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王辅臣在《康熙王朝》中是个“二五仔”般的存在,他的死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他背叛了康熙,背叛是不可原谅的。康熙对他很好,给他抬高出身,而且把顺治留给自己的一对豹尾枪赠给他一枝,自己留着一枝,他跟着吴三桂反叛的时候,他的儿子在京城,康熙没有为难他的儿子,并且把他儿子送到平凉城,就指望他能不跟朝廷作对,康熙给了他这么多恩惠,他犹不知足,还跟着吴三桂一起对抗朝廷。如果没有王辅臣拖着,康熙对付吴三桂不至于打那么艰难,打的时间那么久。
虽说康熙给他的这些恩惠是一种手段,但对他够好的了,而且他不是主动归顺,而是被迫归顺,周培公和图海二人打到平凉城下,周培公不忍心血洗平凉城用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了王辅臣,之后康熙准备让他进京,当面问他为什么要背叛他,准备给他治罪,可能也没有要杀他的意思,图海提前告诉了他,王辅臣由于害怕,服毒自杀了。图海和周培公也多少受到了他的牵连,周培公被贬盛京,图海受到了康熙的贬斥,都跟他有些关系。
反观吴三桂就对他没有那么好了,吴三桂人品本来就不咋地,先是背叛了明朝,投靠了李自成,后来为了陈圆圆,又背叛了李自成,引清军入关,并且他还杀了已经逃汪缅甸的永历帝,这个人本身就是脑有反骨,接着又打着复兴明朝的幌子又背叛的清室。王辅臣跟了吴三桂可算倒了大霉了,要军饷没军饷,要援兵没援兵,吴三桂自己都顾不了自己,哪还有时间管他,于是王辅臣的处境就尴尬的很了,但他只能硬着头皮硬撑着,看看康熙和吴三桂哪家占优势他好再做抉择。
比起吴三桂,显然康熙更高明,更得人心,吴三桂本来就是个下作黄子,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都知道他是个什么货色,基本没有什么人支持他,最终这场拉锯战,以康熙的胜利告终。
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王辅臣是个怎样的人,以及他跟康熙的瓜葛,他又是怎样死的。
王辅臣出身卑微,康熙对他非常优待王辅臣绰号“马鹞子”,王辅臣祖上是库兵出身,库兵出身的人是富而贱,虽然有钱,却被人瞧不起。因为银库重地,怕库兵盗窃,出入时都要剥得一丝不挂。但是每月月例,又无法养家糊口,只好从小就用石头、蒜杵将肛门渐渐撑大,出库时将银块夹带在肛门中。是人人皆知的秘密,王辅臣一向视为奇耻大辱,讳莫如深。
康熙在搞定鳌拜之后,就准备着手撤藩,因为朝廷岁入三千七百万两银子,吴三桂独自拿去九百万,耿精忠、尚可喜每人是五百五十万,三藩率几十万军队坐吃朝廷粮饷,三藩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客大欺店,康熙岂能容他们胡为!尚可喜是没办法,他的兵权早被大少爷尚之信剥夺得干干净净;耿精忠抱定主意,看吴三桂的眼色行事。
我想是个人肯定都不愿意员工比自己拿的多,并且眼看要吞掉自己的公司,何况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康熙呢,于是康熙召三藩进京,想来个杯酒释兵权,无奈吴三桂贼的很,让在京城做人质的儿子吴应熊代为参加,三藩实到一藩半,康熙只得另想策略。
康熙先是赐婚去世的定南王孔有德之女孔四贞,把她嫁给了广西的孙延龄,孙延龄原是孔有德的部下,现任广西将军,赐给孔四贞的一应物品很是丰厚。
接着康熙召见了陕西提督王辅臣,王辅臣早年随着洪承畴南征,江、浙平定之后便改归平西王吴三桂节制,后调往平凉。在得知王辅臣是库兵出身后,给王辅臣举家脱籍抬旗,改隶汉军正红旗。又拿起一对四尺多长的银制蟠龙豹尾枪,将一枝赠给王辅臣,另一枝留给自己,并说道:“这对枪是先帝留给朕护身的,朕每次出行都要把它们列在马前,你是先帝留下的臣子,赐别的东西都不足为贵。这里把枪分一枝给你,你带到平凉,见枪如见朕;朕留一枝在身边,见枪如见卿”。
康熙把孔四贞下嫁孙延龄,是有一定策略的,这样做东可遏制尚、耿二藩,西可掣肘云贵,同时对王辅臣感之以情、结之以恩、化之以德。这个策略本来是很好的,但也有隐患,王辅臣的情形却有所不同,他手下的王屏藩、张建勋、龚荣遇、马一贵这些悍将,有的是吴三桂旧友,有的是闯、献余党,回去难保不生变故。孙延龄的部下构成也很复杂,大都是做贼的出身。
吴三桂若能顺顺当当地撤了藩,什么事也不会有,吴三桂要是造反,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打算,难保不生变故。本指望能顺当撤了吴三桂的藩位,但吴三桂岂能轻易罢手。
王辅臣的反叛之路吴三桂终于还是反了,他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并颁布了讨清檄文,自封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檄文写的蛮像那么回事:本镇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逆倡乱,聚众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栽毅皇烈后之崩摧,痛矣东宫定藩之颠跌……
紧接着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广西孙延龄、陕西王辅臣各路人马纷纷反叛,一时乱成一锅粥。
王辅臣经过内心的一番针扎,还是选择了跟着吴三桂一起反叛康熙。吴三桂手下有个叫汪世荣的人,绰号小张良,此人阴险狡诈,诡计多端。来了到了平凉城,撺掇着王辅臣手下的一干人马蠢蠢欲动。
汪世荣首先说服了王辅臣手下的张建勋,此人原来是李自成的部下,后来不得已才降的,他和吴三桂关系密切,向来不服王辅臣,马一棍和王屏藩也都有小心思,只有龚遇荣对他忠心。张建勋手下兵力最多,汪士荣说服了张建勋许以高官厚禄,张建勋发动了兵变,杀了钦差大臣莫洛,王辅臣不得不跟着反了。
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在京城,康熙召见了王吉贞,王辅臣反志不坚,杀掉他的儿子只能激他决心与朝廷为敌到底,他见王吉贞,是想看看这块料,若是个有才有识的,当然要杀掉,如果是个没用的不妨卖个人情。
康熙看王吉贞吓得发抖,康熙说道:“你这个马鹞子的大少爷就这么点胆子?”康熙有些调侃地说道,“抬起头来听朕说!天下人千反万反,朕不信你父亲会真反,若真的反了,朕不杀他,天也要杀他!莫洛这人素来自大轻浮,你父亲手下不少人是闯贼、献贼的旧部,原难节制,激出了这场兵变,他被裹胁弹压不住也是有的!”
