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自焚而死为何会成为逼反朱棣的最后一根稻草?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派大将李景隆突然带兵包围十二叔湘王朱柏的王府,并公布湘王制造假币的罪名,朱柏认为受到了侄子朱允炆的羞辱,于是点火烧了湘王府,自己也葬身火海。
其实朱柏之死与朱允炆削藩和针对朱棣有很大关系,因为朱柏是侄子朱允炆准备对当时实力最强的藩王燕王朱棣动手前的磨刀石,朱柏身上很多方面都与朱棣比较像,属于弱化版的朱棣,所以朱允炆在对朱棣下手前拿他试验一下。
少年天子逞豪强说起朱柏之死就得先说一说当时的时代背景,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最喜爱的嫡长子也是朱柏的大哥太子朱标去世,年仅38岁,这属于英年早逝。朱标是朱元璋生前最为属意的继承人,也是号称历史上最受信任且权力最大的太子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打乱了朱元璋的继承人计划。
朱元璋本打算在诸子中从新考虑选择继承人,他最初想到的就是英武类似于自己的第四子朱棣,但是后来朱元璋召集朝臣商议从新册立太子的事情时,元末明初的名儒刘三吾则建议: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最终刘三吾以儒家礼法成功打消了朱元璋册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使得朱元璋决心册立长孙朱允炆(实际上朱允炆并非朱标嫡长子,不过由于朱标嫡长子朱雄英和嫡妻常氏早逝,朱允炆生母吕氏被扶正为嫡妻,故此朱允炆才有了嫡长子身份)为继承人。
在朱元璋晚年,由于他大肆册封诸子为藩王,这些皇子藩王在藩国中手握极大的政权和军权,因此对皇权构成了很大威胁,但是由于朱元璋在世,这些皇子藩王们还能收敛一些,朱元璋甚至还很骄傲地认为自己让儿子们替自己镇守四方是非常英明的选择。
因此朱元璋曾在晚年对已成为皇太孙的朱允炆说过: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朱元璋这意思就是在向朱允炆炫耀,自己用儿子们为藩王镇守四方,可以让国家的边境无忧,给朱允炆带来一个安宁的盛世。
虽然朱允炆当时还不满20岁,很年轻,但他却早已看出这些叔父藩王们个个在藩镇拥兵自重,不把自己这个毛头小子放在眼里,将来如果自己继位的话,那这些叔父藩王们肯定不会服从,所以他就反问祖父朱元璋: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朱允炆这意思就是边境如果不安宁,叔父藩王们可以抵御,那么叔父藩王们将来如果不肯臣服于自己,那谁来抵御他们?
很明显朱允炆这一番话直接切中了要害,也让朱元璋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朱元璋这时候也认识到了原来自己苦心孤诣让儿子们拥兵守卫四方确实会对孙子将来继承皇位造成很大威胁,沉默了良久之后朱元璋才问朱允炆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应对。
而朱允炆回答得很干脆: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这意思就是先用恩德去怀柔,如果恩德不行就以礼法制裁,礼法再不行就削除藩王们的封地,再不行的话就把不听话的藩王换人,如果最后这些方法都不行,那就只能兴兵讨伐他们了。
朱元璋听完朱允炆的如此回答之后,又是沉默思虑良久,最后他才缓缓点头,认可了朱允炆的想法,他也认为如果把自己换到朱允炆的位置上,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件事也说明了朱元璋生前确实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儿子们对孙子朱允炆的威胁,但是朱元璋当时却无能为力,他的儿子们势力已成,他也对儿子们下不了狠心,所以他只能最后同意认可朱允炆的想法。
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朱元璋在最后只能寄希望于儿子们在自己死后能安分守己,才不至于导致皇室发生血脉相残的事情。
