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王孝杰大将军是什么样的人?
678年,王孝杰跟随大将刘审礼与吐蕃交战被俘后,吐蕃赞普看到他,当场哇哇大哭!不仅没杀他,还把他放回唐营,谁知这一放,竟为唐军保存了唯一的名将,给吐蕃带来劲敌!
此时的王孝杰虽然已经是高级军官,但尚未成名,却经历了军事生涯的第一次战败。
唐高宗末期,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令刘审礼为行军总管,王孝杰为副总管,和中书令李敬玄合兵讨伐吐蕃。
唐军在与吐蕃大将论钦陵交战中,由于李敬玄按兵不动,导致刘审礼全军覆没,兵败被俘,王孝杰也成了俘虏。
当他们被押送到吐蕃见到赞普时,谁知这位只有9岁的赞普目光在王孝杰身上短暂停留后,当场就哇哇大哭起来。
见此情景,所有人都是错愕的眼神,而王孝杰更是一脸懵逼。
而接下来的一幕,让他更加懵逼了。只听吐蕃赞普语气哽咽地跟身边士兵说了几句吐蕃话后,这些士兵当场就给王孝杰松了绑,并告诉他可以回家了!
王孝杰听完后,满脸都是错愕、懵逼的表情!
但现在绝好的脱身机会,他没有多想,赶紧脱身要紧。
回到唐营后,对此事百思不得其解的王孝杰,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自己长得很像刚刚过世的吐蕃前赞普。
现任的小赞普见到他时,就像看到爸爸一样,所以当场就哭了,而王孝杰也因这张脸,获得一次脱险的机会。
吐蕃赞普见孝杰,垂泣曰:“貌类吾父。”厚加敬礼,由是免死,寻得归。——《旧唐书.王孝杰传》
作为大唐军人,兵败被俘是一件极其耻辱的事情,因此,王孝杰暗自发誓要洗刷耻辱。
所以,自此以后,他变得十分低调,每天只干两件事:读兵书,研习兵法战策。
.
带兵出门实践,打打小型战役验证兵法。
在年复一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努力中,王孝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一名军事造诣极高的大将。
但他一直在期待有一天能亲自讨伐吐蕃,洗刷当年的耻辱。
在潜心研习兵法中度过14年后,终于迎来一个机会。
692年,归附吐蕃的党项部落以及吐蕃酋长葛苏与吐蕃闹翻,请求归附唐朝,武则天下令安置,并派出军队接应。
吐蕃内部不稳,而唐朝原本的安西四镇因经营不善,被吐蕃夺取,现在正是收复的大好时机。
武则天任命王孝杰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大军收复安西四镇。
王孝杰带着武周军队一路西进,大破吐蕃大军,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诸城,安西四镇再次纳入大唐版图。
长寿元年,为武威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众以讨吐蕃,乃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而还。——《旧唐书.王孝杰传》
两年后,693年,突厥联合吐蕃大举进攻武周,王孝杰再度统率大军征讨。
与吐蕃、突厥联军大战于冷泉、大领谷,并于694年2月在青海湖一带大败吐蕃、突厥联军。
武周时期,能打的将领比较少,因此全靠王孝杰支撑,忙的不可开交。
这才刚刚打完一年,吐蕃又入侵临洮,武则天再度令王孝杰征讨。
但这一次,他遇到了吐蕃第一大名将论钦陵,吐蕃早已部署好一切,就等他来。
结果这一战失利,武周军大败,王孝杰被削去官职。
原以为要等很久才能再度被启用,谁知才不到一个月,北方又出乱子了。
契丹首领李进忠叛乱,他死后,大舅子孙万荣接着领导叛乱。
武则天先是派出28名知名将领组成的阵容庞大的大军讨伐,结果反被契丹打得大败。
没办法,只能再度启用王孝杰!
