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功劳远远大于李成梁,为什么万历帝却重用李成梁,贬谪戚继光?
1580年的一天,皇宫发生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不仅决定了张居正的命运,也注定了戚继光将来的悲剧结局。
那一天,刚刚登基不久的万历皇帝喝醉了酒之后,在皇宫里四处游荡,结果碰上一个太监。
万历皇帝顿时心血来潮,要求这名太监即兴唱一首歌来听听。
也不知道是因为害怕还是根本不会唱,这个太监一直呆呆地愣在原地不动。
万历皇帝见他不肯唱,当场就发起了酒疯,直接拔剑就要向太监砍去,幸亏左右侍从劝阻,太监才保下一命。
但万历并不打算放过这名太监,所谓以发代首,既然不砍头了,那就割一束头发权当惩罚了。
在古代,皇帝的一言一行,是有严格的礼法约束的。
皇帝无故醉酒不说,竟然还在皇宫四处游荡,当众耍酒疯,这是严重的犯错行为。
这一年,万历才18岁,没有亲政,皇宫里有李太后管着,还有张居正作为老师,对他有约束。
果不其然,第二天李太后就知道了这事儿!
于是,立即派人把万历叫到后宫训斥了一顿,不仅如此,还要罚跪,李太后要求万历长跪反省。
毕竟是亲娘,而且平时对万历管教很严格,所以万历在李太后面前就是一只温顺的猫。
看到李太后动怒,万历当场悔过,表示以后绝不再犯,要悔过自新。
骂也骂了,罚也罚了,万历也诚恳认错了,按理说,也应该就此结束了,没想到李太后依旧不依不饶。
于是发生了一个足以改变张居正命运的举动!只见李太后命人取来一本书,亲自翻出其中的一篇,然后交到万历皇帝的手里。
万历拿到手,看到那几个字之后,顿时如五雷轰顶!
因为那本书叫《汉书》,李太后翻开的那一篇是《霍光传》。
霍光是谁,竟能让万历如此惊慌?
霍光正是汉朝时期的著名权臣,也是汉武帝临终前任命霍光为托孤大臣之一。
在汉武帝的儿子刘弗陵在位期间,霍光斗倒了其他几个托孤大臣,大权独揽,连皇帝刘弗陵都得听他的。
刘弗陵死后,霍光又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这个刘贺不大听话,霍光直接废了刘贺,改立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为帝。
刘病已登基之初,霍光权倾天下,刘病已根本不敢对他怎么样,只能韬光养晦,熬死霍光后,才将霍家族灭,收回皇权。
此时此刻,给万历看《霍光传》,啥意思?
万历虽然是皇帝,可他并没有亲政,李太后也并没有垂帘听政,而是由内阁首辅张居正掌管朝政。
可以说,他们母子二人一个贵为太后,一个是皇帝,却根本没有掌握权力。
万历看完,当场就明白了意思:要是不听话,就废了你!
再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别看你是皇帝,但你身边也有一个“霍光”,万历心里也十分清楚到底谁是大明朝的霍光。
懂了这一层含义的万历,当即向李太后磕头认错,再次诚恳地表示自己再也不敢犯了。
李太后见状,教育的意义已经达到,于是不再追究。
但是,第二天,李太后又找来万历的老师张居正劝谏他,同时要求万历写一篇检讨。
按理说,犯了错,写个检讨也没啥,但皇帝写的检讨可就不一样了,因为那等同于“罪己诏”。
这本来是一件李太后教育儿子的家务事,要是写成罪己诏之类的文件,再一公开,那脸可就丢大了。
所以,万历死活不肯写!
就在万历迟迟不肯动笔时,张居正见状直接说道:我来帮陛下写!
张首辅坐到书桌前,立刻就动笔开始写起来,毕竟是首辅,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
此时,万历却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件事给了他极大的震撼和心理冲击。
不就是喝醉了酒,打了个人吗?
怎么就落到这个地步?还差点连皇位都不保!