不过朱元璋也不会想到他认为宽仁的长孙朱允炆在他去世仅几个月之后就会主动对他的儿子们挥起屠刀。
朱允炆继位之时年仅22岁,正是年少气盛之时,他继位之初就想大展拳脚,但是他在继位之前就已经认识到叔父藩王们对皇权的威胁,这令他十分不安,因此他准备先处理掉藩王问题,再治理天下。
于是朱允炆继位后违背了当初他对祖父朱元璋的承诺,没有等到他的叔父藩王们先对皇权不敬,而是他先来一个先下手为强。所以他就召集心腹文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商议如何着手削藩的问题。
在最初的时候关于削藩问题朱允炆的参谋团队给出了两条建议,一条是齐泰提出来的先从实力最强的藩王下手,这样就可以对其他藩王起到震慑作用。
由于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晋王朱棡在朱元璋时代就已经去世,因此朱允炆继位时朱元璋的儿子中最年长且实力最强的就是第四子燕王朱棣,所以齐泰的建议就是针对朱棣所提出来,建议朱允炆直接先对朱棣下手。
另外一条建议是黄子澄所提出,这条建议是黄子澄针对齐泰的建议所提出,黄子澄认为齐泰的想法太冒险,朱棣当时实力最强,而且朱棣并没有明显的违法过错,如果强行削藩未必就能一招奏效。
所以黄子澄认为不如先从实力弱一点的老五周王朱橚下手,朱橚与朱棣是同母所生,两人关系还很亲近,而且朱橚为人平素就不遵守法度,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屡次受到朱元璋的斥责,先对朱橚下手也师出有名,还能断掉朱棣的帮手,也有利于日后收拾朱棣。
最终朱允炆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对朱橚动手。恰好朱橚的次子汝南王朱有爋还给了朱允炆借口,朱有爋为了与大哥周王世子朱有炖争夺周王爵位继承权,受朱允炆挑唆,朱有爋就主动向朱允炆上告父亲朱橚和大哥朱有炖在封地有谋逆之举。
于是朱允炆就有了收拾朱橚的借口,他接到朱有爋的报告之后,立刻派大将李景隆带兵到朱橚的封地开封府将其抓捕,将朱橚囚禁于南京,并成功地废除了周王爵位。
收拾掉朱橚之后,朱允炆随后又陆续收拾了一些与朱橚类似的不法藩王,他先后将朱元璋第七子齐王朱榑、十三子代王朱桂以及十八子岷王朱楩都收拾了一番,并顺利的废除了他们的封爵。
在收拾完这些叔叔后,朱允炆就要准备对朱棣动手了,但是他对朱棣还是没有百分百的把握,于是他又想到拿与朱棣颇为相似,堪称弱化版朱棣的十二叔湘王朱柏再练练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湘王朱柏成了朱允炆下一个动手的目标。
忠孝皇子徒自伤朱柏是朱元璋第十二子,他的生母是胡顺妃,据史料记载:王(朱柏)幼而美异,长而通明。这意思就是说朱柏自幼长相俊美,长大后还非常聪慧。
可以说朱柏是一位要颜值有颜值,要智慧还有智慧的高富帅,因此他自幼就很受朱元璋的喜爱。
虽然朱元璋是大老粗出身,不过他当皇帝之后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视,因此朱元璋的儿子们都享受到了当时全国最顶级的教育资源,在这种名师教育的环境熏陶下,朱柏自幼就养成了好学的习性。
据《明史》记载朱柏自幼就喜好读书且十分勤奋,经常读书到深夜,外出时还会随身带上几本书,在马上或车中都不忘了读书,每当看到风景名胜时,朱柏都会心生感慨,然后吟诗作赋一首。
除了喜好读书,朱柏还十分喜好研习兵法和弓马骑射,他的膂力十分过人,能拉开硬弓,骑术也很精湛,还能熟练使用各种武器,因此朱柏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朱柏不仅文武双全,更难得的是他心地善良,极为忠孝,父亲朱元璋对他来说就是心目中的神和信仰,他对父亲朱元璋极为崇拜。
洪武十八年(1385年)时,已经年满15岁的朱柏按照朱元璋此前册封他的湘王封号,要在南京举行大婚并携妻子赴封国就藩,这一年朱元璋给他聘娶了海国公吴祯之女吴氏为湘王妃,大婚后朱柏就要携吴氏到封地荆州府就藩。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成年大婚赴外地就藩的皇子们他会亲自为之送行,在送行时,朱元璋会赐给即将离开的皇子们一条玉带,皇子们要当场系上玉带然后转过身让朱元璋看看玉带如何。
在朱元璋赐完玉带之后,其他的皇子们都系上转过身让朱元璋观看,唯独朱柏不肯转身,他把玉带从腰间转过来让朱元璋看,当时朱元璋很诧异,他却回答:君父不可背也!
