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的提醒孩子?

“提醒”是最低效的教育方式。

以写作业为例,孩子回到家,玩玩这搞搞那,就是不写作业。你有两种选择,可以完全放任不管——因为写作业是你的事情,你不写明天自己去和老师交代,自己去承受老师的批评,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也可以雷厉风行,现在,立即去写作业,这种方法至少可以保证孩子守规矩,按时完成作业。

最差的方法,就是不厌其烦的唠叨:你光知道看电视,怎么还不去写作业?孩子说知道了,却不动地方,结果就是,孩子没有去写作业,而且你丧失了家长权威,因为你说话我不执行也没关系,下次我就不听你的话了。

在心理学上,这叫“超限效应”,说多了反而没用,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我的事情,你提醒,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冒犯了。

那么,应该怎么做?

第一,原则问题,必须强硬。比如说吃药,这是原则问题,你哭闹也好,耍赖也好,但是我会让你知道,无论怎样,药必须吃。我愿意为了让你不那么难受而提供一些安慰,但是不吃肯定不行。一般这种情况,我女儿会和我商量,那吃完了能给我一块糖吗?可以。

第二,非原则问题,协商为主。去游乐场淘气包,孩子当然玩起来没够。换位思考,其实我们也能理解。不过大人陪着可是个体力活,什么时候走,这其实不是原则问题,所以我采取协商的办法。

爸爸妈妈陪你玩了一天了,我们该回家了——她当然也会有自己的理由,最后我们商定,在把所有的项目玩一次。孩子说两次,也没关系,但是只要达成协议,这就上升到了原则问题,两轮玩完,不走就直接扛起来了。一般这种情况孩子也愿意妥协,这也是以前教育的作用。

如果三番五次提醒,差不多行了,我们该走了,结果就是游乐场里抓孩子,结果还是大哭大闹一顿,谁都不高兴。

第三,无关紧要的事情,给孩子充分自主权。

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其实写作业就是。在我家,你愿意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甚至你不写都没关系,但是我要求九点必须上床睡觉,八点半开始睡前准备,这是死规矩,所以你早点写晚点写都可以自己掌握,可是到了8点半还没写完,对不起,不能再写了,明天自己去和老师说。

所以,在家,我无需提醒孩子写作业,相反,她一回家不用说,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而且过程我也不会陪她,她做她的事,我做我的事。如果遇到了不会的问题,她有一次求助的机会,如果要问第二次,要向我支付一块钱。

很多事情,其实需要家长你去提醒的时候,其实教育已经出现问题了。如果我们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的话,很多事情都是不需要提醒的,孩子自己知道该做什么。

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的提醒孩子?

家长不要过度提醒孩子,这种说法是对的,特别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如果你正在过度提醒孩子,那你可能会面临2种困境。

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种树郭橐驼传》,这是柳宗元的大作。

郭橐驼这个人长的很丑,但是他种的树很好,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他种的树不管怎么移都能活。

有人问他秘诀是什么?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说我不能让树木活的长久长的快,但是我能做的就是顺着树的天性,让其找到自己的习性罢了。这句话放置四海皆有用,管理,为人处事,种植等等皆有用。

树木能活多久,长多快这是由树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每一棵树都有生长的特点。这一点种树的人能不能干预呢?

自然不可能了。

同样道理,孩子的成长我们能不能干预和改变呢?这个也是徒劳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温室中有很多花草,在我们的干预之下,长的很艳,长的很壮,长的也很快。如果失去大棚的保护,你觉得这些花能成活吗?

自然很难,因为这些花草不具备抗风霜的能力。

那我们能做什么?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顺着孩子的天性,然后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特性,这样他们就能够成长了。

我们的核心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最后他们可以独立成长。

如果家长过度频繁提醒孩子,这是顺着孩子的天性吗?

