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与努尔哈赤起点一样,为何张作霖没能统一中国?

1925年,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张作霖参与了这一起事件,从这件事的本质逻辑就能看出张作霖的成败。

五卅惨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件事的直接导火索,是由于1925年5月15日,上海有一家日本资本家控制的内外棉七厂资本家借口存纱不敷,故意关闭工厂,停发工人工资。

这等于是无故断了工人们的生计,连工资也停发了,于是,工人顾正红带着工人们去找资本家理论,要求复工和开工资。

结果,日本人不仅不允,还向工人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余人,制造了一起惨案。

此事发生后,迅速在上海发酵,先是有2000余学生到公共租界各马路进行宣传讲演。

没想到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租界内上百人的巡捕迅速出动,逮捕了很多学生。

这件事直接引发了上海各界群众的愤慨,没多久就有近万人的群众聚集在巡捕房门口,要求释放学生。

结果,英国人竟然下令向群众开枪,打死打伤了很多平民,帝国主义再次制造了一起血案。

随着事件的扩大,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极大的震动,在中共的领导下,迅速发起了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并席卷全国。

不久之后,在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

英国人在这个过程中,还制造了汉口惨案、沙基惨案等血案,不仅没能让大家屈服,反而激发了中国人民更加坚定的反帝意志。

在这个过程,我们分别来看当时各方的言行:

北洋政府的段祺瑞充当帝国主义的帮凶。

他通电“取缔煽惑罢工”,电令上海戒严司令部,解散总工会等。

奉系军阀(东北军)张作霖也充当了帝国主义的帮凶。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五卅运动,站在了人民这边。

五卅惨案爆发后,原本松散的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转变为织严密、纪律严格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力军。

并且,这场运动迅速席卷全国,演变成了以推翻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驻军等目标的彻底反帝运动。

张作霖当时做了什么事呢?

当时,奉军(东北军)刚刚经历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大胜,张作霖的地盘得到迅速扩张,北起黑龙江,南至上海,都成了张作霖的地盘。

五卅运动爆发后,张作霖将奉军开进上海,强行封闭了上海工学商联合会等组织。

帮着帝国主义镇压这场反帝运动,此事直接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恨。

所以,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反奉运动。

那些被张作霖打败的直系军阀,以孙传芳、吴佩孚等人为首,趁机又迅速以反奉的名义发起反攻,夺回了江苏、上海、安徽等地盘。

但是这些都不是本文的重点!

重点是张作霖为什么要镇压五卅运动?

为什么要充当帝国主义的帮凶?

明明是日本人和英国人向工人开枪射击,屠杀同胞,张作霖作为一方诸侯,为什么不和群众站在一起,反而去帮着帝国主义镇压?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中国,在军阀割据混战以及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下,军阀的背后是帝国主义。

张作霖是日本人扶持起来的,直系军阀的背后,又是英美等国家在支持,皖系军阀也曾经是日本人支持的对象。

这些军阀的武器装备、军费以及其他很多重要的资源,都是列强在支持,军阀和列强之间是利益捆绑的。

所以,当五卅惨案发生后,这种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威胁的是列强的利益,也同时是威胁军阀的利益。

为了确保列强对自己的支持以及自身的利益,军阀们就会和列强站在一起,但这也意味着占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五卅惨案的背后,有日本人的利益,有英国人的利益。

张作霖的背后是日本人支持,但同时为了制衡日本人,张作霖曾与英美加强联系。

这注定了张作霖会站到帝国主义一边。

这样的人物,尽管他在涉及民族利益的重大事情上,没有向日本人妥协。

但改变了他是一个军阀的性质,以我国近代社会现状来说,跟帝国主义勾结在一起的,注定会失去民心。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他拿什么统一全国?

奉军再强,反帝浪潮下,还不是被直系撵了出去。

近代史上的中国,要想完成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民心、信仰。

张作霖以及奉军,都不满足这俩条件。

首先在民心这一条,前文已经说过,张作霖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和帝国主义有勾结的。

他在五卅反帝浪潮中扮演的镇压者角色,已经暴露了这种本质,这注定了会失去民心。

在信仰方面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的地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势力一度扩张到南方的上海。

但是就奉军(东北军)本身而言,他们是一支没有信仰的军队。

士兵打仗,是为了升官发财,他们在思想上没有要爱护百姓,要完成统一大业的思想,更没有要打到帝国主义的思想。

归根结底,信仰,就是军队为谁而战的问题。

奉军的士兵在战场上,他们不知道自己为谁而战,谁值得他们去牺牲性命。

所以,战场上,一旦战局稍有不利,就很容易直接形成溃败之局。

在张作霖改革东北军的几乎同一时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了黄埔军校。

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因为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心和信仰的问题。

