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束方向相反的光,对其中一束光而言,另一束光的速度是二倍光速吗?若不是,为什么?
没理解光速不变原理。
先说一下结论,光速是不变的,这个不仅仅是理论,也是实验验证的结果。
怎么理解?
不要用时间去定义光速,要用光速去定义时间。理解这句话,后面什么尺缩钟慢理论,双生子佯谬你就都能理解了。
我们上学的时候,用速度来形容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单位时间内跑的距离越远,速度就越快。或者说同样距离,谁用时更短谁速度越快。
这个概念根深蒂固,让我们陷入了理解误区,认为速度都是距离除以时间,在光速的问题上,这个公式不成立了。
为什么?光速是固定的,而时间是相对的——同时,“距离”,也就是空间的概念,也是相对的。
你可以这样理解:
光速是固定的时空比时间和空间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我们用光速来解释。
电磁波以光速运行,引力也是光速。三维物体以光速在扭曲着空间,把单纯的空间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四维时空”,所以,时间和空间的比例是固定的,也就是光速。
在四维时空中,不可能超过光速。
其实光速也是不可能降低的,变化的只有时空。
回到你的问题,方向相反的两束光,其实不存在速度的问题,因为没有运动。其实你的例子更像是量子纠缠,比如说一个星球上的人,看见了这束光,同时就能知道另外一束光到达的位置。
两束方向相反的光,对其中一束光而言,另一束光的速度是二倍光速吗?若不是,为什么?
在人类社会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
其一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其周围人群的影响与约束,具体表现为其行为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与法律;
其二是旁观者的观察,观察者可以同时调研不同阶层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这些不同群体的人并不会因为有人观察而相互影响;
其三是某一层次的人观察另一群体的生活,其会因为阶层的隔阂而无法看清全貌,甚至会因为偏见而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所看到的人与事。
在自然界也是如此,也存在着影响物体运动的物理背景。比如,水会影响鱼🐟的游动、空气对鸟🐦的飞行也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而最为本底的物理背景,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即是由普朗克常数h定量的量子,所构成的量子空间。
在我们的宇宙中,任何物体的运动都难逃量子空间的影响与束缚,表现为受到空间量子的不对称碰撞💥。
因此,类似人类社会的三种人际关系,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也有相应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关系。
其一是物体的运动会受到量子空间的影响,速度越大,空间量子的不对称碰撞也会越多。于是,其在达到光速之前,就会因量子空间的挤压而解体。所以,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都无法达到光速。
其二是旁观者对不同物体运动的观测。由于两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是彼此无关的,它们只是各自受到量子空间的影响。所以,两者的相对速度可以超过光速,但至多不会超过两倍的光速;
其三就是题主问到的,运动的一方观察另一方的运动。由于受到量子空间传播速度的限制🚫,当两者的速度超过光速时,就脱离了彼此的视野,看不见对方了。
总之,由于存在着物理背景,存在着由最小粒子构成的量子空间,物体的运动会受到限制。而且,只有相对于物理背景的运动才具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因此,对于两束反向发射的光,在旁观者看来它们的相对速度是二倍光速;而对于其中的某一束光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另一束光;然而,作为物理背景的量子空间,则只会分别限制不同的光子运动。
两束方向相反的光,对其中一束光而言,另一束光的速度是二倍光速吗?若不是,为什么?
有一件事情是人尽皆知的:两辆时速50公里的汽车相向而行,它们相对于对方的时速就是100公里,这一点毫无疑问。
然而两束相对而行的光,相对于对方仍然是光速,而不是两倍光速。实际上,即便两束同向而行的光线,相对于对方也仍然是光速,而不是静止的,这就是所谓的光速恒定原理,它的确是一个颠覆我们固有认知的事情。
最先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爱因斯坦,在他之前,物理学家已经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得出了光速恒定原理;与此同时,物理界却又存在着相对运动原理。
这两条相互矛盾的理论引起了爱因斯坦的疑惑,要么其中一个理论是错误的,要么就是某种未知因素导致了这种“矛盾”。
正是由于弄明白了这个问题,狭义相对论得以问世了,爱因斯坦利用时空膨胀的理论完美的解决了这个矛盾。
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是利用火车上的人扔石头来表述时空膨胀的问题的。
他说,假如一个人在一辆高速运动的火车上松开手扔下一块石头,而非用力抛出去,那么在这个人的眼里,石头将垂直落到地板上,它的运动距离就是手掌到车厢间的垂线距离。
可是,在火车下面的人看来,石头并不是垂直落下的,而是沿着一条很长的斜线落下的,在这种情况下,它所运动的距离自然也就更长。
同一块自由落体的石头,怎么可能在同一时间下即走了更短的路径,又走了更长的路径呢?
