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唐朝安史之乱是杨贵妃造成的,你怎么看?

自己把一手好牌打烂了,让女人背锅,这才是最无耻的事情。

因为打游戏影响学习,你去怪游戏吗?拿着弓箭去杀敌,结果你射不准,怪弓箭不好?同样的道理,唐玄宗作为一个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帝王,把安史之乱怪在女人身上也是不负责的。

有人说唐朝安史之乱是杨贵妃造成的,你怎么看?

做女人难,做“名、老、美”女人更难!

杨贵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又美又有名,受君王宠幸,处在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上,总让人“惦记”,不和“安史之乱”扯上关系都对不起她。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美就成了原罪。

杨贵妃是谁?她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媳,因为太美被李隆基看上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这不是她能决定的。她不懂政治,不乱参与其中就已经不错了。一个皇帝自制力差,沉于美色要享受,谁敢管?如果杨贵妃像长孙皇后一样劝谏皇帝,那她可能会被李隆基嫌弃。

开创了“开元盛世”,李隆基很满足,沉醉于盛世中,在遇到杨贵妃之前就已经怠政。

李隆基渐渐扔掉了前期的优秀品质,开始安于享受,宠信李林甫等人致使朝纲紊乱。后面即使没有杨贵妃,也可能会有李贵妃、刘贵妃。杨国忠虽是因为杨贵妃的关系得势,但他做的事不能都归咎到杨贵妃头上。李隆基怠政,才让奸臣有了专权误国的机会。

物极必反

从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大唐国力达到鼎盛。《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叫“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不会一直变强、一直处于强盛,总会有一个极限,到了极限,势必要衰弱。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此时大唐的强盛已经达到顶端,处在“强盛”中久了总会滋生出一些问题,问题累积到足够量变的程度,转折点就来到了,接下来走下坡路是必然的。导致安史之乱的种种因素便在这强盛中滋生、成长。即使没有安史之乱,迟一点也会有别的祸乱发生。这些不是一个不问政事的女子就能决定的。

总结

导致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多个,和杨贵妃也有一定关系,但说成是杨贵妃造成的那就太看得起她了。

“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这个锅,杨贵妃不背!

有人说唐朝安史之乱是杨贵妃造成的,你怎么看?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公元755年,安禄山率领军队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就攻陷了两京,占据了唐王朝的半壁江山,在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落,有人将这一切归咎于杨贵妃的红颜祸水,但是我要说,不要将一个国家的兴盛和衰败怪罪在一个女人身上。

封建制度的缺陷注定了没有一个王朝能够长盛不衰,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必然的,即使没有安禄山,依当时唐王朝的情况,之后也会有张三、李四来推动这个王朝覆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而身为一个庞然大物的唐王朝,也是因这些“蚂蚁”慢慢崩塌的。

一、衰败的官场政治

天宝年间,已至暮年的唐玄宗整日沉浸在酒肉林中,丝毫没有察觉自己的半生心血即将化为乌有。此时的唐玄宗将军国政要全部交付于李林甫,虽然李林甫极其能干,但是他将自己心思全部放在了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之上,在打击朝中官员防止他们入相的同时,为了防止藩将入相,他劝说玄宗重用胡人为藩将,因胡人不通汉语,没有入相的可能,安禄山就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李林甫的大力支持,由此开始了他野心壮大的青云之路。

在李林甫死后,外戚杨国忠专权,更加不堪的杨国忠为防止安禄山权力过大影响自己的地位,多次毫无证据的上谏玄宗安禄山欲反,之后杨国忠竟然突袭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并逮捕和杀害了安禄山多位亲信,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安禄山,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可以说,在这两位的管理下,统治阶级只为自己,丝毫不在乎民情,官场一片黑暗。

二、均田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的改革

唐朝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这套土地分配制度保证了土地资源被充分利用、使“耕者有其田”,极大地促进了中原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隋唐盛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稳定、国家日渐富足,唐朝人口不断壮大,到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终于再次反超了隋朝鼎盛时期。

