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空印案”中真的杀了8万名官员吗?

空印案使得整个明朝绝大部分官员都被卷入进来,甚至连很多两袖清廉的好官都被杀掉,是朱元璋时代十分罕见的冤案。

空印案到底怎么回事呢?

按照明朝当时的规定,地方各部门每年都要向户部报告地方财政账目以及开支情况,这个上报的账目和户部对账时,必须一致,分毫不差,才能完结。

如果对不上,哪怕只错了一个数字,就得打回去重新写,盖上地方官府的印章,再回来重新核对。

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

那些离京城比较近的基本影响不大,但是那些离京城非常远的州府就很惨了。

比如说,云南、广西、贵州这些地方离当时的明朝首都南京非常远,来一趟起码一两个月。

如果有个云南的地方官派人带着盖好章的账册,花了一个多月,马不停蹄地赶到京城,跟户部一核对,有个把数字对不上,这下就得打回去重写。

这名负责跟户部对账的官员,又得马不停蹄地带着账册,再花一个多月时间赶回云南。

重新改正,盖好章后,又花一个多月时间赶到京城核对。

这样一来,四五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要还对不上,那得折腾一年!

官员们于是想到一个好主意,一般账目对不上,可以现场修改。

最关键的是要重新盖章比较麻烦,得回到当地盖上之后,再拿回来。

笔可以随身携带,而且到处都有,这官印可不能随身带,毕竟只有一枚,带走了,官员处理政务就没得用了。

所以,大家一合计,要是给空白的册子预先盖上官印,带着一起进京,要是有对不上的地方,用空白册子改好就能直接交差,反正印章都是盖好的。

这条潜规则其实从元朝开始就一直存在,从未有人去追究过这事儿。

而且,这事儿从宰相到地方官,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情况,大家也明白里面的苦衷,唯独只瞒着朱元璋。

直到有一天,有锦衣卫向朱元璋汇报了这个事情,朱元璋听完当场大怒!

底下这帮人真是过分,不仅偷懒,还胆敢搞这么多花样。

这些盖有空印的册子,要是流传出去或者一些心术不正的官员拿去,往上边写一些以权谋私或者贪污公款的内容,岂不是大开贪腐之门?

因此,他认为这是一件欺君罔上的大事。

于是立即下令调查,但最尴尬的一幕出现了。

负责调查的官员以及被调查的官员,都清楚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朝廷中央的宰相以及各部官员也都清楚。

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把它说出来!

眼看着大家都要一起跟着倒霉了,这时有个叫郑士利的官员站了出来。

他给朱元璋写了一篇数千字的进言书,他在上面解释了盖空印的原因,也说明了大家的苦衷。

其次,他还说,这些盖有空印的纸张,用的是骑缝章,每张纸上面都不是完整的印章,即使流传出去也干不了事,不会引发贪腐。

但老朱根本不听他解释,大手一挥,就把郑士利给流放了。

紧接着,朱元璋对所有涉案的官员进行了恐怖的处理。

具体处罚是:

  • 主印官员直接拖出去砍了。
  • 副手及以下涉案的,打一百仗,然后充军。

具体涉案被处罚的官员,历史上存在很大的争议,有的说高达七八万,有的说被处置了上千人。

目前比较主流的一个说法是,空印案与郭桓案合在一起,一共处置了七八万人。

郭桓案是当时比较著名的一起贪污案,牵连非常广,涉案人数较多,影响也非常大。

实际上,郭桓案杀掉的人数要多很多,大约有三万余人被杀,整个明朝官员几乎被杀尽。

空印案,只要用心想想,就不可能杀掉那么多人!