“这是朝廷的恩恕,万岁爷的明鉴!”王吉贞做梦也没想到康熙会这样讲,连连叩头答道。
“朕召你来的意思——”康焦一边思索一边说道,“你星夜回去,宣朕的命令:你父亲的罪在疏忽大意,杀莫洛是下面人背着他干的,朕知之甚详。叫他拿定主意,好生约束众人,为朕守好平凉,不要听旁人调唆。只要有功劳,将来连杀莫洛的事,朕也一概不究!”
王吉贞边磕头边说“是是是!”
“你心里必想,朕此时说得好听,到时候便会爽约,是不是?”
“是——臣不敢!”王吉贞不知该怎么回答了。
“是不是,敢不敢由你想,由你说!”康熙说道,“你父亲若真的反了,朕岂有不杀你之理?当年你父亲来京见朕,曾赐他一支蟠龙豹尾枪,你叫他取出来好好看看,好好想想,把事情挽回来,便是一大功劳,朕赏赐尚且不及,怎么肯杀他?”
王辅臣的结局康熙和吴三桂打的很焦灼,一直处于相持阶段,但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王辅臣。吴三桂之所以尚能周旋,并不是靠耿、尚二人,是因为西路有王辅巨牵制朝廷兵力!如果搞定王辅臣,对付吴三桂就容易多了。
正在这个时候,察哈尔王子趁着京城兵力空虚,带着一万骑兵直奔京城而来,朝廷乱了阵脚,周培公适时的站了出来,他建议康熙将在京诸王、贝勒、贝子以及旗主家奴全数征来,立时可得精兵三万,由图海和他统领,并立了军令状,半个月可以搞定察哈尔之乱。
于是,康熙封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周培公为抚远将军参议道,图海和周培公果然不负众望,率军扫平察哈尔,只用了十二天的工夫。接着康熙命图海和周培公转头去对付王辅臣,西线的局势变得明朗起来,反守为攻。
图海和周培公带着几万生力军,与兰州的张勇夹击王辅臣,王辅臣只能龟缩在平凉城内。图海和周培公首先打下了虎墩要塞,平凉已经成了一座空城。周培公经过和图海商议,炮轰了粮库,但他不忍再打了,因为城内有很多无辜的老百姓,周培公想要进城说服王辅臣投降。
于此同时汪世荣也来到了平凉城内,周培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居然说死了号称小张良的汪世荣,紧接着王辅臣投降了,周培公一介书生凭借一张利口说降王辅臣实在厉害。
后来,三藩彻底被平叛,康熙深恨王辅臣背恩负义,密旨令将王辅臣召进京师,准备凌迟处死。图海见王辅臣兀自欢天喜地预备入京“领赏”,他实在看着可怜,便暗暗地透了消息。因为他和周培公说服王辅臣投降的时候答应保王辅臣的平安。王辅臣却也不忍让图海受到牵累,醉酒之后,服毒而亡。图海因为此事受到了康熙的处罚。
写在最后王辅臣若不反,康熙打吴三桂就不至于那么艰难,何况当时康熙对他可以说是解衣衣之,推食食之,他叛了以后,康熙放了他的儿子,好让他将功补过,既往不咎,但他依然还是反了,康熙是准备凌迟处死他,但要图海带王辅臣进京再见他一面,想当面问问他一个人受恩如此深重,怎么会这么快忘恩负义,只不过图海提前透了消息,王辅臣选择了自裁。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康熙王朝》中,康熙并没有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和正史上一样,都是自杀。但王辅臣之死的确和康熙有关。
在剧中,康熙第一次见到王辅臣的时候,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对王辅臣的履历是精心研究过的。
当时吴三桂即将反叛,而王辅臣却在家候补了十几年。虽然此前他曾经是吴三桂的亲信。用王辅臣的话说,“吴三桂待自己如手足,出则同车,寝则同衾。”
吴三桂当初之所以对王辅臣这么好,是因为王辅臣人称“马鹞子”,当初吴三桂入关,连续拿下百城,其中一大半都是王辅臣拿下的。所以这是当初吴三桂对待王辅臣如此礼遇的重要原因。但是功成之后,王辅臣入朝当官,但是混不灵了,因为得罪人,犯了官场大忌,被顺治罢了官,在家候补了十几年,而此期间,吴三桂并没有伸以援手。
吴三桂要反,连周云龙这样的角色都已经跃跃欲试。康熙微服私访的时候,实际上一来打探虚实,二来也是为了暗中争取人才。结果看走眼还封赏了周云龙,周云龙可谓是吴三桂的铁杆死党。
所以这样一来,康熙实际上就被打了脸,这说明此刻的康熙在识人上还差那么一点火候。但是在王辅臣的问题上,康熙其实就是在赌的这些年王辅臣落魄,吴三桂没有施以援手。
于是康熙说吴三桂对你大方,我要比吴三桂还要大方。于是起用了王辅臣为甘陕将军,统领甘陕的八万兵马,驻守平凉。也就是把自己的西北肘腋交给了王辅臣。因为甘陕的部队原本也是王辅臣的兵马。
康熙有一点赌对了,那就是的确王辅臣不可能再和吴三桂走到一起了。也就是不可能和吴三桂一条心来对付康熙。但是康熙还是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不妨碍王辅臣拥兵自重,作壁上观,谁赢了倾向谁,谁输了他分而食之。