爱因斯坦的解释是:因为火车上的时空膨胀了,也就是火车上的时间流速变慢了。这就是说,速度会导致时间流速变慢。
关于速度致使时间变慢这一点,尽管在当时仅仅只存在于理论,但是今天早已被现实实验以及卫星的时间流速证实了。因此,速度和时间流速之间的关系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那么,这件事跟光速恒定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当速度趋近于光速时,时间流速的差异将变得极其明显;当速度完全达到光速时,时间就彻底静止了;当速度超过光速时,时间就倒退了。
这也就表示光线在空间中运动是完全不消耗时间的,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可以想象为光线在时间的维度中是静止不动的。
两条时间静止的光线,无论相向而行还是同向而行,它们的时间始终是静止的,因此光速永远恒定。
两束方向相反的光,对其中一束光而言,另一束光的速度是二倍光速吗?若不是,为什么?
当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出,有记者曾经采访天文学家爱丁顿博士,问他是不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三个能理解相对论的人之一,爱丁顿认真的思考后回答“我正在想谁是第三个人呢。”所以,题主在一百年后,仍旧对相对论感到迷惑,其实也是可以原谅和理解的。
诡异相对论相对论的概念,从它诞生开始就一直透着诡异的味道,那是因为我们在正常的生活中,根本没有机会直接应用和感受到。我相信大部分同学,终其一生,都不可能获得接近光速飞行的机会,可以直观去感受一把,所以一直以低速宇宙的牛顿力学,来硬套相对论。我再强调一次,在接近光速的运动,以及光速运动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把牛顿力学的固有认知扔掉!这时候,适用钟慢尺缩原理,空间、时间都会改变,唯有光速不变!所以,不存在光速叠加,也没有光速对减。光速不变。
相对论的推导很多同学都把E=mc2,等同于相对论本身。觉得你一直强调相对论怎么复杂怎么难以理解,这不是一个小小等式就看完了吗?说不定,我们哪天脑子一抽,就也发明了第二次相对论也未必哦。
那我也不做多余的解释,我给一个相对论求解的表达式,大家试试也来灵光一闪,看看有什么新的推论?
好了,这个我不展开,如果仍旧有自信的同学,在回复中我们再自行深入探讨一下灵光一闪的问题。
相对论的实证牛顿的理论,到今天,我们仍旧在大量的应用,测出地球的三围、预测行星的轨道,简直无所不能,为什么呢?因为人类仍旧大部分时间在处理低速宇宙的问题,并且计算简单啊——虽然用相对论一样可以得出相同的解。
爱因斯坦呢?在高端的宇宙探索中,不断的证实着牛顿宇宙无法到达的边界,爱伊斯坦到达了。
最著名的就是“赫尔斯-泰勒”根据相对论推测的脉冲星系统,观测到引力波存在证明,使广义相对论精确度和实验结果吻合到10的负十四次方——堪称物理历史上最精确的理论没有之一!
结语很多同学问,那么相对论的直接应用呢?正如麦克斯韦当年回答电有什么用?——“你问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现在有什么用”?
我是猫先生,感谢阅读。
两束方向相反的光,对其中一束光而言,另一束光的速度是二倍光速吗?若不是,为什么?
这个回答纪念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114周年首先,答案肯定不是;其次,这是一个好问题,能揭示一个物理学上最重要的东西:概念定位与物理过程。
很多人下意识都会以狭义相对论来解答这个问题,思路其实没错,但问题是忽视了狭义相对论运用的前提。
运用任何理论前,先了解下其适用范围。狭义相对论有两个基本原理:第一、光速不变原理。这个大家都知道,于是有人基于此,就给出了最终答案:30万公里/秒,光速不变嘛。
但狭义相对论还有一个原理,是大多数人常常忽视的,就是第二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狭义相对论只适用于惯性参照系。什么叫惯性系参照系?