当然不是,这是发泄自己的焦虑,同时也在推卸自己对孩子不了解的责任。

家长在频繁提醒孩子如同拔苗助长一般,家长越努力,效果越差,孩子越不听,我相信很多已经有过度提醒体验的家长有这样的体验了。

因为你的过度提醒如同每天不断给植物浇水。植物需要水是没有错,孩子需要提醒也没有错。你天天浇上大量的水,那不是将植物给涝死吗?同样你天天过度提醒那不是增加孩子的逆反和反感吗?

如果孩子不逆反或反感,就会出现第二种情况,那就是过度依赖你的提醒,失去了自觉性和自控力。

如同你给孩子搭了一个温室。他的自控力因为在你的提醒下等不到锻炼,如果哪一天你忘记提醒,他就会忘记这个。

这一部分家长的感觉就是我的孩子怎么老是长不大。

家长怎么才能克制不要过度提醒自己的孩子呢?

知常容提供2条最核心的要素:

1、不能有过高的期望。

如果你是上面这张图的心态,那你肯定做不到不过度提醒。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我们的孩子大概率是普通人,这是一个现实。当我们将孩子定位为普通人的时候,当他有超越普通人的成绩,我们会欣喜,如果就表现如同普通人,那我们的心态也不会起伏很大。

如果你将孩子定位为清北预备生,那你的心态会处在过度焦虑之中,哪怕孩子特别优秀你都会觉得不够。

当你觉得不够时,你自然就会过度提醒,让他做的更好。

2、学点儿童心理学

郭橐驼种树为什么种的这么好,因为他了解树木的生成特性。你现在不种树,你在培养孩子,那你了解孩子的生长特性吗?估计很多家长都是新手上路,不懂为主。

那就要学。向谁学?

这里知常容建议应该中西结合。

家长可以看一看《儿童心理学》,同时应该读二本书,一本是《礼记》,一本是《颜氏家训》。《心理学》的确是西方的强项,这一点我们要向他们学。行为习惯方面还是应该看古典文献,因为中国人总结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中国人。

这些建议适合传统家庭的家长,一些完全接受西方观念,按西方育儿的自然不在其列。

最后提醒一句:教无定法,不要让孩子跟着书的标准走,而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去选择用什么方式教育。每一个孩子都不同的,没有经验是可以完全照搬的。

很久没有回答类似问题了,教育是一件长期,细微,耐心之事,需要家长不着痕地引导,这其实就是道。

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的提醒孩子?

同事家里有个七岁的小男孩,孩子从小就乖巧可爱聪明伶俐,3岁会背唐诗,4岁会弹钢琴,5岁就会加减乘除。

一直以来,朋友夫妻俩发在朋友圈的、炫耀孩子种种优异表现的内容,整下来都可以出一本厚厚的个人专辑。

可是从今年刚开始,同事就整天唉声叹气,朋友圈晒娃记也断更了。一问之下,原来是因为孩子的原因。

不知为何,同事家孩子最近这一年非常的叛逆,吃饭不好好吃,学习时总三心二意,让他睡觉他非要看电视...

还时不时的就会对着大人大声吼叫,甚至有几次还拿着衣架打他奶奶。完全不符以前乖巧懂事的男神形象。

同事想尽各种办法都不能凑效,每天都焦头烂额,甚至怀疑这孩子是不是被别人灵魂穿越了。o(╥﹏╥)o

后面我给同事介绍了一位专门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朋友,同事飞了几个小时专程过去取经。

同事终于明白原来是自己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因为同事夫妻俩工作都比较特殊,再加上孩子奶奶也是个急性子,于是在同事家里长期都充满着紧张的氛围;

他们家3个大人都一刻见不惯别人拖拉、磨蹭的样子,所以孩子从小都是在不断的催促和提醒中长大,每天早上孩子出门上学前,家里尽是“快点快点,快点来穿衣服”、“快点快点,快刷牙,要迟到了”、“快点吃饭,别磨蹭”、“快点吃、快把牛奶喝了”...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总是持续一早上。

除此之外,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面临不断的催促和提醒,催促提醒他该睡觉了、催促提醒他该吃饭了、催促提醒他该些作业了,甚至连上厕所也要提醒孩子“宝贝儿你要上厕所吗?”。

同事一家满以为采取这样的方式便能够时时鞭策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掉拖拉懒散的坏毛病。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完全是百害而无一利!