这一番话显示出了朱柏对朱元璋崇拜的程度,也显示出了他的忠孝之义,也让朱元璋十分感动,由此之后朱元璋更加喜爱朱柏。
朱柏在离开朱元璋的身边之后,也始终谨遵朱元璋的教导,他没有像其他皇子那样离开朱元璋就立刻放飞自我,在封地不再学习且胡作非为,朱柏到了封地之后反而读书更加刻苦自律,他不仅自己读书自律刻苦,还自费聘请名儒修复一些濒临失传的古典名著。
在封地除了注重文化方面之外,朱柏还很有武功,当时湖南常德一带爆发了蒙古降兵叛乱,本来作为藩王的朱柏可以指派地方军官负责平叛,但是朱柏却亲自披甲上阵,带着藩王卫所的士兵平叛。
在这次平叛过程中朱柏每战必定身先士卒,很快由于朱柏作战骁勇,还调遣有方,这股蒙古叛军就被朱柏击溃,逃出了湖南。
即便这些蒙古叛军逃出湖南,朱柏也依旧亲自带兵紧追不舍,他坚决不想让这些蒙古叛军逃到塞外,壮大北元的声势,最终朱柏率军追了一个多月,在延安一带终于将这股蒙古叛军彻底歼灭。
朱元璋对于朱柏如此英勇平叛十分赞赏,特意把他召到南京夸奖了他。
从这些都能看出朱柏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子,他很崇拜父亲朱元璋,一直遵循朱元璋的教导,做藩王要替朝廷分忧,要替朱家守好江山的要求。
而朱允炆最先动手的朱橚和朱柏就能形成鲜明对比,朱橚本身人品就不是很好,他在大哥朱标去世后,确实有争夺储位的野心,为此他多次受到朱元璋训斥,朱橚的长史王翰在发现他的野心之后,就曾规劝过他,但朱橚并不听,因此王翰担心朱橚将来会牵连自己,于是装病辞官了。
由此可见朱橚是一个人品既不好还很有野心的藩王,相比之下朱柏则比他合格多了,朱柏是一位能替大明守好江山的合格藩王。
朱元璋的去世让朱柏大受打击,朱柏面对丧父之痛悲痛万分,他十分想亲自去南京为父亲朱元璋守孝吊丧,但是朱允炆担心叔叔们都来到南京会有图谋不轨,进而威胁到皇位,所以朱允炆以朱元璋临终遗诏要求“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阻止了叔叔们到南京吊丧的请求。
不能为父亲朱元璋守孝吊丧这让极重忠孝的朱柏既沮丧又痛苦,朱柏只得在荆州设置祭坛遥祭父亲。
由于没有送父亲朱元璋最后一程,还没能给朱元璋守孝奔丧,据朱柏的墓志铭记载“自太祖宾天,哭踊几绝因忽忽内伤,有弃人间意”,这意思就是说朱柏这时候就已经有了自杀殉父的想法。
如果朱允炆知道朱柏会有这种心思,估计他也不会强行收拾朱柏了,他可能会找人劝朱柏赶紧殉父,还省得他动手了。
由于朱柏与四哥朱棣性格颇为相似,两人都是文武双全且性格刚强,加上朱柏并不像朱棣那样属于塞王手握重兵,因此他十分适合成为朱允炆在收拾朱棣前的磨刀石,因此朱允炆在收拾完朱橚等人之后,就开始准备对朱柏动手,收拾完朱柏那下一个目标就是朱棣了。
当朱允炆想收拾朱柏的时候,就有一些官员顺着朱允炆的意思弹劾朱柏在封地擅自铸造货币,这个罪名呢,在历史上不好说是朱允炆指使朝臣出来弹劾朱柏,制造收拾朱柏的借口,还是朱柏真的在封地私铸货币,但是按照朱柏的性格,朱允炆为了制造收拾他的借口面比较大。
总之朱允炆最后以私铸货币为罪名,派大将李景隆去抓捕朱柏。在抓捕朱柏时,朱允炆还故意耍了手段,他忌惮朱柏善于用兵,没敢明目张胆让李景隆带兵去抓,而是让李景隆率领军队伪装成商人秘密潜入荆州,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朝廷军队包围了湘王府,随后李景隆才正式对朱柏宣布了朱允炆的圣旨,要求朱柏束手就擒跟他去南京受审。
面对大侄子朱允炆耍的手段,朱柏感觉受到了侮辱,加之朱元璋去世后朱柏就有了自杀殉父的想法,因此朱柏认为如果束手就擒去南京受审,他会受到更大的侮辱,于是性格刚烈的朱柏决意此时殉父。
随即朱柏对妻子吴氏交代:嗟乎!吾观前世大臣,遇昏暴之朝,将诏狱下吏,便自引决身。亲太祖皇帝子,南面而王,太祖宾天,疾不及视,葬不及会,抱兹沉痛,有何乐于世!今又将辱于奴婢之人乎?苟求生活吾不能也!
