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萧何没有军功,为何被刘邦排为第一功臣?

萧何是刘邦的挚友,也是贵人,他让一个小亭长一夜走上了历史大舞台。

秦末,陈胜吴广揭杆而起,引发了全国性反秦的浪潮。

刘邦所在的县,也卷入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乱中。县吏萧何丶曹参也杀了县长响应号召。但萧何和曹参却把新的领导权交给了下面沛乡亭长刘邦。据说两人不愿冒杀头风险,而让刘邦来承受。

刘邦是年48岁,他召来了一班江湖兄弟一起开始了一段风云历程。

他幸运地得到了谋士张良辅助,很快就崭露头角。刘邦不断破关斩将,竟神奇般与项羽并列两大武装集团。最后,展开了楚汉相争,刘邦笑到了最后。

刘邦按功论赏,萧何负责大后方和输送粮草,张良和韩信分别是文武大功臣,却把萧何列为第一人,张韩都服气。

因为三人中,萧何其实独占两份功劳,韩信是萧何独自推荐和担保的,被破格拜大将。而刘邦的最初班底是以萧何丶曹参一班县吏做辅垫。就是说刘邦当初斗地主,手中所拿的大牌都是萧家班。

刘邦胜利后,处处按萧规曹随一脉相承,汉家的根基一半在萧何旧臣身上,萧何功高却避免了韩信震主的悲剧,实是萧何居功不傲又处处谨慎,不得不让刘邦感念旧情和昔日功绩,重新重用,并最后临终托付。西汉长期保持稳定,是与萧何一班忠义故臣密不可分的。

萧何是西汉第一大功臣铁板钉钉!

汉初三杰,萧何没有军功,为何被刘邦排为第一功臣?

纵观刘邦的一生,总是奋斗在最前线。而他的好朋友萧何,都是躲在远离战场的大后方。但非常奇怪的是,后来刘邦平定了天下,做了大汉天子之后,却心甘情愿的把萧何评为功臣集团的第一人。独断专行的把萧何封为酂侯,食邑最多。

对此群臣很多人表示不满,认为刘邦是念及萧何以前对他好,而徇私的封萧何为功臣第一人。对此刘邦打了一个比方,这就是历史非常有名的“功狗”论!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述:

高帝日: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刘邦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刘邦知道手底下的这帮哥们大部分是大老粗,因此就给他们打了比方。这个比方就是:

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的是猎狗,但能够发现野兽踪迹向猎狗发出指示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

刘邦这个比喻虽然浅显易懂,但还是不足以说服众人,功臣集团大部分人还是以为曹参每战亲临现场,受伤无数,应该是战功第一。

这也是为什么萧何虽然被刘邦定为“开国第一功臣”,但却备受质疑的原因。究竟刘邦到底有没有判断错,是不是因为萧何在私人关系中跟他比较亲近,所以强行把萧何评为第一位的呢,我们还得从历史中寻找真相。

1)在刘邦的所有亲信中,萧何的确是最早跟着刘邦的一批。

我们都知道,在最后评定功劳的时候有一个指标非常重要,就是要参加革命工作比较早。越早就越能证明是先驱者。

那么萧何是什么时候参加革命工作的呢。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是和刘邦同年。和刘邦相比较而言,萧何是一个大秦帝国基层干部中的模范人物。

读书多,把《大秦律》背的滚瓜烂熟,工作也很认真,为官清廉。但就是这样一个模范人物,萧何到了公元前209年,也只是混到了一个县级主薄缘,相当于副县长,和曹参是同事。

为什么强调到了公元前209年呢,因为这一年大秦帝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影响了所有人的命运。而萧何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开始起义,这一个有几个犯人主导的造反很快演变成席卷大秦帝国的事件。这就是历史学家一直称“暴秦”的原因。因为所有人都不堪忍受秦人的统治,纷纷开始造反。

刘邦这时候已经在沛县附近,聚集了上百人。而沛县的县令,也感觉到了自己坐在火山口上。因此请萧何和曹参一起商量。这次沛县高层会议集体表决,把刘邦邀请回来主持沛县未来的造反工作。