按照明朝的官员数量来说,就不可能杀这么多人。

明朝有13个省,140多个州府,1000多个县,官吏总数也差不多2万人左右。

而朱元璋在处罚的时候,只杀了主印官员,副手被仗责一百,然后充军,并没有杀。

而且,本来这事儿就是朱元璋故意借题发挥,他不至于蠢到把所有官员都杀光,那就没人干活了。

因此,比较靠谱的数字,应该是被杀掉的有上千人,剩下的要么幸免,要么充军。

由于在处理这个案子的时候,不分对错,只要跟空印有关,都要受牵连。

所以,有不少为官清廉的好官也被杀掉了。

明明是事出有因,而且是潜规则,大家都知道的事儿,一直以来,从没有人去追究过。

为什么朱元璋一定要整治那么多人呢?

其一,这应该跟朱元璋这个人的经历有关。

他从小生活在元朝贪官的压迫下的农民家庭,对这些官员深恶痛绝。

作为一个从最底层干到皇帝的人,朱元璋对从皇帝到最低一层中,每一层的猫腻,他都清楚。

所以,他根本不相信这些官员,他认为这些人就是不好好干活,而去搞各种花样偷懒。

其二,这件事触碰了朱元璋的痛点。

在空白文册上盖空印这事儿,所有人包括宰相在内都知道,就唯独朱元璋一个人不知道。

当他突然得知这件事的时候,作为皇帝,他首先会想到的是,这帮人在藐视他作为皇帝的权威。

按理说,官员们要是一开始就跟朱元璋汇报,提出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给出建议,请求皇帝批准,也不会有这档子事。

事情坏就坏在所有人都瞒着朱元璋,这么多的官员,竟然胆敢不向他汇报请示,就把这种理论上属于违规的事情给干了。

没经过我的允许,这帮人就胆敢为了偷懒,擅自盖空印,这不就是藐视皇权吗?

在他看来,这些官员在藐视他的权威,必须要整治一番。

所以,空印案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冤案,上千名官员被处死,其他估计得有数千人被仗责充军。

朱元璋在“空印案”中真的杀了8万名官员吗?

1376年,朱元璋的皇宫外站在一个人,这个人来回踱步,神情慌张,着急要见皇帝朱元璋。这是朱元璋手下的一个检校官。检校官就是锦衣卫的前身,专门给皇帝收集情报,监督文武百官的一个谍报人员。说得通俗点,这个人就是特务。

特务着急要见皇上,肯定是收集到什么不得了的情报。

守宫的太监大概也猜测出几分,这可能要出大事了,不敢怠慢,赶紧禀告了朱元璋。朱元璋赶紧召了这名检校官进来。

只见这个检校官掏出了一个账册,呈给了朱元璋。这个账册是明朝时期官府记录来往钱粮账目用的账本。朱元璋打开账册一看,顿时龙颜大怒,急火攻心。谁这么大胆居然敢用这样的账册,简直是没有把皇上放在眼里。

这是一本新的账册,里面空空如也,但是里面盖着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印。就是说印已经盖好了,你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填什么就填什么,根本不需要再通过任何的审查。你写什么官府都应许。朱元璋马上问道,这本账册是从哪里来的?

检校官说,这是在地方进京核对账目的官员身上发现的。在明朝的时候,各地方政府专门收税的官员每年都要到户部,也就是专门负责税收和财政的政府部门核对账目。朱元璋一听,火都大了,这些地方官员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在空白的账册上盖印。

朱元璋命令必须得查,得严查。相关部门接到任务,马上就行动起来,于是把当时那些到京城对账的地方官员全部控制起来。一个一个讯问,搜查。这一查,朱元璋又被吓得不轻。

当时全国有13个行省,140多个府。行省就是现在的省。府就是现在的地级市。其中有一半的掌印官都跟这事情有牵连。朱元璋气得都说出话来来了,他下令但凡掌管大印的一把手以及那些知情不报的官员,还有监管不力的检察官都抓起来,打入大牢。

