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家》里面人物的命运以及巴金的进步思想?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如何解读《家》里面人物的命运以及巴金的进步思想?
巴金,文学泰斗,他的作品以“反封建,反压迫,求平等”为主题。让我们也从中领略到作者“爱国,忠诚”以及独特的个性。巴金曾说:
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可以说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全部都展现在了他的作品中。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个封建家庭的故事,小说以高家三位少爷“觉新,觉民,觉慧”的爱情为主题,反应出高家在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的悲欢离合。
挣扎在双重痛苦中的觉新。觉新在文中处处忍让,处处作揖的形态让我们感到这位受过新教育,却是一位活在封建家长制下的悲剧人物。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孔雀东南飞》里面的焦仲卿,为了不违背父意,有青梅竹马的钱梅芬失之交臂。最终以抽签的形式娶了李瑞钰,结果因为封建迷信的影响,李瑞钰分娩之时到城外,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我们在为李瑞钰惋惜之时,不难看出觉新在思想与行动的双重矛盾中苦苦挣扎,觉新的悲剧也告诉我们,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我们无法逃避,只有拿出正确的方法来面对他。处处作揖换不来好人心,装糊涂,委屈求全也带不来和平共处。唯有坚守自己的原则,坚定自己的信念。
敢于封建社会做斗争的觉慧同为高家少爷的觉慧就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看法,他没有成为那个时代封建思想的产物,积极的参与社会革命活动中,编写时代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缴文。敢于反抗高家最大的权威人物---高老爷。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青春,阳光和意气风发,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导致他敢于“那些“陈旧的,腐朽的,丑恶的”势力作斗争。直到决裂,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那个封建大家庭。
幸福需要把握在自己手中,信心必是成功的开始,他的勇气是可嘉的,也正是这股勇气支撑起了他势必摆脱牢笼似的束缚。觉民也在他的鼓动下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寻找内心的追求,孤苦无助的鸣凤生活在现在这个安宁祥和时代的我们也许无法真正去体会《家》中那些令人发指的封建社会背景下的人物真正的内心世界。比如孤苦无助的鸣凤,一个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与觉慧的爱情给她带来了生活的光亮。
但是她时刻处于恐惧与渺茫的复杂矛盾中,直到最后要被当做礼物送给封建遗老冯乐山当姨太太。权衡利弊下为了爱情毫无保留的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这样一个纯洁善良的心灵就此陨灭,就是对封建专制制度最强烈的血泪控诉。
“巴金的《家》从“家”这一独特视角出发,热切关注封建专制和礼教制度下青年男女的命运,并把奋斗性的人格理念同青年的人格建构结合起来进行探索与思考,表达了积极的反封建主义立场和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作用。---汪太伟
时代铸就人,在那样的环境下《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青人。
如何解读《家》里面人物的命运以及巴金的进步思想?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巴金的代表作。写于1931年,先在上海《时报》上逐日发表,历时一年零一月。原题《激流》。1933年5月由开明书店出单行本时,改名为《家》。家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有顽固腐朽、堕落垮掉的一代,如高老太爷、冯乐山、周伯涛、陈姨太、克安、克定,有从旧家庭中冲出来的正在觉醒叛逆的青年一代,如觉慧、觉民、琴、淑英,还有被封建制度和礼教道德吞噬了的李瑞珏、钱梅芬、鸣凤、婉儿,而觉新则是一个性格充满矛盾的形象。作者着重塑造了觉慧和觉新两个青年典型形象。通过对他们生活的刻画,热情地歌颂了"五四"时代进步青年的觉醒,批判和否定了无抵抗主义和中庸之道,传播了敢于反抗、背叛旧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精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