在初中物理中,把“惯性系”定义为受力平衡的参照系,是基于牛顿运动定律的有效参照系,又叫惯性坐标系。即满足惯性定律,作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参照系叫做惯性参照系。
以牛顿的角度简单来说,在地球上,地面就是“惯性参照系”;跳出地球,就需要考虑地球自转的离心力,所以在太阳系中,太阳接替地球成为“惯性参照系”;跳出太阳系,银河系中心就成为了“惯性参照系”。
判定“惯性参照系”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与狭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前提。
而题主的问题在一个“惯性参照系”中吗?
光不能作为“惯性参照系”。牛顿的惯性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运动,所以作为波粒二象性的光,没有惯性可言,更不能作为惯性参照系。讨论光有无惯性和把光做参照系是没有意义的。
题主的问题把光当成宏观物质在说了,具有误导性。还有既然光对于任何物体都保持一样的速度,光的运动方式本身就不是经典物理学能解释的,更无法用经典物理学理论来说两个光之间的相对速度。
如果非要看成宏观物体的相对运动,套公式进行计算,请看下面。
洛伦兹相对速度公式:
△V=|V1-V2|/(1-V1·V2/C^2)
V1=C
V2=-C
最后得出△V=C,就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光速不变,还是30公里/秒的运算支撑结果。
但是这里只有数学运算结果,而物理与数学的最大不同就是,物理必须要对过程负责。所有的物理方程必要具有物理意义,要有清晰的物理概念及前提,否则这样的公式运算是不成立的。
上图:科里奥利力(Coriolis effect)的简图,同一种运动,不同参照系的表现方式。
狭义相对论,如何定义“惯性系”?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上面说的“惯性系”其实都是以牛顿的角度来定义的。这就有个最核心的问题,牛顿定律是建立在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基础之上的,而相对论打破了这一基础,时空是可以扭曲可变的。
那为什么牛顿定义的“惯性系”还能适用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一种解释认为:
爱因斯坦其实只给出了一个哲学性的概念解释,或者说直接甩锅给了死去的牛顿。
他告诉大家,你们去套用牛顿的“惯性系”就行了,但他却革了牛顿定律的命,没有了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牛顿的那些定律如何推导出来。(这里并不是说牛顿错了,牛顿定律是相对论低速情况下的近似解,近似但毕竟不是,就像相对论也并非完美。)
这样,关于“惯性系”的定义就成了一个逻辑上的循环证明。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并没有给“惯性系”一个基于相对论的科学定义,但却让大家都认可了他的思想逻辑,这就是爱神的高明之处。
至少到目前为止,对于宏观世界,相对论都解读得很好,所以也没多少人去纠结这个问题了,但相对论绝对不是终极理论。
我敬佩爱因斯坦,不是因为他提出什么令人震惊的理论,而是因为他是一个站在思想巅峰的大神,这些理论只是证明了这点而已。
哈哈,这个逻辑成立吗?
另一种解释认为:
爱因斯塔的解释是一种“同时性定义”,什么意思?
因为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没有了,不是就没有绝对意义了吗,那就全部改成相对意义吧。世界上没有绝对意义,都是相对意义,所以牛顿定律在相对意义下都是成立的,只要是成立的,其中的“惯性系”定义我们大家就都可以用。
这里就是最烧脑的地方了,理解了没?
但为什么一种相对意义下得出的定律,在不同种相对意义下,一样同时可用?这一点其实并没说透。
而解读这里的关键,是否就是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结合所缺失的一环?因为这能通过量子纠缠特性来解释。
量子纠缠是指两个相互纠缠的量子离得再远,它两之间的感应是同时瞬达的,虽然它们不能传递信息,但是否可以传递物理定义,如果可行,不同的相对意义下才能共用一套物理定义。(可能表述不是太合理,大概这个意思)
总结:物理问题,物理过程大于最后结果为什么说相对论难以理解?虽然公式大家都知道,但研究物理问题并不是套公式就行的。
相对论难就难在如何定义,在相对变化的过程中找到一个立足点,再去分析思考。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立足点,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还有对相对论概念的解读,一些科普文的不靠谱也是造成很多人不相信相对论的原因所在。
比如“尺缩效应”解决的是测量问题,而不是大多科普文说的“视觉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叫“尺缩”而不是“物缩”),因为并不一定看物体变扁了,角度不一样,还可以看起来比测得的长。
当然为了让大多数人看懂,高深的概念偷换成简单的概念,有时似乎也在所难免。
(自知认知有限,见识浅薄,却妄议爱神相对论,如有其它见解,还请指正!)