在此后的三藩形势一路势如破竹的时候,为了防止王辅臣倾向吴三桂,康熙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安抚。
甚至将王辅臣的儿子放归王辅臣处,以兑现当初自己对王辅臣的承诺,处处体现对他的信任,最危急的时候,甚至康熙更王辅臣称兄道弟。康熙能把架子放到这个地步,不单单说明了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更说明了和三藩之战的胜利必然属于他。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王辅臣实际上,还是决策失误了至少两次以上。在形势对康熙最不利的时候,自己妇人之仁,并没有联合吴三桂对康熙动手。但是同时也没有对吴三桂出兵,去表现一下自己对康熙的忠心,和坚持。
在三藩和康熙较量的整个过程中,实际上最占有优势的王辅臣,结果两边的好都没讨到。对于王辅臣而言,无论是吴三桂赢了,还是康熙赢了,他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是个悲剧了。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别看王辅臣曾经打仗说起来厉害得不得了,但是在政治上,无论比起比自己大的吴三桂,还是比起比自己小的康熙,简直就是一个婴儿。在最关键的点上,最该站队的时候,他却搞了个两不靠。白白错失了自己最有利的条件。
所以当三藩局势基本平息,周培公和图海转身兵临平凉城的时候,实际上那一刻,对于王辅臣而言,战就是带着平凉城30万百姓跟自己陪葬;不战就是自己要给康熙一个交代。
当时实际上周培公已经对王辅臣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红夷大炮都驾到了平凉城对面的山头,王辅臣只要反抗,实际上也就是个死。而此刻周培公的一番论断,实在是惊为天人。因为他考虑到的不只是平凉的30万百姓,更考虑到的是多年以后,炮轰平凉城,对自己和图海将来的处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所以周培公执意要去平凉城劝降,此举的确很危险。因为就王辅臣的政治智商,你真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若不是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昨天没被炮轰死,及时出现,结局也许有两种走向。
在剧中,对于王辅臣的结局描写很淡,只是图海一句带过王辅臣自杀了,康熙稍作表示的责备了一下,就再未提及。但是在正史里,王辅臣用一人之命,换取了全家及部下的平安。
王辅臣在三藩和康熙相持阶段的骑墙态度,实际上已经注定了他必死的结局。任凭康熙再大度,也绝不会再容忍王辅臣的,这是必然。相反吴三桂若是赢了,王辅臣的结局应该也是一样的。
但是在正史中,康熙却反而封他为太子太保。这就是在折磨他,因为大营三藩,天下已定,康熙的威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要清算王辅臣,随时都可以,只要康熙想。王辅臣就生活在这种刀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的恐惧中。
康熙20年,王辅臣故意什么事情都不管,也不去上班,然后在家中将新娶的夫人打了一顿,找理由赶出家门;请自己曾经的心腹喝酒,把家财都分了,最后饮毒酒而亡。用自己装疯暴死,拯救了全家老小,以及曾经的部下。康熙得知后,并未清算王辅臣的家人,而只是将他儿子革职了事。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电视剧《康熙王朝》改编自二月河先生小说《康熙大帝》,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其实不管是在电视剧中还是在小说里亦或者是历史上,王辅臣都是自尽而亡,并没有被康熙凌迟处死一说。
其实电视剧中王辅臣的形象和历史上大致相同,下面就说一说历史上的王辅臣。
王辅臣早年出身农民起义军,人送外号“活吕布”王辅臣本姓李,父母本是明末一官宦人家奴仆,出身卑贱,不过王辅臣有位姐姐,嫁了一个叫刘一冲的农民,刘一冲也就是王辅臣的姐夫后来加入了农民起义军,长大之后的王辅臣由于不学无术,没有工作,于是投靠姐夫刘一冲也参加了农民起义军。
王辅臣长到之后高大威猛,力大无穷,是个上阵打仗的好苗子,所以姐夫刘一冲对他也是比较重用,将他用为自己的亲信。
但是王辅臣这个人有个毛病,他好赌成性,为了赌博曾经一掷千金,而刘一冲治军非常严格,严禁军中赌博,王辅臣屡次违反姐夫的军规,他姐夫刘一冲因为是小舅子的关系对他包容多次,可王辅臣却是屡教不改。于是刘一冲决定将王辅臣杀掉以正军法。
刘一冲知道王辅臣素来勇猛,不敢明面抓他,而是悄悄想将他招进大营抓起来,结果刘一冲将王辅臣招进营帐想先将他射杀,反而被王辅臣识破反杀。