就这就是明朝轰动一时的“空印案”。

这些官员其中也有不少是被牵连,他们两袖清风,是人人称赞的地方好官。方克勤就是其中一个,在被捕之前他是山东省济宁府的知府。有一年,朱元璋要鼓励生产就下诏书号召百姓们开垦荒地,并且承诺三年免征税。很多地方官员都是阳奉阴违,只过了一年就要开始征税了。老百姓们自然各种抱怨,地也不愿意种了,觉得皇帝说话不算数。

这样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土地又荒芜了。这个时候方克勤刚到任上,了解这种情况,马上召集百姓们开会。方克勤跟百姓们承诺,在他管辖的范围,一定会做到三年后再征税,让大家放心耕作。方克勤还把土地分成九个等级,三年后按照最差的土地上的收成来定税率。

方克勤嘱咐手下的人,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安排做事,不能胡来,不能忽悠百姓。老百姓们真听了方克勤的话,又回到新开垦的荒地上。三年还没到,济宁的守将来找茬了,想要强征民夫修城墙。这地里还有活要干,如果都去修城墙,这地不是又白开垦了。方克勤出面跟守将商量,修城墙的事情能不能缓一缓,不要耽误农民正常的生产。

那是洪武年间,还有一大批开国武将在,他们都手握大权。他们底下的人也是狗仗人势,都非常的骄横,根本不把方克勤这样的文官放在哪里。他们坚决要强征。方克勤只能越级上报,找了省级领导。最后,方克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说服省级领导出面干涉,免除了老百姓的劳役。那一年,济宁风调雨顺,迎来大丰收。百姓们对方克勤感恩戴德,说他是“真正的父母官”。

在“空印案”中,有不少像方克勤这样的地方好官被牵连其中。为什么好官却要欺君罔上,带着盖好印章,却空空如也的账册去报税呢!

明朝收税是以粮食为主,这个辅之以货币税收。所以给国家上税被称之为上缴钱粮。按照当时户部的规定,当时各地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定期把当地的收入粮食和货币都要上缴给户部,还要跟户部核对账目。只有两边的账目相符,地方的税收任务才算完成。

但是,只要有错误,哪怕错一个数字,一丁点儿都必须得纠正。纠正那是必须的,问题是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修改。不是那个数字写错划掉重新写就可以,而是你必须得重新做账。重新做账也不是大事,问题是你做完账还要找当地的各级政府审查盖章。如果放在现在,重新做账就是复制粘贴的事情,但是盖章同样是比较麻烦的。

所以更不要提当时了,交通不方便。去南京,得骑马坐船,还得走路。苏州离得近,还是小事。有的地方离南京太远了,来一趟那是跋山涉水,一来一回都要好几个月。如果账目错了,又回去改,几次来回,就从春天走到冬天,甚至去年的账目还没有处理清楚,今年的税收又要开始报了。

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把印章直接带在身上,哪里错了,随时随地就改了,自己把印盖了。

这些进行报税的官员叫“缴税官”,他们并不是地方政府的一把手。这个印章一般情况都是在第一把手的手里。平时第一把手处理公务也要用上印章。怎么可能把大印交给缴税官呢!他们去南京可不是十天半个月的事情,有时候一个季度都还回不来。没有大印,当地政府不是直接瘫痪了。

还有一点在上缴钱粮的时候,钱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错误,但是粮食长途运输一定会有所损耗,水分蒸发,沿途掉落。所以账目对不上的概率是非常大的。这样的缴税方式本身是很有很大的落洞。但是当时条件就那样,地方官员又不敢抗旨。只能想办法尽量把事情简单化,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地方官员就想出来,先在一本空白的账册上盖好章。如果缴税官跟户部核对无误,那是皆大欢喜。如果账目核对不上,就把空白的账册拿出来,抄一抄,改一改,再去户部核对。这样可以减少来回折腾,提高办事效率。当时有一半的官员都采取了这样的办法。这就是当时的潜规则,在元朝的时候就存在了。

每个人都知道,就朱元璋不知道。所以,当朱元璋发现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就下令必须严查。这个时候要是有个人站出来说明真相,估计事情还有回转的机会。可是,满朝文武百官都这个时候选择闭嘴,两耳清,没有人敢惹朱元璋。

