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派和豪放派对于后世的影响哪个比较大?
创作风格不是与生俱来的,风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温庭筠和李煜。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王世贞的《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为宋词两大词派。“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并为宋词两大词派。“豪放”、“婉约”之说最早见于《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观)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豪放”、“婉约”之说最早见于《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观)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两派不同风格并存,个人认为对后世影响都大,因性格际遇喜欢不同的风格吧。
婉约派和豪放派对于后世的影响哪个比较大?
这是一个好问题,有高度、有深度,不过简单回答婉约派或者豪放派都是不对的。
关于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一个最大误解是,以为在唐宋时期词作就有这两种风格,这是不对的。李清照在《词论》中指出填词不像作诗,“谐音律”、“可歌”是基本的标准。所谓词“别是一家”强调的是词的音乐性,词原本就是配合音乐所做,固有“倚声填词”说。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通常认为是明人张綖首创。张綖生活在正德和嘉靖前期,著有三卷本《诗馀图谱》,其中有评“词体大略有二: 一体婉约,二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也就是说,词分两派是嘉靖以后的事情。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种影响是分为两个阶段的。
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前中期,影响最大的一直是婉约派李清照谨守音律,提出“诗庄词媚”,将是否谐音律为标准,从而将婉约派置于正体的地位。 王世贞在《弇州四部稿》中列举了正宗的词家,李璟李煜父子、晏殊晏几道父子、柳永、张先、周邦彦、秦观、李清照都是通晓音律的高手。
婉约派的两大旗帜型人物是柳永和李清照。柳永不论是在词的创作,还是对于词的改革和拓展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是南宋叶梦得对柳永的评价,也是对于柳永的最著名的评价。李清照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坚持婉约风格,后世评价一直极高,词作成为后世填词的范本;杨慎《词品》卷二评论:“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李清照的《词论》曾评论说,“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硬生生把晏殊、欧阳修、苏轼一帮“天人”以“不可歌矣”全部排除在正统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晏殊还是被王世贞认为正宗词家的婉约派人物呢。
所以,一直到了明清两代,最受社会主流推崇的词人依然是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而豪放派的“不入腔”仍然被正宗派鄙视。
清代后期、民国、新中国以来,随着救亡兴国的兴起,豪放派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淹没了婉约派大家都知道苏轼是豪放派的领袖人物,但是,苏轼的铺路人是“千古词帝”李煜,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词至李后主后而眼界始大,感慨随深,遂便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话》)。
虽然两人都堪称艺术全才,但苏轼“自言平生有三不如人,谓着棋、饮酒、唱曲也”,所以,不谙音律的苏轼的词一直饱受指责。《苕溪渔隐丛话》曾说“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陈正敏也有评“子瞻之词虽工,而多不入腔,正以不能唱曲耳”。作为苏轼的好友,黄庭坚的评论则是贬中带褒,“或谓于音律小不谐。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缚不住者。”最后一句不但是苏轼的词的特点,更是显出了词的发展之途,更是显示出了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令人称奇的是,虽然苏轼的词因为音律问题广受批评,但是,苏轼的词的名声却越来越大,这也为豪放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对于豪放派兴起贡献最大的则是梁启超,他的研究成果带动了近世对于豪放派的重新认识。梁启超以实证方法考证辛弃疾词的版本,并且做出评注,目的就是恢复辛弃疾和他的词的真实历史面目。我们可以通过《梁启超手批稼轩词》来了解梁启超的具体贡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