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布尔善只是跟从鳌拜,康熙囚禁鳌拜,为何却一定要杀班布尔善?
鳌拜是康熙初期的权臣,他严重威胁到了康熙皇权,后来鳌拜及其党羽都被康熙铲除掉,但是结果却让人很惊异,鳌拜集团中作为首脑的鳌拜及他的儿子们基本都没太严重的惩罚,鳌拜本人也不过是被圈禁起来,他的儿子们大多还都在朝廷继续出任官职,可作为鳌拜的党羽,依附于鳌拜的大学士班布尔善却被康熙处死了,并且家人皆受牵连,这又是为何呢?
班布尔善的血统身份要比鳌拜高贵得多,也因此更加敏感主要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班布尔善姓爱新觉罗氏,而鳌拜姓瓜尔佳氏。班布尔善系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是努尔哈赤第六子塔拜第四子,他是正宗的皇室嫡系后人,以血缘关系论,班布尔善是清世祖顺治的堂兄,也算是康熙的堂伯父,以他这种身份依附于鳌拜,肯定对皇位的威胁远比鳌拜大得多。
班布尔善的老爹塔拜算是努尔哈赤诸子之中比较平庸的一个儿子,没有太强的军事能力,没为清朝立过战功,不过好在塔拜老老实实不挑事不闹事,因此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比较安稳,也混了一个辅国将军的爵位,他在皇太极时期去世。
塔拜去世之后,班布尔善袭爵成为奉国将军,相比老爹塔拜老实安稳过一生的想法来说,班布尔善还是非常想表现自己,立下一些功绩,因此在清朝入关时,班布尔善跟随小叔叔多尔衮和多铎率军参与追歼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捞了一些军功,凭这些军功班布尔善才被封为辅国公爵位,老爹塔拜连带着也沾光被追谥为辅国公。
终顺治一朝班布尔善只是空有辅国公爵位,没有其他官职,可见他并不受顺治的重用,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不出意外的话,班布尔善最终结局也会和老爹塔拜一样老老实实守着一个低级爵位走完一生。
但是班布尔善却和老爹塔拜不同,他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他不甘心就这么庸碌结局,他也想尝试一下手握大权的滋味,因此他一直不甘地等待着机会。
直到顺治去世,班布尔善迎来了人生转机,顺治去世时康熙年仅8岁,正是主少国疑的局面,虽然顺治给康熙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但是顺治老妈孝庄太后心眼比较多,辅政大臣毕竟是外姓大臣,因此孝庄特意提拔了赋闲的皇室宗亲班布尔善出任领侍卫内大臣。
班布尔善出任的领侍卫内大臣职位是清初时期非常重要的官职,这个职位负责了整个皇宫的安保工作,而且在清初时期领侍卫内大臣是有资格参与议政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非常高,孝庄让班布尔善出任领侍卫内大臣也是想利用他的皇室宗亲身份制衡索尼和鳌拜等四位外姓辅政大臣,希望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
不过孝庄的如意算盘却打空了,她万没想到身为皇室嫡系的班布尔善最终却会投靠了鳌拜。
康熙继位之初,他年纪幼小,全凭四辅政大臣帮助处理朝政,四辅政大臣中索尼年纪老迈,精力不足;苏克萨哈原来依附于摄政王多尔衮,后来在多尔衮死后靠检举揭发多尔衮而获得顺治信任,因此朝臣们都鄙夷苏克萨哈的人品,苏克萨哈在朝廷上下威望不足;遏必隆是努尔哈赤外孙,为人庸懦,没有主见;鳌拜是清朝开国功臣,既有主见又有威望,且为人强势,因此在其余辅政大臣不行孝庄又是一介老迈的女流之辈情况下,鳌拜逐渐独揽大权,在康熙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基本被鳌拜所把控,而掌控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就等于操控住了国家大权。
在鳌拜如此强势崛起后,班布尔善很快认识到了鳌拜才是说了算的人,孝庄当时已经年纪老迈且还是女流之辈,康熙当时只是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他俩不足以给班布尔善撑腰,因此班布尔善认为自己只能依附于鳌拜,如果他敢对抗鳌拜的话,很可能已经到手的领侍卫内大臣的职位都会被鳌拜夺下去。
因此在班布尔善成为领侍卫内大臣之后,他非但没有按照孝庄的期望成为制衡辅政大臣的助力,反而成为了鳌拜的党羽,对鳌拜唯命是从。
班布尔善依附鳌拜之后,在领侍卫内大臣的职位上,鳌拜又让他出任了大学士,在当时班布尔善可以说通过鳌拜获得了仅次于鳌拜权力的身份地位,他也是鳌拜党羽中地位最高的人,班布尔善当时的局势大有鳌拜如果去世后,很可能由他接管鳌拜集团取代鳌拜成为又一个权臣,不过班布尔善可不同于鳌拜,他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他有着皇室嫡系血统,他要成为权臣的话,那他离篡位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顺治幼年由于是被叔叔多尔衮所拥立,后来一直处于多尔衮的操控之下,因此顺治在多尔衮死后对其进行政治清算,从此对皇室宗亲提防很严,顺治对皇室宗亲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打压。
清朝也是自顺治之后历代帝王对宗室皇亲猜忌和提防都比较严格,毕竟皇室宗亲有着皇家血脉,篡起位来远比外姓大臣要方便得多。
所以班布尔善的血统就注定了他与鳌拜狼狈为奸不会有好下场,他与鳌拜联合就表明他有野心有权力欲,而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宗室成员有野心有权力欲,因此康熙怎么可能绕过他。
鳌拜为清朝建国立下赫赫战功,而班布尔善则没多少功绩除了班布尔善的血统和身份敏感使得他结局比鳌拜要惨得多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以对清朝开国立下的功绩来说,他也远不如鳌拜。