王辅臣杀掉姐夫刘一冲之后,也不敢再起义军中混了,只得连夜跑路,后来王辅臣跑到大同,正直明末大同镇招兵,王辅臣就此混进了明朝官军之中,隶属于明末大同总兵姜瓖麾下。
大同镇总兵姜瓖麾下有一部将王进朝非常赏识王辅臣,恰巧王进朝没有子嗣,于是王进朝收了王辅臣为义子,王辅臣从此改姓为王,奉王进朝为父亲。
之后王辅臣就一直随义父王进朝统兵,王辅臣少年时期面目俊朗白皙,身材高大,长身玉立而眉如卧蚕,一身白袍白甲手里还持着一杆长枪,酷似世上流传的吕布画像,所以当时军中给王辅臣送外号为“活吕布”。
而王辅臣这一生也确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名将吕布十分相似,都是三姓家奴,非常勇武过人且反复无常。
不久之后,王辅臣义父王进朝病逝,王辅臣为义父发丧之后,统属了王进朝的部队,后来李自成大顺军势如破竹占领了大同周围地区,大同总兵姜瓖畏惧李自成,准备向李自成投降,于是王辅臣就跟随上司大同总兵姜瓖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留下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张天琳和柯天相镇守大同,姜瓖虽然名义上是大同总兵,实际是受到张天琳和柯天相的控制。
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被清军打的一败涂地,清军正式进驻北京,多尔衮拥立顺治入关在北京称帝,李自成已经基本是完蛋了,于是姜瓖派王辅臣奇袭了控制大同的大顺军将领张天琳和柯天相,王辅臣亲自将张、柯二人人头送往清军大营,表示了大同总兵姜瓖愿意归顺大清。
于是王辅臣随姜瓖投降清朝,这算是王辅臣职业生涯中的第三次背叛,第一次是背叛姐夫刘一冲投降明朝官军;第二次是背叛明朝投降李自成的大顺军;这回终于王辅臣又再度背叛李自成的大顺军投降了清朝。
姜瓖大同反正,王辅臣随之,威震清军,被清军送了外号“马鹞子”其实王辅臣反复无常的性格也跟他的老上司姜瓖有很大关系,姜瓖家族为明朝武将世家出身,姜瓖兄弟三人都在明朝西北担任高级武官,但是他们兄弟三人家族世受明朝政府厚恩,却毫无报国之念,明朝还没灭亡就先投降了李自成,到了李自成失败了,姜瓖又再度反水降清,可以说有了这么一位老上司的言传身教,王辅臣想不成为反复无常之人都很难啊。
姜瓖降清以后,受到多尔衮的猜忌,多尔衮根本不相信姜瓖,动不动就把姜瓖叫到北京城训斥警告一番,而且多尔衮还派了胞兄英亲王阿济格去坐镇大同,所以姜瓖名义上是大同总兵,实际大同军政大权都是掌握在阿济格手中。
阿济格是多尔衮同母兄,多尔衮当时掌握了清朝大权,所以阿济格气焰十分嚣张,虽然阿济格在战场上是一员猛将能征善战,但是为人却缺少智慧,政治智商也非常低下,是一个粗鲁残暴好色之徒。
阿济格统治大同期间,他借口大同百姓不肯剃发留辫,在大同当地实行暴力统治,而且阿济格为人残暴好色,他的手底下人经常仗势凌人,侮辱妇女。
姜瓖有一远房亲戚娶妻,新娘子花轿还没入门呢,在街上被阿济格看中了,阿济格直接将新娘子强抢而走,事后姜瓖亲自去找阿济格要人,阿济格不但不给姜瓖面子,反而一顿棍棒将姜瓖打了出去。
自此姜瓖对清政府彻底忍无可忍,顺治五年(1648年),姜瓖听闻多铎病逝,多尔衮染病,于是姜瓖决意起兵反清。
姜瓖最先找到了猛将王辅臣,问他愿不愿意追随自己反清,王辅臣对待老上司姜瓖还是比较讲情义的,于是王辅臣表示愿意追随姜瓖鞍前马后,拉拢到了猛将活吕布王辅臣之后姜瓖就更加放心了。
于是姜瓖率领王辅臣领亲兵杀入阿济格在大同的英亲王府,王辅臣这一路是在英亲王府内见人就杀,阿济格自恃勇武与王辅臣交手都不及王辅臣勇力,阿济格知道再不逃跑就来不及了,于是阿济格不敢与王辅臣再战,仅率几名亲兵从大同城中翻墙逃跑。
姜瓖赶走阿济格之后,开始举大同兵马反清,自称兴汉大将军,尊南明永历帝为皇帝,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姜瓖起义也激励了大同周围十一城故明投清的军事将领反抗。
姜瓖起义很快受到周围城镇的拥护,三省十余个地区军事力量都纷纷响应姜瓖,这一来给予了清政府极大的震慑,而姜瓖大同起义也被史书称为姜瓖大同反正。
阿济格很快率八旗军队前来围剿姜瓖,而王辅臣就是在随同姜瓖起义的战斗中让清朝八旗军闻风丧胆。
王辅臣在与阿济格对战中声名鹊起,王辅臣经常黄马白袍银枪在战阵中左冲右突,勇猛无比,所以八旗军给王辅臣送了一个外号“马鹞子”。
阿济格所率领的八旗军是关外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可以说这些八旗军都是九死一生的人,但是他们唯独非常惧怕王辅臣,每当王辅臣在战阵中左冲右突,八旗军都赶紧纷纷避让,并且高喊“马鹞子来啦”。
自认勇猛无敌的阿济格也十分钦佩王辅臣的勇武,所以阿济格非常欣赏王辅臣,即便王辅臣曾经差点打死他。