万历的脑瓜开始飞速运转,到底是谁导致了这一切?是谁在压制着自己?
这时,他看着眼前正在书案前忙碌的张居正,这个人就是答案!
是他主导了一切,他不是张大臣,不是张先生,他是霍光,是一个可以威胁皇位的人。
一颗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不是因为训斥,也不是因为难堪,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皇权!
从此以后,万历学会了隐忍,仅仅过了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就迫不及待地对张居正进行清算。
帝尝在西城曲宴被酒,令内侍歌新声,辞不能,取剑击之。左右劝解,乃戏割其发。翼日,太后闻,传语居正具疏切谏,令为帝草罪己御札。又召帝长跪,数其过。帝涕泣请改乃已。——《明史》
上以夜宴,惑于内侍孙海客等,挞二内使几毙。慈圣太后闻之,切责上,令取《霍光传》入览。上悔悟,降孙海客等。——《明史纪事本末》
扯这么多,跟戚继光有啥关系?戚继光其实是一个会贪污的官员,而且这也是一种被逼无奈的选择。
在那个时代,并不是有能力有才华,就可以实现理想抱负的。
想打倭寇?那得上面的人同意你去才行,打倭寇需要军费、粮草,那得上面管事儿的人给你才行。
兵力不够需要扩充兵员,那得上面同意才行,不然私自招兵,罪名可不小。
就这种情况,如果不上下打点一下,那想干的事一件都干不成。
明朝的时候,工资又开得很低,戚继光哪儿有钱打点?
没办法,他只能贪污,但他贪污得来的钱,自己一分没有留,其中一部分用于打点关系,剩余部分则用于练兵。
当初,还是嘉靖皇帝时代,戚继光就是通过上下打点和疏通关系后,才得到了很多人支持他与倭寇作战的。
到了万历时代,张居正掌权,戚继光又被调任北方抵御蒙古。
正是因为戚继光经常打点张居正这一层关系,所以在张居正掌权的那些年里,朝廷给了他不少支持,使得他在边关的一系列保境安民的政策得以实现。
张居正一方面收了好处,另一方面也看重戚继光的才能,所以在那段日子里,戚继光要政策有政策,要粮饷有粮饷,可以说十分顺利。
就这样,戚继光不仅和张居正之间的关系比较好,而且受到重用。
当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开始对张居正进行清算,戚继光是被作为张居正的党羽一起清算的。
既然否定了张居正,那么张居正的党羽自然是不能留的。
所以,就在张居正去世的那一年,戚继光就被调到广东,仅仅三年后,就遭到罢免,他回乡之后就病逝了。
总的来说,戚继光生活在那个时代,别无选择!张居正权倾天下,他如果不去打点一下关系,不去结交一下,那么他想干的事情一件都干不成。
如果生在朱元璋或者朱棣的时代,或许戚继光不需要靠这些手段就可以实现理想抱负,但明朝末期就是那样的时代,没得选。
明朝中后期,大将、副将之类的武将给兵部主管官员写信时,通常会以“门下小的”自称,对于品级更高级的,甚至会以“门下走狗”自称。
戚继光在给张居正写信时,为了办事,也不得不以“门下走狗”自称。
可见那个时代,想干成一件事,不打点一下,那是不行滴。
而戚继光被罢免,接着病死,与其说是受到张居正的连累,还不如说是受到明朝末年那个时代的拖累。
作为张居正的党羽,万历出于政治目的,戚继光也是无法幸免的。
李成梁没有张居正这层背景,40岁以前是个穷秀才,中年以后才上下打点,混了个官儿。
加上李成梁打仗很有一手,打趴蒙古,接着又把辽东女真各部给毒打一顿,其光芒甚至掩盖了戚继光的战绩。
这自然会受到万历皇帝的重用。
戚继光的功劳远远大于李成梁,为什么万历帝却重用李成梁,贬谪戚继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2个原因。
第一,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人,李成梁不是。
戚继光是张居正一手提拔的,李成梁不是。
张居正死后,神宗清除张居正的势力,戚继光自然连带倒霉。
张居正死后当年,戚继光就被朝廷调往广东,离开了重要的首都地区。
3年后,朝廷找了个罪名将戚继光免职,让他回家养老。