鳌拜是清朝开国五大功臣之一的费英东亲侄子,他自幼就跟随叔叔费英东为清朝开国征战沙场,鳌拜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喜欢冲锋陷阵,因此深得皇太极的喜爱和器重。
在清朝入关前几场恶战就都有鳌拜的功绩,尤其是清朝与明朝的松锦之战中,鳌拜不顾个人安危在战场上救了皇太极一命,鳌拜可以说对皇太极有救命之恩,就这一点恩情就足以清朝后世皇帝铭记于心。
鳌拜更是对顺治有拥立之功,皇太极是突然猝死,生前根本没有册立继承人,因此在皇太极死后,他的弟弟多尔衮和长子豪格争位,在僵持不下阶段,是鳌拜和索尼等人坚持必须由皇太极的后人继位,否则就要和多尔衮拼命,是鳌拜和索尼等人迫使多尔衮放弃自己继位的想法,改由皇太极的幼子福临也就是顺治继位。
在多尔衮拥立顺治之后,鳌拜和索尼等人也是表示赞同,愿意效忠顺治。可以说正是鳌拜和索尼等人对顺治的拥立,才使得顺治最终继承了皇位,因此鳌拜对于顺治还有拥立之功。
从根上来算,鳌拜拥立顺治继位,那也是间接对康熙日后继位是有助力的,而且顺治去世时,也是鳌拜和索尼等四大辅臣坚决执行顺治遗诏拥立了康熙,这样来看他对康熙也是有拥立之功。
鳌拜对皇位并不是有企图,毕竟他是外姓大臣,他就算篡位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古人行事向来讲究名正言顺,鳌拜对皇位没有企图,他只是一心想揽权专权,他作为辅政大臣的权力已经阻碍了皇权的专制,所以康熙必须要除掉他。
其实四辅政大臣中不管是鳌拜,就算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中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们的权力过大,阻碍了皇权专制,那将来康熙除掉的就得是这个人,只是这个人刚好是鳌拜而已。
相较之下班布尔善则大不相同,他和他的老爹塔拜对清朝开国应该是没有太多的功绩,否则的话父子二人爵位不至于只是辅国将军和辅国公。没有功绩,还有想专权揽权,再加上他敏感的皇室血统身份,康熙再不把他弄死,那也太软弱了,怎么能成为康熙大帝。
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被康熙带领一群少年侍卫所擒住,随即康熙命王公贵族审定鳌拜罪名,王公贵族给鳌拜定出了三十条大罪,建议康熙将其褫夺爵位,处斩弃市。
鳌拜在得知自己要被处斩后,要求面见康熙,于是康熙召见了鳌拜。而鳌拜见到康熙后二话不说就将自己的上衣脱掉,露出满身伤痕,这些伤痕都是鳌拜为了清朝开国在战场上所负的伤,还有一个洞形伤痕是为了救皇太极时被明军的长枪所刺中,鳌拜随即穿起衣服,一边穿衣服一边口中念叨“爱新觉罗负我”。
康熙随即默然不语,之后康熙亲自下旨对外公布鳌拜三十条大罪,但特念其开国功勋,免除其死刑,改为终身圈禁。
鳌拜的被圈禁后他的家人几乎都没怎么受到牵连,只有弟弟穆里玛因为犯法太多,所以才被赐死,鳌拜的儿子依旧承袭他的公爵,后来康熙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鳌拜去世四十多年后,又下诏恢复了鳌拜生前名誉和地位。
到了雍正时期,雍正亲自祭奠鳌拜,并下旨赐鳌拜谥号为“超武”,其爵位为一等超武公,子孙后代享受世袭罔替待遇,鳌拜的孙子达福在雍正时期率军出征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达福在和通泊之战中力战阵亡。可以说鳌拜在后来完全得到平反,其子孙也依旧享受世袭罔替的爵位待遇,一直到清朝灭亡。
相比于鳌拜,康熙对班布尔善就狠多了,班布尔善其实依附鳌拜时间并没多久,他是在康熙六年(1667年)首辅索尼去世之后,才依附于鳌拜,到鳌拜垮台他也不过仅仅依附鳌拜不到两年而已,可他却是鳌拜所有党羽中下场最惨的一位。
鳌拜被定罪之后,康熙命王公贵族定班布尔善罪名,班布尔善被制定出二十一条大罪,这些罪名的严重性都不次于鳌拜,根据王公贵族议定结果也建议康熙将班布尔善处斩弃市。
康熙特意下旨念其乃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留全尸赐白绫自尽,并宣布削除班布尔善宗籍,革除其子孙后代黄带子身份。相比之下鳌拜的后人还能世袭爵位,而班布尔善的后人连宗籍身份都没有了,更何谈爵位了。
班布尔善的后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沦为平民身份,甚至他们害怕受到牵连,改姓为班,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直到乾隆中后期,乾隆大规模为宗室成员平反,虽然没有为班布尔善平反,但是却恢复了他的子孙后代宗籍身份,只是他的子孙后人由原来皇室嫡系的黄带子身份降级为皇室旁系的红带子身份,而他的后人都只是闲散宗室,没有爵位待遇,比之鳌拜的后人待遇差远了。
这一切的结果其实都是班布尔善咎由自取,他如果不依附鳌拜,还能让子孙后代有着皇室嫡系的宗籍身份,他为了权力依附鳌拜,结果他没有鳌拜对大清开国立下的赫赫战功,反而还有着极为敏感的皇室血统身份,所以最终他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害死了自己,还害得子孙后代失去了皇室嫡系的身份。
写在最后班布尔善被杀完全是因为他皇室血统的敏感身份,加之他对清朝的贡献远没有鳌拜那么大,皇室宗亲在任何朝代与权臣勾结的话,那最终下场只有两条,要么能篡位成功,要么就是死路一条,所以班布尔善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他自己选择了要冒险那就怪不得别人了。
其实班布尔善已经获得了孝庄的青睐,出任领侍卫内大臣,他只要敢于制衡鳌拜,未来以他皇伯父之尊的身份肯定能得到康熙的报答,可惜他是一念之差,他认为孝庄女流之辈且已年老,康熙年幼,鳌拜能成为最后的赢家,结果一副好牌被他打得稀里糊涂,也让他最终输掉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子孙后代的福荫。
班布尔善只是跟从鳌拜,康熙囚禁鳌拜,为何却一定要杀班布尔善?
