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时,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计谋,有机会打败司马懿吗?
很多人以为曹爽只要振臂一呼,必然是应者众,就可以立即干翻司马懿,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其实不然,这完全低估了司马懿的个人能力,也高估了曹爽的号召力。
以我个人的看法,曹爽即使听从了桓范的策略,依然没有任何机会击败司马懿,顶多只是给司马懿添加了一些麻烦而已。
桓范的建议是个啥?桓范本来呆在京城,听说司马懿政变了,立即撒腿往城外跑,一直跑到曹爽大营,上气不接下气的向惊魂未定的曹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根据《三国志》曹爽传:
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
这个记载太过于简略,不过,在裴松之的《三国志》中,引用了《魏略》作为补充,专门为桓范做了一个传记,这就比较详细:
范南见爽,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爽疑,羲又无言。
范自谓羲曰:"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於今日卿等门户倒矣!"俱不言。
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根据这个记载,桓范见曹爽的场面跃然纸上,不是曹爽传那么简练了。归纳起来就两个:一个就是把皇帝弄到许昌;另外一个就是招外兵,号召天下兵马来对付司马懿。
曹爽听了桓范的建议默默不语,而桓范为了强化他的建议的可操作性,还拍了拍怀里的印绶,说道,你要担心兵员,周围大把的屯田兵;你要是担心粮食,不用担心,我出来的时候带着印章,只要我盖个章,粮食源源不断的送来,要兵有兵,要粮食有粮食。曹爽兄弟看看了看,还是无语,在他们看来,要是盖个章子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就不用你了。
他们认为桓范的建议不靠谱,因此,兄弟三人一商量,还是投降吧,去做富家翁比较合适。
桓范气得大骂三个蠢猪,可是一切无济于事了。
桓范的建议可行吗?真的能够打败司马懿?曹爽觉得桓范的建议不可行,那么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可行吗?
以三个角度来看:
首先,曹爽的军事力量强过司马懿吗?
曹爽离开京城洛阳不久,就被司马懿给关在门外,因此距离洛阳应该不远,大概也就几十里的路程。
京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内的兵马包括禁军已经归属于司马懿,武器库也被占领。对于某些势力来说,即使忠于曹爽也没有用,武器库被占领,赤手空拳是打不过全副武装的司马懿的军队。
曹爽这次祭祀高平陵,兵马带的不多,否则也不至于把附近的屯田兵召来护驾,而且这些屯田兵也没有什么武器,毕竟武器可是在京城的武器库里面和许昌的武器库里面,因此从军事力量的角度来看,司马懿的军事力量远远强于曹爽。
真的打起来,单凭军事力量来看,曹爽是干不过司马懿的;而且以军事经验来看,曹爽更是差司马懿十万八千里。
其次,曹爽赶快换地方往许昌跑,但是跑得过司马懿吗?
从路程上看,从洛阳到许昌大概有160多公里,按照一天一夜,不眠不休跑八十公里的速度来看,曹爽带着皇帝要跑到许昌至少要两天两夜,这个是多了估计,实际上需要更长的时间。
跑这么远的路程,麾下那么多人马有几个人愿意追随?难说,跑着跑着,人心就散了,就像关羽的部队一样,跑着就没有人了。
司马懿看着曹爽带着皇帝跑了,难道不追?当然要追,而且司马懿掌握的可是当时最为精锐的禁军,骑着马,岂是曹爽那些屯田兵可以匹敌的?
因此,假如曹爽带着皇帝往许昌跑,大概率在路上就会被司马懿给追上的,一旦打起来,谁死鹿手?这不就很明显的事情嘛?
也就是说,要论跑,曹爽肯定是跑不过司马懿的,一旦追上,那就铁定完蛋了。
再次,招天下兵马来对付司马懿?
按照桓范的想法,来到许昌之后,就以皇帝的名义发诏令四方,让手握兵权的大吏们,共同征讨司马懿。这个想法貌似很好,可是以什么名义征讨司马懿?挟持皇帝?谋夺曹魏的江山社稷?
