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忠臣,一念权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我认为有2个人,这两人都是当时权倾朝野的权臣,但又忠心耿耿,连皇帝都尊其为“父”,以示尊重,这两个人就是诸葛亮和郭子仪。

诸葛亮

他是刘备托孤大臣,权倾朝野,刘备要求其子以父事之,刘禅称他为“相父”。诸葛亮的权力到达什么程度呢?

史书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蜀国的一切大小政事全部都诸葛亮一人儿说了算,包括军队的治理和军事战略。这是诸葛亮权力的部分。

忠心的部分,刘备托孤时曾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三国志》中的记载。意思很明白,刘禅你看着办,要是可以辅佐就辅佐他,要是他不成器,你就自己取代吧。

但后来诸葛亮从未有过任何越轨行为,蜀国的一切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诸葛亮手里,如果他想取代刘禅,是有依据的,刘备自己说过可以这么干。

所以诸葛亮如果废了刘禅,取而代之,属于合法行为,但是他没这么干,一直感念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忠心辅佐刘禅,至死方休。

因此,诸葛亮既是一个权倾朝野的大权臣,也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大忠臣。

但是后世也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君主猜忌大臣,是很平常的事情,正是因为刘禅太昏庸,太单纯,才没有产生对诸葛亮的猜忌。

如果换一个有能力的君主,诸葛亮的权力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威胁到皇权的,尽管他没有越轨行为,但站在皇帝的角度,这就是对皇权的威胁,皇帝对权臣产生猜忌,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因此,庆幸刘禅十分无能,不然换个人还真有可能猜忌诸葛亮,进而干掉他。

郭子仪

唐朝中兴名将,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做过兵马副元帅、行营元帅,在唐肃宗在位期间,虽然有兵权被夺的情况,但总体上还是被重用的。

郭子仪起家于安史之乱,经历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可谓是三朝元老,因多次参与平定内乱,抵抗周边异族等军事行动,手握重兵,属于绝对权臣。

在唐代宗期间,就发生了当年没有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事情,刘禅太单纯,不怀疑诸葛亮。但是这唐代宗不一样啊,他就猜忌郭子仪。

当时宦官程元振曾经离间唐代宗和郭子仪,被罢免副元帅的官职,后来这郭子仪拿出唐肃宗赐给他的诏书一千多件,以表示自己的忠心。

这期间,虽然郭子仪也被重用,但是总的来说,皇帝对他是不完全放心的,是有猜忌之心的。

唐代宗死后,唐德宗继位,尊他为“尚父”。可以说这时候已经达到权臣的巅峰,既掌握了大唐兵权又被皇帝以“尚父”事之,完全没有历史上权臣被反攻倒算的悲剧情况发生。

总结

历史上的权臣中,能受到当朝皇帝的极高礼遇和尊重,而且手握大权,可以避免杀身之祸的,恐怕这两人是佼佼者。

一个被皇帝称作“相父”,另一个被称作“尚父”,放心大胆地将权力交付与他们,而他们掌握权力之后,又从未有越轨行为,一直对皇帝忠心耿耿,因此青史留名,而且是好名声。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什么是权臣?能废皇帝,能杀皇后,这才是权臣!干了这两件事还能名垂青史,与周公同名,这就更不得了了。历史上有这样的人吗?有!

侍奉武帝,托孤重臣

霍光,西汉中叶的重要政治人物。早年随其同父异母兄霍去病入朝,侍奉汉武帝。

霍去病去世后,霍光被任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入宫禁 20 多年,没有犯过任何错误,深受汉武帝信任。

巫蛊之祸后太子刘据被迫自杀,汉武帝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

汉武帝去世前,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辅政。四天后汉武帝去世,时年太子方 8 岁,登基为汉昭帝。四朝元老,中兴汉室

霍光奉汉武帝遗诏,辅佐年幼的汉昭帝,忠心耿耿,殚精竭虑。并挫败大臣与皇子的反叛阴谋,稳定朝廷大局。

霍光历任汉武帝,汉昭帝,昌邑王(先立后废),汉宣帝四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缓和汉匈关系。让大汉朝从汉武帝常年军事斗争所导致的国库亏空中逐渐恢复过来,为昭宣中心的盛世,打下了基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外戚世家,权倾朝野(卫子夫 剧照)