姜瓖大同反正很快就在清军重兵围剿之下覆亡在即,作为姜瓖账下第一猛将的王辅臣当然深明这个局势,所以王辅臣此时就有了别的想法,毕竟小命是自己的,于是王辅臣在姜瓖败亡前夕,单枪匹马赴阿济格大营请降。
阿济格听闻“马鹞子”王辅臣来投降,高兴异常,将王辅臣留在身边。后来姜瓖兵败被部下杨振威所杀,大同平定,阿济格对大同人民极为憎恶,认为他们负隅顽抗,阿济格下令清军将除了杨振威和王辅臣所部投降将士家属亲族之外的全部大同全城军民就地屠杀殆尽,史称“大同之屠”。
王辅臣投降阿济格后,虽被阿济格所欣赏,但是多尔衮却不信任王辅臣,将王辅臣及其所部投降将士全部编入辛者库罪籍,王辅臣兵权也被多尔衮褫夺,王辅臣入京待罪。
至此王辅臣完成了人生中第四次背叛,他背叛了老上司姜瓖,再度投降了清政府,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王辅臣虽然是以待罪之身进入北京,但是由于他“马鹞子”和“活吕布”的名号,使得崇尚勇武的满洲贵族对他都是非常钦佩,王辅臣的勇武之名冠绝北京,当时京城的满洲贵族无不以认识“马鹞子”王辅臣为荣。
王辅臣与吴三桂相识多尔衮在意外去世后,顺治得以亲政,顺治早就听闻王辅臣的威名,所以比较欣赏他,但是迫于多尔衮对王辅臣的不信任,所以顺治不敢任用王辅臣,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就让王辅臣做了一等御前侍卫。
顺治十年(1653年),大西军李定国和孙可望拥立南明政权,在西南抵御清军,出现了一波反清高潮,于是顺治派遣洪承畴统军出征西南,王辅臣作为御前侍卫被顺治派去贴身保护洪承畴。
王辅臣对同为汉将的洪承畴照顾周到,尽心尽力,鞍前马后的为洪承畴服务,王辅臣的表现得到了洪承畴的认可,战争结束后,洪承畴就作为中间人将王辅臣介绍给了清代另一位高权重的汉将吴三桂。
洪承畴后来向顺治保举王辅臣去吴三桂部下做了总兵官,由此王辅臣与吴三桂成了上下级的关系,吴三桂也是对勇猛善战的王辅臣喜爱非常,待王辅臣非常亲厚,犹如兄弟一般。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军进入缅甸追击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王辅臣正是吴三桂所部如缅甸的先锋部队,王辅臣率军奔袭千里,威慑了缅甸王莽白,在王辅臣兵势的威慑下,缅甸王莽白只得向王辅臣交出了南明永历帝。
王辅臣生擒永历帝将他交由吴三桂,不久之后吴三桂在昆明派人将永历帝在昆明用弓弦勒死,吴三桂也由此在日后的三藩之乱中失去了人心。
到了康熙朝王辅臣与吴三桂之子吴应麒发生矛盾,虽然王辅臣与吴应麒和解,但是事后吴三桂却还偶然派人用言语敲打了王辅臣,使得王辅臣闷闷不乐,王辅臣认为吴三桂为人外宽内忌,外表豪迈,内心实际非常记仇。
所以王辅臣产生了想脱离吴三桂之心,他担心吴三桂未来还会给他穿小鞋,所以王辅臣重金贿赂康熙在除掉鳌拜之后最为信任的大学士明珠,通过明珠的关系,王辅臣被调任为甘肃固原提督。
王辅臣被调离云南去甘肃出任提督,吴三桂这时才颇为后悔,感觉损失了一员猛将,临行前吴三桂拉着王辅臣的手相送,眼含不舍的热泪,并给王辅臣送上两万两白银作为盘缠前往甘肃赴任。
王辅臣在赴任前,先是进京城面见了康熙皇帝,其实少年的康熙当时就已经非常善于拉拢人心了,他素知王辅臣骁勇异常,所以对王辅臣也是极为拉拢,康熙将父亲顺治留给他的两只豹尾枪其中一只送给了王辅臣,并示意王辅臣自己对他寄予厚望,王辅臣当即表现出被康熙感动的痛哭流涕。
从出任提督之后,王辅臣就算是开始摆脱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成为独镇一方的军事大将了。
三藩之乱爆发,王辅臣首鼠两端,最终落得自尽下场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发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反清,但是由于吴三桂曾经亲自勒死永历帝,所以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并没有得到前明遗民的拥护。
吴三桂为了壮大声势,派亲信汪士荣给已经调任平凉提督的王辅臣送信,送金送银,还授予王辅臣大将军印信,但是最初王辅臣不为所动,他派儿子王吉贞将汪士荣和吴三桂的书信以及金银全部送到北京交给了康熙。
但是王辅臣此举却惹怒了另一个人,王辅臣当时出任平凉提督,但当时陕甘一带并非王辅臣一个提督,还有甘肃提督张勇,可以说陕甘地区军务是由王辅臣和张勇共同负责,而王辅臣将汪士荣及吴三桂的金银书信送交康熙,并没有知会张勇,也就是把张勇给掩下去了,这一下置张勇于何地?所以张勇由此与王辅臣渐生嫌隙。
后来康熙派了大学士莫洛去经略甘陕军务,王辅臣和张勇都要受到莫洛节制,而王辅臣之前在北京就与莫洛不和,所以莫洛到了甘陕之后,亲近张勇,处处牵制王辅臣。
后来王辅臣因为莫洛分配军需不公,所以派军冲击莫洛大营,王辅臣副将邵苓芝在混乱之中误杀了莫洛。