无论哪点来看,都谈不上呀。司马懿是三朝老臣,不说曹操,就只算曹丕和曹曹睿这两代,司马懿一直都是忠心耿耿,而且深得两代皇帝的宠信。这个可以以历史记载为证:
《晋书》记载:
五年,天子南巡,观兵吴疆。
帝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
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这里的天子是曹丕,发生于公元224年,曹丕亲自率军攻打东吴,于是让司马懿镇守许昌,总览国政。
这事如果只是发生一次,那是偶然,可是到了第二年,这事又发生了:
六年,天子复大兴舟师征吴,复命帝居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
临行,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
天子自广陵还洛阳,诏帝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于是帝留镇许昌。
这里的帝依然是指司马懿,曹丕要讨伐东吴,就让司马懿镇守大本营。
曹丕在位的时间不长,总共也就是七年,可是司马懿两次为曹丕镇守大本营,为曹丕善后,前方打仗,后方总得有人总览全局,这个职位就如同当年刘备在前方攻城略地,诸葛亮镇守成都,筹备粮草,提供后勤服务,同时处理国政事宜。
曹操的荀彧也是类似的作用,当曹操在前方打仗,扩张土地的时候,他在后方提供服务,这样的职位非信任的人不可,因此曹丕去世的时候,将他列为辅政,和曹真以及陈群同列,成为股肱大臣。
到了曹睿时代,更是先后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以及雍凉军事,将军事大权交给司马懿处理,在去世的时候还让他和曹爽一同辅政,可谓隆宠之极。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司马懿的身影,以此说司马懿是老臣,是忠臣,在当时是没有人会怀疑,即使位高权重,可是依然忠于曹魏。
因此,假如曹爽号召天下兵马讨伐司马懿的时候,这个对象就错了,没有人相信司马懿会造反,而司马懿始终也没有任何威胁曹魏皇权的行为,他只是提出了一个要求:
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若稽留车驾,以军法从事。
说是一个要求,其实可以分开三个,这个要求将曹爽兄弟和其他人完全分开:
第一,只是罢免曹爽三兄弟。按照司马懿的要求,事情情非得已,关键是曹爽三兄弟做事太过火,把朝廷弄的乌烟瘴气,因此必须罢免他们的官职。
第二,职位不变。曹爽三兄弟兵权交出来之后,其官职不变,也就是待遇还是有的。那么其他人的也是一样,大家都回去,职位不变。
第三,不能劫持皇帝。前面两条都好说,只要大家回去,保持职位不变。如果劫持天子,性质就非常严重了,必须依照军法严惩。曹魏的军法非常严酷,是要涉及到家属,一人犯法,家属受到牵连,这就让拱卫曹爽周边的士卒们不得不认真的掂量了。
拱卫曹爽的士卒们一部分是先前带出城的,这些人家属都在京城,后来加入的屯田士卒的家属则在京城附近,要是闹开了,家属肯定要受到牵连,可见司马懿这招够狠的了。
因此,曹爽号召兵马勤王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最后,谁会来帮助曹爽?