但是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超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人多地少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而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这是一种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征税制度。如此一来,百姓所分得的田地越来越少,所承担的赋税却越来越大。

而且均田制下土地是允许买卖的,于是那些官僚、地主运用强迫或者半强迫的方式吞并农民土地,但是因为朝臣官员大多是门阀世家或庶族地主,作为土地兼并的既得利益者,官场的黑暗让他们不愿意改变国家的赋税制度。

为了躲避朝廷重赋,许多人选择卖身为奴,将户籍并入门阀世家之中,成为他们下的佃农。就这样,唐朝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许多农户甚至是府兵要么隐匿人口进入门阀名下、要么逃遁到南方或地方乡村等人烟尚且稀少的地方去了。

土地兼并、人口隐匿导致朝廷财政压力巨大,许多府兵户籍的流失又引发府兵制的崩溃,朝廷随即进行军事制度改革,以募兵制取代之。

在募兵制度下,军队不再是义务制,转而变成了职业军人,将士们对直接统帅的认同感远胜对朝廷和皇帝的忠心。另外在募兵制度下,西北和东北边区所招募的大多是粟特、契丹等胡人,他们对胡人出身的将领的号令显然更为信服。而此时的安禄山,正做着和其他边境将领一样的事,他招兵买马,默默的扩充着自己的实力,但他又和其他的边帅不同,他深受唐玄宗的信赖和恩宠,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河北本就是农业大区不说,唐玄宗更是赋予了他铸造钱币的权力,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实力不强都说不过去,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安禄山手上的兵马总计达到了18万之多,占边镇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也无怪乎一国之相的杨国忠都如此忌惮了。

而手握大权的安禄山从一步步爬到这个位置,靠的不是自己的忠心耿耿,而是曲意逢迎、察言观色,面对杨国忠的煽风点火,即使自己没有造反的意思,但是为了防止皇室卸磨杀驴,只能早做打算,默默养精蓄锐的安禄山,面对京城防务的空虚脆弱以及不断催促自己进京的诏书,他转头看了看自己的十八万兵马,终于发动了这场战争。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在于均田制与府兵制的瓦解,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大以及权力结构的失衡。当然,安史之乱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人南迁浪潮加剧,南方获得进一步开发,到了两宋时期南方已经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

有人说唐朝安史之乱是杨贵妃造成的,你怎么看?

把安史之乱的起因归结于杨贵妃一个人身上,这是不公正的。

引发安史之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一,唐玄宗的盲目自信;第二,藩镇割据已经形成;第三,土地被大量兼并;第四,朝政腐败。

唐玄宗对朝政的治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制衡。他利用文武大臣、权贵世家的相互制衡,来实现他的帝王之术。但这种制衡之术,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大臣之间的矛盾。

就在杨国忠与安禄山的冲突渐趋升级,安禄山的反叛也将一触即发之时,唐玄宗还很自信的认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认为安禄山发动叛乱是没有胜算的,安禄山如果真的反了,他也能迅速将他平定,可他错了,安禄山反了。

唐玄宗的自信也是有根据的,当时大唐共设立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节度使可以就地征兵,并且集军权、民政、财政等大权于一身,使藩镇割据状态形成事实。

这时大唐的边镇兵力是49万,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兵力10万,其中安禄山控制的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力为20万。如果安禄山敢反,唐玄宗就能调集30万的军队,将安禄山消灭。

而这只是纸面上的数字,朝廷掌握的10万军队,已经多少年没有打过仗了,他们的战力是无法与安禄山的边镇兵相比的,并且安禄山在边镇还收罗了大批的奚族、契丹族骑兵,使安禄山的军队战力大幅度提升 。

这时整个大唐的土地兼并已极为严重,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农民成为流民。土地兼并也使大唐的府兵制受到冲击,兵户大面积逃亡,这也让朝廷的兵源受到限制。