朱元璋执法必严,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这让百官们很畏惧。只要朱元璋认为有罪的,可以做到六亲不认,那是够狠的。1358年,朱元璋为了广积粮,下达禁酒的命令。当时大将军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仗着老爹的威信,根本不把朱元璋的命令当一回事。胡三舍不仅自己喝酒,还私自酿酒盈利。

这件事情让朱元璋知道了,马上就要杀了胡三舍。旁边的人还特意提醒了朱元璋,胡三舍的父亲正在前阵冲锋陷阵呢!言下之意就是,胡大海在前方作战。你杀了人家的儿子,万一胡大海反了呢!别人这一说,朱元璋更是生气,他说宁可胡大海反,他也坚持要惩罚胡三舍。胡三舍最后被处死。

朱元璋这个脾气大家都清楚。所以谁都不敢站出来给涉案人员求情,就怕引火烧身。此时,人人自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时候有个叫郑士利的生员站了出来。

生员就是明清时期的秀才,他是上不了金殿,见不了朱元璋的。因为郑士利的哥哥郑士元也是因为空印案被抓入狱。郑士元是当时著名的清官,在担任六品监察御史的时候就弹劾了不少的贪官污吏。但是郑士元曾经得罪过朱元璋。有一回朱元璋的侄子朱桓犯了重大的贪污案,因为朱桓的父亲曾经救朱元璋的命,所以朱元璋想要赦免侄子的死刑。

但是,郑士元不同意,说朱桓已经是惯犯了,好多次都犯这个贪污罪,如果这次还是不杀他,就让朱元璋重新定制一条规律,以后皇亲国戚犯法一律从宽。郑士元这话把朱元璋憋得说不出话来,皇帝一怒就要把郑士元给杀。郑士元也无所谓,居然准备慷慨就义。这个时候太子朱标出来求情。朱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跟朱元璋举例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关系,不管魏征说什么,李世民都不生气。

朱元璋这才消气,不仅放过了郑士元,还把朱桓给杀了。朱元璋还把郑士元叫过来,为他怎么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屈的呢?郑士元说,官员的一举一动代表的就是国家,官员正,国家就正。他不敢辜负朝廷的嘱托。

就是因为郑士元一身正气,弟弟郑士利才觉得自己的哥哥太冤枉了。前面说过,秀才是没有办法面圣的,连上书都没有办法。好巧不巧,就在千钧一发之际,钦天监,就是气象观察员,观察到天象大变,还跟朱元璋说可能有大事要发生。朱元璋赶紧下诏,让全国各地的人都来给他谏言,提意见。郑士利就是抓住这次机会给朱元璋上书。

朱元璋看了郑士利的信,不仅没有赦免空印案牵的官员,还把郑士利也抓了起来。原来郑士利在这封长信中,写了三个申辩的理由:第一,空白账册,无利可图。因为盖在空白账册上的章不是一般的章,那叫合缝章。一个账册只盖半个章。这样的账册不可能用在别的地方。

第二,空白账册是权宜之计,官员们用这种方式也是无奈之举。有的府离京城太远了,有的甚至距离六七千公里地,近的有三四千公里。核对完账目由回去盖章,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大家这样做都是为了提高效率,这已经成为惯例了。

第三,因为空白账册就抓人,根本没有法律依据。大明王朝建立以来,确实从来没有制定过不准在空白账册上盖印的法律。如果就这样追究官员,没有谁会服气的。

郑士利还在信中反复提醒,这些政府官员都是国家的人才,都是几十年才积累起来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其中也不缺乏优秀清廉的官员。言下之意,人的生命可不是韭菜,割了是不会重新长出来的。千万不能动了这些国家的人才。

