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很快陷入军阀混战的乱状?

原因很简单,毛主席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而当时的革命党人并没有掌握枪杆子。

原因一:革命党人的战略失策

纵观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哪一个不是拥有一支效忠于自己的精锐部队。

秦始皇统一六国,有秦军百万之众,刘邦统一天下有汉军效忠,唐朝一统天下有玄甲军这样的精锐,朱元璋统一天下有百万明军效忠,清朝一统中原有20多万八旗军。我就问,革命党人手里有啥???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虽然在起义之初,手里有湖北新军可以用,但是跟袁世凯妥协之后,新军被北洋军收编的收编,裁员的裁员,完全没有掌控在革命党人手中。

孙中山在革命前期和中期,太过于注重政治斗争和宣传工作,太相信各省军阀势力,忽略了对军队的控制,没有建立起一支由革命党人直接掌控,效忠于革命的精锐部队。

孙中山本人也是到了五四运动之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建立黄埔军校,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后面发动了北伐战争,这才有了后来完成中国形式上的统一。

结论

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革命党人前后政策,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想要一统天下,必须建立一支效忠于革命的强大精锐部队。孙中山前期和中期,没有建立由革命党人直接掌控的军队,结果革命接连失败,中国也没有完成统一,后期建立黄埔军校,组建精锐部队,完成了全国统一,前后对比,一目了然。

原因之二:当时的国内形势

当时革命党人手中仅有湖北新军可用,其他各省,虽然宣布支持共和,但是各省均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存在,比如云南在清末就建立了云南讲武堂,并组建了新军,也就是后来的滇军,这支部队由滇军内部掌控,他们并不是效忠于革命的,并不是由孙中山以及革命党人直接掌控的,谁会愿意拱手将军权交给革命党人。

四川的有川军,贵州的有黔军,湖南有湘军,广东有粤军,广西有桂军,西北有西北军,连西藏、新疆都有自己单独的军事力量,北方被袁世凯的北洋军控制。

除了北洋军以外,其他各省的军事力量都不是革命党人掌控的,他们都由各省军队内部的人控制,并不听从革命党人调遣,而革命党人在跟袁世凯妥协,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之后,没有把湖北新军纳入麾下,没有去建军校,招兵买马,没有去打造一支属于革命党的军队,就是最大的失策。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是各省军阀之间相互混战,谁也有想着去统一全国,就这样持续了十几年,孙中山认识到问题之后,组建了黄埔军校,建立了效忠革命的军队之后,发动了北伐战争,才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所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革命党人的战略决策失误,没有在早期建立起效忠革命的精锐部队。

为什么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很快陷入军阀混战的乱状?

答案很简单,旧的权力中枢被打倒了,但是新的权力中枢没有建立起来。这个权力中枢,不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而是要比其他地方势力有绝对军事优势的中央政府。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人显然是没有那种能够率师北伐,一统江山的军事力量的。这时候袁世凯出来了,他看到了能实现自身权利野心的千载良机,于是一方面逼迫清帝退位,一方面让孙中山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让出来。于是,袁世凯成了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大功臣。袁世凯在位时,他在北洋系统内有着绝对的领袖地位,各小弟都服服帖帖,不会有非分之想。但是当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北洋系统内的小弟们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都想当老大统一全国,但谁都没有相较于其他人的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于是,只得连年混战。其实,连年混战不是最糟糕的,中国的很多朝代,军阀连年混战后会有一个超强的军事力量脱颖而出,最终再度统一中国。比如周朝末年,各地方势力连年征战,最终秦国崛起,统一天下;东汉末年,各军阀争斗不已,最终曹魏政权一家独大,横扫全国。比连年混战更糟糕的是,打了那么多年,民不聊生,还是没有统一的迹象。没有统一就没有稳定,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北洋军阀相互之间打了那么多年,什么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北京政变等等,相互之间还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没有一家有绝对的军事优势。所以,如果没有后来国民革命军北伐,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不知道还要延续多少年。

归根结底,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地理条件、民风民俗、经济发展等等相互之间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很容易产生地方割据势力。要想避免军阀混战,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到能横扫全国的军事力量。而这种军事力量,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在培养成功之前,各军阀之间必然是相互混战的局面。即使是像德国这样的面积远远小于中国的国家,如果不是有普鲁士这样的超强的邦国的崛起,也不可能使德国统一。

这也许就是大国的宿命,毕竟船小才好掉头啊!