汉武帝时期,由于皇后卫子夫,大将军卫青,大司马霍去病的功勋,卫霍两家的势力在朝廷内外十分庞大,霍光也因此受益。

霍去病是皇后卫子夫和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是霍光的外孙女,汉宣帝的皇后霍成君是霍光的女儿。霍光的女儿还分别嫁给了辅政大臣金日磾,上官桀的儿子为妻。通过各种政治婚姻,霍光的势力无人能能比,如日中天。

公元前 68 年,霍光去世,皇帝及皇太后亲自祭奠,陪葬于汉武帝的茂陵。

霍光一生叱咤风云,把持朝政,尽力国事。但其死后两年,汉宣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逐渐削弱霍家的势力。再加之霍光之妻毒杀皇后事情泄露,霍家子孙反叛阴谋败露,最终被族诛。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陈诚就是这样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他对蒋校长披肝沥胆、忠心不二,但另一方面却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引起众多非议。

陈诚出身保定军官学校炮科,做过孙中山大帅府的警卫,后成为黄埔军校教育副官、炮兵科教官,曾经在夜读《三民主义》时,给蒋校长留下深刻印象。

国民革命军东征打陈炯明时,已负伤的炮兵连长陈诚亲自操作,连发三炮,皆命中目标,这让蒋校长刮目相看,青睐有加,陈诚也夺得了“三炮起家”的美称,从此后他的仕途一发不可收拾,职位以火箭般的速度蹿升起来。

陈诚从黄埔军校到参加北伐战争,仅用四年的时间,名不见经传的他就由一个上尉变成了中将司令,并在45岁时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这是蒋军中除蒋校长外的最高军衔。同时他与黄埔军校同学建立了紧密联系,为他在黄埔系统形成一个军事集团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土木系”门派。

陈诚成为蒋校长的心服干将,在军阀混战、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陈诚都得到了与众不同的信赖和重用,感恩涕零的他也由此成为蒋校长的忠心追随者和权倾一时的重臣。

陈诚认定自己的一生必定要与蒋校长共命运,并因此不遗余力维护蒋的声望,他要求各级军官,听到或见到蒋校长的时候,都要肃静立正,他在军中呼吁“服从统帅,信仰领袖”。

他的忠心是发自肺腑的,甚至可肝脑涂地付出一切,“西安事变”时,陈诚随蒋校长一起被扣留在西安,他曾义愤填膺地质问张学良:“你把老头子扣起来,把中国交给你,你有什么办法搞好吗”?还真把张学良问得哑口无言了。

在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与蒋校长“掰手腕”时,陈诚曾放言:现在桂系军阀极度猖獗,但我认为这是回光返照,不过传闻他们有逼宫企图,我现在提出警告,如果他们不自量力地胡作非为,须放着我陈诚不死”。陈诚对蒋校长的忠心可见一斑。

在蒋阵营中,陈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在选拔军官时,条件是:不贪财,不怕死,会带兵能打仗,没有不良嗜好,忠于蒋校长。

长期的军事将领和高级幕僚的生涯中,他每每被蒋校长派往军纪混乱、战绩不佳的部队和战区去,所到之处,都能全心全意,尽心尽责,他也是蒋军中唯一与蒋校长没有任何间隙的高级将领。

但多年来的得势,便陈诚在蒋阵营中树敌颇多,顾祝同、刘峙、汤恩伯、杜聿明等高级将领更是对他多有嫉恨,认为他目中无人,排除异己,偏重自己的嫡系武装,而对其他部队多有为难。

陈明仁在“四平战役”中立下殊功,高兴劲还没过,就被陈诚以“抢劫粮食”罪名撤职赋闲,这让陈明仁郁闷之极。陈诚的专权使他在蒋阵营中的口碑褒贬不一。

陈诚在军事方面并无太多出彩之处,并多受质疑,但在政务上颇有建树,特别是到孤岛为蒋校长败逃做准备,以及后来在孤岛辅佐蒋校长稳定局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后来也一直是蒋校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或缺的重臣。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历史上的忠臣对君主忠心无二,权臣在君主面前说一不二。即是忠臣又是权臣,西汉的霍光算是一位,他历经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发迹要从武帝开始。

