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和《新元史》,是不是就是二十六史?
无论是学术界或者民间都没有“二十六史”之说,最常见的是“二十四史”之说,或者“二十五史”之说,那么它们都包括哪些史书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二十四史”是古代二十四部记载我国历史演化的正史史学巨作。《二十四史》的内容可谓非常的丰富,它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是研究我国历史的宝贵资料,是我国的国学经典。它的记叙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止,前后记录了4000多年。
- 《史记》——作者:西汉.司马迁(130卷)
- 《汉书》——作者:东汉.班固(100卷)
- 《后汉书》——作者:南朝宋.范晔(120卷)
- 《三国志》——作者:西晋.陈寿(65卷)
- 《晋书》——作者:唐.房玄龄等(130卷)
- 《宋书》——作者:南朝梁.沈约(100卷)
- 《南齐书》——作者:南朝梁.萧子显(59卷)
- 《梁书》——作者:唐.姚思廉(56卷)
- 《陈书》——作者:唐.姚思廉(36卷)
- 《魏书》——作者:北齐.魏收(114卷)
- 《北齐书》——作者:唐.李百药(50卷)
- 《周书》——作者:唐.令狐德棻等(50卷)
- 《隋书》——作者:唐.魏徵等(85卷)
- 《南史》——作者:唐.李延寿(80卷)
- 《北史》——作者:唐.李延寿(100卷)
- 《旧唐书》——作者:后晋.刘昫等(200卷)
- 《新唐书》——作者:宋.欧阳修、宋祁(225卷)
- 《旧五代史》——作者:宋.薛居正等(150卷)
- 《新五代史》——作者:宋.欧阳修(74卷)
- 《宋史》——作者:元.脱脱等(496卷)
- 《辽史》——作者:元.脱脱等(116卷)
- 《金史》——作者:元.脱脱等(135卷)
- 《元史》——作者:明.宋濂等(210卷)
- 《明史》——作者:清.张廷玉等(332卷)
- 后面又有“二十五史”之说,加上《清史稿》——作者:赵尔巽等(529卷)或者《新元史》——作者:柯劭忞(257卷)就是整整的二十五部正史著作。如果非要说成二十六史也可以。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和《新元史》,是不是就是二十六史?
对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和《新元史》,是不是就是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之后,1920年柯劭忞撰立的《新元史》完成。民国十年(1921年),当时,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民国三年由正蓝旗汉军赵尔巽等编修清史,后又经改写最终也没有编纂成,只以《清史稿》出版。
其中经北洋政府,张作霖支助于1928年4月印制。金梁把四百部运往东北,这一版被称为“关外版"。史馆中有人发现金梁有擅改文字的地方。柯劭忞等人将剩下的柒百部抽换改正,这些后来被称为“关内本"。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同年故宫博物院清史馆准备另编一部清史长篇。
由于战争直至蒋逃往台湾,也未能重修。所以,《清史稿》就是清史的记载。也就同前“二十五史"合并一起,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和《新元史》,是不是就是二十六史?
问题挺好,关注历史的马少伯,聊表愚见。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书,当属《史记》了。《史记》的体例被划为纪传体。由于其影响之大,历朝历代都以《史记》的写作手法写成的史书算作正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朝崇祯帝,总共是二十四部史书,当然这里面不包括《新元史》。
民国期间,有人建议将《新元史》列入正史,加上二十四部史书,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建议将描述清朝历史的《清史稿》作为第二十五部正史。
还有的人建议将《新元史》和《清史稿》都列为正史,与之前的“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六史”。
个人愚见,如果将《新元史》列入正史,合称“二十五史”;或者与《清史稿》一起都列为正史,合为“二十六史”。那么是不是要像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那样,把二十四史中的《元史》改称为《旧元史》以合前例呢?
鄙人拙见,“二十四史”是比较正统的说法或者称谓。“二十五史”及“二十六史”的称谓不是那么正规,至少这里面存在一些异议或争议。个人以为,关键的不是这些称谓,而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去阅读、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以史明智。
问题就回答到这里,感谢阅读。
我是马少伯,关注我,一起探讨更多历史相关问题。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和《新元史》,是不是就是二十六史?
从司马迁编撰《史记》开始至清朝张廷玉编撰《明史》结束,共产生了二十四部官方认可的史书,被成为二十四史。后世有的人也加上《新元史》、《清史稿》,并称为二十六史。结合后两部史学著作的编撰情况民,笔者不是很赞同二十六史的说法。
1.二十四史的由来
二十四史的全称是钦定二十四史,钦定就是皇帝确定的,哪个皇帝确定的呢?清乾隆皇帝定的。而二十四史的形成伴随着朝代更替,后代修前代历史的过程。虽然有私人修史,但官方也组织了编撰历史,并且全部都得到了官方承认。也就说一部史书想成为二十四史之类的正史必须官方承认,这也是要维护历书的“正”。后面两部史学著作,《新元史》是经过当时的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的,把《新元史》加入正史序列是合乎官方认可要求。而《清史稿》虽为北洋政府组织但未被官方承认,因此不能将其列入正式行列。
2.在《清史稿》并不是《清史》
《清史稿》之所以叫史稿是因为其本身未定稿,这种未定稿不能等同于《清史》。当时官方的想法是好的,希望修订一部反映清朝历史的史书,但清帝刚刚退位两年多,许多参与者都是前清遗老,让这些人来编撰历书,他们在许多方面并不是站在民国立场,极力宣扬清朝统治。历史的严谨性不强,加上负责编撰的赵尔巽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没有时间完成清史,就草草的出了一个史稿。这个史稿并不是正史,且存在许多问题不符合正史体例,不能列入正史。还需要在史稿基础上编撰《清史》。
3.《新元史》是否列入正史看实际需要
《元史》是明朝编写的,是二十四史中成书时间最短的,加上元朝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在文字整理翻译上编撰着做的并不充分,使得史书存在很大的缺陷。后世对于《元史》认可度也不高,重修的意愿很大,《新元史》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新元史》可以看做是《元史》的修订,同时,也可以看做在整理《元实录》基础上新的编撰。这个看需要,二十四史也有同时写同一朝代和时代的史书,比如《新唐书》《旧唐书》还有《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新元史》列不列入正史序列看需要。
综上,笔者认为《新元史》具备正史地位可根据需要列入补充进正史。《清史稿》则不具备正史资格,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清史》才能进入正史。个人倾向维持二十四史不变。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讨论。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和《新元史》,是不是就是二十六史?
24+2=26
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