这一战,将成为王孝杰一生中最后一战,也是最不幸的一战。
697年,王孝杰被任命为清边道行军大总管,统领18万大军前往平叛。
史书记载,王孝杰与叛军决战于东硖石(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境内),兵败,坠谷而死!
一代名将就这么死了,到底怎么回事?原来东硖石这地儿是个山谷地形,周军与叛军在此相遇,王孝杰亲自制定了破敌之策。
他的战法是,由自己带领一部分精锐部队作为先锋,且战且进,将敌军逼出山谷,再凭借自身精妙的阵法打垮契丹军。
而剩下的周军由后军总管苏宏晖统领作为后援,及时跟进并提供支援。
大战开始后,王孝杰作为主帅亲自上阵,周军士气大振,一路追击敌军,就快出山谷的时候,敌军重新组织力量反攻。
这时,苏宏晖估摸着敌军太多,怕打不赢,当场选择跑路。
王孝杰陷入孤军奋战的不利局面,最后在敌军的围攻下,基本全军覆没,自己也在交战中坠谷而死。
孝杰军至东峡石谷遇贼,道隘,虏甚众,孝杰率精锐之士为先锋,且战且前,及出谷,布方阵以捍贼。后军总管苏宏晖畏贼众,弃甲而遁。孝杰既无后继,为贼所乘,营中溃乱,孝杰堕谷而死,兵士为贼所杀及奔践而死殆尽。——《旧唐书.王孝杰传》
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一,王孝杰的战法是正确的。
山谷之中,尽管周军有18万人,那山谷就那么大,容不下那么多人,不可能18万大军全部进去作战。
如果让周军部队分批次进去对砍,那伤亡很大,绝非上策。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挑选一支精锐部队,迅速进攻,将敌军逼出山谷,到了开阔地带,周军的人数优势、战阵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那时必定击溃契丹叛军。
一开始的战场形势也和王孝杰预想的一样,周军且战且进,已经快要把敌军赶出山谷了。
这时候,敌军组织力量反攻,周军先锋部队由于长时间高强度作战,已经体力不支,正需要后援部队提供支援。
但是,苏宏晖怯战跑路,直接导致前锋部队在高强度作战后,已经疲惫的情况下被敌军围攻,陷入孤军奋战。
所以,如果后援部队能及时支援的话,这一战,周军很可能会大破契丹叛军。
其二,王孝杰是武周时期唯一的名将。
武周时期,武则天砍了不少人,是导致名将凋零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王孝杰的崛起,让将才凋零的武周一朝得以有和周边对抗的资本。
最后那一战本该成功的,却被一个怯战的下属给坑了,如果没有苏宏晖的跑路,王孝杰的战绩表将再添一笔辉煌战例。
他将与薛仁贵、刘仁轨、裴行俭等大唐前辈们齐名,可惜,这一切,全部葬送在苏宏晖手里。
武周时期唯一的名将,就这么被猪队友坑死,实在是憋屈。
注:图片来源——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截图
历史上真实的王孝杰大将军是什么样的人?
王孝杰显山露水多见于狄仁杰的神都四部剧,是大唐历史上璀璨夺目的一位猛将悍夫,为三朝老臣,到武周时以官拜金吾卫左卫大将军,武艺高强忠肝义胆,深受帝王信任,公元698年间随刘审礼岀征西域征阀吐蕃滋扰为行军副总管,很可惜仅兵败大非川全军覆灭,王大将军被俘压往吐蕃大营,但吐蕃大王见王孝杰将军大惊失色,孝杰体态神😍言谈举止仅象极了其先父,吐蕃人有轮回托身之说,因此不被屠劣反受尊荣,后被礼释归唐,有几年大唐边关狼烟四起西域多失于吐蕃和杂胡突决之手,贤明大度的则天大帝知人善用拜王孝杰为大将军大总管,有令胡将阿史那忠和多位战将从征,仅出征一帆风顺天威视讯飞输大胜,吐蕃也狼狈不堪的溃烂归国,即而有大气磅礴的一器收复了安西四镇,焉耆,龟滋,于慎,疏勒,多地,进一步拱卫稳固了大唐的西部边垂。一战成名威镇远播天下皆知。后有住守于幽州为镇边大帅,时鲜卑杂胡大将李进忠犯扰乱,王孝杰引约20万大军前往征战行军到东狭石谷时由于山高路远谷深路窄。几十万大军陷入绝径仅前呼后拥遭遇埋伏打击而失去控制,导致了大败,兵败如山倒,王孝杰不甚受辱跳崖取义而亡,令天朝大帝万分悲伤,赐于无尚荣誉,优抚其子孙,也算是修得正果的千古良将。
历史上真实的王孝杰大将军是什么样的人?