朱元璋没有听郑士利的意见,还把他充军发配。郑士利没有救出自己的哥哥,最后还把自己也可以搭了进去。这发配是十有八九是有去无回的。朱元璋没有改变对这事件的看法,反而坚定了他严惩涉案人员的决心。朱元璋下令,把当时涉案的所有掌印官都杀了。

明朝初期的官员大概是在20000,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8000。朱元璋确实惩戒了部分官员,不可能杀了八万个。这官都杀了,谁给朱元璋办事呢!据一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记载,空印案牵连的官员在全国官员的百分之五,也就是1000个左右,而且只有第一把手被杀,其他的不是贬就是仗打。

其实空印案并不算一件冤案

空印案的出现表明监督机制的失效。户部是中央政府的财政主管机构,各地方每年都要按照规定给户部上缴钱粮。然后户部外根据需要给地方政府下拨钱粮,这件预算。户部就是会计,地方政务就是出纳。如果空白账册盛行,就是会计和出纳的监督失去作用。这样出纳和会计就很容易串通一气,制造假账贪污冒领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如果直接在空白账册盖章,就是直接绕过审核制度。地方官员这是对国家制度的无视,既然钱粮账册加盖地方政府的官印是朝廷规定的制度,尽管这种制度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作为地方官员必须无条件执行。如果有意见可以提出,但是必须通过严格的程序进行变通。

朱元璋最气的就是这种别人都知道,就他不知道,没有人把他这农民起身的皇帝放在眼里,这是在挑战皇威,挑战他的底线。

朱元璋在“空印案”中真的杀了8万名官员吗?

"空印案"是明初著名的四大案之一。另外三大案,是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这四大案牵连人员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少见。

胡惟庸案、蓝玉案往往被合称为"胡蓝之狱",是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案狱事件。"空印案"、郭桓案则是朱元璋惩治官员贪污的事件。

空印案的案发时间、涉案被诛杀人数,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我们先来看看空印案的经过。

空印,就是在官方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写具体内容,从而生效。

按明朝的规定,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向朝廷汇报财政状况,包括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等内容,也即年度财政核算。

先由各县报给府,府审核后再报给布政司,布政司审核、汇总后则将本省的财政状况呈送给户部。

户部进行对账、审核,如果自己档案记录的账目与布政司呈送的报表完全相符,分毫不差,就可以结项。如果有一项不符合,那么整个账册便会被驳回,重新填报。

当时地方政府上缴朝廷的是实物税款,即粮食。在长途运输过程中难免有损耗,因而容易出现报表账册与实物差异的现象,户部就把整个账册驳回。

地方政府重新填报账册,国都南京附近的江浙地区还好,象很多边远地区路途遥远,交通不发达,回去后重新审核、造册、呈送,费力耗时。

往返一次快则几个月、半年,往往需要多半年时间,时间、经济成本很大。

于是,地方政府前往户部呈送账册的官员,就备有事先盖过地方政府印信的空白文册。

这样,就便于在户部审核出问题时,地方政府官员在现场重新填报,省了从南京往返地方政府盖印章的麻烦。

这个省事的办法,是从元朝流传下来的做法,明朝开国后也未明令禁止。

但是,朱元璋有一年获知此事后,雷霆大怒。

朱元璋为什么会大怒?

因为他目睹了元朝官僚们的怠政、舞弊行为,从而也加入推翻元朝的起义军。而且他认为使用“空印”是欺诈行径,会给贪污大开方便之门。

朱元璋下令严惩相关官员。多少官员被处死、判刑、坐牢?我们后面分析。

面对皇帝的盛怒和杀气,丞相、御史吓得不敢谏言,其它官员们更是噤若寒蝉。

然而,最终有个民间人士挺身而出,上书直言。

他叫郑士利,兄长是湖广按察使佥事郑士元,受“空印案”连累而坐牢。

郑士利的上书长达数千言,详细分析了空印文册的使用流程和特点,认为用它进行贪污舞弊的空间极小。而且,他认为这种做法使用已久,朝廷并未规定它属违法,那么就不能以此治罪。