这意思就是说历史上凡是被昏君抓进大牢的名臣都会以死明志,作为太祖皇帝儿子的我,南面封地为王,但是父亲病重去世时,我既不能去探望,又不能奔丧,为人子女如此有何活下去的乐趣,现在我还要被抓进大牢受辱,我岂是为了苟且活命能忍受屈辱存活于世上的人。
于是朱柏宁可自尽殉父,也不想去南京受侄子朱允炆的侮辱,他和妻子吴氏说完这些话之后,他就饮了一杯酒,然后放火点燃了湘王府,并与妻妾诀别,最终朱柏骑着爱马挽着长弓仰天长啸,纵马跃入火海自焚而死,朱柏死后他的妻子吴氏也带着其他侍妾一同走入火海自尽殉夫。
年仅28岁的朱柏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自尽而亡,他也是朱元璋的儿子中最有骨气的一人,宁死不肯受大侄子朱允炆削藩之辱。
对于叔叔朱柏自尽,朱允炆没有悲伤,反而他十分高兴,他认为自己能顺利逼死朱柏将来也就能成功收拾掉朱棣,因此他为此还有些成功的沾沾自喜。
朱允炆不仅不怜悯朱柏自焚,还给他上了一个恶谥为“戾”,这个谥号在谥法中是典型的恶谥,所谓: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朱允炆这意思就是朱柏是一个知错不改的坏人,所以就朱允炆这些所作所为来看还会有人认为他在历史上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吗?
写在最后朱允炆的一系列操作早已让在北京的朱棣寝食难安,朱柏自焚之后,朱棣当时面临的只有三种选择,一是束手待毙,像朱橚等人一样被朱允炆废除封爵,二是和朱柏一样轰轰烈烈的自尽,三就是冒死与朱允炆一拼。
所以想一想朱棣做出造反的举动也是正常人自保的选择,在朱柏自焚的消息传开之后朱棣就加紧了与谋士姚广孝密谋如何造反了。
因此朱柏的死也算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导火索,朱允炆也不会想到,四年之后他也会和朱柏走上同样的自焚结局之路。
在朱棣靖难成功登基之后,他怜悯朱柏自焚,下旨恢复了朱柏生前的名誉,并给朱柏重新上谥号为“献”,因此朱柏在历史上被称为湘献王,不过由于朱柏死的时候太年轻没有留下子嗣,所以湘王爵位最终还是废除了。
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自焚而死为何会成为逼反朱棣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朝湘王朱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二子,他为人极重孝义,曾十分被父亲朱元璋所喜爱,但是朱柏却在28岁这一年被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所逼迫自焚而死,而朱柏之死也成了最终逼反燕王朱棣的导火索。
极重孝义且文武双全的湘王朱柏朱柏是朱元璋第十二子,其母为胡顺妃,与朱柏同年出生的是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而朱椿的生母是朱元璋的伯乐也是当年红巾军领袖郭子兴之女郭惠妃,朱元璋的嫡妻马皇后就是郭子兴的养女,加之郭惠妃的生父郭子兴对朱元璋有提携之恩,没有郭子兴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朱元璋建立大明,因此朱元璋对郭惠妃十分宠幸。
而朱柏的生母胡顺妃就比较惨了,虽然她是临川侯胡美之女,但是她的父亲胡美曾是朱元璋的死敌陈友谅麾下大将,当初胡美投降也是被迫投降,还曾一度要求朱元璋不能解散他的军队,因此朱元璋早就瞅胡美不顺眼,后来胡美更是被牵扯进胡惟庸案,被朱元璋扣上擅入后宫的罪名处死了。
因此朱元璋当初只是为了笼络胡美才娶了他的女儿,所以胡顺妃在朱元璋后宫中并不得宠,只生育了朱柏一人。生母不得宠,朱柏自然在幼年时也并未得到朱元璋太多的关爱。
不过朱柏却凭借自身优势逐渐获得了父亲朱元璋的喜爱,根据《湘献王神道碑文》所记载:王幼而美异,长而通明。
这意思就是说朱柏幼年时长得很俊秀,长大之后十分聪慧。要颜值有颜值,要智商有智商,这种孩子哪个家长能不喜爱,朱元璋也不例外,因此他逐渐开始喜爱朱柏。
朱元璋虽然是大老粗,但是他当皇帝之后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视,他聘请名儒教导儿子们,所以朱元璋的儿子都享受到了顶级的教育资源,在这种环境下,自幼还聪慧的朱柏自然成长的极为优秀。