在康熙和众大臣的眼里,班布尔善的罪过可比鳌拜大多了。
首先,班布尔善无功,鳌拜有功。
班布尔善是努尔哈赤第六子辅国公塔拜的第四个儿子,论辈分,他是顺治的堂哥,康熙的堂伯。虽然他对大清也有贡献,但功劳不大,否则他以近支皇族的身份,但凡是立有大功,也不可能仅仅只是辅国公爵位。
并且,班布尔善最恶心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无功,还有负皇恩。孝庄看他是皇族,就让他当领侍卫内大臣,负责掌管康熙的警卫工作。结果他接管警卫工作后,立马就跟外臣勾结,先是投靠苏克萨哈,后来又背叛苏克萨哈投靠鳌拜,实乃两面三刀之人,做事太没有底线,辜负了孝庄和康熙对他的信任。
相比于班布尔善,鳌拜的功劳就大了,完全可以功过相抵。皇太极时期,鳌拜在战场上就救过皇太极的命。而皇太极死后,鳌拜对顺治、康熙两父子的功劳更大。
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暴毙,由于他没有留下传位诏书,于是满洲亲贵在由谁这个问题上就产生了矛盾。当时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的是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多尔衮的实力比豪格略强。
面对两白旗恃强凌弱的问题,当时身为镶黄旗护军统领的鳌拜没有墙头草两边倒,他坚决站在了豪格一边。因为他知道如果让多尔衮当了皇帝,两黄旗和先帝皇太极一脉子孙的利益必然受损。
当然,豪格当了皇帝,两黄旗的利益也一样会受损,但相比让多尔衮当皇帝来说,豪格当皇帝,两黄旗的损失要略小一些。
为了不让多尔衮继位,鳌拜就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如索尼、谭泰等人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誓要与多尔衮争个高低。
到了正式议事那天,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再次盟誓于大清门外,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继位,不让多尔衮得逞。而且鳌拜还密令两黄旗的精锐护军全副武装,作好了跟多尔衮火并的准备。
会议开始后,多尔衮见鳌拜等人不吃素,便不得不做出让步,表示自己可以不当大清朝的皇帝,也可以拥立皇太极之子称帝,只要不让豪格当皇帝就行。于是乎,皇太极第九子,当时只有六岁的福临登基继位。
顺治继位,不符合豪格利益,但符合两黄旗的利益。所以他继位后,鳌拜等人就转而开始支持福临。因此可以这么说,鳌拜之于顺治,有拥立之功。如果当时没有鳌拜的拼死力争,皇位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当时才六岁的顺治来坐的。
并且,鳌拜的功劳还不仅于此。顺治登基继位后,多尔衮仗着摄政身份,党同伐异,擅权自重。他首先打击他的争位对手豪格,接着又打击两黄旗,最后连顺治也不放在眼里了,各种欺凌,把顺治气的够呛。鳌拜当时也被多尔衮整得很惨,多次受到迫害,有两次差点被多尔衮弄死,但鳌拜至始至终没向多尔衮屈服,一心护卫顺治。算是当时敢于跟多尔衮硬钢的代表人物了。
多尔衮病死后,顺治亲政,鳌拜和索尼等人因为忠心护主,自然得到了顺治的重用。有一次鳌拜因战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还亲自去府上慰问。这足可见顺治与鳌拜的关系不一般。
所以说,鳌拜在政治上支持顺治,这是他不可忽视的功劳。若是没有鳌拜的卖命,顺治很难登基,很难坐稳皇位,而康熙也不可能接过老爸的帝位。鳌拜的这一份功劳,顺治心里一直记着,他病死前委任鳌拜为四大辅臣之一,就是对鳌拜功劳的最大肯定。
第二,鳌拜和班布尔善的罪过性质不同。
鳌拜专权,杀害苏克萨哈,这是事实,没法跟他洗白。但是鳌拜的所作所为,只能说是专权跋扈而已,还上升不到谋逆的地步。因为苏克萨哈为了迎合康熙,与鳌拜较劲,赢得一个贤臣的名号,这只是鳌拜倒台后,政治宣传的结果。其实在当时,鳌拜和苏克萨哈之争,在当时人看来仅仅只是八旗内部的利益之争。鳌拜是镶黄旗的代言人,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代言人,两人只是争夺利益才掐架,没有上升到要篡康熙皇位的地步。