莫洛死后,王辅臣兼并了莫洛的部队,王辅臣一看杀了朝廷重臣莫洛,于是王辅臣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五次背叛,这一回背叛他是迫于形势向吴三桂投降。
很快王辅臣在吴三桂的支援下占领了平凉周围陇南一带,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兴盛之时,康熙无力抽调军队去对付王辅臣,于是康熙决定采取怀柔政策安抚王辅臣,康熙将在京城的王辅臣之子王吉贞送回,并让王吉贞转告王辅臣,康熙已经知悉是莫洛犯错在先,只要王辅臣迷途知返尽快回归朝廷,对于王辅臣误杀莫洛之罪责和起兵响应吴三桂的罪责都可以不予追究。
但是康熙放王吉贞回到王辅臣身边,却并没有感化王辅臣,因为王辅臣认为康熙很需要自己,吴三桂也很需要自己,而自己在两大势力之中要做到利益最大化就得看哪一方开出条件更动人,自己要待价而沽。
所以当王吉贞被放回去之后,王辅臣先是将吴三桂在陇南一带的势力驱逐出去,然后又继续对抗清政府,摆出了一幅陇南地区我是老大的样子。
王辅臣这样的行为引起了千古一帝康熙很强的反感,康熙决定既然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于是康熙先派了多铎的儿子董额统军去平定王辅臣,结果这个董额是将门犬子,根本没他老爹多铎那么能打,很快就被王辅臣打怂了,打的全军覆没,屁股尿流的逃回了北京城。
康熙只得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前去平定王辅臣,在这里说一下,在电视剧中周培公是抚远大将军,图海是他的副手,其实真正的历史上图海才是抚远大将军,周培公在历史上名字其实叫作周昌,字培公,是满洲包衣奴才家族出身,周培公靠着包衣身份参与了平定王辅臣之战,他在历史上不过是大将军图海身边的一个参谋而已。
不过平定王辅臣之战,确实是周培公居功至伟,因为王辅臣身边参将黄九畴和布政使龚荣遇是周培公的同乡,这二人一直劝谏王辅臣不要再首鼠两端,举棋不定了,应该趁早归顺朝廷,但是王辅臣始终在吴三桂与清政府之间摇摆不定,所以两人为了避免殃及自身,于是在得知同乡周培公为图海军中参谋之后,暗中与周培公通信,汇报王辅臣内部情报。
因此周培公通过黄、龚二人的情报得知平凉城内部军民人心并不稳,故此周培公建议图海不要急于对平凉城用兵,于是图海对外宣称:康熙顾念平凉城中数十万生灵,如今惨遭叛贼劫掠到这种地步,覆巢之下,杀戮一定很多。希望等待他们主动投降归诚,用来体现圣主好生之德!
图海对外这一番宣传,果然弄得王辅臣内部军心和城中民心不稳,城中军民听说后,莫不感泣,多有自相出城者,因此人心动摇。
在这样的心理攻势下,平凉城很快就断了粮草,人心惶惶,周培公看时机一到,于是他决定冒险进城劝降王辅臣,立下这一大功,于是周培公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图海。
图海一听当然欣然同意,于是图海上书给康熙,表示军中参谋周培公愿意孤身进城劝降王辅臣。
康熙得到这个消息大喜,立刻宣周培公火速进京,康熙先是亲自召见周培公,听取了周培公的劝降计划,对周培公颇为满意,当即册封周培公陕西道员,本来道员是正四品官职,但是康熙给周培公加了从一品的衔,并御赐周培公黄马褂以及谕降诏书前往平凉城内劝降王辅臣。
周培公单枪匹马进城,一番晓以利害,外加康熙的赦免诏书,王辅臣立刻就怂了,当下王辅臣派龚荣遇出城献出吴三桂所授大将军印以及甘陕总管大印,至此王辅臣接受了朝廷招抚。
周培公也凭借单枪匹马劝降王辅臣的功劳,后来官至从一品的盛京将军重要职位,图海则因为平定王辅臣有功,被封爵为三等公。而王辅臣依旧为平凉提督,不过图海继续率军驻扎在平凉城内,王辅臣受抚远大将军图海节制。
至此王辅臣完成了人生的第六次背叛,也是最后一次背叛,王辅臣最终还是背叛了吴三桂,重新投入了清政府的怀抱。
之后王辅臣跟随图海镇守汉中,但是这期间王辅臣内心觉得有愧于康熙,多次寻死被图海所救,图海将王辅臣自尽之事上报康熙。
康熙非常不希望王辅臣在此时自尽,因为当时正值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时期,康熙希望利用王辅臣树立朝廷宽仁的典型,所以王辅臣如果死了,则让朝廷有失宽仁之形象。
因此康熙严令图海看管好王辅臣,杜绝他再生自尽之心。但是王辅臣还是担心未来遭到政治清算,还是一心求死。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三藩之乱已经接近尾声,图海也通过几次对王辅臣观察觉得他可能也渐渐没有寻死之心,于是也放松了对王辅臣的监管。
王辅臣就在这期间将新娶得一位夫人暴打一顿赶出家门,然后召集跟随他多年的部属开始连日饮酒,王辅臣在最后一日酒席散后,将家中财宝分与了部属,王辅臣最后对部属说:“酒醒后大家各奔前程,自此永无相见之日。以后休要提起曾在王辅臣麾下,以免受到牵连!”