王孝杰,唐朝名将,位列古代72名将之列。其人物形象曾被搬上荧幕,是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重要角色。但那毕竟是影视形象,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王孝杰大将军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纵观史书,王孝杰作为一名战将,其生平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收复唐朝的安西四镇,击败过吐蕃大将勃论赞刃和吐蕃拥立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等。但是其经历足称传奇,其结局堪称壮烈。
(王孝杰影视形象)
据《旧唐书》记载:“王孝杰,京兆新丰人也。高宗末,为副总管,从工部尚书刘审礼西讨吐蕃,战于大非川,为贼所狱。吐蕃赞普见孝杰,垂泣曰:‘貌类吾父。’厚加敬礼,由是免死,寻得归。”王孝杰在唐高宗时的大非川之战中被吐蕃俘虏,但是因为其相貌酷似吐蕃赞普的父亲,便被免死并放回到了唐朝。这个经历也够传奇得了吧?
王孝杰的人生巅峰和光辉战绩莫过于收复安西四镇了。“孝杰久在吐蕃中,悉其虚实。长寿元年,为武威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众以讨吐蕃,乃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而还。”(《旧唐书》)公元692年,时任武威道总管的王孝杰,与阿史那忠节一起征讨吐蕃。因为王孝杰久在吐蕃,熟悉吐蕃内部的虚实,因此一举收复龟兹、焉耆、于阗、疏勒等安西四镇,并重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唐朝安西四镇)
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的这个壮举也赢得了武则天的欢心和嘉许。“则天大悦,谓侍臣曰:‘昔贞观中贝绫,得此蕃城,其后西陲不守,并陷吐蕃。今既尽复于旧,边境自然无事。孝杰建斯功效,竭此款诚,遂能裹足徒行,身与士卒齐力。如此忠恳,深是可嘉。’”(《旧唐书》)王孝杰也因此官运亨通,先是被拜为左卫大将军。第二年又迁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清源男。由此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然而人生起起落落,并不总会一帆风顺。这不,王孝杰在征讨吐蕃时战败,最后被免官,一战又回到解放前了。
但是别急,事情还有峰回路转的时候,人在低谷时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重燃。王孝杰虽然一时失败,但是战败乃是兵家常事,况且皇帝也不曾忘记他的功劳。很快王孝杰复出的机会就来了:“万岁通天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复诏孝杰白衣起为清边道总管,统兵十八万以讨之。”(《旧唐书·王孝杰传》)因为契丹进犯河北,武则天重新启用王孝杰为清边道行军总管,以苏宏晖为副将,统兵18万大军征讨契丹。
(东硖石谷之战王孝杰以身殉国,但同时此战也是契丹人的崛起之战)
但是这次,王孝杰失去了以往的好运。“孝杰军至东峡石谷遇贼,道隘,虏甚众,孝杰率精锐之士为先锋,且战且前,及出谷,布方阵以捍贼。后军总管苏宏晖畏贼众,弃甲而遁。孝杰既无后继,为贼所乘,营中溃乱,孝杰堕谷而死。”(《旧唐书》)副将苏宏辉的畏敌避战更加衬托出了王孝杰悍不畏死和临敌决死一战的勇气。虽然终因寡不敌众,王孝杰坠崖而死。但是作为一名戎马生涯的战将,马革裹尸还何尝不是他的夙愿?他的死是为了捍卫大唐的荣耀,是为了保家卫国,虽死犹荣。
王孝杰战死沙场后,武则天在了解此战的情状后评价道:“孝杰忠勇敢死,乃诚奉国,深入寇境,以少御众,但为后援不至,所以致败。”(《旧唐书》)于是追赠孝杰夏官尚书,封耿国公。拜其子无择为朝散大夫。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无择官至左骁卫将军,又以恩例赠孝杰特进。
历史上真实的王孝杰大将军是什么样的人?