并且鳌拜杀苏克萨哈,也并无不妥。因为苏克萨哈其实就是个墙头草,他早年见多尔衮势大就投靠多尔衮,多尔衮死后,见靠山倒了,又改换门庭,站在了顺治一边。因此备受多尔衮欺压,差点被多尔衮整死的鳌拜很瞧不起苏克萨哈的为人,觉得他就是个政治投机分子,小人一个。如果他活着,康熙前期指不定会更乱。
所以康熙除鳌拜,属于正常的政治斗争。中国历史上这种先帝指定的托孤大臣被继任皇帝批斗的例子多不胜数,远的如霍光,近的如张居正。人家专权确实有罪,但人家帮小皇帝把政权稳住了,也是有功的。
因此,站在康熙这个胜利者的角度说,他没必要赶尽杀绝。鳌拜是有罪,但不能因为鳌拜有过就否定他的功,否则会让人寒心。后来鳌拜的弟弟,儿子未受牵连,该当官还是当官,该授爵还是授爵,并未因为鳌拜的事情受牵连。
相比于鳌拜,班布尔善的性质就严重了。前面说了,他是康熙堂伯,爱新觉罗氏,是正儿八经的宗室成员。
像他这种身份要搁在明朝,是要永久禁锢在封地的。虽然生下来就衣食无忧,但是相应的代价就是一辈子会遭到猜忌。也就是清初因为宗室制度不够完善,所以才会给他上蹿下跳,勾结鳌拜专权的机会。
也就是说,鳌拜只是外臣,他顶多就是专权乱政,他不可能篡位,否则就是找死。其它势力一定会宰了他。而班布尔善是皇族,康熙能坐皇位,他当然也能坐。
当年顺治病重时,就曾想把皇位传给安亲王岳乐(也是努尔哈赤孙子),这件事的影响是巨大的,导致康熙对宗室非常不信任。班布尔善是撞到枪口上了。他在康熙眼里,威胁比鳌拜大多了。
这里顺带一说。其实历朝历代,皇帝对宗室专权和大臣专权,处理态度都是一样的。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处理咸丰托孤的八大臣,也是把宗室都宰了。
比如郑亲王七世孙爱新觉罗肃顺被处死,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和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被赐自尽。怡亲王和郑亲王都是铁帽子王,慈禧觉得他们威胁大,照样宰了。而其他五个非宗室身份的托孤大臣:景寿、穆荫、焦佑瀛、匡源和杜翰。慈禧一个都没杀,只是罢了他们的官而已。并且后来他们还又出来做官了。
这就是所谓的皇家,无亲情可言,有的只是利益而已。
总的来说,鳌拜确有专权之举,但他还达不到篡位的地步。康熙之所以要抓捕鳌拜,一方面是因为鳌拜思想保守,跟不上大时代趋势;二是结党营私,成为满洲保守派的利益代表,威胁到了康熙的至上皇权。
这种罪过可杀,亦可不杀,不是一定要把人弄死。康熙抓了鳌拜后,念及鳌拜曾经救过皇太极,拥立过顺治,对上两代皇帝都有的功绩的情分下,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
班布尔善则因为身为皇族,有谋逆之举,逼得康熙不得不借他人头震慑宗室,让宗室不再有非分之想。
班布尔善只是跟从鳌拜,康熙囚禁鳌拜,为何却一定要杀班布尔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俩人的性质可不一样,结果当然就不同了。鳌拜撑死了就是个跋扈弄权,这要论威胁皇权,这压根就谈不上。
您别听那电视剧里头胡咧咧,说啥鳌拜整了一件黄袍,搁家里头照镜子嘚瑟,结果被康熙抓了个正着啥的,压根就没有的事。
鳌拜就是欺负人家康熙和孝庄,老的老,小的小,过过权利的瘾,他这瘾比较大,一时半会戒不掉。
您别说是他了,关于权利这事,一般人都是这德性。
至于皇权这事,他自己都明白,摸不上去。那会宗室的力量还是比较大,毕竟这个时间段属于清朝开国初期,您看看鳌拜作为一个外人,往皇位上凑一凑,那些个王爷,八旗旗主就得先蹦出来了。
咱别的不说,多尔衮当年牛掰的存在吧,要武力有武力,要背景有背景,最后还不是没上去吗?这就是宗室的力量在起作用,后来摄政之后才找人家麻烦。
你鳌拜一个不姓爱新觉罗的,还能凑上去才见鬼了,而且他这势力比起多尔衮来拿就是小巫见大巫的感觉。
而这班布尔善可就不一样了,他老爹叫塔拜,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排行老四。康熙的爷爷皇太极才是老八呢?