于是王辅臣的部属洒泪与他告别,当夜王辅臣饮下毒酒自尽而亡,在临终前他对亲兵说他本想拔剑自刎,但唯恐利器加身而连累对他有大恩的图海,所以饮毒酒而亡,让亲兵明日上报就说王辅臣连夜暴病身亡,这样就不会连累到图海了。
后来这名亲兵不忍王辅臣如此自尽,将此事原委一一向图海与康熙交代清楚,康熙听闻王辅臣如此重义自尽默然良久,事后康熙果然没有再追究王辅臣家人和部属的罪责以及图海没有看护好王辅臣的责任。
写在最后至此一生反复无常的王辅臣终于自尽而亡,但是可以说他死的时候确实是条汉子,他其实完全可以不用自尽,即使最后遭到政治清算也是他应有之结果。
但是王辅臣一人做事一人当,在临终前他还想着怕连累家人和部属以及图海,愿意以一死换取康熙的谅解,这是十分难得气概,虽然王辅臣一生反复无常,但是总的来说王辅臣颇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豪气。
关于王辅臣的事迹和结局,在电视剧和小说中都是和历史上大同小异,王辅臣是单纯的怕连累他人自尽而亡,并没有其他说法。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真实历史上王辅臣是自杀而死,是死于康熙恐怖的帝王心术之下。
到了康熙王朝电视剧之中,王辅臣却是死于凌迟处死之下,这样一来,只能理解为导演是想突出封建社会帝王的残暴和局限性。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王辅臣身为一个三姓家奴,说起来可能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在顺治年间,吴三桂这个大的三姓家奴曾将王辅臣争取到自己账下,两人可谓是有着不错的交情。到了康熙年间,王辅臣升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到了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之时,王辅臣也起兵响应,一时之间声势浩大,严重威胁了清庭的统治。康熙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才将王辅臣击败,使王辅臣再次降清,之后康熙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
康熙二十年,一直害怕被清算的王辅臣再次自杀,终于自杀成功,带着耻辱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王辅臣却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
为何两者之间差别这么大呢?
其实看看历史,王辅臣的死可谓是将康熙的帝王心术展现的淋漓尽致。
大家看看王辅臣在三藩之乱时响应吴三桂,起兵造反,可是给清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的影响了人心,康熙肯定是恨不得杀死他。
可他再度投降以后,康熙为什么没有将他千刀万剐呢?
反而是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并且还加太子太保头衔,简直是没有惩罚,反而还有奖励。
康熙为什么这样做呢,不是因为他宽仁。而是他需要树立一个典型,需要以王辅臣来争取人心。你王辅臣造反,现在又投降了,我对你既往不咎,还加你为太子太保头衔,让天下人看看我康熙多宽仁,只要知错就改,我是不会杀你们的,大家赶紧弃暗(吴三桂)投明(清朝)吧!
而且看似康熙对王辅臣既往不咎,但并非真正的对他放心,还命令图海和王辅臣一起镇守汉中,实际兵权自然是在图海手上,王辅臣自然是被监视架空了。
王辅臣自然是心惊胆战的,曾经自杀了一次,因为图海派来监视王辅臣的人看的严,所以没有成功。
但是到了康熙二十年,王辅臣却再次自杀,而且轻轻松松的成功了,这次自杀可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首先是无故将新娶的夫人打的鼻青脸肿,然后赶出家门。然后天天不上班脱岗,再请心腹喝酒,遣散家财都分给了他们,最后饮毒酒而死。
王辅臣这么明显的自杀,为何这次却没有人阻止呢?