前几年中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神探狄仁杰》这部经典推理悬疑历史剧,想必大家对剧中王孝杰这位有勇有谋的大将军有了些了解,只不过和剧中虚构的狄仁杰的得力助手千牛卫大将军李元芳不同,王孝杰这个大将军可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名人和武将。
在《神探狄仁杰》这部很经典的推理悬疑历史剧中,原本有勇有谋的王孝杰大将军在剧中被塑造为一个性情暴躁,狂傲不羁但却非常忠诚国家,勇敢耿直而且还能勇于认错的军队将领。在剧中他差点因为中了小人奸计失手害死了由张子健扮演的千牛卫大将军李元芳,但后来兵败明白是怎么回事后,又被狄仁杰所救,在此之后对狄仁杰心存感激,佩服不已。
在后来的剧情中武悠德想要陷害狄仁杰时,生性刚正不阿,勇敢耿直的王孝杰大将军在大帅府直言骂皇帝武则天昏庸眼花,还差点把奸贼武悠德当场砍死,这些举动足可见王孝杰大将军是一个心存大义又非常耿直的军队将领。
据史料记载,王孝杰,出生时间不详,卒于公元697年,是京兆新丰(就是今天陕西潼关东北)人。据说王孝杰少年时便从军入伍,随唐军四处征战,屡立战功。武周时,已经是右鹰扬卫将军。到了公元692年,任武威道总管,讨伐吐蕃,还一举收复了龟兹、焉耆、于阗、疏勒等西域四镇,为了管理西域,他重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在公元697年,改任清边道行军大总管,率大军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在东硖石谷(今天的河北唐山附近),因为孤军深入,导致全军覆灭,王孝杰坠谷而死。死后被朝廷赠夏官尚书、耿国公。
到了后来的宋朝时,唐朝武周的大将军王孝杰被宋朝皇室选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位列第三档,排名在张良、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 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等11人之下,排名已经很靠前了。
大家想想看,王孝杰能被列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足以可见王孝杰的军事指挥能力自然是很强悍的,毕竟排在他前面的可是张良、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等这些名垂青史的大人物,像是诸葛亮、张良、孙武等人的军事指挥能力自然不用多说,这个孙武就被誉为“兵圣”,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 ,因此王孝杰能与他们排在一起,这种荣誉和能力自然是后世之人毋庸置疑的。
中国历史上真实的王孝杰作为一名擅长行军打仗的武将,在实际上和狄仁杰并没有多少交集,所以在热播剧《神探狄仁杰》中的王孝杰从性格和履历上,其实都和中国历史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在这一点上大可观天下不得不佩服《神探狄仁杰》的编剧兼导演钱雁秋先生端正和负责的历史态度,比那些坑爹而且侮辱观众智商的抗日神剧好看多了!
下面大可观天下就带大家看看历史上记载的真实的王孝杰大将军是怎样的人吧?
1.战败被俘,免死归唐:居然是因为长得太像吐蕃皇帝的爸爸,才幸免一死,放归大唐!