这要算起来,康熙还得叫班布尔善一声伯父,所以班布尔善是正儿八经的皇室,同样姓爱新觉罗。
您自己个琢磨琢磨这个味,有了这姓氏,还能靠点边,这就有篡位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康熙的位置他也能做的。
也就是说班布尔善的威胁在康熙的眼里,可要比鳌拜大的多。班布尔善为了皇位,还真有可能把康熙捎带着孝庄一块全宰了,把皇位从皇太极这一系里头,转到他老爹塔拜这一系里头。
咱老说皇家没情亲,这就是跟脚。
威胁不同还是那句话鳌拜压根就是一个外臣。他在怎么折腾,孝庄和康熙的小命是安全的,这也是为什么孝庄对于康熙要拿下鳌拜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有最基础的保障。
您自己吧嗒吧嗒拿下鳌拜这股子味道,鳌拜居然是被几个布库少年郎给拿下的,听着就和小孩子过家家一样,透着那么一股子不可思议。
孝庄那么老谋深算,居然就能同意这么干。其实孝庄就是拿鳌拜做了康熙成年的磨刀石,毕竟没有多大生命危险。
鳌拜是磨刀石,那么班布尔善是啥呢?
这就是杀鸡儆猴那鸡而已,康熙借着班布尔善那脑瓜子,告诉宗室:“老实点,别一天天的,净瞎琢磨有的没的!抓住了尾巴照砍!”
所以班布尔善就算是没有触碰皇位的野心,在他投靠了这个当靠山,又投靠了那个当靠山,唯独没有把康熙和孝庄当回事的背景下,那脑瓜子就已经不再脖子上了。
毕竟在康熙和孝庄被鳌拜架起来搁火上烤的时候,宗室都去哪了?没瞅见,这不得不让康熙怀疑,这宗室里头有人有那么点小心思了。
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吗?有,相对来说鳌拜的功劳是大大的,他就是凭借自己的功劳坐上了现在的这个位置。
而班布尔善是有功劳,但相对于鳌拜来说,就小了很多,有很大一块的原因是靠宗室这个身份获得了现在的地位。
咱瞅瞅鳌拜,鳌拜那可是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存在,这军功那就不用说了。
这还有当年,皇太极连个传位事都没来及说明白就暴毙了,后来不就有了多尔衮和豪格为了皇位吵吵老半天的事发生吗?
当时要不是鳌拜带着人据理力争的话,这皇位就得打皇太极这一系里头,转到了多尔衮这一系里头,毕竟俩人是兄弟,满人有这传统的。
僵持下来的结果,多尔衮和豪格双方各退一步,这才有了顺治上位,不然也轮不到康熙这会坐上边说事。
这可是拥立之功,再加上他的军功,还是足以抵消除了莫逆大罪之外的任何罪行。
所以鳌拜可以免死,甚至他的后人依然可以出现在清朝的朝堂上。
反过来看看班布尔善,都做了些啥?孝庄瞅着他宗室的身份,以为可以在辅助大臣中间能起到制衡作用,让他领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保障康熙和孝庄的安全,结果他仗着这份职务,跑去和别人勾搭去了,压根就没有把这当回事,想的都是自己,这就过分了。
没有功劳,还有罪,而且还是大罪,您感觉康熙能饶的了他吗?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班布尔善只是跟从鳌拜,康熙囚禁鳌拜,为何却一定要杀班布尔善?
在《康熙王朝》里把班布尔善描写成一个及其腹黑的阴谋家。
他不但是鳌拜的智囊,而且在最后怂恿鳌拜谋反的时候,还留了一个无比恶毒的杀招。就是借鳌拜谋反之名,借鳌拜的手杀康熙,然后自己再以自己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率领亲军营平叛,诛杀鳌拜。
好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心思缜密,谋划细致,几乎不成功没天理。然而还是出纰漏了。那就是康熙先下手为强,在九门提督这个关键位置上,成功地俘获了“铁丐”吴六一的忠心。
而在凌晨密谋之时,班布尔善事实上并没有能够解决吴六一的事情。这是他最大的纰漏。这主要在于鳌拜在谋逆这件事情上,举棋不定导致的。鳌拜虽然感受到了来自于康熙这边的危险,但是在班布尔善等人怂恿谋逆这件事情上,他并没有思想准备。因为他受顺治恩惠甚重,他原本也是一心做一个忠臣的。
只是适逢“主幼国疑”的良机之下,自身欲望的膨胀,另外底下欲进者的怂恿,他难免迷失。所以在他内心挣扎的时候,自己就成了班布尔善这类阴谋家的傀儡。只是他自己并不自知。
这就是最终为什么康熙要杀班布尔善,而并没有杀鳌拜的原因所在。但是真实历史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班布尔善的确属于皇族,但是出身较低,其实并不是他自己出身低,而是他老爹出身低。一个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几辈子连个贝勒都没混到,只混到一个辅国公。
崇德4年(1639年),班布尔善老爹辅国公塔拜死的时候,他更悲催,不过承袭了一个三等奉国将军。虽然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到了顺治8年(1651)成功坐回他老爹辅国公的爵位。
但是仍然对于一个皇族庶支的奋斗青年(此刻已经中年)而言,道阻且长。关键是索尼死后,面对已经彻底失衡的朝局,他最终站错了队。
其实在那种形势之下站错队的人很多,但大多数都为遭到太过苛刻的清算。那么为何唯独是班布尔善呢?