根据《明史》记载朱柏生性好学,喜好读书且十分勤奋,经常读书至深更半夜,即便外出时朱柏随身都装着几本书,在马上或者车中都不忘读书,每遇山水胜景朱柏都会心生感慨或赋诗或作文,朱柏还十分喜好道家经典,给自己还起了一个道号紫虚子。
不光爱好文学,朱柏还喜好研习兵法,而且他的膂力还十分过人,善于骑射,还精通使用各种武器,颇有豪侠气概。
洪武十一年(1378年)年仅7岁的朱柏受为封湘王,但是由于当时他还年幼,先不用去外地就藩,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时,按照朱元璋定的规矩皇子年满15岁即可赴藩国就藩,因此朱元璋在这一年为朱柏举行大婚,给他聘娶了海国公吴祯之女吴氏为湘王妃,命他携妻子赴封地荆州就藩。
在朱柏离开南京时,按照规矩朱元璋会亲自为赴外地就藩的儿子们送行,朱元璋同时还会赐给每一个儿子一条玉带系在腰间,当时朱元璋赏赐玉带之后,就让皇子们转过身去让自己看看腰带后方饰品怎样,别的皇子都转过身让朱元璋看,唯独朱柏没有转身,他是将腰带转了过来让朱元璋看,因此朱元璋就纳闷问他为何不转身,朱柏答曰:“君父不可背也!”
朱柏这一番话显示了他极为忠孝,因此朱元璋十分感动,由此更加喜爱朱柏。
朱柏一生都拿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当作偶像和榜样,他到了荆州之后也不忘朱元璋的教诲要刻苦学习,朱柏到了封地没有像其他皇子那样脱离了朱元璋的约束,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不再认真学习,朱柏反而是极为自律,继续勤学苦读,并且还在荆州的藩邸修建了一座“景园阁”,专门聘请名儒修书,朱柏请这些名儒仔细校对古籍,把一些残缺或者有错误的古籍校正后重新出版,希望能让这些古籍名著传承后世。
当初朱元璋大封诸子到各地当藩王除了是为巩固太子朱标的地位,还有一个心思就是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替大明守好江山,因此他才会把诸子分封到各地为王。
而朱柏也确实做到了父亲朱元璋对儿子们守好大明江山的要求,在朱柏就藩荆州后,湖南常德一带爆发了蒙古降兵发起的叛乱,这些蒙古降兵叛乱流窜至荆州虎渡河一带,对荆州百姓造成了很大困扰,朱柏得知降兵叛乱的消息之后,立即率领藩王卫所的士兵去平定叛乱。
朱柏在大战前更是鼓励手下士兵:敌兵锐甚,必有以挫之。令渐沮衄,若纵使得入塞,遗祸将大。
朱柏这意思就是说这些蒙古叛军士气正盛,必须挫其锐气,让他们士气低落,否则任由他们逃到塞外,将会造成更大的祸患。
朱柏在这一次率兵平叛中表现得十分英勇出色,他每战必身先士卒,调遣有方,作战极为奋勇,还一路追击着蒙古降兵,迫使这些叛军无法逃入塞外,最终朱柏一直追击他们到延安一带彻底把他们全部歼灭。
朱元璋得知朱柏将剿灭了蒙古降兵叛乱的事非常高兴,他特意把朱柏召到南京慰劳。后来在朱元璋晚年,朱柏又曾随同六哥楚王朱桢平定贵州蛮夷叛乱。
从朱元璋时期的朱柏表现来看,这就是一位文武双全,还极重孝义的高富帅王子,而且他在朱元璋时代就藩荆州十余年,他并不像朱元璋其他的儿子在封地为所欲为,胡作非为一样,他在荆州时期就没有胡作非为过,朱元璋从来都没有斥责过他,可见朱柏在朱元璋时代就是一个安分守己还能替大明守卫江山的合格藩王。
本来以朱柏的表现他可以一直岁月静好,在荆州骑马郊游,吟诗作赋的当一个富贵王爷快活下去,不过随着他老爹朱元璋去世,他的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朱柏的美好生活彻底被打乱了。
朱允炆残酷削藩,朱柏不肯受辱自焚而亡,朱柏之死让朱棣坚定了反抗之心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元璋生前最心仪的皇位继承人是他的长子懿文太子朱标,但是很可惜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38岁的朱标就英年早逝,因此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决定册立颇有父风的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承皇位。所以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就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