如果曹爽有幸跑回许昌,能够顺利的发出诏令,那么有多少人愿意带兵对付司马懿,为曹爽卖命?这就需要看看曹魏周边,曹爽的粉丝有哪些了。
曹魏在东西南北设置了四大战区以拱卫防守:
曹魏东部战区:
这个地方的老大是王凌,在公元238年以前的老大是满宠,后来曹爽让王凌接任,以担任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到公元248年的时候,还把王凌提拔为司空,负责整个东南战区的事情。
那么王凌时曹爽提拔的,他是忠于曹爽的吗?不是的,虽然他发起了淮南第一叛,但是并不意味他是忠于曹魏,他也不忠于曹爽,他是忠于他自己。
他之所以反叛,并不是因为司马懿觊觎曹魏社稷,而是觉得司马懿劫持了皇帝,权力全部归司马家,搞得和他和没有关系一样,因此他不满意,想另外立一个皇帝和司马懿分庭抗礼而已。
因此,假如曹爽号召勤王,他应该是不会出兵,毕竟司马懿此时并没有妨碍他的权力。
曹魏南部战区:
这个战区老大是王昶,他是司马懿举荐和提拔的人才。从公元240年起就升任为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成为南部战区的最高老大。
荆州地区是司马懿待过多年的老地盘,也是司马懿能够崛起的基本盘,司马懿能够举荐王昶去担任老大,可见是非常信任他,因此曹爽的号召力对于王昶是没有什么吸引力。
后来淮南三叛都没有王昶什么事,可见王昶是忠于司马懿的。
曹魏西部战区:
西部战区的老大是夏侯玄,他是在曹爽当权之后出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军事。可是司马懿在西部战区挂帅多年,同样也是他的基本盘,有旧人郭淮,陈泰等人压阵,以夏侯玄这样的清谈之士是无法驾驭西部战区,顶多也就是摆摆样子而已。
当司马懿征调夏侯玄入朝,剥夺他的兵权的时候,他也是乖乖的去了,即使夏侯霸劝他,明知道凶多吉少依然回去了,西部战区对于夏侯玄来说,这个地方于他没有什么助力。
可见,曹爽要是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夏侯玄也是有心无力而已,难以起到作用。
曹魏北部战区:
曹魏的北部战区有两个人,一个是孙礼,另外一个是毌丘俭。孙礼本来是明帝信任的大臣,可是性格比较耿直,受到曹爽的打压,甚至一度闲赋在家,后来受到时任太傅的司马懿的极力举荐,就来担任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北部事宜。
毌丘俭和孙礼不一样,他是魏明帝曹睿的旧人,深受曹睿的喜爱,同时也受到曹爽的提拔,但是毌丘俭和诸葛诞以及王凌不一样的是,他是忠于曹魏,不为私利。
当司马懿干翻曹爽的时候,心有不安,并没有因为曹爽被杀而有什么动作,直到曹芳被废,夏侯玄、李丰等人被杀之后,他才意识到曹魏社稷有可能被倾覆,因此才举兵反叛。
假如曹爽号召勤王的时候,他是不是有可能响应呢?可能性非常小,原因是司马懿的名声非常好,而且其目的就是为了清除曹爽而已,并且以太后的诏令为旗号,很难找出破绽,因此毌丘俭这个时候出兵的概率只有四成吧。
曹魏总共四大战区,只有北部的毌丘俭极有可能出兵,而同一个防线的孙礼和他并不同心,因此效果大打折扣,其他三个地方要么观望,要么出兵协助司马懿,因此从曹爽发出的命令,其效果是寥寥无几。
由此可见,桓范提出带着天子跑到许昌发天子令对付司马懿的做法是很好,可是效果必然很差,从而很难让曹爽采纳。
既然期望值比较低,而且又有许多如蒋济这样的大佬的保证,那就不如回去做一个富家翁吧,可是想法很好,现实却很骨感啊。
高平陵之变时,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计谋,有机会打败司马懿吗?
高平陵之变,曹爽如果听从了智囊桓范的建议,挟持魏帝曹芳到许昌,那说明曹爽还有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明了司马懿绝对不会放过他,还是有一定希望的。
许昌乃是曹氏兴盛之地,相信到了那里,人气人脉还在,魏帝曹芳又是自己的至亲,向天下发号施令,征讨司马懿,还是很有号召力的。毕竟魏帝在此,征讨反叛名正言顺。许昌周围有很多兵马,在智囊桓范的筹谋策划下,分头招集勤王部队,还是很有希望的。毕竟对抗是死,投降也是死,那如拼个鱼死网破呢?更何况对抗还有一线生机呢!