也即,郑士利认为被朱元璋因“空印”治罪的官员们是冤枉的。

貌似郑士利说得有理有据。然而却是给朱元璋火上浇油。

朱元璋下令追查郑士利的幕后主使者,无果,便对郑士利处以流放之刑,就连已经刑满释放的郑士元也受此连累、处以流放。

从“空印案”可以看出朱元璋励精图治、维护统治的决心,但也再次暴露出了矫枉过正、滥杀的一面。

那么问题来了,“空印案”发生在哪一年?牵连了多少官员被治罪?

《明史・刑法志》中记载它发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史・郑士利传》、方孝孺《逊志斋集》中记载对此有佐证。

但是有学者认为这个说法存疑。

《明史·郑士利传》中记载:"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并充军远方。"

这是什么概念?

明朝名臣方孝孺在《逊志斋集·卷二一》中认为,"叶伯巨郑士利传"载:‘洪武九年,天下考校钱谷策书,空印事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狱,狱凡数百人。’ "

学者柏桦在《朱元璋与空印案》中认为:"因此空印案牵连的人数应该超过千人。按照当时的官制,官吏总数约2万人,惩处千人,占官吏总数的5%,足以引起轰动效应。 "

也即,有在涉案被杀人数上,有数百人、数万人之说。

也有人将“空印案”与稍后的郭桓案关联,认为两案共计杀七、八万人。

例如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认为:"空印案与郭桓案连坐被杀者,达七、八万人。 "

可以说,无论杀多少人,朱元璋都可以干得出来,但是也不能一味给朱元璋扣上滥杀的名声。

可惜“空印案”至今还是个谜案,也许将永远是个历史之谜。

朱元璋在“空印案”中真的杀了8万名官员吗?

“空印案”被杀人数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但从有关资料中可以肯定,受此案牵连被杀只有百人左右。

吴晗《朱元璋传》有过这样的记载:

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十八年的郭桓案,两案连坐被杀的达七八万人之多,其中主要是各级官员,追赃牵连的各地许多大地主,都弄得破家荡产。

——《朱元璋传· 第七章》

文中将“空印案”和“朱桓案”并举,有人掐头去尾,讹传为朱元璋在空印案中杀了八万名官员。

“空印案”发生时间在史书中记载不一,《国榷》为洪武九年,《明史》为洪武十五年。

建文朝名臣方孝孺之父方克勤因此案牵连,最后死在京城,是方孝孺亲自收敛尸首送回家乡安葬。

方孝孺在《先府君行状》中明确提到父亲死于洪武九年十月二十四日,故此,“空印案”当发生于洪武九年。

而当时受牵连与被杀官员数字,方孝孺也留下了记载:

洪武九年,大臣擅事者以过用印章,系郡国相守以下数十百入狱,劾以死罪,中外冤之而不敢言。

——《逊志斋集·卷二十二》

由此可知,因空印案而被杀的官员数字当为百人左右。

“空印”起源

所谓“空印”,就是加盖了官方印信的空白文纸。

按正常流程,官府发布文告或向上级申报账目时,应先写好文告内容或做好账本,然后再盖上官方印信以示生效。

但实际操作中,有人为了省去临时盖印的麻烦,便预先在空白文纸上盖好官印,有需要时直接取来写上就行。这种做法在元朝时相当普遍。

明朝律法规定:全国各布政司,府,州,县每年年底将当地人口,钱粮,军需等各项财政收支做成两册账目,在两册册缝盖官印,称“骑缝印”,并派人送户部核对。如果规定时间内没上报,便以渎职论处。