霍光(?一公元前68年),字子孟,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中期的权臣,政治家,和大司马霍去病是同父异母兄弟,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公元前121羊,霍去病任骠骑将军出击匈奴,凯旋归来把10多岁的异母弟霍光带到长安照顾,在霍去病的帮助下,在宫中任郎官,后又任侍中。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武帝任霍光为奉车都尉,后又升任光禄大夫,待奉武帝左右,先后出入宫禁20余年,从未犯过一次错误,得到武帝的信任。

公元前91年,卫太子刘剧受奸臣江充等人巫蛊之祸而逼死,武帝决定立8岁的刘弗陵为储君,并计划让霍光辅佐。公元前87年,武帝临终前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辅佐少主昭帝刘弗陵,以霍光为主。在辅佐期间,金日磾去世,霍光由于秉公执法得罪了,上官桀,桑弘羊两位辅佐大臣,二人联合燕王刘旦和鄂邑长公主,计划杀霍光废帝立燕王为帝,让霍光和昭帝发现后,及时平叛,燕王和长公主自杀而亡,上官桀和桑弘羊灭族,稳定了局面。从而霍光得到昭帝信任,一人独揽朝政大权,培育自己的亲信,发展霍氏人员。霍光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措施,大赦天下,鼓励发展农业,对外匈奴上也缓和了局面,又恢复了和亲政策,武帝穷兵黩武政策,在耗尽国力的情况下,逐步得到恢复。

公元前74年,21岁的汉昭帝崩逝,无子女。为了延续大汉的江山,霍光和众臣商议给昭帝续子,迎19岁的武帝孙子昌邑王刘贺为昭帝之子,并继帝位,尊上官皇后为皇太后。没想到刘贺一上台,不想当傀儡皇帝,就想扳倒霍光自己掌控天下,老谋深算的霍光哪能让他得逞,联合众臣上奏自己的外孙女上官皇太后,指责刘贺荒淫无道,犯下1000多件罪行,罢黜了刘贺,只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又打回了封地。

汉江山再次陷入无主的局面,权倾天下的霍光再次选主,与众臣商议,迎立流落民间的卫太子18岁孙子刘病已为帝,即汉宣帝。刘病已在民间早就听说霍光权倾天下,为了不在象刘贺哪样废掉,刘病已小心对付霍光,还加封尊重霍光,朝政大权还是霍光说了算。直到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谥号宣成,汉宣帝亲自和上官皇太后到府上吊唁,以皇家礼仪厚葬霍光,并且陪葬武帝茂陵旁。宣帝这才临朝执政,打压霍氏集团势力,两年后霍家以谋反罪灭族。

汉宣帝评价霍光,故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宿卫孝武皇帝三十余年,辅孝昭皇帝十余年,遭大难,躬秉谊,率三公,九卿,大夫定万世册,以安社稷,天下蒸庶咸以康宁。功德茂盛,朕甚嘉之。复其后世,畴其爵邑,世世无有所与,功如萧相国,博陆宣成侯光宿卫忠正,勤劳国家。

结语,霍光侍奉武帝,辅佐昭帝,摄政宣帝,是忠心为国的忠臣,又是权倾天下的权臣。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大明第一牛人张居正。他出生贫寒,却胸怀治世之才,最终荣登天子之堂;他精明能干,却也独断专行,最终实现中兴大明;他改革创新,却也表里不一,最终死后被清算。

图为张居正和大太监冯宝剧照

治世之能臣

张居正接任首辅助后,强力推行新政,采用一条鞭法,简化税收手续,使得大明国库盈余800万两,提供了“万历三大征”的军费;清查全国土地,打击地主豪强的瞒报漏报,使得万历初年的田亩比隆庆年间增加了2倍多;任用贤将戚继光和李成梁,和睦北方蒙古部落,采取震慑、安抚加互市的手段,保卫北境安宁,节约军费开支。

图为张居正和李太后剧照

专权之权臣

在嘉靖年间,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结成同盟,斗倒权倾天下的严嵩集团,此后张一路高升;随着政治利益的转化,张与高结成同盟,又挤走了自己的座师徐阶,于是位居次辅;万历年间联合冯宝,撵走高拱,终于走上了权力之巅。成为新任CEO的张居正手握大权,严格管束他的学生,大明集团董事长万历皇帝,成为大明实际掌舵人的权臣。