而在张居正主政前多年,李成梁就在辽东镇守,不是张一派的人,没有被连带清洗。
第二,李成梁在北方的军事能力更强。
戚继光是在南方剿灭倭寇起家,但客观来说倭寇难缠但战斗力并不算强大。
戚继光招募4000义乌兵,使用鸳鸯阵,没几年就消灭了倭寇。
随后戚继光虽然也去北方对抗蒙古人,但和李成梁相比还是差多了。
李成梁本来就是辽宁铁岭人,从小长在辽东,少年从军就开始和蒙古、女真作战。
以同蒙古人作战来说,蒙古出动数万兵力的大战,李成梁就经历过很多次。
至于女真,连努尔哈赤都被李成梁活捉做了家奴。
同时,除了军事经验以外,对蒙古和女真更多是政治笼络和分化。
这点李成梁是高手,他基本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家。
戚继光则没什么经验,他主要是单纯的军人。
所以,就辽东的局势来说,显然李成梁更符合作为大员,戚继光就差了一些。
其实,单纯看看李成梁的儿子们就知道他的厉害。李成梁共有5个儿子,长子李如松威名赫赫,是剿灭壬辰倭乱打垮日本的总指挥。而其余4个儿子也都是有名的战将。
儿子都如此牛逼,老子就更别说了。
戚继光的功劳远远大于李成梁,为什么万历帝却重用李成梁,贬谪戚继光?
戚继光后期得不到重用主要是政治原因,不是他个人才能的原因。
主要是戚继光的靠山张居正死了,忍了多年的万历开始清算张居正的历史问题,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戚继光没少巴结张居正,二人关系甚好,用现在的话说他是张的人。由于张居正死的时候戚继光已经调任蓟镇防备蒙古,手握重兵,万历担心没人能节制他,所以把他调任到广东去当总兵,后来又解了他的职。
而李成梁不一样。他的出身很“干净”,他当时就是个辽东地方起底的将领;李的才能比较复合,他不是单纯的军事家,而是懂得合纵连横的政治家;除了在当地取得了十次大捷这样的军事成果,他通过类似英国人大陆均势的做法,拉拢一些女真部落,打压另一些女真部落,还有以夷(建州)制夷的办法,把这个族群关系复杂的“化外之地”收拾的服服帖帖。辽东这盘棋,换个人来可能两天就头大了,只有李成梁知道怎么下。
明朝《军垦图》局部
但李成梁个人品行有很大问题。他胆子很大,抢了蒙古人和女真人的地盘后,敢私分田产喂哺自己的亲兵,在中央集权的国家是十分严重的问题。这种做法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军阀阶层,但这么做反而在短期减轻了中央财政负担,贪财吝啬的万历更喜欢不给自己添麻烦的李成梁。李成梁在辽东治理30年,几乎成为实际上的辽东王,军政商那个阶层不巴结好他在当地都吃不开。可以说辽东将门如果一路按李成梁的治理办法发展下去,即便没有后来的七大恨、萨尔浒,辽东的将门自身就是明朝的一大祸患。后来连万历也看不下去了,在1591年将他罢免。但辽东这盘棋已经到了只有李成梁知道怎么下的程度(军阀阶层已经形成),所以后来不得不再次起用。
用关系和丰厚的奖励(尤其是土地奖励)拉拢下级,是通过激发作战意愿来提高军队战斗力,相当于兴奋剂的作用。但在长期看来是非常有害的,会摧摧毁掉原有军队的体系,使军人变得唯利是图。辽东军是以将门的家丁为输出核心。战场上,以作战勇敢披挂精良的家丁带头冲锋,打的好了,全军士气受到激励,就能获得胜利。打得不好,就会很快崩溃。辽东军屡次出现杀良冒功的情况,也证明了一点,就是这只队伍纪律性很差。这样军队距离正规建设的军队相去甚远。举个近一点的例子,就是为主义而战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军可以击溃多路军阀,一路北上统一全国。这些军阀并不缺钱缺枪,甚至还雇佣外国人组建炮队;但是真正能战之兵真的是很少之又少。
而戚继光提高军队战斗力靠的是军事正规化建设,这是真正强健一支队伍的筋骨、坚定队伍的精神,长期稳固军队战斗力的根本。戚继光治军赏罚分明,不任人唯亲,重视训练和纪律性,重视每个士兵的素质。戚继光建设的是一只职业化志愿兵役化的正规部队,与现代军事建设倡导的方向是一致的。从这可以看出戚继光超越时代之处。但论政治手腕,戚继光比李成梁差了不少,否则也不回落得到老被解职的下场。
戚继光的功劳远远大于李成梁,为什么万历帝却重用李成梁,贬谪戚继光?