炒米窃以为两点原因:第一,他的皇族身份,这让康熙嫉恨,自己人都不帮自己,反而去帮鳌拜,罪不可恕;
第二,也是最最重要的原因,班布尔善于康熙6年(1667年)以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没错,领侍卫内大臣这个关键身份。这本来理论上是保护康熙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真发生电视剧里那种谋逆暴乱,康熙其实是没有反制机会的,毕竟连内城的亲军营都掌握在鳌拜一党手里,是不可能留个“九门提督”的bug给你的。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班布尔善只是跟从鳌拜,康熙囚禁鳌拜,为何却一定要杀班布尔善?
因为鳌拜姓瓜尔佳氏,而班布尔善姓爱新觉罗氏,班布尔善是努尔哈赤的孙子,是努尔哈赤第六子塔拜的第四子,班布尔善有着正统的皇室血统,还是顺治的堂兄,所以说他对皇权的威胁远比鳌拜要大得多。
再有就是鳌拜是清初开国功臣,对清朝建立是有着非常巨大的功劳,而班布尔善对清朝建国没有太大功绩,身为宗室还与权臣相勾结,这放在任何时代任何皇帝都不能容得下这样的宗室存在。
鳌拜虽然是权臣,也是战功赫赫的功臣鳌拜是清初开国元勋费英东的侄子,自幼就跟随费英东为清军效力,鳌拜早些年深得皇太极喜爱和信任,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鳌拜作战极为英勇,他是经常亲自带头冲锋陷阵,属于清军中的敢死队人物。
而且鳌拜对皇太极有救命之恩,在松锦大战中,鳌拜不顾生死奋勇救了皇太极一命,这可是非常大的功劳。
鳌拜在入关前清廷的几次重要性战斗中都立下大功,攻克皮岛,松锦大战,可以说在入关前鳌拜就是已经是清廷战功赫赫的大功臣了。
入关之后鳌拜更是追歼李自成余部,随后又入川临阵斩杀了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可以说鳌拜在入关前后都为清朝立下大功,为清朝开国奠定基业立下赫赫战功。
皇太极去世后,其弟多尔衮意欲谋取皇位与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皇位,是鳌拜与两黄旗的重臣索尼、谭泰等人坚决拥立豪格,不许多尔衮继位。
鳌拜对多尔衮扬言,如果多尔衮继位,那么两黄旗的这些武将都要追随皇太极于九泉之下,其言下之意就是要和多尔衮拼个生死,这是赤裸裸的以武力威胁多尔衮。
多尔衮自然明白这其中含义,他也知道两黄旗的力量不容小觑,真要打起来多尔衮的两白旗还未必能战胜两黄旗,所以多尔衮退而求其次,向鳌拜、索尼等人妥协,多尔衮妥协的条件就是既然不能让他继位,那也不能让豪格继位,多尔衮提议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鳌拜和索尼等人也知道多尔衮肯定不会顺利让豪格继位,真要谈崩了,最终结局就是内斗收场,最终大清朝统一天下的时机肯定会错过,所以鳌拜和索尼商量之后也只能同意了多尔衮的提议,只要是皇太极的后人继位他们都不会过度反对,因此顺治才能登上帝位。
从这方面来说鳌拜对顺治是有拥立之功,没有鳌拜对多尔衮的强硬,皇位未必回落到顺治手中,同样没有顺治,康熙又从何继承皇位呢?
而且后来顺治临终前任命鳌拜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鳌拜坚决执行顺治遗命拥立了康熙皇帝,从这个角度来说鳌拜对康熙也有拥立之功。
顺治亲政之后对鳌拜是非常信任和倚重,所以鳌拜也能在顺治临终时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在顺治安排的四大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索尼是年老力衰,遏必隆是清朝开国功勋额亦都之子,他不过是凭借父亲的功勋上位,实际上庸庸碌碌而已,真正互相争夺权力的只有苏克萨哈和鳌拜。
苏克萨哈是标准的墙头草,他出身是正白旗,最初是多尔衮的心腹之人,在多尔衮去世后,苏克萨哈果断投靠到了顺治身边,第一时间站出来指控多尔衮野心勃勃,所以说他也并不是真像历史上所渲染的忠臣那样。
苏克萨哈能被历史渲染成忠臣,主要在于他在与鳌拜争权中失败,他在失败后想和鳌拜鱼死网破,主动提出辞职,希望辅臣还政于康熙。
恼怒的鳌拜最终罗织罪名杀害了即是政敌又是儿女亲家的苏克萨哈,所以当康熙除掉鳌拜之后需要对立面来打击鳌拜,那么定鳌拜为奸臣、权臣,那么被他杀害的苏克萨哈自然就是忠臣了。
假设苏克萨哈和鳌拜最后争权胜利了,那么康熙除掉的就会是苏克萨哈了,而鳌拜则会成为忠臣形象,这不关乎他们俩谁好谁坏,主要在于康熙亲政之后,辅政大臣的权力威胁到了皇权,因此康熙必须将这些威胁拔除。
鳌拜被康熙所布置的少年布库所擒拿之后,康熙命朝臣议定鳌拜罪名,这些朝臣自然知道康熙是想对鳌拜动手,所以给鳌拜议定的罪名是处斩,当鳌拜知道自己要被处斩时,他一面高喊“爱新觉罗负我”,一面坚决要求面见康熙,最终得到康熙召见,鳌拜见康熙后并没有说话,只是默默脱下了上衣,向康熙展示了自己为了救其祖父皇太极和为清朝开国南征北战留下的伤痕,康熙默然不语,最终决定只将鳌拜终身圈禁,后来鳌拜在圈禁中而死。
后来康熙在晚年就已经替鳌拜正名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自己都觉得当初对鳌拜做得太过分了,所以在鳌拜被囚禁去世44年之后,康熙下诏为鳌拜平反,恢复了鳌拜生前一切名誉。