因为当时是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已经被平,大局已定,没有了三藩的威胁,康熙自然不需要王辅臣这个典型了,王辅臣也就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而且以康熙的性子,肯定要清算王辅臣。而王辅臣也清楚康熙是什么人,所以知趣的自杀了事。
果然看见王辅臣如此上道,康熙后来也没有株连他的家人和部属,仅仅将他的儿子王吉贞革职了事。
可见历史上王辅臣之死,是死在康熙恐怖的帝王心术之下。看似对你宽仁,其实不过是需要你,当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你自己心理清楚,却反抗不得,只能识趣的自杀了事,免得祸及家人。
很多人都说康熙王朝电视剧没有雍正王朝电视剧那般耐看,太过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就像是打怪升级的剧情一般,将康熙的敌人给扮演的是一个比一个猥琐,一个比一个智商低。
以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康熙直接将王辅臣凌迟处死来看,他没有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突出康熙恐怖的帝王心术,而是选择了残暴直接的方式,还真是有些太过个人英雄主义,而忽略了现实。
当然也有可能康熙王朝电视剧,是想借这个来表现封建社会皇帝的残暴性,表现出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至于康熙王朝电视剧中王辅臣到底为什么与现实结局差异那么大,想必现在大家心里有数了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向敬之
凌迟,即千刀万剐。康熙并没有将降而复叛的王辅臣杀千刀,而是王辅臣畏罪自杀。
王辅臣在平凉被迫降清,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随前明大同总兵姜瓖降清,时为顺治元年五月。四年后,即顺治五年十二月,姜瓖闻讯豫亲王多铎病逝,摄政王多尔衮患病,据大同叛清归顺南明,王辅臣随之反叛,曾让英亲王阿济格连损多员大将。多尔衮亲率诸王围攻,转败为胜,姜瓖死于部将刀下,王辅臣再次降清,被顺治帝破格封为御前一等侍卫,由于经略大学士洪承畴的赏识和推荐,使之受任总兵。
王辅臣平步青云,专镇一方,因随平西王吴三桂追剿南明永历帝,擒获朱由榔,结下了深厚感情。不但吴三桂极力笼络能征惯战的王辅臣,就是朝廷也看重王辅臣,命为平凉提督,将其调离吴三桂麾下。
吴三桂挑起三藩之乱,第一时间想到拉拢王辅臣。王辅臣接受吴三桂的封赏,因宿怨暗害支持康熙撤藩的经略大学士莫洛,公然反叛,击溃多铎之子董鄂,使康熙帝腹背受敌。康熙被迫命中和殿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领兵西征平凉,用幕僚周昌(周培公)计,迫降王辅臣。
王辅臣第三次归顺,康熙仍命其为平凉提督,但留下了图海与之同守平凉。名曰同守,实在监视。王辅臣自知首鼠两端,迟早会被康熙清算,但考虑到图海对他有再生之恩,又想保住家人性命,于是想方设法自杀,最后选择了服毒。
康熙帝也曾考虑防止王辅臣自杀,命人严密监控。但从康熙在胜利在望时,迫使曾反对撤藩的索额图辞去保和殿大学士,且在胜利后向明珠出卖索额图、将已下葬的吴三桂挖出挫骨扬灰等事来看,康熙是不会放过一再降而复叛、差点终止大清王朝的王辅臣的。王辅臣选择自尽,也算是保住了全尸,堵住了康熙秋后算账的嘴。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不知道题者在哪里看到王辅臣是被康熙皇帝凌迟处死的呢?反正我是没有看到。
王辅臣,人称“马鹞子”。他的前世今生就不用介绍了,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平三藩之乱,王辅臣镇守平凉,手握重兵作壁上观,首鼠两端。其子王吉贞虽在京城为官,实则是康熙皇帝的人质,目的就是害怕王辅臣随吴三桂谋反。
王辅臣曾是吴三桂的下属,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王辅臣手握重兵对于康熙来讲,的确是祸福所在。尤其是在吴三桂几乎占领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情况下,王辅臣要是随吴三桂谋反,康熙只怕要回到燕京老家去了。
然而,康熙皇帝却一反常态,对于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果断处死,而对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还将王吉贞放回到王辅臣身边,这无疑给首鼠两端的王辅臣打了一针“鸡血”,使得他更加犹豫不决。
我想,康熙为什么料定王辅臣不敢反,这才是本题的重点。个人认为如下:
一是吴三桂谋反师出无名,自扇耳光。从明朝的将领投降大清,再又反清复明,吴三桂的大旗与汉族士大夫精神大相违背,与宋明以来的理学文化大相径庭,“文死谏,武死战”的精神始终是汉族士大夫们恪守的终极精神。吴三桂此举谋反,完全不得人心,被人唾弃,是为汉奸之汉奸,这样的人谋反,失道寡助,必定会失败。康熙皇帝对于汉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深知吴三桂此举不得善终。因此,对于镇守平凉的王辅臣,心中也不免会产生忌讳,汉人历来重视身后的名誉,何去何从,王辅臣是心有余悸的。只要他心有余悸,其实就是给康熙创造机会,只要王辅臣不动,不敢动,不想动,都对康熙有利。不求他能够帮助康熙打吴三桂,但求他按兵不动。
二是康熙对待王辅臣不薄。平心而论,大清朝对吴三桂也不薄,但是想想看,要不是碰见大清康熙皇帝或者之前顺治等皇帝,王辅臣的人生可能根本走不到这个位置。王辅臣实则是一个赌徒出身,因为时局命运把他推到了这个提督平凉城的位置。就像一个乞丐叫花子遇上了贵人,让他也过上了富人的生活,他得知道感恩。康熙并不求王辅臣能够感恩,但他知道王辅臣一反,必将受到滚滚骂名,忘恩负义的名声并不是那么好背的。所以,王辅臣不敢动。
三是王辅臣兵力有限,被周培公一战即溃。虽然王辅臣平凉城的守军有7-8万人,但是他遇上了康熙和孝庄皇太后组织的虎狼之师,还有新进的红衣大炮,在《康熙王朝》中,由图海和周培公率领的大军抵达平凉城外,图海意欲炮轰平凉城被周培公阻止。结果红衣大炮小试牛刀,就让王辅臣的守军非死即伤,在这种情况下,王辅臣是个带兵之人,硬碰硬的结果只怕于己不利,所以在周培公的游说下,王辅臣才放下了心结。
王辅臣的举动自然是康熙最痛恨的,拥兵自重,首鼠两端,作壁上观。就如现在所说政治立场不坚定,他明白康熙平三藩之后,自己必然也会被康熙皇帝清算,那日子必定不好过,所以干脆来个畏罪自尽,免受皇帝打击之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