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时行刑时间是午时三刻?
古代神话传说中,午时三刻是太阳光照最强烈的时刻,阳气最旺盛,鬼魂怕阳光。
所以选择在午时三刻行刑,死去的冤魂也好,鬼魂也罢,是不敢出来找麻烦的。
为什么古时行刑时间是午时三刻?
午时三刻为中午十一点四十四分。此刻为阳气最盛时刻。对于十恶不赦的囚犯古时有重罚的严惩说法。因斩首时刻为阳正盛阴不存时刻,意为囚犯死后连鬼都做不成之意。
为什么古时行刑时间是午时三刻?
旧时斩杀犯人大多选在午时三刻,而一天二十四小时又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分别是:子时:23点至1点。 丑时:1点至3点。 寅时:3点至5点。 卯时:5点至7点。 辰时:7点至9点。 巳时:9点至11点。 午时:11点至13点。 未时:13点至15点。 申时:15点至17点。 酉时:17点至19点。 戌时:19点至21点。 亥时:21点至23点。 午时三刻差不多在11点45分。至于为什么要选在午时三刻呢?本人觉得有以下原因。
1、以阳制阴。民间传说在古代斩杀犯人被认为是阴晦之事,需要足够的阳气才与之对抗,而一天之中正午时被认为是阳气最强的,午时三刻非常接近正午时。
2、鬼魂纠缠之说。古代人迷信,认为人死后有鬼魂,为防止被斩杀犯人的鬼魂纠缠刽子手和生前的仇人,便选择午时三刻斩杀犯人,据说正午时(12点)是一天之中阳气达到巅峰之时,犯人如在这个时候断气,其鬼魂将被强大的阳气压制得魂飞魄散,被斩杀的犯人没有了鬼魂就无法纠缠刽子手和生前的仇人。而犯人午时三刻斩杀,其断气时间差不多非常接近正午时12点。
其实,旧时斩杀犯人选择午时三刻并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其中带着一些迷信色彩。
注: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古时行刑时间是午时三刻?
很多古代影视剧中,要斩犯人基本都选午时三刻。行刑官坐在那等午时三刻的到来,然后扔出监斩的牌子。刽子手手起刀落人头落地......午时三刻是白天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
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管、监斩的人员、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连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就是“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为什么古时行刑时间是午时三刻?
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45分。
为什么要选在午时三刻,原因有两种。
一是因为古人在迷信的思想中,这个时候人影最短,阴气比较弱,阳气最旺盛,能够震慑鬼魂,把人的魂魄冲散。让犯了罪的恶人连鬼都做不成,这也算是给他们应有的惩罚了。
二是古人认为这个时候斩首痛苦小。斩首是非常残忍的,令人心生畏惧。为了减少犯人痛苦,所以就选择在午时三刻行刑。这个时间人意志比较消沉,精神焕散,趁这个时间给他来一刀,也是一种比较人性的刑罚了。
那么为什么非要秋后问斩呢?古人认为,秋天落叶了,万物开始凋零,肃杀之气油然而生,这个时候杀掉一个人,似乎能符合这个世界的自然变化。也就是说秋后杀掉一个人,似乎是顺应天意的一种行为。
为什么古时行刑时间是午时三刻?
五千多年以来,由于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中国各种制度和文化都发展得臻于完善,在所有的文化制度之中,发展最为完善的,当属刑罚;而在刑罚的各种制度之中,发展最为完善、技术最为精湛的,当属行刑时间的规定。
据史料记载,古代刑法中处决犯人时,不但在季节上有要求,并且还具体到一天当中的某一时刻。季节上是统一到秋季,即秋后问斩。
“秋后问斩”顾名思义,是指在秋季处死犯人。而处斩犯人的具体时间,则选在了秋季的某一天的“午时三刻”,为什么要选中这一时刻呢?
因为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一年之中,秋季是阳气下降、阴气上升的时期,是属于死亡的季节;同样,一日之中,午时三刻以后,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因此是死亡的时辰。聪明的古人在处决犯人时,不但考虑到社会因素,还顺应自然规律。看来古代的刑罚还真是设想周到,无论是秋后问斩,还是午时三刻,时间上的选择,都大为减轻犯人离世的痛苦。
因此,秋季的选取,午时三刻的敲定,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在刑罚上遵循自然规律、富有一定人道主义色彩的又一有力证据。
“午时三刻”具体指的是哪个时间段?“午时三刻”是在百刻制使用期间内制定出来的。如果令一个时辰等于八刻的话,这一天就多出四刻。
为此,有人提出在十二时辰中,子、卯、午、酉各九刻,其余的则为八刻;还有另一种提法则是,子、午各十刻,其余则八刻等。
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分析的话,都是中午以前和中午以后的半天将各分到二刻。
这样一来,午时三刻加上前半天分到的二刻,就相当于午时五刻,也就是相当于全部午时(11:00~13:00)的一半,这个时间正好是中午十二点。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