朝政的腐败更如催化剂一般,加速了这种形势的发展。唐玄宗的不理朝政,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任凭杨家权倾天下,这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反叛的名义是诛杀杨国忠及其家人,加上唐军将士和平民百姓无法把罪责归于高高在上的皇帝,所以才提出处死杨贵妃的条件,唐玄宗也无可奈何,只能处死心爱的人,以平民愤。

安史之乱的爆发,最大的责任者应该是唐玄宗,而杨贵妃只是替他背了黑锅。所以,说是杨贵妃引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客观的。

有人说唐朝安史之乱是杨贵妃造成的,你怎么看?

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是杨贵妃造成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可以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均田制被破坏,造成“府兵制”瓦解

唐朝实行魏晋以来的均田制:18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每人受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其中永业田只受不还,口分田在六十岁之后或者劳动力去世后要上交国家。同时允许田地买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渐渐破坏。永业田一般足额,口分田则严重不足。而唐朝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下助长了土地买卖的趋势。这就为土地兼并和均田制被破坏提供了条件。其次,贵族、地主抢买民田,侵夺私地,非法侵占国家土地,使大量民田源源不断地流入他们手中。在均田制被破坏的过程中,百姓受田越来越少。为了逃避赋税兵役,他们纷纷逃亡。于是逃户、流民日益增加。进入盛唐以后,逃户问题更加严重。那时还有纳钱代役的情况,就是不愿意服役就交点钱代替服役。一部分地主和较富裕的农民也纳钱代役。这样服役的任务就落在了贫苦农民的身上。而农民逃亡了,就没有人服兵役了。所以说均田制被破坏,农民逃亡,也引起了旧兵制的崩溃。这是造成府兵制瓦解的根本原因。

唐玄宗和杨贵妃剧照

二.兵制改革和沿边节度使的产生,形成割据势力

府兵制即将崩溃,为了唐王朝的发展,统治者和官员们积极寻求他法。公元723年,唐玄宗采纳兵部尚书张说的建议,实行“募士宿卫”的新办法,就是招募职业雇佣兵,在百姓中招募长住边镇的人为士兵,家人可随从,官府配给田地屋宅,称为“长征健儿”,这就是“募兵制”。

自从唐朝打败西突厥之后,疆界基本上固定下来了,但是防御线太长,调兵遣将东征西讨很不方便。而原有的防守不足以应付新的形势,需要经常性的军事设置,因而形成了军区行军大总管及都督,就发展成了军区的固定长官——节度使。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贺拔延嗣任凉州都督兼河西节度使。至此,唐朝开始有节度使的官职。

长征健儿的出现虽能加强边防,但同时也使节度使同士兵建立稳固的同属关系,容易形成割据势力。节度使不仅掌握军权,又掌握政权和财权,形成雄踞一方的力量。当时全国共有军队57万,而边境士兵竟达49万。中央与边镇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再加上统治集团内部的腐化,大大削弱了控制地方的能力。在政治上也出现了不平衡的局面,就很容易使拥兵自重的将帅萌生了问鼎犯上的野心。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这样的人物。

安禄山剧照

三.上层统治集团的腐化

唐玄宗统治前期,能广开言路,任用贤相姚崇,宋璟等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来唐玄宗日益骄奢,不理政事,任用奸诈的李林甫为相,阻塞言路,朝政腐败。

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死了之后,一直郁郁寡欢。高力士就向玄宗推荐了貌美的杨玉环。可是杨玉环已经是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了。于是玄宗命杨玉环出家为尼,赐号太真。公元745年八月,正式册封为贵妃。还把贵妃的亲属都封了官,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更是当上了宰相。从此玄宗无心治理朝政,将国家大事都交给杨国忠料理,自己每日与杨贵妃沉溺于笙歌宴乐,快慰平生。而杨国忠是流氓出身,无才无德,把朝政搞得一团糟。