长期提醒或催促,易对孩子形成以下不利影响

1、不善于思考

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从平时的一些小事中就可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

如果孩子经常被催促和提醒该干什么事情,习惯了家长的提醒和催促,总是等着别人的催促提醒才去做事情,就渐渐没有了思考的习惯,长大后也不善于思考,脑子只会越来越不灵活。

2、没有耐心

孩子做事情的节奏肯定和成人不同,他们有自己规律和逻辑,如果家长在孩子做事情时总是喜欢提醒和催促,只会促使打乱孩子做事的节奏,使他们失去认真做事情的耐心。

3、叛逆、对抗父母

无论要孩子做什么事情,如果父母都喜欢用烦躁的语气一遍遍提醒和催促他们,他们的内心是排斥和拒绝的。

这样的相处状态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生活的一切都要被父母干涉,他们内心感到惶恐的同时,更会对父母有抵触心理。

于是就会形成叛逆的性格,一切和父母对着干,想摆脱父母的束缚,获得自由和舒适。

4、脾气变得暴躁

家长在一遍遍提醒或催促孩子时,一般都会带有急躁情绪,而孩子受到这种情绪影响,心绪就会更加急躁,久而久之便会养成遇事急躁的性格,易使孩子在长大后脾气变得暴躁。

儿童教育中,父母必须知道的一个心理学名词——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天去听一场募捐演讲,一开始他觉得别人讲得很好,决定捐一大笔钱;

10分钟后,演讲人还在重复差不多的内容,马克·吐温感到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演讲人还在喋喋不休的说着相同的话,于是马克·吐温感到非常不耐,决定1分钱不捐,恼怒的起身离去。

这种因过多的、重复的、长时间的刺激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就被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发生。比如,孩子要做一件事情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很多次的重复催促和提醒。

使孩子从一开始的好好配合,到感到不耐烦,甚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不”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所以,大人们不能强求孩子在做事情时和自己同频,孩子有孩子的节奏,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做事方法。请家长们停止你们喋喋不休的提醒和催促,珍惜和尊重他们的节奏,给他们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去施展自己,你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结果!

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的提醒孩子?

根据个人经验,过度的提醒孩子会带来如下弊端:

1. 助长孩子对家长的依赖。

家长提醒孩子,孩子就去做;家长不提醒孩子,孩子就不去做。时间长了,孩子的自主性就会渐渐丧失,变成了只知道一味依赖和服从的孩子。

2. 妨碍孩子智力的发展。

孩子一旦因家长的过度提醒产生依赖性,遇到问题时就会倾向于逃避,表面上看似忘记了,需要家长的提醒才知道去做,实际上是自己不肯动脑筋思考了。长此以往,是不是就妨碍孩子智力的发展了?

3. 导致孩子对家长产生逆反情绪。

孩子越长大,对自主或自由的渴望就会越强烈,如果父母总是提醒孩子这样做、那样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事不能自己做主,久而久之,就会对家长产生逆反情绪,一旦产生这样情绪,提醒就不会起太大作用了。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1. 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给孩子从小就树立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的意识。书包,应该自己背;作业,应该自己想着及时完成等等。

2. 培养孩子做事认真严谨高效的好习惯。

应该告诉孩子做事时不可丢三拉四、三心二意的道理,跟孩子一起制定时间管理表、学习计划等,培养孩子专时专用,做事时认真严谨高效的好习惯。

3. 让孩子适当承担因自己疏漏导致的后果。

孩子因不听提醒而导致的一些不良后果,应让孩子承担,这样孩子才可吸取教训、增强责任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总之,当孩子还小的时候,适当的提醒是需要的;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学会渐渐放手,减少提醒,还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孩子懂得他自己的人生应由他自己来负责。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 欢迎交流。

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的提醒孩子?