原因便在于戚继光太过于锋芒毕露,当然,这个词语分成两个意思。
第一点,戚继光的军事能力十分强悍,而且这个人还懂得武力外交,什么意思?戚继光一生和蒙古部落打了两场战争,两场战争全部是完事儿,甚至还出现了以少胜多的情况,第一次刚刚到达北方蒙古部落阶段,戚继光就是一个毛头小子,随便欺负,派了两万军队过去,结果被戚继光用战车加强弩灭了个干净,在这之后,蒙古部落觉得应该重视一下,他亲自率领3万骑兵过来,这回戚继光有经验了,率领8000军队直接把这3万骑兵给打趴下,顺手把人家主帅给抓过来!
把人家主帅抓过来,也就是那个部落长抓过来以后,好好的对她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并且率领他去看了一下自己军队的阵容,这个蒙古主帅或者是部落长觉得这支军队绝对不能够欺负。
在这之后,戚继光多次举办军事演习,把自己的军队开除长城,并且邀请人家蒙古部落的人在边上看着这样的话杀喊声震天下的那些蒙古部落,根本就不敢去欺负戚继光。
相比较而言,另外一位军事将领,他就没那么锋芒毕露,也不懂得戚继光这种铁拳外交,所以更喜欢去欺负他!李成梁的战功,一方面就是因为自己显示的比较软弱一点儿,所以蒙古部落喜欢打他,才把戚继光给漏了。
但是这也造成一种什么情况?就是戚继光在后来遭人弹劾的时候被文官说成了碌碌无功?嘴皮子上下一碰得人家辛辛苦苦打了大半辈子却被别人说成军事能力不行,战功不多,这个人能力不咋地,你说这冤不冤呢?
比较幸运的就是在戚继光建立战功,或者是正手北方的期间一直都是张居正在主政,这个人自然明白气及光做这些事情,功劳有多大有多么不容易,所以一直都压着这些声音。
第二,在朝政内部,戚继光是属于张居正的人,曾经有这么个故事啊,戚继光当时发现自己军队下属拿到的那些铠甲不合格,(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而且很多地方都是以次充好,戚继光直接去找张居正。
由此可见,两个人之间关系,但是投靠阵营也出了错,车证后来倒台,人家进行清算的时候,就把张居正和戚继光之间的关系给拉出来。
所以说,崇祯最后说的那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文官都该杀!人家镇守边疆保边疆十余年无忧,结果被人一句话全部都给否定了,这种妖言惑众的小人留在世上有何用?
戚继光的功劳远远大于李成梁,为什么万历帝却重用李成梁,贬谪戚继光?