朱柏得知父亲朱元璋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几欲昏阙,他坚持想到南京去给父亲朱元璋奔丧,但是却被侄子朱允炆所阻止,朱允炆实际是担心这些外地藩王叔叔们到南京图谋不轨,威胁到他的皇位,因此朱允炆以朱元璋临终遗诏“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为由阻止了已到外地就藩的叔叔们前来南京奔丧。
其实朱元璋在世时前就曾与朱允炆探讨过藩王问题,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过: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朱元璋这意思就是告诉朱允炆他册封诸子为藩王,让他们去替朱允炆戍守边境,可令边境安宁,给朱允炆一个安稳的江山。
朱允炆虽然年纪不大,但他却早就认识到了藩王过度拥兵自重,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地位,他当时就已经在思考如何削除藩王权力了,因此他反问祖父朱元璋: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朱允炆这意思就是边境不宁,诸王可以抵御,那么诸王如果有异心,谁来抵御。朱允炆这番话确实让朱元璋沉思良久,也让这场对话陷入了沉默,良久之后朱元璋才问朱允炆面对这件事该怎么办。
朱允炆则回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朱允炆的意思就是先用恩德去感化,如果不行,就以礼法去制裁,再不行就削除其封地,还不行的话就换人,最后实在不行就只能用兵讨伐了。朱元璋听完朱允炆的回答又是沉默良久,最终认可了朱允炆的办法,认为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也说明朱元璋在生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藩王对皇权的威胁,但是他当时却已经无能为力了,毕竟他再狠心也不能对儿子下死手,而且儿子们的势力已然成形,所以朱元璋最后才会只得认可朱允炆的处理藩王办法是唯一的办法,他只能希望儿子们能安分守己,朱允炆能相对宽仁,才不至于发生皇室内乱的事情,也因此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们都进京奔丧会引起朱允炆猜忌,才会在遗诏中禁止外地就藩的儿子们进京给自己奔丧。
不能给朱元璋奔丧这让生性极重孝义的朱柏十分沮丧,朱柏只得在荆州设置祭坛祭奠父亲朱元璋。并且由于不能亲自给父亲奔丧,朱柏已经有了弃世殉葬的想法。《湘献王神道碑文》中就记载朱柏在朱元璋去世后“自太祖宾天,哭踊几绝因忽忽内伤,有弃人间意”。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柏是一个极重孝义的人,父亲朱元璋在他心目中完全就是一个信仰,只有信仰崩了,人才会出现厌世的心理。
这边朱柏悲痛欲绝父亲朱元璋之死,那边南京城里他的大侄子朱允炆却已经要准备对他磨刀霍霍了。
朱允炆继位之后年少气盛,踌躇满志,他对于那些身在外地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们十分警惕和不安,因此他继位之后就立刻与文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商议如何削除藩王的事情。
关于削藩的方案建议有两条,一条是齐泰所提出来的,要削藩就得从实力最强的藩王下手,才能起到警示其他藩王的作用,因此齐泰建议先从当时朱元璋最年长的儿子且在北京手握重兵的老四燕王朱棣下手(朱允炆继位时,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晋王朱棡已经去世,所以朱棣当时年纪最长辈分最高)。
另外一条则是黄子澄所提议,黄子澄认为燕王朱棣的实力过于强大,不如先从早在朱元璋时期就有违法乱纪表现受到朱元璋斥责过的老五周王朱橚下手,朱橚与朱棣是同母所生,两人关系亲近,先削除朱橚也算是断了朱棣的手足。
朱允炆最终选择了黄子澄的提议,决定最先从朱橚下手。朱橚这个人本身确实人品不正,他在朱元璋时代就因为擅离封地被训斥过,朱元璋去世后他也确实心怀异志,很可能和朱棣的心思差不多,只是他的能力和实力比朱棣都差远了,朱橚的长史王翰发现他心怀异志之后,多次劝告他不听,王翰怕将来连累自己,于是装疯病发作辞官了。