唐玄宗和杨贵妃剧照

四.封胡人为三镇节度使,埋下祸根

唐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将领可以调到朝廷当宰相,即“出将入相”。李林甫掌权后,不仅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适合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英勇善战,而且跟朝中官员没有关系,靠得住。唐玄宗本来就怕边境将领谋反,这个建议正和自己的心意,就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平卢(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后来安禄山靠耍阴谋诡计又被封为范阳(今北京市)节度使。

唐玄宗十分喜爱安禄山,又封他为郡王,不仅在长安为他建造了王府,还在他过生日那天让杨贵妃认他做干儿子。就这样,安禄山骗得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今山西太原)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分地区,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两个汉族士人帮他出谋划策,准备反叛。

安禄山和史思明剧照

当时唐朝只有十道节度使:安西、伊西、北庭、河西、拢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和岭南,但是唐玄宗却让一个胡人安禄山兼任三镇节度使,助长了安禄山的不臣之心,成为安禄山反叛的底牌。

公元755年11月9日,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以“奉旨讨杨国忠”为名,挥师南下,史称“安史之乱”。756年6月8日,叛军攻克潼关,玄宗携大臣们和贵妃狼狈南逃,行至马嵬驿,将士们发动兵变,杀了奸相杨国忠,又逼迫玄宗缢死了杨贵妃。可怜一代贵妃,只因貌美而被皇帝宠爱,成了祸国殃民的典型,而失去了性命。

杨贵妃剧照

综上所述,唐朝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是唐朝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没有地主贵族的侵田不会造成农民的逃亡;没有农民的逃亡,就不会导致府兵制难以实行;不是府兵制难以实行就不为改革成募兵制,导致梁士从属关系加强;唐朝的疆域如果稳定也不会有节度使的存在;如果唐玄宗不封安禄山为三镇节度使,他可能不会叛乱。而这些社会矛盾根本不是杨贵妃造成的。所以把发生安史之乱的罪名全算在杨贵妃头上是错误的,也对杨贵妃不公平。

有人说唐朝安史之乱是杨贵妃造成的,你怎么看?

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不乏像吕后、武则天这样的女强人,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历史演义还是围绕着男人的故事进行着。

不知道为何,在以男人为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总喜欢将男人的过错归咎到女人的身上。前有暴虐的商纣王,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后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李自成,为情所伤皈依佛门的顺治。试问一句,女人们是否用刀子逼着这些老爷们闲着没事暴虐臣子、戏耍诸侯、为女人冲动甚至是没了女人活不下去,丢下年幼的儿子和年迈老母,自己去寺庙里躲了个清静。

再试问,如果没有妲己、褒姒、陈圆圆和董妃等这些女人的话,还会不会出现别的什么女人呢,我想这种机率是极大的。

皇帝们固然也是男人,男人有情有爱也是常理,可当皇帝的,除了是男人之外,你还是一国之君。老百姓尚且知道工作与生活要分开,二者不可相互影响,难道做皇帝的这点觉悟都没有吗?

是男人们没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梳理明白,又为何偏偏要怪罪女人呢?女人真心想说“我太难了“。

今天我们要说的男人是唐玄宗李隆基,必须要承认,李隆基的前半生是真真儿的好皇帝,唐朝在李隆基的经营之下也是一举达到了开元盛世,唐朝国运同时达到了盛极一时;在盛赞年轻时的李隆基之余,我们也不得不肯定,李隆基的后半生,是真得昏,昏得不要不要了。

骇浪无波浪真心不愿意听“唐玄宗晚年的昏庸就怨杨贵妃“这样的言论,说实话,在杨贵妃出现之前,唐玄宗的昏庸就已经有了前兆了,只是唐朝盛极一时,问题还未被及时反应出来而已。