黄埔军校对学生尤其注重爱国主义教育,赋予了军队革命的属性,他们有着统一全国,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的理想。

因此,后来第一次北伐时的北伐军就一度同时兼具民心与信仰这两种特质。

北伐军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以打到列强以及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实现全国统一和民族独立为目标,更是能得到广泛拥护。

正是因为如此,北伐军(国民革命军)才能以弱胜强,一举击败北洋军阀。

但是后来这支军队由于派系斗争,加上国民政府的腐败,军队也脱离群众,演变成了新军阀,对帝国主义妥协,成了国民政府的特质之一。

一直到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后,在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

这次会议有个重要的决议,就是规定了红军的性质。

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完全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

实行官兵平等,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区别,没有阶级的分别,长官应该爱护士兵,关心士兵,保障士兵的民主权利,废止肉刑。

在军民关系上

要求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同人民打成一片。

这实际上是使得军队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鱼和水的关系,真正意义上建立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到了后来,毛主席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民战争”的概念。

人民战争的核心思想就是,军队“为谁而战、为何而战、靠谁而战”的问题。

由此形成的答案就是,军队是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靠兵民而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彻到军队中,这样一种内在动力。

近代史上,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担负起一统全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的重责大任。

举个例子

紫石英事件时,我军敢直接向前来挑衅的英国军舰开炮。

换做是张作霖的奉军或者其他军阀,他们不仅不敢,还会退缩,会主动向列强赔礼道歉。

总之一句话,在近代史这种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特定环境里。

只有最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最彻底地和人民站在一条线上,有着强烈的实现民族独立自由这种信仰的军队,才有能力完成全国统一。

张作霖以及东北军,显然是很多条件都不具备的。

张作霖与努尔哈赤起点一样,为何张作霖没能统一中国?

努尔哈赤也没能统一中国,而且张作霖的起点比努尔哈赤低太多了。

至于张作霖为什么没能统一中国,主要原因是他的对手不是孱弱的大明以及没啥格局的李自成。

张作霖土匪出身,靠着替满清打土匪发迹,大清亡了后他又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也没了后张作霖在关外已经成了气候。

这个时期的张作霖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但盘踞中原的直系冯国璋、皖系段祺瑞之流还是有差距的。

随着直皖战争后,张作霖靠着与直系结盟第一次将手伸到了关外,但这一时期的张作霖依旧算不得强大,至少接冯国璋班的曹锟、吴佩孚还比他强。

可随后张作霖又和革命军、卢永祥等江浙军阀结成反直同盟,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后,张作霖已然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包括张作霖在内的这些军阀都是靠着反复横跳最终站在历史舞台中央的,但往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也就成了众矢之的。

张作霖的奉系也是一样,成为了北洋政府的实际控制者后,很自然就成了革命的对象,但饶是如此,以张作霖当时的实力,还真有希望统一中国。

看看当时奉系治下的各种数据就知道了。

1914年到1930年间,东北耕地面积由1.34亿亩增加到2.38亿亩,粮食产量也从300万吨增长到了1900万吨

实业方面,仅1923年一年,张作霖就斥巨资开办了奉天纺织厂、呼兰糖厂、弓长岭铁矿等实业,得益于这些实业的发展,东北是当时中国少有的贸易顺差地区之一

张作霖对于工业的投入绝对是不含糊的,尤其是在重工业方面,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辆汽车就是张作霖时期造的,自建铁路总里程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1521.7公里

而且这一时期的东北兵工厂每月都能给东北军提供4000支步枪、40挺轻机枪、100挺重机枪、10余门各类火炮、1500万发子弹和近2万发炮弹

正是得益于如此强大的军工实力,东北军在当时拥有20个师近40万人的部队,海军方面更是拥有各类战舰20余艘(包括那艘传说中的“航母”)占当时中国海军总排水量的70%,空军也有各类战机300余架。

为此,张作霖还给海陆空三军分别成立了军校,培养专业军事人才和机械师。

教育方面,东北地区在当时就拥有小学13175所,中学170所,师范、职业类院校206所,高校12所,这个数据是清末的3倍还多。除此之外,张作霖每年还花钱公费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这些数据在《奉天通志》中都有详细记载。

张作霖这人作为政治家,为了自己和奉系的利益反复横跳无可厚非,甚至他还和日本人勾勾搭搭。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张作霖和日本人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相互利用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张作霖在利用日本人,毕竟日本人有他需要的技术和资金。

张作霖拿到资金和技术转头就投入到东北的各种建设中,甚至又跑去和英美暗合,这就搞得日本人很不爽,最终在皇姑屯把他给炸死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东北在张作霖的经营下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工业化程度、教育程度最高,经济最好的地区,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可能也就同时期的云南了。