后来朱橚的次子汝南王朱有爋为了与大哥周王世子朱有炖争夺周王继承权,朱有爋故意向朱允炆诬告其父朱橚想谋反,这一下正中朱允炆下怀,朱允炆立刻派了大将李景隆去朱橚的封地开封将其抓捕。
于是朱允炆很顺利地废除了周王爵位,在抓捕朱橚之后,朱允炆又开始准备收拾一些和朱橚情况相似确实是在封地有不法之举的藩王,朱允炆随后又将朱元璋第七子齐王朱榑、十三子代王朱桂以及十八子岷王朱楩都收拾了一番,并顺利的废除了他们的封爵。
朱允炆削除了朱橚、朱榑、朱桂、朱楩四人也算是因为这四人多少都有些不法之举动,而且人品也都不太好,朱柏与他们相比算比较遵守法度的藩王,即便如此朱允炆也没有放过他。
那么为何朱允炆会拿十二叔朱柏开刀呢?很简单,因为朱柏与朱棣很相似,朱柏和朱棣都是朱元璋诸子中比较杰出的儿子,都文武双全且性格刚毅,但是朱柏并不像朱棣那般是手握重兵实力强大的边塞藩王,相对之下朱柏的实力比朱棣差了不少,所以朱柏是朱允炆在收拾朱棣之前最适合用来练手的叔叔。
因此当朱允炆想收拾朱柏时,恰好就有官员顺着朱允炆的意思弹劾朱柏在封地私自铸造钱币有图谋不轨之举,至于这个罪名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允炆想不想就此事收拾朱柏,而朱允炆很快就派人去抓朱柏到南京,就说明了朱允炆就是想借着这件事把朱柏收拾了,所以这个罪名也可能是无中生有出来的,只是朱允炆想收拾朱柏的一个借口而已。
在抓捕朱柏时,朱允炆还玩了手段,他先秘密派遣军队潜入荆州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军队突袭湘王府,将湘王府包围起来,然后才亮出圣旨要朱柏去南京受审。
朱允炆的这种手段和行为让朱柏感觉受到了侮辱,在朱元璋去世后朱柏就已经有了厌世殉父的想法,现在大侄子朱允炆又玩了这么一手,让朱柏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朱柏认为自己如果束手就擒跟他们回到南京会受到更大的侮辱。
于是朱柏在王府被包围的情况下,对妻子吴氏交代:“嗟乎!吾观前世大臣,遇昏暴之朝,将诏狱下吏,便自引决身。亲太祖皇帝子,南面而王,太祖宾天,疾不及视,葬不及会,抱兹沉痛,有何乐于世!今又将辱于奴婢之人乎?苟求生活吾不能也!”
朱柏这意思就是说他看历史上的名臣遇到昏暴之君被下入大牢中,都会自尽以明志,我作为太祖高皇帝之子,在封地称王,但是父亲去世我不能去奔丧,葬礼都不能参加,为人子女如此,还有何乐趣存活于世上,现在又将受到小吏审讯,岂不是受到更大的侮辱,我岂是为了苟活而放弃尊严甘受侮辱之人。
总得来说朱柏这意思就是宁可一死为父亲朱元璋殉葬,他也不愿意去南京受到侄子朱允炆的侮辱,于是性情刚毅的朱柏含泪痛饮一杯酒,与妻子吴氏诀别,随即他就放火点燃了湘王府,然后朱柏骑着爱马挽着长弓纵马跃入火海自焚而死,朱柏的妻子吴氏和他的侍妾都甘愿随其自焚而死。
就这样生性刚毅的朱柏和他的妻子吴氏以及其他侍妾都为了尊严自焚而亡,朱柏死的时候年仅28岁,他与吴氏曾生有两个女儿但都夭折了,因此朱柏没有后人,朱柏也是朱元璋诸子中最有傲骨的儿子。
面对着十二叔朱柏的自焚,朱允炆没有悲伤,他反而是有些成功的喜悦,他给十二叔朱柏上了一个恶谥为“戾”,在谥法中“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这是一个典型的恶谥,文武双全,极重孝义,只想岁月静好的朱柏就这么在死后被大侄子上了一个恶谥。
朱允炆对于朱柏的死会有成功的喜悦,这还是因为朱柏与朱棣兄弟二人很像,所以朱柏能被朱允炆逼得如此,那么将来就可以按照收拾朱柏的套路去收拾朱棣。
看完这些还会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朱允炆是心慈手软之辈吗?诚然,确实在《明史》中记载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曾说过“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的话,但是要知道即便朱允炆说过这句话后,南军在战场上对朱棣从来没手软过,尤其是忠于朱允炆的兵部尚书铁铉至少有两次机会差点设计将朱棣杀害,如果朱允炆的这句话真是这个意思,那么铁铉也不会还想着设计杀害朱棣了。