康熙去世后雍正继位,他更是亲自祭奠鳌拜,并追谥鳌拜为“超武”,恢复鳌拜生前一等公爵位,还允许世袭罔替,雍正特意让鳌拜的直系子孙继承了一等超武公的爵位。
这些都说明鳌拜即是权臣也是功臣,但鳌拜是没有野心,他只是想专权,他并没有想图谋皇位,只是鳌拜专权威胁到了康熙的皇权,所以他必须被拔除。
班布尔善没有大功,以宗室的身份勾结鳌拜,触犯了皇帝的忌讳与战功赫赫的鳌拜不同,班布尔善并没有为清朝开国立下多大功劳,班布尔善的父亲塔拜也是努尔哈赤众多儿子中比较庸庸碌碌的一个儿子,没有太多的军事能力,也没立下太多功劳,所以塔拜去世时爵位也不过是奉恩辅国公爵位。
塔拜去世后,班布尔善承袭了奉国将军爵位,后来班布尔善在入关后追击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立下过一些军功,凭借这个功劳才又晋升为辅国公爵位。
塔拜和班布尔善父子作为皇室近亲,很容易就能通过军功晋封亲王或者郡王、贝勒这些爵位,却只是得了一个辅国公爵位,可见父子二人对清朝开国没有立下过太大的功绩。
班布尔善在顺治时期一直没得到重用,只是一个闲散宗室,但是作为皇室近亲的班布尔善不甘于像父亲塔拜那样庸庸碌碌平凡的过完一生,他也想掌控大权,尝试一把权力的滋味。
于是在康熙年间班布尔善就走了鳌拜这条路,康熙继位初期,鳌拜权势极盛,班布尔善为了尝试一把权力的滋味,开始依附于鳌拜之下,在鳌拜的提携下班布尔善顺利的出任了领侍卫内大臣和秘书院大学士之职务。
班布尔善可是一下从闲散宗室翻身成了内阁大臣还身兼皇宫卫戍权力的高官了,所以班布尔善更是想通过鳌拜获得更大好处了,因此康熙对这种皇室宗亲自然是非常厌恶。
清朝自顺治亲政之后,他吸取了多尔衮专权摄政的教训,所以开始大力打压宗室亲王的权力,杜绝了这些宗室亲王的野心。从顺治亲政之后的清朝历代帝王,都是只信任重用极个别的比较忠诚且有能力的宗室亲王,比如顺治时期的安亲王岳乐、康熙时期的康亲王杰书、雍正时期的怡亲王胤祥等等。
像班布尔善这样既没有太大的能力,还没有军功,他如果不依附于鳌拜,是很难出头,最好就是一辈子没野心,安心地做富贵闲散宗室,但班布尔善很明显并不是没有野心,他也想在政治上出头,想尝试一下像多尔衮那样大权独揽的滋味,所以像他这样的皇室宗亲,哪个皇帝能绕过他?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曾经演过班布尔善更加老谋深算,他假意依附鳌拜,其实是想利用鳌拜达成自己谋权篡位的野心。
其实历史上的班布尔善虽然未必有像电视剧中那样想谋取皇位的野心,但他的野心也不会太小,因为他已经通过鳌拜成为了领侍卫内大臣兼大学士了,如果不是不久之后鳌拜就被康熙擒拿了,班布尔善很可能会进一步通过鳌拜获得更大权力,所以说班布尔善的野心肯定不会太小。
康熙不怕宗室荒唐糊涂,就怕宗室有野心,这是最让历史上所有皇帝都忌讳的地方,因为像鳌拜这样的权臣再怎么专权他始终不是皇室,不姓爱新觉罗,而班布尔善不一样,他是康熙的堂伯父,是努尔哈赤的孙子,正宗的爱新觉罗子孙,所以他一旦有了野心,那对康熙的皇位威胁要比鳌拜大得多。
所以康熙可以原谅宽恕鳌拜专权,但是他绝对不能容忍像班布尔善这样的皇室宗亲有政治野心,尤其还是勾结鳌拜这样的权臣,因此康熙必须将班布尔善整死,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震慑这些有野心的皇室宗亲,告诉他们这辈子安安稳稳做一个富贵闲散王爷才是出路。
因此说班布尔善只是在康熙六年(1667年)首辅索尼去世之后才开始党附鳌拜,他依附于鳌拜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是鳌拜党羽中下场最惨的。
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被擒拿定罪圈禁之后,康熙立刻就下旨宣布班布尔善21条大罪,这21条大罪都是很严重的罪名,罪罪当诛,所以康熙念其是皇伯父之尊,留其全尸绞刑而死,同时康熙还革除了班布尔善子孙黄带子,废除了他们的宗室身份资格。
班布尔善可以说是鳌拜众多党羽中下场最惨的一人,他的下场比为首的鳌拜都惨得多,鳌拜被除掉之后,康熙并没有牵连鳌拜家人,鳌拜的弟弟、侄子和儿子仕途几乎没有影响,依旧是高官厚禄的待遇享受着,晚年的康熙为鳌拜平反之后,鳌拜的后人世袭爵位一直到清朝灭亡,而班布尔善的家族成员最终从皇室宗亲全都沦为了平民,他的后人改爱新觉罗姓氏为班姓,彻底的被历史所淹没。
写在最后班布尔善相比于鳌拜更加让康熙厌恶和愤恨,就因为班布尔善姓爱新觉罗,他是正宗的皇室成员,他勾结权臣鳌拜,不管是为了什么,这都足以让康熙对他警惕和猜忌,所以鳌拜都没有班布尔善下场这么惨,康熙必须要杀掉班布尔善,用他杀鸡儆猴,震慑这些有野心的皇室宗亲。
班布尔善可以说是自寻死路,他看不清形势,在索尼去世后,康熙已经亲政,鳌拜迟迟不肯还政于康熙,辅臣之权势必影响到皇权,康熙肯定会对鳌拜采取措施,而班布尔善还为了贪恋权力依附鳌拜,以他敏感的身份,鳌拜失势后他的下场肯定会很惨。
所以班布尔善依附鳌拜是非常不明智之举,他的政治智商太低了,看当时皇室宗亲对鳌拜的态度敬而远之就能知道都怕惹祸上身,而他却还主动结交依附鳌拜,不往死了整他都对不起他这政治智商。
班布尔善就是典型的开局一副好牌,被他的贪婪和野心玩的稀碎,明明是皇室贵戚,可以富贵几代人,却最终沦落的家破人亡。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班布尔善只是跟从鳌拜,康熙囚禁鳌拜,为何却一定要杀班布尔善?