公元710年六月,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一同发起了“唐隆政变“,一举诛杀了韦后集团,那个时候,李隆基才刚刚年满25岁。咱现代人25岁才参加工作没多久,人家李隆基已经把杀个人当玩了。不过还真得佩服,那个时期的李隆基是真的有胆有识。

说到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得不提,唐朝的女人们是一个赛过一个,个个不让人省心。前有武则天篡权,后有韦后干政,安乐、太平两位公主也没好到哪里去,一个卖官求财,一个贪权欲害李隆基。

李隆基能活着长大成人也实属不易。在荡平太平公主势力集团之后,李隆基终于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利。登基之后,李隆基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前后任用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相,使得唐朝在开元初年,拔乱反正,一举将国家拉回了正轨。

李隆基不但在任用官员方面很有成就,在对吏治进行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方面也有显著成效,诸如:精简机构,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以及重视县令的任免等等,经过了李隆基一系列的整治之后,唐朝终于应来了开元盛世。

奋斗了半辈子,眼看着大唐迎来了极盛之年,年过半百的唐明皇李隆基滋生了满足的情绪,之前的励精图治早就丢得一干二净,李隆基老爷子准备开始了他颐养天年的晚年生活。

公元736年,李隆基因为闹点小情绪将不给自己面子的贤相张九龄给下岗了,张九龄下岗之后,李林甫悄然爬了上来。李林甫可是真正的社会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情商极高,且很会揣摩李隆基的心思。

公元737年,这一年李隆基52岁,因宠妃武惠妃谗言,李隆基居然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

所谓的虎父不食子,可咱李隆基老爷子不但食了,还一食三个。这个时候根本没人家杨玉环什么事儿,所以男人昏庸残暴,就别往女人身上赖就好。同年十二月,这位武惠妃就病死了,这下子李隆基是夜不能寝、食不得安。

要不怎么说,这富贵命也就该人家杨玉环的。武惠妃死后,虽然后宫还有很多美女,可人老人家死活就是看不上。这个时候李隆基听说武惠妃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长得是貌美无双,天生尤物。

这个时候,李隆基也不顾什么世俗伦常,直接将杨玉环召进了后宫。话说杨玉环身为李瑁的妃子那也是荣华富贵用之不尽的,可杨大小姐招谁惹谁了,却被自己的公公抢了去,还无法抗拒,跟个比自己父亲还要老的李隆基硬是上演了一处言情剧。

公元745年,62岁的李隆基册封了26岁的杨玉环为贵妃,从此走上了没羞没臊的爷孙恋之路。自从与杨玉环相恋,李隆基再也没心思去管理朝政。

为了讨杨贵妃欢心,李老爷子可谓是煞费苦心,单单为杨贵妃做衣服的就是七百多人,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荔枝,李隆基还亲自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不单如此,杨贵妃得宠之后,真可谓是一人成仙鸡犬升天。杨贵妃大姐被封为了韩国夫人,三姐被封为虢国夫人,八姐被封为秦国夫人,其兄杨国忠更是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杨国忠的一手遮天,造成了朝政的混乱,影响到国家的经济的衰败,而杨国忠和安禄山的利益冲突更是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安史之乱直接导致了唐朝的人口锐减,经济崩溃,为了减弱节度史手中的权力,唐朝从安史之乱后,削减了唐朝边关九镇的兵力,唐朝周边的蛮夷也趁机向内陆侵蚀,自此唐朝由盛转衰一发不可收拾。

人们在谈论历史的时候,总喜欢交唐朝的衰败归咎于杨玉环的美貌,认为是杨玉环导致了李隆基不理朝政,杨国忠不但没有提醒,反而一手遮天扰乱朝纲。

听到这些说辞,实在是觉得可笑,杨玉环还未出现在李隆基眼前的时候,杨玉环老婆婆武惠妃不也把李隆基迷的五迷三道,连自己的亲儿子都杀了吗?

所以历史不是一个女人所能改变的,除非是一个被称作是皇帝的男人自己不想好了。

@骇浪无波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