但没想到的是,沛县的县令突然半夜反悔了。在别人的谗言下偷偷的想拘捕萧何和曹参,交给上级立功。萧何和曹参叫苦不迭,就深夜出城投奔了刘邦。

这时候历史上最戏剧的一幕诞生了。刘邦领了一群泥腿子,也没有攻城,也没有逃跑,就往城里射了一封《反秦宣言》。没想到的是,手握重兵的县令,被群起而来的人抓了起来,然后送给了刘邦。

这就是当时大秦帝国的现状。整个行政系统完全瘫痪,根本没有人听这些基层官员的命令。正应了陈胜的那句话:“天下苦秦久矣!”老百姓被大秦已经压迫的忍无可忍了。

这时候刘邦白捡了一个县城。仿战国惯例,自称为沛公。这时候萧何曹参樊哙等成了刘邦的第一批革命力量。刘邦最恨的雍齿,也是这个时候跟随刘邦的,并且深得刘邦信任。

陈胜吴广虽然最先开始起义,但很快陷入争权夺利之中,没有什么前途。这时候各路反秦力量中,最有远见,最有声望的势力诞生了。

公元前208年9月,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代,项梁和项羽起事了。项梁叔侄杀了会稽郡守殷通,举起义旗。

还得说流量为王,只要有名气,不在起事晚,晚一年造反的项梁叔侄后来居上,很快便召集了20余万兵马。并且人家策略正确,名正言顺,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

而刘邦本来打算自己干出一番事业,他把雍齿留下镇守后方,带着萧何曹参攻城略地。没想到的是,雍齿认为刘邦的势力太小,很干脆的投降了魏。

刘邦非常气恼,就帅部队回来打雍齿。没想到这时候背叛刘邦的雍齿已经没有退路,拼死抵抗。刘邦就是有张良相助也无可奈何。好在这时候的刘邦并不孤单,身边有萧何张良。大家一合计,他们就投靠了项梁,成为有组织的人。

项梁派来了大部队来帮助刘邦,刘邦第三次攻雍齿,终于把雍齿打的落荒而逃。

此后刘邦的造反人生就比较顺利了,有了大树好乘凉,有了怀王好帮忙。在怀王与众将的约定下,刘邦独辟奇径,在张良的建议下抚剿并用,率先进入了咸阳。

而这时,萧何的作用就凸显出来。

2)萧何,真正掌握天下的人!

刘邦本来就是个混混,最喜欢的就是花天酒地,调戏漂亮女人。而率先拿下大秦的帝都咸阳,让刘邦彻底见识了什么才是荣华富贵,什么才是绝世美女。好色的刘邦彻底沉沦于温柔乡中。

这时候最着急的是樊哙,一看刘邦这个德行,气就不打一出来。项羽还在途中,各路诸侯都快到了咸阳。这时候刘邦沉迷于温柔乡,这不是找死吗?

于是樊哙把刘邦堵在床上,送给刘邦一顿痛快淋漓的大骂。让好色的刘邦无地自容。后来我们都惊奇曾是屠夫的樊哙能说出这么大义凛然的话。是不是有张良的影子。难怪刘邦会无地自容,这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樊哙说的,刘邦是被躁的,太丢人了,被屠夫樊哙教训了。

这时候大家都在搬金银看美女,唯独萧何做了一件大事,奠定了刘邦得天下的基础。萧何把大秦帝国的文档全部搬空了。也就是说,大秦帝国的官吏制度,财务报表,户籍人口等等,帝国所有的一切档案,都被萧何搬空了。

这就是萧何,深知刘邦虽然进了咸阳,但现在绝不会成为帝国的主人。但大秦帝国这么大,要想管理好这个国家,这些文件典籍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这些文件,无论是官吏还是土地,还是人口都会了如指掌,这才是大秦帝国的核心。

这事刘邦不懂,萧何不懂,张良也不懂,只有有远见卓识的萧何懂。萧何此举,就是为刘邦送上整个大秦帝国。需要专业人才可以按官吏名册找,无论是土地,还是赋税,再也不会有任何隐瞒。

这也是当刘邦占据关中之后,萧何很快让关中平原成为刘邦忠实的大后方。

在刘邦封萧何为第一功臣后,功臣集团后来又有一次质问,刘邦已经压制很多次了,这次实在不好意思再强行压制,而这一次关内侯鄂君出来说话,这一次鄂君说到点子上了!