所以朱允炆的这句不可使他背负杀叔之名的话可以理解成另外一番意思,那就是他想告诉手下人,你们在战场上使劲杀朱棣,不要抓活的,不要把朱棣活捉到南京交给他来处理,如果朱棣被活捉到南京可不就让朱允炆背上了下旨杀叔的恶名了。
但是朱允炆不知道的是他和黄子澄能想到先剪除朱橚、朱榑、朱柏、朱桂、朱楩再对付朱棣,那么曾被朱元璋着重培养的塞王朱棣怎么能看不出来朱允炆剪除了这五人之后就会全力对付自己。
因此在李景隆抓捕朱橚时,朱棣就已经开始不安,朱榑、朱桂、朱楩被朱允炆收拾的时候,朱棣就已经开始和谋士道衍和尚商议将来是否应该反抗了,而当朱柏自焚之后,朱棣就明白了,自己要么束手待毙,像朱橚、朱榑、朱桂、朱楩四人一样被废为庶人,要么就像朱柏那样一死了之,要么就是拼死一搏。
所以换作任何人是朱棣能怎么选,只能选择拼死一搏,虽然朱棣也知道他起兵反抗是以一隅敌全国,最后获胜的概率并不高,但是如果反抗拼死一搏或许能换来美好的未来,如果不反抗束手待毙的话那这辈子可就完了。
可以说朱柏自焚让朱棣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抉择,因此朱柏的死也算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导火索。
写在最后最终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出人意料的是,以一隅敌全国的朱棣历时四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大明天子换了个人,大侄子朱允炆万没想到自己最后也会和当初的十二叔朱柏一样走上自焚烧宫的结局,当然,朱允炆是否自焚而死也存疑,至于他最后去哪更是成了历史之谜。
朱棣登基成了皇帝,他怜悯十二弟朱柏无罪自焚,于是下旨恢复朱柏生前名誉,还为其修建了陵寝,并将朱允炆赐给朱柏的“戾”字谥号改为了“献”,因此明朝历史上就没了湘戾王而多了一位湘献王。
其实皇帝想加强中央集权削藩是没错的,但是朱允炆在削藩问题上操之过急,而朱柏则成了朱允炆的政治牺牲品,也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只能说朱允炆手里握着一副好牌,却被他打得太着急给玩毁了,同时还毁了他的十二叔朱柏。
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自焚而死为何会成为逼反朱棣的最后一根稻草?
拥兵自重的王爷哪朝哪代都没有好结果!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汉、晋两朝拥有重兵的王爷有好结果吗?说白了,重臣叛乱的正当性不如本家王爷来的方便。都是一家人肉烂在锅里,旁人也不好说什么?所以削藩是中央集权的皇帝必然要做的。就算朱柏不死,朱棣就不反了?带兵的人,就没一个是好惹的。他儿子朱高煦不是一样后来反了。朱柏死后朱棣造反只是影视剧的安排,实际上朱棣早就做好了准备了。只能说想多了!
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自焚而死为何会成为逼反朱棣的最后一根稻草?
应该说是建文一系准备对他三儿子下手,老二带着哥哥弟弟跑回北京才迫使朱棣起步靖难。老朱家那些兄弟们都还比较重感情的,就藩后也有家常来往,朱标在时更是兄友弟恭。历朝历代无出其右,说是典范丝毫不假。
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自焚而死为何会成为逼反朱棣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李景隆抓捕朱橚时,朱棣就已经开始不安,朱榑、朱桂、朱楩被朱允炆收拾的时候,朱棣就已经开始和谋士道衍和尚商议将来是否应该反抗了,而当朱柏自焚之后,朱棣就明白了,自己要么束手待毙,像朱橚、朱榑、朱桂、朱楩四人一样被废为庶人,要么就像朱柏那样一死了之,要么就是拼死一搏。
所以换作任何人是朱棣能怎么选,只能选择拼死一搏,虽然朱棣也知道他起兵反抗是以一隅敌全国,最后获胜的概率并不高,但是如果反抗拼死一搏或许能换来美好的未来,如果不反抗束手待毙的话那这辈子可就完了。
可以说朱柏自焚让朱棣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抉择,因此朱柏的死也算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导火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