可惜啊!曹爽只是中智以下之人,看不透大势和司马野心,亏他与司马懿共事那么多年,还认识不到司马懿的凶狠毒辣,思想简单,只幻想自己放权永保富贵,却低估了政治的残酷性,最终被司马懿玩于股掌,成了政治白痴,不但自己丢了性命,还被夷灭了三族,曹氏政权从此归了司马,成后世笑谈,可悲不?
高平陵之变时,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计谋,有机会打败司马懿吗?
那肯定的,当时司马老贼最怕的就是他,要是小爽听他的安排城中布防,司马连府门也出不来。可惜历史不能重演啊!
高平陵之变时,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计谋,有机会打败司马懿吗?
有些人把司马懿想的太厉害了,把他想的太神了,政变之所以成功,运气值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曹爽毕竟是大将军,又有帅印在手,天子还在边上,一声令下,大魏国所有兵马都可以调动,曹芳又不是刘协,当时又不是汉末局势,也不是唐末局势,各地还有敢不听圣旨的?
就算么些人说的对,司马懿有威望,有些人抗旨不来,, ,夏侯霸来不来?就是后来因为司马政变投靠蜀国的夏侯霸,那些曹家人来不来?就算那些不来的人抗旨,但总不至于起兵帮司马懿吧,他司马有那本事,还用的着偷摸着政变?还用得着装病?直接招四方将领进京清君侧多威风,多名正言顺
当时司马懿只有一座孤城,加三千死士,兵马一到,强攻也好,围而不攻也好,十个打一个也好,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司马懿怎么赢?靠三千死士?这时候厚黑学有啥用?这时候你司马兵法,计谋再好,犹如诸葛亮、韩信再世,最好结果无非是靠三千死士冲出去,然后就变成了通缉犯,变成了赏千金封万户侯的香饽饽,司马家立马诛九族,还能翻出花来?还能翻一个大魏国?
怪就怪曹爽确实是头猪,猪,猪,,三国第一猪,一丝丝血性没有。但凡有一丝丝,哪怕就那么一丝血性,不可能会输。。。
司马师、司马昭后期能掌权,还不是因为手里有兵权,他俩永远留一人在朝,永不交兵权,还自封大将军,他们兵权都有用,按么些人意思咱还是大魏国,还没司马家什么事,曹爽正儿八经的大将军,手里兵权反而没用了呗
高平陵之变时,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计谋,有机会打败司马懿吗?
有人建议曹爽挟天子到许昌号令天下共讨司马懿,这样鹿死谁手还不一定,我认为曹爽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能力和权力是相对应的,有多大的能力才能驾驭多大的权力,一旦人的权力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很难会有好的下场,就像一句常说的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权力,曹爽懵了,他不知道该怎么用,身边聚集了一些小人利用他争权夺利,彻底把曹爽给毁了。曹爽挟天子到许昌再号召天下一起讨伐司马懿这个方案有几个致命弱点,首先跟曹爽出城的将领们家属全在司马懿控制的洛阳,曹爽平时为人骄横跋扈,不如司马懿深沉老练,对于将领们来说听司马懿的可能比听曹爽得更好,况且司马懿还控制着自己的家属,很有可能曹爽还没到许昌,半路就会发生兵变,到时候一样是死。退一步说就算曹爽到达了许昌向天下号召讨伐司马懿,有多少人会响应呢,此时的曹爽已经站到了世家大族的对立面,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听曹爽的话。而且曹爽的能力有限,论带兵打仗,十个曹爽加一块也比不过一个司马懿,真打起来曹爽有多少胜算呢?最重要的是曹爽始终认为司马懿只是想夺权,没有杀他的意思,自己交出兵权还能终身享福,曹爽也知道自己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没有鱼死网破的决心,此时的曹爽也没有斗志,失去斗志的主帅跟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没区别。曹爽不懂得如何搞政治,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不会驾驭,受小人蛊惑,又不能压制自己嚣张跋扈的性格,最终把自己推向大众的对立面。再看他的对手司马懿不论玩弄政治,带兵打仗,还是名望资历都甩曹爽好几条街,所以司马懿开始政变就注定了曹爽的失败,我还认为即使没有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以后的结果也好不到哪去!