公元677年(仪凤二年),吐蕃军队进攻凉州(今天的甘肃武威)。第二年正月,李治命中书令李敬玄兼鄯州(今青海乐都)都督,代刘仁轨镇洮河,又于关内、河东募兵击吐蕃。当时王孝杰为副总管,跟从工部尚书刘审礼率领唐军西行。
当了九月,唐军与吐蕃大将论钦陵决战于青海大非川。但是。唐军大败,李敬玄按兵不动,害怕中埋伏,不敢救援,工部尚书刘审礼与副总管王孝杰战败被俘,不久之后刘审礼因为伤重而死。吐蕃首领看见王孝杰的相貌与父亲极其相似而尊重有加,最终得以免死放归大唐。
2.再战吐蕃收复西域四镇,重设安西都护府
历史上的真实的王孝杰,其历史功绩并不亚于唐太宗时期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尤其是最后更是为大唐战死殉国。武则天执政时期,王孝杰改任右鹰扬卫将军。大周长寿元年(692年),西州都督唐休璟上表皇帝武则天,希望能收复之前被吐蕃占领的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
据史书记载,当时女皇武则天就想到王孝杰曾经长期跟吐蕃人打过交道,对吐蕃的了解远比其他将领来的多,便以王孝杰为武威道总管,联合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出兵讨击吐蕃。同年十月,王孝杰率唐军深入西域,接连击败吐蕃,安西四镇顺利收复,自此唐朝便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以三万大唐军队镇守,使得唐朝对这一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战功彪炳的王孝杰也因为立下这不朽军功而被武则天晋升为左卫大将军。
3.讨伐契丹,兵败东硖石谷,战死殉国
公元694年王孝杰又在青海湖附近打败西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再一次晋封为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爵清源县男。就这一年的五月,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联合妻兄孙万荣起兵反叛大周,自称无上可汗,入侵河北地区,在黄獐谷之战几乎全歼大周军队,两年后李尽忠病死,他的部众继续由孙万荣统领,不断侵扰河北各地,边境地区狼烟四起。
这时女皇武则天就命王孝杰为清边道行军总管,苏宏晖为副职,统兵十七万讨伐契丹。但是,这一次王孝杰出征契丹很不顺利,根据《通典》卷一九八《北狄》五“突厥”一文中记载:三月,戊申,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将兵十七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唐兵大败,孝杰死之。王孝杰遇契丹,率精兵为前锋,力战。契丹引退,王孝杰追之,行背悬崖,契丹回兵博之,苏宏晖先遁,王孝杰坠崖而死,其余将士死亡殆尽。
从史书中可以看出,东硖石谷一战,王孝杰与苏宏晖在东硖石谷与孙万荣的契丹大军相遇。也许是王孝杰大将军的运气实在太差,十七万大军拥挤在狭隘的峡谷里面被有备而来的契丹大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而契丹大军早已封锁了峡谷的出路,王孝杰大将军为了杀出一条血路,为了鼓舞士气,率领精锐士卒为前锋,一路拼杀一直冲出谷外,正当王孝杰大将军率领唐军与契丹大军浴血奋战时,也许早就叛变的苏宏晖,自己先逃走了,失去了后援力量的王孝杰因为孤军深入寡不敌众,最后不幸坠崖而死,唐周时期的一代名将王孝杰死得悲壮冤枉。后来,女皇武则天追封王孝杰为耿国公。
在《神探狄仁杰》中,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时苏宏晖给王孝杰大将军下套,让王孝杰不得不叛逃契丹,最后被突厥鹰师冒充契丹人俘虏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苏宏晖,大可观天下估计是当时钱雁秋导演也看认真地看到过这段历史,也可能觉得王孝杰大将军这一战输得很冤枉,所以他就在《神探狄仁杰》中才设置了这个逃跑的苏宏晖实为契丹人的内应,才害的王孝杰稀里糊涂的兵败被擒这一片段!
一代名将王孝杰大将军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非常高,比如说中唐著名宰相张说就高度评价过他:“孝杰乃心国家,敢深入,以少当众,虽败,功可录也。”
不知道对于王孝杰此人,元芳们怎么看呢?
我是大可观天下,欢迎大家评论,点赞,转发及关注!