鄂君的话表露出来三层意思,彻底的解决了我们的疑惑:

第一点,鄂君点出了刘邦的士兵来源。我们都知道,刘邦韧性好,不怕失败。楚汉相争四年间,刘邦每次都是被项羽打的丢盔弃甲。打一次仗老婆儿子被抓,再打一次老爹老娘被抓。

但每一次惨败之后刘邦都能够再重新领着部队再站起来。为什么项羽败一次就认输了,刘邦败那么多次还雄赳赳气昂昂,就像打不死的小强。现在鄂君说出来了,每一次萧何给刘邦补充兵源。

第二点,刘邦每次打仗完全不操心后勤。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打仗打的是钱粮。因为有萧何坐镇关中,刘邦就有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粮草。这才是刘邦真正的制胜法宝,就是萧何有钱能支撑刘邦的战争。

第三点,萧何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识人之明,其中他推荐的人才最厉害的就是韩信,这一点没有人能够比得上。

当鄂君说出这一番话后,包括韩信在内,没有一个人再提出不同意见。萧何的功绩才真正让所有的人明白。

3)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千古美谈。

萧何一直是刘邦的真正的臂膀。从开始一直追随者刘邦。让刘邦放心,因为萧何绝对忠诚。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巴蜀。而刘邦的手下都是来自于齐楚之地。现在要跟刘邦到偏远的巴蜀去享福,自然都不愿意,就是享福也不愿意。所以一路走,一路跑。还没走到地方,人跑了一大半。

人各有志,所以刘邦也并不在意,跑就跑吧,难道还能成为跑男?剩下的都是精兵。谁都会跑,刘邦相信萧何不会跑。但当有一天手下的人告诉刘邦,萧何跑了,刘邦才开始真正的慌了,萧何一跑,估计都会跑了。因为萧何才是沛县老部下中最大的主心骨。这些人都是因为相信萧何才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现在萧何却跑了。

刘邦有点丧气。但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并且带回来韩信。韩信其实不想回来,萧何承诺:这次我一定让汉王封你为大将军,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我跟你一起跑。韩信这才回来。

萧何虽然回来了,但刘邦很生气。问萧何:“你为什么要跑?”萧何说:“我没跑,我去追韩信了。”刘邦不信:“扯淡,跑了那么多将军你没有追,韩信是谁,让你亲自追?”

这时候萧何才不慌不忙的说:“那些人都是一般人才,不值得追,而韩信确实绝世天才,如果汉王你想得天下,韩信就是你最需要的人!”

刘邦不在意的说:“那好吧,封他个将军吧!”

萧何摇头说:“不行,必须是大将军!”

刘邦想了一下:“好吧,你把他叫过来,我封他大将军!”

萧何又摇头:“不行,必须要隆重,筑拜将台,然后登台拜帅!”

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终于决定举行盛大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而拜将台修好之后,刘邦手下大将曹参樊哙都心中窃喜,都认为自己成为大将军了。但没想到的是,刘邦拜的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韩信。

韩信在刘邦登台拜帅之前名声并不好。他受过胯下之辱。他贪污过军粮,差点被杀。并且完全没有实战经验,没有大兵团作战的纪录!也就是说,这个韩信完全不知道什么地方冒出来的。

但就这样一个完全没有资历,没有名声,没有背景的人,萧何就相信他的军事能力天下第一,真不知道萧何是怎么看出来的。只能说韩信是天才的军事家,而萧何则是天才的伯乐。

就这样韩信在刘邦的推荐下,成为大将军。然后横空出世开始他惊才艳艳的表演。几个成语就能说明韩信的伟大: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韩信将兵 多多益善,置之死地而后生,霸王别姬!

