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认为汉武帝用兵用人不当,对卫青霍去病评价极低,你怎么看?

吕思勉著的《中国通史》第二十八章-汉武帝的内政外交这样写道:汉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青、霍去病等椒房之亲。纪律既不严明,对于军需,又不爱惜,以致士卒死伤很多,物质亦极浪费。只因中国和匈奴,国力相去悬绝,所以终能得到胜利。然此乃国力的胜利,并非战略的胜利。 大家怎么看待吕思勉这一观点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去看了毛主席点评历史人物说的话,又去看了其他几位著名历史学家写的史书,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白面书生之见。

书生之见也就算了,为什么是白面书生之见呢?因为书生分几种,有的书生有经世之才,安邦定国,有的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沙场点兵,攻无不克,而白面书生除了有一些文字上的才华,某些领域学术性才华,并无其他长处。

言归正传,单从吕先生对霍去病和卫青的几个观点,这里一一反驳。

1.他说汉武帝用兵不得法,专用外戚,以至于军队纪律不严明,不爱惜军需,造成浪费。

首先,汉武帝第一次大规模北伐匈奴时,并不是只用外戚。公元前129年,汉武帝遣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四大将领,各领骑兵万人,分4路出击匈奴。

这是大汉帝国对匈奴的首次大规模反击之战,结果是,四路大军只有卫青所部略有斩获,其他几路都被匈奴打败。

汉武帝后面重用外戚是客观事实,但不代表他用人不当,那些资历深厚的老将,武帝是给了机会的,结果全打败了,反而卫青、霍去病每次出击匈奴,大部分都是打赢了的。

2.他说卫青、霍去病打赢匈奴,不是将领指挥得当,而是汉朝国力碾压匈奴,卫、霍二人是沾了国力的光,实际上并不怎样。

吕先生大概是没有读过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吧。战争胜败的根本因素是人,不是武器,也不是国力,虽然这些是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

吕先生这话说的,好像汉朝国力强大,随便派个人过去就能赢?那为什么第一战的时候,四位久经沙场的老将都败给匈奴了?

抗日战争打了14年,中日之间的国力差异有十几倍,中国作为国力弱小的一方,不照样赢了,抗美援朝,中美国力差距几十倍以上,不也是把美军赶回三八线了。

好像上战场指挥打仗是谁都行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即使让他去当将军,他也得打败仗,如果一个人真的有统帅之才,去了就可以攻无不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卫青、霍去病在战场上运用了合理的战略战术,击败了匈奴,被实践证明了他们是有军事才华的。

其他史书记载

我同时去看了其他两位著名史学家钱穆和傅乐成先生写的中国通史,这两位先生在著作中,都是很客观地将事实记录下来,并没有引入自己的观点,保持了客观公正的心态,最多还会记录一下其他史书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评价。

他们对于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战略战术和军事成果都是客观记载,汉武帝用外戚是事实,卫青、霍去病造成资源浪费也是客观事实,作者只是把客观事实记载下来。

而吕思勉先生写的中国通史,大幅度引入了自己的观点。经常在看历史书的时候,看到不少人评价别人的书时,批评人家写史书不好好写,要夹带私货,引入作者个人历史观点,容易误导读者,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吕思勉先生大量使用了他自己的历史观点和评价,也夹带了私货,却不见一人去说,这些人真是双标啊!

另外,吕先生在写宋朝历史那段的时候,美化秦桧,贬低岳飞,把秦桧说成一个爱国者,说岳飞的战绩不实,除了郾城之战以外,其他战绩都是不存在的,反正把岳飞说得啥也不是,连岳飞最擅长的军事才华都说得不值一提。

为此,我去看了毛主席点评历史人物的记录,毛主席从1933年到70年代,对岳飞的点评涉及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岳家军的军事纪律和军事原则,岳飞的军事才干,岳飞的诗词等方方面面无不赞许。

我看过毛主席点评过的很多历史人物,像对岳飞这样全方位点评的实在是少见,而且全部都是赞许之词,每次一提到岳飞,定是一番好评。

1963年2月15日,毛主席在会见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时,陪同的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向他汇报了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总结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主要经验,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毛主席听了非常高兴地说:

“是呀!过去岳飞讲文官不要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矣。这句话有片面性,因为它缺了一面,好像文官不要钱,但是可以怕死;武将不怕死,却可以要钱。我们解放军则是文官既不要钱,也不怕死;武官既不怕死,也不要钱。这样岂不更好,天下岂不更太平!