历史上真实的王孝杰大将军是什么样的人?
王孝杰少年时便从军入伍,随唐军四处征战。因屡立战功,很快便晋升为军官。唐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唐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对吐蕃进行大举反攻。王孝杰当时任副总管。随工部尚书、左(又有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出征。七月,刘审礼与王孝杰领前队人马深入,屯兵于濠所。此时,吐蕃主帅噶尔·钦陵突出奇兵,猛攻唐军营帐。刘审礼与王孝杰率军力敌,但寡不敌众,未能突破重围。而身为唐军主帅的李敬玄因怯懦畏战,竟然按兵不动,以图自保。九月,刘审礼与王孝杰兵败被俘,刘审礼因受重伤,不久身亡。
王孝杰被押回吐蕃后,年仅两岁的赞普都松芒波杰(即器弩悉弄)见王孝杰长得非常象自己的父亲芒松芒赞赞普,所以对他非常敬重(《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记载,芒松芒赞死于调露元年(679年)二月十一日,有误。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芒松芒赞死于仪凤元年(676),次年隐匿遗体于巴拉木,明年冬,都松芒波杰为父王发丧,次年都松芒波杰祭祀父王遗体。《资治通鉴》之所以记载有误,是由于赞普新故,嗣君刚立,政局不稳,根据政治上的需要,慝丧不报。直至仪凤三年(678)冬,才公开发丧。调露元年(6679)才将遗体运至故都琼瓦,进行公开的正式祭祀。唐朝官方当初并不了解这些情况,只能将公开发丧的时间记为薨逝的时间。这就能够理解新旧《唐书·王孝杰传》中所说吐蕃赞普见到王孝杰后,哭著说他长得像自己的父亲了。这个赞普是年仅两岁的都松芒波杰,而不是青年的芒松芒赞。)。正是因为都松芒波杰赞普的干预,王孝杰被“厚加敬礼,由是免死”(《旧唐书·王孝杰列传》)。
王孝杰在吐蕃的这段时间,并没有闲著,而是暗中进行调查,对吐蕃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了如指掌,为后来成功地收复安四镇起了重要作用。在吐蕃住了一段时间后,王孝杰被都松芒波杰赞普送回大唐。
武则天执政后,王孝杰累迁右鹰扬卫将军。
武则天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8年)入宫,从此开始步入最高统治层。唐高宗即位不久,再次将她接纳入宫,永徽六年(655年)被立为皇后,从此参预处理朝政,宫中呼为「二圣」。唐高宗死后,武则天曾将继立为帝的第三子唐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立第四子李旦为帝(即唐睿宗),自己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她镇压了以徐敬业为首的扬州叛乱;垂拱四年(688年),又平定了唐宗室的起兵。接著,武则天大开告密之门,推行酷吏政治,大杀反对派。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改唐建周,登上了女皇宝座。
由于武则天在当政后,一直忙于巩固自己的政权,使边疆各少数民族有了可乘之机,尤其是吐蕃,更是虎视眈眈。唐与吐番的战争始于唐初,后来逐渐形成河陇、西域两个主战场。由于在唐军河陇战场的作战连续失利,便改向西域。调露元年(679),在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重置安西四镇。由副大使、安西都护王方翼在碎叶水旁的碎叶镇城(又称素叶城、索虏城,在今俄罗斯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阔叶附近,一说在今俄罗斯托克马克附近)以代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从此时起,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今新疆库车)、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唐恢复了再西域的统治。为此,吐蕃深感不安,于是在垂拱三年(687年),吐蕃翻越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进入西域,攻克安西四镇,而后长驱东入,前锋直达敦煌(今甘肃敦煌西)。