明代晚期,北方九边镇当中,形势最严峻的是蓟州镇和辽东镇,而戚继光、李成梁分别是这两个军镇的最高军事长官。
万历初期,万历皇帝年幼,大学士张居正成为朝政的主导者,他在辽东镇重用巡抚张学颜,而张学颜最早发现了李成梁。所以张居正在辽东镇重用李成梁,在蓟州镇重用戚继光。
张居正很有眼光,戚、李二人一个侧重稳健的防守,一个善于力战却敌。相对而言,张居正和年轻的万历皇帝更为器重李成梁。
先看看戚继光,他成名的时间更早,在蓟镇的功绩并不突出。戚继光因为在东南沿海抗倭的战绩显赫,因而成名,时间是在明世宗嘉靖年间。嘉靖四十二年,他取代俞大猷担任福建总兵官。
戚继光用兵的特点是军令严明,注重平时的训练和管理,注意研究战法,所以戚家军的战斗力比较强大。
明穆宗隆庆二年,戚继光被调往蓟州镇,担任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朝廷调派给他三万步兵,外加三千浙兵,由他统一训练。戚继光训练的浙兵给一向散漫的边军很大的震动,军纪为之一变。
在训练军队的同时,戚继光大力加固蓟镇的长城防线,建立车营,改善部队的装备构成,使蓟镇的防御能力大大增强。
明代晚期,北方边外的蒙古各部大多接受了招抚,只有蓟州镇、辽东镇相邻的土蛮各部还在不断袭扰。蓟州镇拥有天然的防御优势,加上戚继光的妥善经营,固若金汤。土蛮部在几次试探之后,没有得到任何便宜,于是转而向东,向辽东方向进攻。
整体上看,戚继光负责的蓟镇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威胁,戚继光以防御为主,确保蓟镇无事。他也曾仿效李成梁,搞过捣巢战术,结果都失败了。所以他在万历年间的战绩根本无法和李成梁相比。
再看看李成梁,他成名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晚,但在万历初期的战绩相当耀眼。李成梁在隆庆初年担任辽东镇的副总兵,隆庆四年代理总兵官,开始显示自己的军事才华,建立功勋。
当时明朝的主要外来威胁,都集中的辽东镇方面,这里三面环敌,西部是蒙古人,北部和东部是建州女真人的袭扰,又不像蓟镇一样有着天然屏障,许多地方无险可守。
而李成梁领导辽东明军东打西杀。
西部方面多次打败蒙古各部。
万历三年打退蒙古各部两万余骑的袭掠,杀死千余人。
万历五年到万历七年,李成梁几次率军长途奔袭蒙古巢穴,并打退敌军来袭。
万历九年到万历十年,土蛮等部多次入侵,李成梁成功伏击速把亥、炒花兄弟,杀死强敌速把亥。
万历十三年,万历十四年,李成梁几次打退速把亥的儿子把兔儿的进犯。
东部方面多次打败女真人。
万历二年十月,打败并处死王杲。
万历十一年,攻陷古勒城,杀死王杲的儿子阿台。
同年,歼灭北关的清佳砮、杨吉砮。重挫东南方面的王兀堂。
李成梁取得的一系列胜仗都发生在万历早期,从朝廷和万历皇帝的角度来看,李成梁的功绩更大,自然更为器重李成梁。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几年之后戚继光也离世,此后李成梁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朝廷中批评他的声音越来越大,但李成梁仍然继续控制辽东几十年。
戚继光的功劳远远大于李成梁,为什么万历帝却重用李成梁,贬谪戚继光?
戚继光和李成梁都是明王朝后期的名将,非要去比谁的功劳更大,这个恐怕还真不好比。更何况,自古以来,帝王对于武将最关心的是忠诚而不是能力。又或者说,能力只能排第二,忠诚才是排第一位的!如果皇帝觉得谁不够忠诚,任你能力再强,恐怕也不可能重用你……很不幸,戚继光就是这样一个人。
倒不是说戚继光对明王朝不忠诚,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倭名将,如果对明王朝不忠诚,又怎会如此呢?但对于明神宗朱翊钧,那就另当别论了。至少在明神宗看来,戚继光并不是 他自己的人!