您好,我是丁丁

这个问题我也犯过。在他平时自己做某件事时,有时我会不停的提醒他,该做这个,该做那个,他总是一会儿就被我打断,后来感觉他的注意力并不是那么集中,估计注意力被我破坏了,后来我意识到这一点,刻意控制住了自己,这是他小时候。

他一点点的长大后开始进入学习时期,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会时不时去提醒,过多的提醒他要做这个该做那个,写作业的过程中,忍不住插嘴提醒,那么这样的后果是,他对我依赖性很强,任何事情需要我的提醒,没有自主性,他会让我提醒:到什么时间起床,会让我提醒:到什么时间写作业,让我提醒:带什么东西。当我忘记提醒了时,他就开始埋怨我没有提醒他,同时我也会埋怨他,为什么总是让我提醒,他自己不主动?却没有反省到是自己一开始就提醒他多了自己造成的错。在写作业方面造成的后果就是,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做一题或者做完一件事,他会等待,等待你发出口令:可以了,他才开始做下一件或者下一题。

后来再长大一点,当我跟他说某件事时,他会马上回答:好好好,表面我以为他很听话,听我的话了,可是当有一天我和他聊天时,说到这个问题,他说马上说好好好,是因为不想让我唠叨,很烦。原来他是在敷衍我,看吧,过度提醒并没有任何好处,你说的口干舌燥,他听得心烦意乱。从此以后我不再刻意提醒,一般我只说一遍,有时候我会问他这一天如何安排,说来我听一听,然后他就自己安排起来,我有时候会发现他安排的不妥,但也没有刻意的去提醒他,他的不妥,会因此给他带来他不愿意看到的后果,这时候我会安慰一下他,然后建议一下他下次如何进行调整,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事情。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每个孩子从内心都希望他自己表现的很好,做的很好,哪怕是特别调皮的孩子。

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的提醒孩子?

我也赞同而且也是这么做的:当要求孩子干某事时,不宜过度地去提醒他(她)。否则,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不要过度提醒孩子该干什么事,有两大好处:

第一,避免与孩子的逆反心理撞车。

别说是正处于心理逆反期的孩子,即使是成人,也不太喜欢别人过度提醒干什么事。这会让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会让人觉得太啰嗦,让人反感。

比如:“三味”刚用完餐,夫人便下达洗刷任务。我欣然接受了。但我先想活动活动放松一下,再干。这时,夫人又催过不停:“洗碗去啊!”,催一、二次,我还能忍受,可到第三次,我受不了啦,会干脆回答她:“你去干吧,我不干了!”

再如:领导让我做些材料,我很乐意地接受了。可是规定上交时间还没到,他却追问个不停。这时,我真想回一句:“不相我,找别人干去!”

其实,这并非我不想干,也并非我真的办事拖拉,有时候,自己也自己的打算和安排。该干的事,还是放心上的。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喜欢别人啰嗦、听别人命令!

你是否也有同感呢?

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正处于逆反心期的孩子呢。

第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要求孩子干某事,父母既不可事事代劳,也不必时时放心不下。很多时候需要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时间、选择方式自主地去干。

比如:父母布置了孩子的学习任务,孩子不一定立即去做,他也许想再看一下动画片或再玩一会儿。这时候,父母不必急躁,可以放点耐心,考验一下孩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果孩子在玩了一阵子后,主动去学习了,就应感到高兴,并予以表扬;如果孩子玩过了头,也暂且别大发雷霆,再借机教育孩子要讲诚信、做事要自觉、要有责任心……不失为一次教育良机。

您赞同“三味”的观点吗?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