为什么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很快陷入军阀混战的乱状?

1912年民国成立,后来,孙中山将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袁世凯先卖国后称帝,引起军阀割据,为什么会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我觉得有如下几条原因:

(一)首先孙中山先生北伐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了满清二百多年的统治,中国一时之间出现了权利真空,袁世凯见机行事,窃取最高权利,然而却失信于国人,推翻帝制自己又称帝,各地军阀当然不会答应,纷纷宣布独立,出现了割据一方的现象。

二、西方列强和日本为达到对中国“分而治之”的目标,故意支持军阀割据。军阀背后都有列强支持,包括提供借款、出售武器。例如日本支持张作霖,曾短暂支持阎锡山;苏联支持盛世才、冯玉祥;英国支持曹锟、吴佩孚、孙传芳。列强不支持孙中山,他们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中国重新崛起,这不符合他们的长远利益。最好中国军阀割据,四分五裂,这样中国也就永远是他们的殖民地。

三、中央政府权威解体,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从几千年的君权中央集中制,一下子过渡到了无政府主义,导致全国一片混乱。这是军阀趁乱独立和割据的主要原因。

四、财政短绌是中央政府权威解体的一大 原因 ,另一 原因 在于袁世凯卖国、发动内战、称帝,张勋复辟,军人专政,使得中央政府失去所有尊严和信用。无力制定法律、维持秩序和公平。至此地方上的团结和秩序只能由军阀来维持。

五、军阀割据是中国近代的一大悲剧。但军阀并非都像袁世凯那样令人唾骂,张作霖初受日本培植,后成为民族爱国者;冯玉祥则被称为“基督将军”,为坚定爱国者;吴佩孚即为诗人;唐生智几乎完全皈依佛教,以超度的观念补偿他的杀戮。

为什么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很快陷入军阀混战的乱状?

权利真空了,谁都想当家。孙中山,也不过就一个流亡美国夏威夷的医生,都对于那些手握重兵将军们来说公平吗?况且乱世武力就是权利的最大保证!袁世凯,死后谁的威望都无法代替的。于是军阀混战就开始了。

为什么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很快陷入军阀混战的乱状?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革命,这次革命结束了一直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封建帝制,让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应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毕竟清朝末年发生过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革命,都没能推翻腐朽没落的清朝政府,而辛亥革命做到了这一点。

(辛亥革命)

但是,虽然辛亥革命成功了,却没有为中国带来新的方向,中国进入了一个军阀割据的动乱时代。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朝不是被辛亥革命给推翻的,是自行崩溃的。

清政府虽然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前,都还能保持完整,实际上内部早就已经崩溃了。这种崩溃是全方位的。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虽然老百姓对这个腐朽没落的政府已经失望,试图推翻它。但是统治阶级内部,却还在极力维护。尤其是当时随着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汉人地主阶级强势崛起。这些汉人地主阶级由于第一次走上清朝最高的历史舞台,因此他们非常兴奋,极力地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为清政府续命。

也就是说,虽然那时候满族统治者已经腐朽没落,但是因为汉人统治者的强力崛起,让清政府呈现出一派回光返照的景象。

满人统治者除了极力打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回民闹事、革命者暴动等各种风起云涌的国内暴力运动以外,还积极地寻求自上而下的改革,改变清朝的皇权政治,改为君主立宪政治。

不过,最终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汉人统治者便对清政府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先前的那种兴奋期早已过去,他们对清政府已经不信任,也不再积极地维护了。