岳飞还有两句话:‘饿死不抢掠,冻死不拆屋。’就是饿死也不能抢劫,冻死也不能拆房子烤火。看起来,岳飞治军是有他的一套的。所以那时金兀术不怕别的,只怕岳家军。他说过:‘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说到这里,毛泽东加重语气说:“谁要撼我们解放军,那就更加困难了。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事实上,千古名将岳飞既做到了“不惜命”,也做到了“不爱钱”。

总结

吕思勉先生的历史观,我实在不能苟同。以上是吕思勉对两段历史事件发表的看法,但这两段历史都属于极强的政治、军事领域,吕思勉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的职业是教书先生,大学教授,但他不是一个政治家,更不是军事家。

他的这些观点纯粹是文人之见,其他几位著名史学家写的历史书也没像他这样发表自己的观点。毛主席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对这些历史的点评,可以说是站在专业的角度了。

吕思勉认为汉武帝用兵用人不当,对卫青霍去病评价极低,你怎么看?

对卫青霍去病评价极低的。不外乎三种人。

一种是弯酸文人:自恃才高却无经世之用。天天抱怨,郁郁不得志。这一类里面需要把我非常喜欢的苏轼归在里面。

一种是出身高贵,看不起底层人,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和他们做到平起平坐。这一类里面,司马迁绝对值得拥有姓名。

还有一种就是蠢或者坏。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吧!人云亦云,不知所云。

外戚上位就是原罪,靠裙带关系爬上去的就是原罪。奴隶到将军又是原罪,所以带着原罪而来的卫帅和冠军侯,千百年来以卓越战功而受千夫所指。

吕思勉认为汉武帝用兵用人不当,对卫青霍去病评价极低,你怎么看?

不懂军事,书生之见,让他自己去大漠上走两圈,就知道那个年代远征有多难,事实就是,没有人比他俩打的更好,他所谓的名将是谁呢?别跟我说李广,我对李广没意见,但他不适合汉匈战争,他的军事理念差卫霍太远了

吕思勉认为汉武帝用兵用人不当,对卫青霍去病评价极低,你怎么看?

说实话我真看不上吕思勉,也不知道谁给他们凑的四大家?感觉他就是个公知,凡是历史上值得我们汉民族骄傲的,他都喷,相反一些已经历史定论的反面人物如秦丞相,他却在褒扬

吕思勉认为汉武帝用兵用人不当,对卫青霍去病评价极低,你怎么看?

都是扯淡。那李广利怎么不赢?开始跟匈奴打怎么就卫青赢了?他这种人就是出生好看不起出生奴仆的卫青霍去病。历代哪个对他俩评论不好的不是出生好的?

吕思勉认为汉武帝用兵用人不当,对卫青霍去病评价极低,你怎么看?

如果吕思勉认为汉朝的胜利是国力的胜利而不是战略的胜利,那汉朝的前几位天子为什么没有能力打败匈奴,而形成肘腋之癣,那李广这么有能力的将领为什么打不赢匈奴?汉武帝用卫青时并不是主帅,而是四路征讨匈奴的大军之一,也是唯一胜利的一路,照吕思勉的说法当时另三路都应胜利,而现实是两路失败了,一路一无所获。试问汉武帝是应将指挥权交给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另外霍去病是在卫青营中脱颖而出的战将,第一战八百骑纵横干里,杀敌大几千,这样的战争奇才放着不用?吕思勉是吃多了没有事干,胡说八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