吐蕃于再克四镇以后,为了进一步向西突厥十姓故地进行扩张,扶立兴者亡可汗阿史那元庆长子阿史那馁子为西突厥可汗,立国碎叶川西弩失毕之地,兴兵犯唐,企图独霸西域。天授二年(691年),吐蕃赞普都松芒波杰不甘政权为噶尔家族专断,第一次亲自主持了这一年的盟会。定期盟会制度是吐蕃政治生活的重要特徵。此次褫夺大论噶尔·钦陵的主盟权,可见该家族地位之不稳。长寿元年(692年),西州都督唐休璟上表朝廷,请求发兵抵御吐蕃,收复四镇。唐朝抓住吐蕃内争的有利时机,重新加强边防部署,策划新的大规模反攻。
为了保证作战能顺利进行,武则天破例启用了久在吐蕃,熟谙吐蕃军情的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附唐的原西突厥首领阿史那忠节联兵,率众讨伐吐蕃。十月,王孝杰率兵从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出发,大破受吐蕃册封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馁子。吐蕃军在噶尔·钦陵率领下前往救援,也被王孝杰击退。随后,王孝杰率唐军转战数千里,直至于阗等地,大破吐蕃。二十五日,王孝杰乘胜一举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等镇。突骑施(突厥部落之一,其地当在今新疆伊犁河以西,热海以东)首领乌质勒亦乘机助唐发起攻击,自东突厥手中夺回碎叶城,交付于唐。自此,唐朝重新收得安西四镇。在接受安西四镇几度失陷的教训后,武则天为巩固西域的边防,重新加强唐朝在西域的统治,派重兵(24000人)驻守四镇,还将安西大都护府还治龟兹,从而摧毁了吐蕃苦心建立的西域统治体制。 至此,唐与吐蕃结束了在西域反覆争夺的局面,安西四镇的形势逐渐稳定下来。
唐能够成功地收复安西四镇,在战机的选择上利用了吐蕃内乱、军心不稳这一缺点,果断派兵出机。尤其是破格启用王孝杰——一个熟悉吐蕃内情的人为主帅,使唐军能够事半倍。由于从唐朝本土到西域的道路遥远险阻,后勤供应困难,为此,王孝杰在作战指导上又采用了长驱直入、连续作战的战术,最后达到速战速决。这些都是王孝杰的成功之处。
安西四镇的收复,对唐朝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当武则天接到捷报后,显得无比的兴奋,她对侍臣说:「昔贞观中贝绫,得此蕃城,其后西陲不守,并陷吐蕃。今既尽复于旧,边境自然无事。孝杰建斯功效,竭此款诚,遂能裹足徒行,身与士卒齐力。如此忠恳,深是可嘉。」(《旧唐书·王孝杰列传》)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遂升王孝杰为左卫大将军,次年又升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清源男,声名大振。
吐蕃虽然丢失安西四镇,但并不甘心,一直侍机重新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权。延载元年(694年)二月,噶尔·钦陵派吐蕃大将勃论赞刃和所立的西突厥傀儡可汗阿史那馁子等联兵向西域地区发起进攻。为击退西突厥与吐蕃此次进犯,王孝杰奉命率军进击,在冷泉(今青海西宁西)、大岭(今青海西宁西)与吐蕃、突厥联军展开决战。由于王孝杰指挥有方,唐军歼其各3万馀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部也击溃吐蕃泥熟俟斤等万馀人,攻拔吐蕃泥熟没斯城。
四月初九,唐廷任命王孝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外部威胁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西部的吐蕃,二是北部的东突厥。东突厥阿史那骨笃禄可汗于永淳元年(682年),乘武则天新立、政局动荡之机反唐。延载元年正月,阿史那骨笃禄卒,其弟阿史那默啜篡夺汗位,继续攻唐,连犯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凉州(治今甘肃武威)等地,杀掠人吏资财。为此,武则天于八月十七日任命王孝杰为瀚海(治今蒙古哈尔和林西北)道行军总管,受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和尚怀义的指挥,加强北部防御,以备突厥。
证圣元年(695年)正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又以王孝杰为朔方道总管,进攻东突厥。