如果韩信是天才,萧何就是天才的伯乐。这样的人才是最厉害的。也是对刘邦成为大汉天子最大的助力。成为西汉开国最大的功臣。

综上所述:萧何虽然没有在阵前打一仗,没有立下任何军功,但他才是刘邦背后最大的助力,帮助刘邦筹粮,给刘邦提供兵源,最后还给刘邦推荐了军神韩信。这才是真正的萧何。一直是刘邦背后的男人。 萧何非常幸运,他碰到一个懂他的刘邦,最后把他列为最大功臣,让他的功劳为众人所知。这才是刘邦给他最大的奖励!

汉初三杰,萧何没有军功,为何被刘邦排为第一功臣?

萧何是刘邦建立政权的主要谋士,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他勤奋好学,理政水平高深,为刘邦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萧何跟随刘邦后一直从事政务和后勤管理及法律法令等职业,没有像韩信、樊哙那样叱咤疆场的军功,但刘备依然把他排在第一功臣,原因如下:

第一、萧何性格温和,体谅下层疾苦,尽力凝聚民心。刘邦创业初期,人才匮乏,号召力不强;面对如何积聚人心夺取秦朝天下,萧何在这方面做了好多工作;他体恤百姓疾苦,将从富户手里收缴的土地分给下层阶级;开仓放粮,尽力救济平民生活,为前线军队充实力量,刘邦的事业得到了广大穷苦百姓的竭诚拥戴,为后来刘邦成就伟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运筹有方,为刘邦前线打仗提供了优良的后勤保证。战争不光是计谋勇敢的较量,更是后勤保障的角逐;刘邦打进咸阳一举灭秦,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除了前方将士勇敢厮杀和张良计谋运筹得当外,萧何坐镇后方基地监督运输粮草功不可没;刘邦和项羽在前方进行生死角逐的大决战的时候,萧何在咸阳调度有方,动员一切人力物力源源不断支援一线战事,为刘邦解决了后顾之忧,赢得了楚汉战争最后决战的胜利。

第三、萧何为人真诚,善于招贤纳士。刘邦刚创业的时候人才匮乏,影响力很小,正是有了萧何这样的得力谋臣,刘邦才得到了好多人才,并且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衷心拥护;萧何举荐了好多栋梁之才,为刘邦创立汉室家业储备了人才基础;如他举荐的韩信谋略精深,善于带兵打仗,为刘邦开创基业立下了别人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他是举荐贤能的伯乐。

从上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论功行赏不能仅靠战争表现,要综合考虑此人在关键时刻是否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萧何正是在刘邦战争前线最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时候起了大作用,并因此而扭转战局,所以他被评为西汉创业第一功臣是众望所归、理所应当

汉初三杰,萧何没有军功,为何被刘邦排为第一功臣?

刘邦将萧何排在第一功臣的位置上,诸将皆不满,刘邦说了两条理由,群臣皆服,莫敢再争。刘邦认为萧何居首功理由有二:其一、诸将皆猎狗,唯萧何是猎人,狗岂能与人争功?其二、诸将或一人或数人追随刘邦,萧何则是全族追随刘邦。两条理由一出,群臣惊怒交加,但是不得不佩服刘邦的理由无懈可击,于是萧何成了大汉开国第一功臣。

《史记.萧相国世家》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 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刘邦将萧何推到第一功臣的位置上,其帝王心术已臻化境,这样做至少有四条好处。其一、扬文抑武,打压武将的地位;其二、收买萧何的心,让萧何死心踏地为大汉效力;其三、报萧何的情义,毕竟当年萧何是刘邦的领导,现在却反过来了;其四、平衡武将们的心理,有利于论功行赏。刘邦将萧何认定为第一功臣,可谓公私兼顾,情理具备。