户部负有对各地文书详细核对的任务,当文书有错漏或自相矛盾时,便会驳回原处。由布政使,州,府,县等官员在原地重新核查填写,盖印后再次上报,直到通过核查。

打个比方来说,某省十个府,五十个县,每府辖县若干。那么这五十位知县,十位知府及该省最高长官布政使必须在每年年底将各自辖区内的所有财政状况呈送户部核对。

各县账目相加与该府账目一致,各府账目相加与布政汇报的全省账目一致,户部便能审核通过。

其中任何一处出了差错,户部都会将报账文书驳回,该省布政使,知府和知县们又要重新做账,盖印后重新送到户部核对。

在没有计算机系统和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样的规定很难被认真执行。

地方财政收支内容琐碎庞大,一不小心便会核算失误;

官员们收到户部驳文后,再重新核算,最后派驿马送到京师,这一番折腾,早过了规定时限,难免落个渎职的罪名。

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各地官员都学元朝的做法,提前准备盖好官印的白纸,让吏员带到京师去交账。如果审核不过,便在户部重新填写上交。

这样一来,既免了往返之劳,又无需重新做账,还能让户部很快完成核对工作。故此,“空印”受到官员欢迎,也渐渐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则。

但这种做法是背着皇帝干的,于是为“空印案”爆发埋下了伏笔。

皇帝震怒

洪武九年,官员们“空印”做账的事被朱元璋发现,他怒吼道:

如此作弊瞒我,此盖部官容得死,所以敢将空印纸填写。尚书与布政司官尽诛之。

——《国初事迹》

“空印”法本是为了方便,但朱元璋将其定性为户部与地方官上下舞弊,这并非没有原因。

朱元璋起身民间,切身体会过元末官吏贪污受贿,欺上瞒下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也清楚恶劣的官场风气会导致国家覆灭。

故此登基后对官员要求十分严苛,一直致力于建立清廉爱民,风清气正的官场。

尝见县官由儒者多迂而废事,由吏者多奸而弄法,蠹政厉民,靡所不至。遂致君德不宣,政事日坏。加以凶荒,弱者不能聊生,强者去而为盗。此守令不德其人故也。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四》

当他得知官员们暗中使用“空印”法时,自然联想到官吏玩忽职守,虚假报账,贪污民脂民膏的场景;更何况,官员们敢瞒着他擅行“空印”,分明就是不忠。

税粮空印,虽行之已久,然高皇帝深恶旧习,事无大小,必经奏断,方与施行。今未尝奉旨,一发势在必诛。

——《国榷·卷第六》

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空印案”爆发了。

帝疑有奸,大怒,论诸长吏死,佐贰榜百戍边。

——《明史· 卷九四》

在这段记载中,“空印案”被杀的都是掌管印信的主印官,其余则是杖责发配。

郑士利上书

“空印案”爆发后,海宁人郑士元受牵连入狱。好在他没有掌管印信,故此并未被杀。他的弟弟郑士利官居湖广按察佥事,为哥哥的遭遇感到气愤。

士利叹曰:“上不知,以空印为大罪。诚得人言之,上圣明,宁有不悟?”

——《明史·郑士利传》

他写下一封数千言的鸣冤书,独坐家中哭泣。家人询问原因,他说:“此奏触怒龙颜,我定遭受大祸。若用我一人之死换回众人性命,虽死无恨。”

洪武九年闰九月,钦天监发现“星变”。朱元璋认为是上天示警,下令各地官员都要进谏。郑士利借机上奏,希望朱元璋不要惩处涉案官员。

陛下欲深罪空印者,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耳。夫文移必完印乃可。今考较书策,乃合两缝印,非一印一纸比。纵得之,亦不能行,况不可得乎?

钱谷之数,府必合省,省必合部,数难悬决,至部乃定。省府去部远者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册成而后用印,往返非期年不可。以故先印而后书。此权宜之务,所从来久,何足深罪?

且国家立法,必先明示天下而后罪犯法者,以其故犯也。自立国至今,未尝有空印之律。有司相承,不知其罪。今一旦诛之,何以使受诛者无词?

朝廷求贤士,置庶位,得之甚难。位至郡守,皆数十年所成就。通达廉明之士,非如草菅然,可刈而复生也。陛下奈何以不足罪之罪,而坏足用之材乎?