正当王孝杰准备出征时,吐番的情况又起了变化。赞普都松芒波杰为加强君权,除掉权重一时的噶尔家族,以「反叛」的罪名杀掉重臣噶尔·赞辗恭顿。此为噶尔家族在吐蕃王朝全面失势的信号。手握大权的大论噶尔·钦陵闻讯后十分恐慌,准备再建战功,以求保身。七月十五日,噶尔·钦陵其弟噶尔·赞婆率大军取道临洮(今属甘肃),进攻河西,企图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通道,然后再夺取西域。
为此,武则天任命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娄师德为副总管,率军迎战。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三月,唐蕃两军在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界)展开交战。噶尔·钦陵由于内外的双重矛盾,遂率吐蕃军与唐军做背水一战。噶尔·钦陵还充分利用了地形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居高临下掩杀唐军,然后前阻后截,使唐军完全陷于被动。王孝杰没料到吐蕃的进攻会如此猛烈,准备不充分,致使唐军伤亡惨重。
监军张仁愿素与王孝杰不和,此时便因人奏事,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王孝杰,王孝杰因此被削官为民,王孝杰被削官为民,娄师德也被贬为原州(治平高,今宁夏固原)员外司马。经此大败,唐军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只好与吐番议和。
同年,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起兵叛唐。武则天派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等28将,率军进讨,但于八月在黄獐谷(今河北迁安东北)被全歼,随后,孙万荣(李尽忠已卒)相继攻陷冀州(治今河北冀县)、瀛州(治河间,今属河北),使河北为之震动。由于武则天在执政初期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名将杀尽,此时已无良将可派,只好紧急启用王孝杰为清边道总管,率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等18万(一说17万)讨伐契丹。
神功元年三月十二日(即公元697年5月7日),王孝杰率军进至东硖石谷,与契丹军相遇。由于谷道狭窄险峻,契丹军凭险守卫,王孝杰只好亲率精锐为前锋,奋勇冲杀,且战且进。将出谷口时,契丹军忽然四面围攻,王孝杰遂布置方阵,拼死抵抗。但后军总管苏宏晖畏惧契丹军众凶悍,弃甲先逃。契丹军乘唐援兵不继,奋力冲杀。王孝杰孤立无援,阵脚大乱,加上背靠悬崖,终因寡不敌众,被逼坠崖而死,唐军将士被杀及跳崖而死者殆尽。
节度管记张说驰奏战事,武则天向张说询问了战败原因,张说:“孝杰忠勇敢死,乃诚奉国,深入寇境,以少御众,但为后援不至,所以致败。”(《旧唐书·王孝杰列传》)武则天遂下诏追赠王孝杰为夏官尚书,封耿国公,其子王无择为朝散大夫。并遣使斩苏宏晖以徇。但使者尚未到达幽州,而苏宏晖已立功赎罪,竟然免诛。唐玄宗开元年间,王无择官至左骁卫将军,追赠王孝杰为特进。
历史上真实的王孝杰大将军是什么样的人?
王孝杰,唐朝名将,少年时即凭军功晋级。后随军讨吐蕃兵败被俘,困外貌酷似吐蕃王之父得以免死归唐。
武则天执政后,下令削减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防务,吐蕃趁机占据四镇。武则天因王孝杰久居吐蕃,熟悉内情,遂令其率兵收复四镇。王孝杰不辱使命,“大破吐蕃”,收复四镇。武则天对其大加赞赏:“今故土尽复,孝杰功也!”其后,他再次大败吐蕃,又因战败而免职。
694年,王孝杰被武则天重新起用为主帅,统兵18万征讨叛唐的契丹首领孙万荣。因副帅临阵脱逃,王孝杰率前锋部队孤军深入,寡不敌众,全军覆没,自己坠崖身亡。武则天追赠其为夏官(兵部)尚书,封耿国公。
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建议唐德宗追封64名古代名将,为他们设届享奠,王孝杰赫然在列;1123年,宋循唐例为古代72名将设庙,王孝杰依然名列其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