刘邦取得天下后,马不停蹄地收拾各路异姓诸侯王,在刘邦看来,武夫不足虑,智者须严防。武将们自然是武夫,智者则是萧何,如果萧何跟武将们联合,那么刘邦就有亡国之危!如果萧何始终支持刘邦,那么十个武将造反,刘邦也游刃有余的可以收拾。异姓诸侯王不足为虑,刘邦心中最大的两个威胁是萧何、韩信,对于韩信可杀,对于萧何却不忍杀。不忍杀的话,就只有尊其位,收其心。

分功已毕,刘邦赐萧何第一排位,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特权,身中七十余创的大将曹参排第二位。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刘邦还多给萧何封了二千户食邑,以报答当年刘邦去咸阳服役时,只有萧何给刘邦了二钱银子做盘缠。后来刘邦两次对萧何动了杀心,但是总究不忍诛杀萧何,最终萧何得以善终。太史公评价:萧何为吏,文而无害。及佐兴王,举宗从沛。关中既守,转输是赖。汉军屡疲,秦兵必会。约法可久,收图可大。

汉初三杰,萧何没有军功,为何被刘邦排为第一功臣?

刘邦封萧何为第一功臣,主要原因是因为刘邦建国以后需要丞相。打天下之时,刘邦需要的是像韩信、曹参这样的军事人才,而刘邦登基称帝以后,他需要文官替他治国安邦,虽然曹参军功位居二十九位列侯之首,韩信军功天下第一,但是毕竟曹参、韩信不会治国国家,而张良是位谋士,没有行政方面的经验。

刘邦在七年反秦灭项的战争中出现了一大批有勇有谋的文臣武将,比如韩信、张良、萧何与曹参,他们为刘邦出谋划策、奋勇杀敌,刘邦没有他们不可能打败项羽。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刘邦大封有功之臣,分封七位异姓诸侯王,二十九位列侯。二十九位列侯大多以军功分食邑,刘邦分封的二十九列侯中曹参的食邑排名第一,萧何的食邑仅仅排名第四,按常理曹参应当居首功。但是刘邦想排萧何为第一功臣,却遭到群臣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萧何没有军功,后来在少数人的支持下,刘邦把萧何排在首功之位,刘邦执意排萧何为第一功臣的原因有三点。

一、在刘邦反秦灭项的七年中,萧何确实功不可没

刘邦从沛县起兵到灭项,萧何虽然只是在后方支持,但是萧何的确为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笔者今天为大家例举几项萧何的功绩。

(一)、辅佐刘邦成为沛公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沛县县令也想跟风起兵反秦,但是他以前帮着秦国做了那么多伤天害理之事,自然得不到百姓的拥戴。后来沛县令听取萧何的建议请刘邦回来主持起义,可是还没有等到刘邦回来,沛县令就反悔了,派人坚守城门不让刘邦进入,后来萧何联合沛县百姓将沛县令杀害,拥立刘邦为沛公。

沛令後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史记·高祖本纪》

(二)、举荐军事天才韩信

韩信最初在项羽手下担任郎中一职,就是项羽的侍卫,由于得不到重用后来投靠刘邦。韩信投靠刘邦以后最初也得不到重用,还差点丢了性命。最后韩信决定另寻明主、逃离汉营,萧何听闻后,放下手中要事立刻把韩信追了回来。萧何随后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他告诉刘邦,如果想夺取天下非用韩信不可。

刘邦听后不以为然,韩信真的有这么厉害?最后在萧何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得到重用以后为刘邦提出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即先夺回关中,然后以关中之地为根据地夺取天下,后来在韩信的谋划下刘邦成功还定三秦。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彭城之战刘邦惨败以后,派韩信北伐,韩信先后灭魏、灭代、灭赵、降燕、灭齐,直接威胁到项羽的根据地彭城。而且韩信很厉害,在他北伐时,不断地为刘邦训练精兵,补充刘邦荥阳兵力的损失,刘邦才能在荥阳一带与项羽对抗长达28个月。最终刘邦与韩信等人一起将项羽围于垓下,项羽兵败自刎,西楚国灭亡。