——《明史·郑士利传》

郑士利详细诉说了“空印”的来源,认为这单纯是一种“方便”做法,与徇私舞弊根本沾不上边。请皇帝珍惜人才,莫像割草一样割掉官员的头颅。

虽然这番言辞有理有据,但朱元璋看完后大怒,将郑士利逮捕入狱,并要他供出幕后主使。

郑士利却说:“我上书是为了国家,何来幕后主使?”

朱元璋倒也没杀他,而是让他与哥哥郑士元一同到江浦做终生苦役。随着大牢中关押的主印官们被杀,“空印案”也落下了帷幕。

后世评论

朱元璋沿袭传统司法结构,明文规定了各部门职能。

重大案件涉案人员需由刑部初审,大理寺复审,然后才能定罪。而御史台则对刑部和大理寺进行监督,保证司法公正。

在“空印案”中,朱元璋仅凭自己的主观推测就一语定案,跳过了所有的司法流程。

以现代人观点来看,这无疑是对国家律法的破坏。但在君权至上的封建时代,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没有必要大加鞭挞。

郑士利想用国家并无“空印”之律来劝说朱元璋收回成命。

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律法是皇帝定的,皇帝的意念就是帝国的律法。所以,最后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受到了重罚。

明末史学家谈迁认为朱元璋对“空印案”的处置是根除官场弊习的雷霆手段,并不过分。

后人多从官员立场出发,认为“空印案”为冤案,是封建帝王独断专行,蔑视律法的体现。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此以后,地方官员都认认真真核算账目,不敢再投机取巧了。

于是每月用御史查刷,其法自精,而空印事迹至今用革。当日上下相习,非此一怒必不可撤去也。

——《国榷· 卷六》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空印案”的处置,确实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虽然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但良好的官场风气和认真的办事态度,确实也是百姓乐于见到的。

“空印案”对官僚阶层来说是一场灾难,但却是皇帝和下层百姓的一次双赢。

朱元璋在“空印案”中真的杀了8万名官员吗?

不可能杀这么多,要是杀这么多管,明朝就没官员了,是真正处于无政府状态,,封建社会皇权不下乡。最低到县,一个县也就几个吃皇粮的,杀4万,把老朱杀人都凑不够,说朱元璋弑杀的。都是贪官污吏,从史料看,无论史料多么黑,他杀的都是欺负普通老百姓的官,

朱元璋在“空印案”中真的杀了8万名官员吗?

一个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八八也是嘴硬,政策问题,找对策开刀。

不过就明初来说,都坐下都坐下。正常操作正常操作,反正老朱没错。错的都是打工人。

……………………补充:

陛下欲深罪空印者,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耳。夫文移必完印乃可。今考较书策,乃合两缝印,非一印一纸比。纵得之,亦不能行,况不可得乎?钱谷之数,府必合省,省必合部,数难悬决,至部乃定。省府去部远者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册成而后用印,往返非期年不可。以故先印而后书。此权宜之务,所从来久,何足深罪?且国家立法,必先明示天下而后罪犯法者,以其故犯也。自立国至今,未尝有空印之律。有司相承,不知其罪。今一旦诛之,何以使受诛者无词?朝廷求贤士,置庶位,得之甚难。位至郡守,皆数十年所成就。通达廉明之士,非如草菅然,可刈而复生也。陛下奈何以不足罪之罪,而坏足用之材乎?臣窃为陛下惜之。——《明史列传:郑士利》

以上八八时期的为“空印案”叫屈的上书可知这个案件大致来龙去脉。就不过多评价了。

重点是这事之后:

“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司、直隶府州卫所收存,半印纸藏于内府。凡五军都督府、六部、察院有文移,则于内府领纸,填书所行之事以下所司,所司以册合其字号,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太祖实录》

该说老朱人才呢?还是人才呢?还是人才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