建国后东北能成为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基础就是张作霖时期打下来的。

这一时期由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成了焦点,直接促成了还在血拼的张作霖与吴佩孚结盟,加上山西的阎锡山、山东的张宗昌,冯玉祥被包饺子无奈投了革命军。

此时的张作霖已经实际控制了东北和华北地区,成为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军阀,除了江浙闽的孙传芳和两湖、河南的吴佩孚外,其他军阀为了自保几乎都投了革命军。

1926年7月,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

但就在革命军击败了孙传芳和吴佩孚一路势如破竹时,老蒋在背后给了革命军一刀,这就是著名的“四·一二政变”。

政变上台后,老蒋依旧挥军北上和奉系在山东接战。

结果这个时候日本人跑来搅局,甚至制造了臭名昭著的“济南惨案”。

面对日本人的嚣张,老蒋选择了息事宁人撤出了济南,绕开山东继续打张作霖,不得不说老蒋攘内很坚决。

面对老蒋的咄咄逼人,张作霖无奈放弃了京津地区返回关外,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的火车在皇姑屯被炸,张作霖本人重伤不治。

至此,北洋政府时代结束。

而随着张作霖的死,统一中国的梦也就破灭了。

而在接下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蒋,中原大战打响,少帅张学良再度调兵出关,由于少帅此番支持的是老蒋,所以老蒋顺利收服阎锡山等人后也名义上统一了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少帅调东北军出关也给了日军在一年后趁虚而入的机会。

很简单地回顾了奉系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轨迹,不难看出奉系最强大的时期就是“反直”时期。

但就算是这个时期的张作霖也没有实力一统全国,且不说南边还有革命军、唐生智、桂系、滇系、四川一堆军阀,北方的阎锡山都还对他虎视眈眈。

与之相比,满清入关时的局势就简单许多了,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后大明就亡了。

此时山海关的吴三桂就很尴尬,按照正常逻辑来说他是大明的将领,应该要去对付李自成,但关外的满清又虎视眈眈,搞得吴三桂是进退两难。

所以满清入关统一中国的关键就在山海关,只要拿下了山海关,解决了李自成,那么就等于是夺得了天下。

于是满清立刻就说自己是大明的延续,是正统,李自成是反贼,吴三桂一看,很自然地就倾向联合多尔衮收拾李自成了。

南边虽然也还有不少反清的势力,但除了李定国的大西军,真就没啥像样的了,所以相较张作霖,满清夺天下要容易多得多。

张作霖与努尔哈赤起点一样,为何张作霖没能统一中国?

首先张大帅是很厉害,但是厉害归厉害,只能算枭雄,后期跟蒋介石都比不上,和伟人更比不上,他是枭雄但不是一统中华的领袖人物。袁世凯不是他也不会是。

张作霖与努尔哈赤起点一样,为何张作霖没能统一中国?

主要是历史节点不一样,面对的问题性质大相径庭。

一是由于交通载体的先进化,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盘棋,努尔哈赤时期还仅仅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矛盾引发的相互战争,而张作霖时期欧洲列强包括日本都对中国垂涎三尺;

二是整体形势差别巨大。刚刚倒台的清政府倍受煎熬,东北沙俄曾经出动14万大军消灭了清政府最精锐的7万“中央军”,八国联军也是如入无人之境,清政府五个中央军只有袁世凯一只在山东得以幸免,张作霖就是北洋军阀最有实力的衍生产物,需要面对欧洲列强包括日本的虎视眈眈;需要面对苏联支持的苏维埃红色力量;需要面对日本及欧美支持的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值得一提的是孙在权衡利弊下曾经准许日本租借东北,但是日方军方否定了,他们的理由是日本对俄战争付出太多,理应在东北享有特权);需要面对其他地方军阀。而努尔哈赤虽然也面对诸如明朝战略合作伙伴朝鲜、内部叶赫部等,但是毕竟不是同一时间在中国境内的战争,可以用足够的时间换空间,所以努尔哈赤及后代入关前先后消灭了蒙古黄金家族、击败朝鲜迫使其转而臣服清、平定内部明朝小弟叶赫部,扫清了一切入关夺取政权的障碍。

张作霖与努尔哈赤起点一样,为何张作霖没能统一中国?

你这问的就有问题啊,努儿哈赤也没统一全国,甚至连山海关都没进了,张大帅已经统一半个中国了,都打到上海了,而且是名义上的中华民国国家元首了,只不过努尔哈赤的儿子比张作霖儿子运气好罢了

张作霖与努尔哈赤起点一样,为何张作霖没能统一中国?

看看各个区域治理能力,属张作霖治理的东北最强盛,国富民强的地区,要比老蒋强多了,张作霖也不会卖国,真的要是张作霖统一中国,对中国来说是好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