(三)、替刘邦经营大后方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几乎是没有赢过项羽,彭城之战刘邦56万联军被项羽3万精兵打得溃不成军,汉军几乎是全军覆没。刘邦退守荥阳以后,建立起有效的防线,在荥阳一带与项羽对抗了28个月,在这28个月期间,刘邦屡战屡败,还能够屡败屡战,主要是因为萧何在关中不断地给他征兵,补充兵源和粮饷。

二、刘邦与萧何交情很深

萧何跟刘邦是同乡,他比刘邦早步入仕途,当萧何担任沛县令助手时,刘邦还是个无名小卒。萧何为人豁达大度,喜欢结识贤人,在他结交的朋友之中最赏识刘邦。

刘邦不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在他还没有当上泗水亭长之前,常常犯一些错误,萧何都暗中帮助刘邦脱身。刘邦当上泗水亭长之后,萧何更加袒护刘邦,一次刘邦奉命押送囚徒去往骊山服役,结果在半路上囚徒逃跑了一半,后来刘邦索性把剩下的囚徒都放走了。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擅自释放囚徒,按照秦帝国法律难逃一死,刘邦便逃往芒砀山隐居起来,沛县令把刘邦的夫人吕雉给抓了起来,后来还是萧何将吕雉保释出狱。

刘邦跟萧何的关系是老同事、老同学、铁哥儿,而且刘邦一直都非常看重他的老乡,这点张良无法相提并论,张良是半路杀出来的谋士,虽然刘邦很尊敬张良,但是刘邦与张良没有私交,刘邦却与萧何交情深厚。

三、刘邦需要治国安邦的丞相

上面说了两点,其实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刘邦建国以后需要丞相,而萧何有丞相之才。刘邦反秦灭项最迫切需要的是像韩信、曹参这样的军事天才,以及张良、陈平这类杰出的谋士。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结束了大规模的战争,从此进入到和平建设的时代,刘邦更迫切需要的是能够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而萧何是首选之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资治通鉴》

刘邦奉楚怀王之命西征进入咸阳以后,大家都忙着抢夺金银珠宝,连刘邦自己都被秦宫的奢华所吸引,躺在秦始皇的床上不肯下来,唯独萧何在收集地图、户口簿等一些机密文件,有了户口簿,萧何就知道有多少青年男丁,为以后征兵做准备,有了地图萧何便知道秦帝国的粮仓分布图,以后带兵打仗,不用为军粮犯愁。所以后来刘邦能够在荥阳、成皋一带与项羽对抗28个月,主要是因为有萧何在关中向前线不断地补给兵源和粮草,这就是宰相之才。

刘邦在前线带兵打仗之时,萧何在后方帮他处理国务,安抚、体恤百姓,把国政打理得井井有条,刘邦自己也说过,论治国安邦他不如萧何。刘邦占领关中以后,并没有将关中以前的基层官员免职,而是一律留任。加之刘邦只是废除了一些秦代比较严苛的法令,那些维持社会秩序的法令仍然保留。谈及秦代律法,萧何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萧何曾经做过沛县令的助手,这才是刘邦建国后真正需要的人才。

刘邦登基称帝以后,分封萧何食邑之时遭到大臣们反对,刘邦举了一个非常不雅的例子,他说亲自领兵打仗的人如同猎狗,而萧何是指挥猎狗的猎人,群臣的反对最终被刘邦压了下来。后来刘邦想封萧何为首功之臣,其实心里也是忐忑不安,他知道大臣们肯定反抗更激烈,但是刘邦确实想把首功的头衔给萧何,因为他要依靠萧何治国安邦。