图为张居正和万历帝剧照

私德有亏之忠臣

张父去世后,他选择夺情,而非在家守孝丁忧,此事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事后张凭借着个人的权势进行了压制。张强力压制万历皇帝,要求他简朴勤政,然而张自己却相当奢侈,在他死后抄家之时,七家中搜出了大量的金银,甚至连战神戚继光都曾经给他送过礼。冯宝和张结成了同盟,几乎完全架空了当时的小皇帝,这也给自己死后被清算埋下了伏笔。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大家好,我是头条小蜗。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个中翘楚当属“伊尹”。

对于这个人,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是鹿小宝这个人,可能就非常熟悉了,在《鹿鼎记》里边有这么一句台词,说“鸟生鱼汤”,说的就是“尧舜禹汤”,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四位帝王天子。

而伊尹正是出生在商汤这个时代,而关于他的出山说法有两个。第一个说法就是“伊尹负鼎,还有一个就是“五聘而出”,诸葛亮是“三顾茅庐”,伊尹比他还要多两次。

我们首件来说一说“伊尹负鼎”,据载“……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这个说法就是伊尹主动出击,找商汤去应聘,我们现在应聘带着简历,而伊尹是背着个鼎去的。见到商汤后,用烹调滋味比喻施政方法来劝说商汤,后来就被商汤给录用了,用心辅佐商汤,成就了一段佳话。所以在后世,就以此典表示寻求机遇,以得帝王赏识、任用。此典还有“伊尹佐治”、“荷鼎自进”、“负鼎谒成汤”、“印以负鼎佩”、“尹屈烹饪”这几种典故,意思相差不大。还有人称他说是厨师的始祖,关于这个说法争论就大了。

另一个说法和这个就南辕北辙了,上一个说“伊尹负鼎”是自己去应聘的,而另一个说法,商汤自己请的,商汤前后请了五次,才出山辅佐商汤的,据载“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诸葛亮“三顾茅庐”给刘备弄了个“隆中对”,而伊尹给的就是治国之术和治国之道。

刘向别录曰:“九主者,有法君、专君、授君、劳君、等君、寄君、破君、国君、三岁社君,凡九品,图画其形。”

【索隐】:按: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九主者,三皇、五帝及夏禹也。

据载“汤举任以国政”,这就有点诸葛亮的意思了。随后在商朝建国后,伊尹做到了右相的高位,在商汤期间君明臣贤,谱写了一段君臣佳话。

但是商汤死后,在太甲继位的时候,伊尹却干了一件,另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因为太甲乱德、暴虐、不准从商汤的制度,所以伊尹直接将太甲给囚禁起来了。

作为臣子竟然可以轻而易举的囚禁了天子,这个在历史上出现的可不多,汉代的霍光算一个,三国的诸葛亮算半个。伊尹在当时的权势可见是非常厉害的。而且将太甲一关就是三年。自古权臣恐怕很难达到这个地步,一念权臣,一念忠臣,帝王可一言而定。

据载“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於是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襃帝太甲”。在关押了太甲三年之后,看到太甲悔改了,就又还政给了太甲。这个不得了,主动将帝位相让,这个也只有“尧舜禹”做过了,但是这个和“尧舜禹”还有点不一样,和曹丕和汉献帝的禅让却有点相像。但是我们都知道,曹丕那是拿着刀干活的,而且汉献帝一出皇宫,就和他所乘坐的船一起找阎王聊天去了。

而伊尹却是在占据主导权的时候还政于太甲,而结局却是不同于汉献帝,太甲再位时,诸侯归心,百姓安宁,故被称为“太宗”。这个称号还是蛮高的,我们反观后世中,所有的开朝皇帝都称“太祖”,而能力比较强,政治比较清明的帝王都称“太宗”,其由来也正是源自于此。

古人云“有伊尹之志方可,无伊尹之志则篡”,而说的就是这个,即是权臣又是忠臣,一念可定天下,但依旧选择了忠。而“伊尹之志”也成了后代重臣所追求和效仿的标杆,但是这个也如“尧舜禹”禅让制一般,后世之人,再也没有人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曹操有忠臣之心,但最后还是葬送了汉朝;诸葛亮虽忠,却害了刘婵一生;霍光有权,但却没有“伊尹之志”,最终满门被屠,赵匡胤虽有权,却无忠心,最后将大周送进坟墓。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除伊尹外,后世几千年,何人能够比肩?

你还有其他的人选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小蜗窥文史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