特供荔枝、唐玄宗轻信谎言而长期醉生梦死、安禄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作胡旋舞等典型事件、场景,加以艺术概括,巧妙地总结了历史,又深刻地讽喻了现实。

一般来说,这一组七绝里,流传最广,赞誉最多的是第一首,还曾入选了语文课本。这里一水就简要说说第一首的赏析吧。

要读懂这样的怀古诗,得先读懂作者是怎样的人。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爷爷杜佑还曾经当过大唐的宰相,封岐国公、太保、太傅,绝对的豪门之后,官宦世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最为擅长,尤其是咏史抒怀之作,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堪称晚唐诗坛的泰斗人物。杜牧政治才华出众,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但终其一生,杜牧也没能像其爷爷一样获得朝廷的重用,只在员外郎、外放刺史等官位上起伏,生命最后几年才回到皇帝身边做了个中书舍人(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负责起草诏令等工作)而已,所以杜牧常自负空怀济世之才,诗文中多有针砭时弊之作。回到诗作本身:《过华清宫·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白话翻译全诗: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户依次打开。一骑快马驰来掀起滚滚烟尘,杨贵妃见此欢心一笑,普通人却不知道这是从南方给贵妃送来了荔枝鲜果。

这首诗里有两个地名:华清宫和长安。

华清宫在长安之侧的骊山之上。据《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故而诗中有“长安回望绣成堆”之句。

唐玄宗宠爱杨玉环,以京城长安之侧的华清宫为二人享乐的行宫。这一点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也有提及: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样一互为印证,作者暗讽先帝唐玄宗贪图享乐,疏离政务,劳民伤财的意图就很明白了。

这首诗的写作技法赏析

杜牧是晚唐之人,安史之乱之后才出生,当然没亲眼目睹过驿骑专程为杨贵妃快递荔枝的场景。不过作为接触过大唐政治顶层的官宦世家,肯定还是比常人更知道一些宫闱秘闻的。

这首诗,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先给读者一个开阔深远的骊山大场景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大唐江山之锦绣壮美,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几个镜头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剧情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结句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至此,前面三个“为何”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看似不相关的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了有情节、有场景的一体了。

整首诗,几乎都是以白描的笔法在写场景,作者没发一句议论。但通过不寻常的气氛渲染,这么大的排场,这么急切奔驰的驿骑,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博妃子嫣然一笑。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便已显露无遗。甚至,有点文史知识的读者也不难由此联想到与此荒唐之举极为相似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西周时周幽王,为博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赶来救驾。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最终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结束了西周时代……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