(庚子事变)

庚子事变是一块强大的试金石,当八国联军打入北京的时候,整个汉人官僚集团集体拒绝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命令,不进京勤王。而庚子事变结束以后,慈禧竟然没有处理任何一个拒绝勤王的督抚。由此可见,那时候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清朝虽然还没有散,实际上只是一个表面的成型而已。

在这个过程中,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各地督抚们,开始大肆招兵买马,发展自己的势力,督抚们因而从行政官员,变成了军阀。当时这些军阀们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宣扬需要军队对付革命者。但实际上,就算没有革命者,这些军阀们依然在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

后来,慈禧太后去世。她去世之前,连带着把光绪皇帝带走了。同时,政权又交到了一个小孩子溥仪的手里。溥仪的父亲载沣虽然是摄政王,但是,一来他没有什么威信又性格软弱,二来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他对国家的控制力更弱。

辛亥革命,实际上只是武昌一个小地方的暴动。但是这个小地方的暴动就像导火线,一下就点燃了整个国家的军阀阵营动乱。这些军阀们纷纷拥兵自立,宣布脱离清王朝的统治。

当然了,虽然这些军阀们各自拥兵自立,但是他们不会承认他们是军阀,是拥兵自立,而是认为自己是革命者。这样一来,就使得辛亥革命看起来是一次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资产阶级,不过是各地的地主武装,把自己假扮成资产阶级的样子,掩护自己拥兵自立的割据本质而已。

(大总统袁世凯)

除了地方军阀们拥兵自立以外,国家的高层也落入军阀的手中。作为当时全国最大军阀的袁世凯,走上了中国的最高舞台,当了大总统。

袁世凯当的这个大总统,只是名义上的大总统,本质上他是一个旧军阀,他的思维还一直停留在王朝社会里。所以,一方面他想要武力平定全国动乱,打败其他军阀,确保他一家军阀独大。另一方面,他又试图恢复帝制,让自己成为一个新皇帝。袁世凯这样做,并不是他变质了,而是他本质上就是这样的人。恢复帝制,是袁世凯当时的必然选择。

接着,袁世凯很快去世。袁世凯去世以后,他的手下们,包括段祺瑞、冯国璋、曹锟、黎元洪等人,又变成了无数个新军阀。加上地方军阀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冯玉祥等人的崛起。这些军阀们,谁也没有绝对的实力战胜对手,谁也无法掌控整个国家。因而,中国就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时代。

这就是当时中国的现状。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就此否定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除了造成清政府的灭亡以外,还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从袁世凯称帝失败就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中国人对帝制已经深恶痛绝,“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这也是后来北伐军虽然力量弱小,却能够战胜各路军阀,建立一个相对统一国家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辛亥革命史》等)

为什么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很快陷入军阀混战的乱状?

简单讲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丛林法则的基本规律。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还没有形成民主共和的社会价值观,还处于改朝换代的传统观念中。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基于前朝军阀领袖袁世凯的武装逼宫实现的,这与历史上秦始皇武力统一六国,王莽篡政,西晋统一,隋朝统一相似。民国的统一基础是最差的,是辛亥革命的意识形态与武装势力是分裂的不统一的,就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意识形态与实现革命的袁世凯武装势力没有统一。于是袁世凯死后就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导致北洋封建势力内斗,国民党封建资本,共产党工农革命三大势力政治角逐,使得民国无可避免的成为过渡政权。实际上,没有专政的民主共和的制度就是一纸空文。要实现人民民主就必须要有人民的军队和国家统治力量。而体现人民意愿的基本制度是人民民主选举的领导机关和集体领导制度。而确保人民意志的是代表人民利益的领导力量要领导一切,这就是党领导一切的理论依据。民主集中制是领导力量的基本制度,这个制度要求民主代表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总结: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建立起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及维护这种制度的领导力量,故而在袁世凯死后基于丛林法则的形式民主共和就土崩瓦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