两束方向相反的光,对其中一束光而言,另一束光的速度是二倍光速吗?若不是,为什么?
相对论很难背常人理解的原因在于尺度,在于世界观。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时间”说起。首先,时间是什么?其实你很难给出一个十分精确的定义,直接暴力解决这个问题是没办法的。但是在科学领域,任何物理量都要做出明确的定义。无法直接定义其实并没有关系,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定义方法,也就是测量定义法。
我们确实不知道什么是时间,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古人其实知道一天是一天,他们是咋观测的呢?是通过天象,一个白天一个黑夜就是一天;太阳在天球上转一周是一年;月亮在天球上转一圈就是一个月。
发现没有,其实时间是周期性发生的事。你可以把时间理解成一种运动。为何?
我们再来看看时钟,最早是钟摆,就是来回晃的那种,你发现没有钟摆的计时就是靠运动。
再来说说我们手上带的表,比如石英表,它是靠什么来工作的? 直接给出答案:振动。
即使是现在超高精度的原子钟,已经是靠周期性的运动来计时。所以,从测量定义法出发,我们发现时间是一种周期性的运动。
你再仔细思考一下,既然时间本身是一种周期性的运动,那它会不会受到运动的影响?是的,爱因斯坦正是回归到了时间的测量,提出了相对论。那具体咋推演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伽利略,牛顿他们的想法,他们观测运动,发现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你要研究运动,就得先选定一个参考系,就比如说:一个人在车上走,如下图。
相对于车子来说,人的速度就是5m/s。而相对于地面观测者来说,人的速度就是10+5=15m/s。发现没有,这其实一个叠加的关系。这也是伽利略提出的“伽利略变换”。这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谈论运动(速度)至少你要选个参考系。
后来,麦克斯韦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他发现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于是预言了电磁波,并发现光速和电磁波的速度几乎一摸一样,于是他又预言光是一种电磁波,而赫兹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问题来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当中有个奇怪的东西,就是光速c,这个光速c=1/ε0μ0(ε0是真空介电常数,μ是真空磁导率,都是常数),也就是说,光速不需要一个参考系的存在。这就和伽利略,牛顿他们矛盾了。但牛顿理论和伽利略的理论实在是太精确了,谁错了物理学大厦都受不了。科学家想了很多办法,最后都失败了。
这时候,一位26岁的小伙,也就是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想法,就是把伽利略变换和光速在任何惯性参考下不变结合起来。光速不变,那啥变呢?
时间和空间!在牛顿的世界观里,时间和空间是独立的,而且对于任意观测者都是一样的,意思是对你来说是1秒,对我来说也是1秒。
但是爱因斯坦认为不是这样的,还记得刚才说到的时间的定义么?时间本身是一种周期性运动,因此,他认为时间是会因为运动而改变的,空间也是一样的。准确来说,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惯性参考系,时间会膨胀,尺寸(空间)会缩短。
所以,在爱因斯坦的体系里,没有单独的时间和空间了,而是只有时空的概念。
所以,在这套体系里,速度不再是叠加的,而是由这两条基本假设推导出来的速度公式。这个推导过程其实很简单,初高中的水平完全可以征服。多说一句,据我了解现在的高中生也要亲手推导这个公式的。
现在,我们回到题主说的问题上,
两束方向相反的光,我们就把两束光c带入公式,最后v=c,也就是说,他们相对于对方的速度还是光速c。
所以,我们惯用的牛顿的那套速度叠加公式,其实在高速状态下误差就会极其大,而在低速下,其实是蛮符合的。不过如果你好事,把狭义相对论的速度变换公式用在低速下,你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还拿刚才小车的例子来算,
地面观测者v=(10+5)/(1+(10*5/9*10^16)=15/(1+5*10^-15)≈15,和牛顿的叠加是几乎是等价的,在10的-15次方的上有微小到差异,这个是我们目前测量工具都没有办法测出来的微小差异,这也是为什么牛顿力学这么符合我们的直觉,因为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宏观低速的世界里。
而当速度越接近于光速时,牛顿力学的误差就大到非常离谱的状态,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依旧是适用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