戚继光的后台——张居正早在戚继光还是一名基层军官的时候,便因为能力出众而获得了张居正的赏识。之后,经张居正一手培养、提拔,戚继光也成长为了明王朝的高级将领并成为了抗倭名将。可以说,张居正就是戚继光的伯乐,没有张居正就没有戚继光。在张居正成为明王朝的“顾命大臣”兼首辅之后,戚继光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受到了张居正的重用,一步步做到了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的高位。
无论是在抗倭还是御蒙期间,因为有了张居正的照顾,明廷对于戚继光的后援补给几乎都是“一路绿灯”。像什么拖欠军饷、克扣装备之类的事情,戚继光几乎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本就能力出众,又有着稳定的后援补给,戚继光自然是事倍功半,为明王朝建立了巨大的功勋。
英雄也有“短处”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倭名将,是民族英雄!但戚继光也是人,也有他的“短处”。在对待张居正的问题上,戚继光的“短处”全部暴露了出来。因为受到了张居正的垂青与照顾,戚继光对张居正也是投桃报李,不仅通过各种方式向张居正行贿,甚至不惜动用麾下的军队给张居正行贿。根据史料记载,张居正因为在某些方面消耗过大,需要进补海狗鞭。戚继光听闻之后,不仅派出了手下的水兵下海捕捉海狗,而且还动用了朝廷递送情报的驿卒、六百里加急给张居正进献新鲜的海狗鞭!无论在什么时代,这种“拍马屁”的行为也是非常过头的,不是吗?但戚继光的确这么做了!
当然,戚继光或许也有他的苦衷。张居正不仅是自己的伯乐,还是内阁首辅。如果没有张居正的支持,戚继光在军事方面想要做到“无后顾之忧”恐怕就很难了。为了让自己能够没有后顾之忧、一心带兵,戚继光最终选择了向张居正行贿。虽如此,但戚继光个人却不是贪财好货之人。即便是后来被明神宗打压,也没有背上贪墨的罪名。可见,戚继光与和珅之流还是存在很大不同的。他行贿可能更多地是为了公事、而不是私利。
张居正去世、戚继光遭贬张居正去世之后不久,明神宗便开始了对他的彻底清算!如果戚继光仅仅是在公事上与张居正有往来,哪怕张居正是他的伯乐,明神宗或许还可以接受。但戚继光私下里动用军队给张居正行贿的事情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最起码明神宗是知道的。这就不得不让明神宗多心了——大明的军队,居然被戚继光用来给张居正捉海狗、大明的驿卒居然成了张居正的“快递小哥”!戚继光不是张居正的“死党”还能是什么?在明神宗看来,不管戚继光能力有多强、功劳有多大,最起码在对自己的“忠诚度”上是要打很大折扣的!
张居正已经死了、而且正在遭到清算,这个时候还让张居正的“死党”掌握着军队,那是要冒极大政治风险的!如果这个时候,戚继光能够主动递上“投名状”、主动攻击张居正,或许明神宗还可以稍加释怀。然而,戚继光却不是一个落井下石的小人。任朝中人等如何攻击张居正,戚继光没有说过张居正一句坏话……
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戚继光对张居正是真感恩,并不是那种小人式的巴结!可这恰恰是明神宗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利,明神宗还可以用利来收买,不是吗?可偏偏戚继光不是为了利!张居正人都已经死了,他依然不愿意与张居正划清界限,这样的人明神宗敢用吗?肯定是不敢的!
综上所述,戚继光之所以被明神宗朱翊钧贬谪、继而罢免,与能力和功劳无关、与有没有李成梁的存在也没有关系。即便没有李成梁的存在,戚继光也依然会被明神宗换掉。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明神宗看来,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人、而且是“死党”!在彻底清算张居正的过程中,明神宗换掉戚继光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套用说韩信的那句话来说戚继光,再贴切不过了——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这里面跟李成梁没有任何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