班布尔善的父亲叫塔拜,是努尔哈赤的庶子,算起来康熙该叫他一声叔叔,但是塔拜在爱新觉罗家族算是存在感很低,可有可无的角色。
班布尔善:
所以到了班布尔善手里,别说王爷了,连贝勒都没捞到,只世袭了一个三等奉国将军。本来奉国将军在宗室爵位里面就只排第十一位,他这个还是三等的,班布尔善心里有多别扭就不用说了。
班布尔善虽然不起眼,但他是个野心很大的人。由于康熙在康熙五年将他的爵位革掉了,他就投靠了当时权势熏天的鳌拜,索尼死后,他在鳌拜的提拨之下,升为领侍卫内大臣兼秘书院大学士。
鳌拜剧照:
班布尔善刚开始的时候,算是苏克萨哈的人,可是在苏克萨哈被陷害的时候,他主动站出来弹劾苏克萨哈,支持了鳌拜。他用苏克萨哈的身家性命,做为投靠鳌拜的拜门贴。
索尼和苏克萨哈死后,鳌拜说一不二,可是班布尔善却看到了暗藏的危机。他对鳌拜说,做臣子的有三大险境:
一是功高盖主,此时,主子无可赏臣,只能赐死;
二是臣者势大,威震朝廷,主子不容一国二君,一山二虎,主子必然杀臣;
三是臣强主弱,君臣间互相猜忌,彼此不能相安,主子怕臣下结党篡位,所以必然罗织罪名,将臣党斩尽杀绝。
目前鳌拜已经三险皆备,恐怕会死无葬身之地。 鳌拜是个一勇之夫,最大的心愿仅仅是在朝中说了算而已,当皇帝是没想过的。虽然康熙和孝庄都对他不满,但他从未生过谋反之心。 随着康熙慢慢长大,他与鳌拜的权力之争也日趋白热化。
鳌拜不愿意交权,同时对康熙起用汉人越来越不满,而康熙则一心想除掉鳌党,达到自己真正亲政的目的。 班布尔善不断挑唆,希望鳌拜和康熙爆发激烈冲突,冲突中鳌拜把康熙杀死,然后自己再出面杀死鳌拜。这样就算自己不能做皇帝,也会使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挑唆:
他不但这样想,也这样做了。 没想到康熙动手这么快。智除鳌拜后,康熙开始清算“鳌党”,班布尔善肯定是逃不掉的。
康熙八年,班布尔善被处死,子孙皆被废黜宗室资格。 为什么鳌拜留住了性命,而班布尔善一定要死呢?
对于鳌拜,没有定他谋逆,只定了“擅权”这个罪名。而班布尔善不一样,他想让鳌拜弑君,这就是谋逆大罪了。所以班布尔善必须死。
挑唆:
鳌拜在大清夺取天下的战争中,劳苦功高。他是三朝元老,顾命大臣,念及他的大功,所以将他拘禁不杀;而班布尔善一是没有什么功劳,二是康熙必须为此事找一个顶罪的,所以鳌拜死党,背后煽风点火的班布尔善是合适的人选。
班布尔善是宗室,是皇帝的堂叔。这是尊贵的身份,也是敏感的身份。我们从历史上也没少看到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所以历代皇帝,对自己的宗室都是提防的。宗室可以享受优越的生活,但你只要和造反两个字挂上钩,处理起来,比外姓大臣要更严厉。
康熙:
康熙是一定不会忘记历史上的“八王之乱”的。 鳌拜作为三朝元老,顾命大臣,镶黄旗主,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势力也是盘根错节,想一朝全部铲除是不可能的。当时依附他的人太多了。
所以康熙留他一条命,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来安抚那些王公大臣。 将鳌拜关到死这种选择,既达到了康熙的目的,也给自己留下了好名声,所以他饶了鳌拜。
但是等待班布尔善的,只有那三尺白绫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