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兽耳,功狗也。至于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正如刘邦所料,在他提出封萧何为第一功臣之时,遭到群臣的反对,大臣们一致认为曹参当居首功,在紧要关头,鄂千秋挺身而出,他说曹参的功劳属于一旦之功,而萧何是万世之功,一旦之功怎能与万世之功相提并论。鄂千秋的一番话说到刘邦的心坎里去了,他一说完刘邦就立刻拍手叫好。最终刘邦允许萧何穿鞋带剑上殿,加封萧何两千户食邑,同时分封萧何的父母兄弟为列侯,这样一来大臣们没人说话了,萧何成为首功之臣。

总而言之,张良是刘邦的顶级谋士,他没有实权,也没有处理过行政方面的事物,而韩信、曹参、周勃都是武将,他们不懂怎么治理国家。而且曹参、韩信的军功位列前茅,刘邦也不敢把国家行政大权交给他们,所以刘邦排萧何为西汉王朝的第一功臣,是有他的道理的,表面上看让萧何做首功之臣,实际上是让萧何做汉代的第一丞相,刘邦是放眼看未来,而萧何是治理国家的能手,刘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大汉王朝。

汉初三杰,萧何没有军功,为何被刘邦排为第一功臣?

古语有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看来萧何是个很厉害的角色。

萧何为什么被成为开国第一候?这要先看看萧何到底是何许人,做过些什么说起。

刘邦沛县起义之福星——萧何

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青年时期的工作是任沛县(今江苏省内)的主史官,萧何是心思缜密、思维敏捷的文艺青年,再加上其性格谦而且很善于识人,所以结识了很多的同龄朋友,刘邦就是其中的一位,萧何看到刘邦谈吐不凡,气宇轩昂长相中带着一种富贵之相,感觉刘邦以后一定有所作为,所以就和刘邦格外亲近。(萧何善识人相面)当时的刘邦是秦泗水亭长,负责往秦始皇陵押送犯人的工作,但是刘邦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出错没法回来交差,索性就没回来带着剩余的手下找了个山头自立为王。

结果当时的县长就把刘邦的老婆孩子都给关了起来,是萧何和夏侯婴(刘邦的朋友)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刘的救出来。当时由于秦二世的残暴,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揭竿起义,萧何看到时机以成熟就把刘邦请回来在沛县起义。

肝胆相照之萧何

秦二世当政时期民间百姓早已经苦不堪言,刘邦起义讲的就是要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所以在很短的时间没就召集了几十万的人马一路西行直到咸阳宫活捉秦二世。就在刘邦和众人沉浸在咸阳宫里富丽堂皇的装饰和美女如云的宫殿中欣赏时候,萧何却忙着去秦丞相府把秦国的命脉(机要地图、图书、律历、户薄)等重要文件给弄过来保护起来,然后又通过自己的修改著名的《九章律》在萧何手中诞生,为以后刘邦打天下时方便查阅文件。特别是山川要塞的地图为刘邦以后著名的战争(楚汉之战)立下了不世功劳。

慧眼识英雄推荐韩信

韩信原先是项羽手下的一个小士官,长期的跟着项羽得不到重用,这让心怀大志韩信非常苦恼,不得已韩信投靠到了刘邦的手下,韩信本来投靠刘邦想展示自己的一腔热血,可是几个月过去了自己还是一个小军官,这让韩信非常的泄气,于是就找到萧何把自己的苦衷向萧何讲起,萧何看到韩信对行军布阵说的是头头是道非常看重韩信这个人才,于是就劝说韩信要耐心等待,可是韩信又等了一段时间还是不见刘邦有重用自己的意思,就不辞而别的一个人走了。

萧何知道韩信走了以后非常着急就骑快马一边追一边问过往的路人,可是走了快两天没有看到韩信的影子,人困马乏的萧何看晚上了就准备休息明天再找,刚下马抬头看见前面一身影正是韩信。

把萧何高兴的当时拉着韩信说什么也不让走,并向韩信保证一定要让韩信当上大将军得以重用,这也就成就了韩信的将军梦。韩信也确实没有让刘邦失望所到之处无不胜利,为大汉朝立下汗马功劳。

所以说萧何对刘邦是真心真意的付出,没有萧何就没有刘邦的大汉天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