高平陵之变时,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计谋,有机会打败司马懿吗?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逝世,由年仅8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宗族代表大将军曹爽和士族代表大司马司马懿辅政。一般这种双核的配置,很容易就会出事故的。
在曹爽主政之初,曹爽和司马懿有过一段蜜月时期。公元241年和243年,吴国两次攻打魏国,都是曹爽留朝主政,司马懿出征讨伐,基本上是相安无事。但是变故发生在244年,在平静了5年之后,曹爽决定排挤司马懿,要独掌大权。他首先借口历任大司马都不得善终,升司马懿为太傅。两汉以来,太傅只是掌管征兵、粮草等后勤工作,实际上是对司马懿的明升暗降拿下兵权。同时,任命自己的表弟夏侯玄为征西将军,正式介入兵事。
作为夏侯玄任征西将军的利益交换,司马师升任中护军,相当于洛阳城防司令,是后面故事情节的重要伏笔。
244年到246年,曹爽两次用兵,分别对蜀吴二国,却全都大败。战争的不利让朝堂上所有人都会曹爽心生不满。在战场之外的政治舞台上,曹爽的一系列改革步子太大,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全魏国上下,都希望能有一个中流砥柱出来拨乱反正。
这里多说一句曹爽的改革。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高平陵之后,对曹爽当政这8年时间的记载颇为不详,只是描写了曹爽如何偷盗宫中财务,如何僭越,如何跋扈。对他为什么会失去全国上下所有人的人心则没有描述,这里推断是有一系列的改革,只不过太书生意气,不切实际而被所有人所放弃罢了。
刚才说了,曹爽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魏国上下急需一个中流砥柱出来。而司马懿,作为被排挤的四朝元老,托孤之臣,正是这么一个众望所归的人物,有他出面,魏国人全都拍手称赞。
而且,在当时人的眼中,此时的司马懿是可以和诸葛亮并称为“二相”的顶级优秀忠臣,想必十分出乎现在人的意料。
接下来就是高平陵了。如题主所问,曹爽如果听取桓范的计谋,能不能反杀司马懿?
我认为是不行的,首先司马懿比你我想象的都厉害,他的儿子司马师,则比司马懿想象的还要厉害。第二,曹爽已经失去了大臣的支持,没有人看好他,也没有人信任他。
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控制住洛阳,准备出城。守城的士兵见到司马懿,立即放行。士兵代表民心,民心都不在曹爽,他怎么去赢?
在渭水边,司马懿赌咒发誓自己只要兵权,和他一起的另一个四朝元老蒋济赌咒发誓相信司马懿,由不得曹爽不信,由不得天下不信。司马懿用自己70年的隐忍,用自己70年的声望,一朝在高平陵坑了魏国,给子孙换来一个天下,也给中原人民换来一个五胡乱华。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到政变的前一天晚上,即正月初五。晚上,司马懿告诉司马师司马昭,自己第二天要干掉曹爽,夺回政权。司马昭吓得浑身哆嗦,晚上躺床上也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而他哥哥司马师,面色如常,和司马懿说自己这几年也有一些暗中人脉,明天可以派上用场。晚上该吃吃该睡睡,一点紧张的感觉都没有。到了第二天清晨,司马懿一推开房门,只见满院子都是人,一看司马懿呼啦啦的跪了一地。司马师说,这些都是他这几年布置的死士,有3000多人。这可是洛阳城啊,首都啊,就算你是官二代,在皇帝眼皮底下几年时间养了3000死士,这事就像天方夜谭一样,司马师就干出来了。前面说了他任中护军,中护军相当于洛阳城的城防司令,几年时间通过种种安排布了这么一个局。
那天早上,当司马懿看到满院子的人时,回头拍了拍司马师——
“卧槽,我知道你小子厉害,没想到他妈的这么厉害!”
欢迎关注我,点击我的头像,看一看高平了之变的细节内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