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元明时期,很少用“和亲”政策来缓解矛盾了?
除了宋朝以外,后面几个王朝在对外关系上还是很硬气的。
宋朝
宋朝是不和亲,但它不是赔款就是割地,最耻辱的还有称臣。
宋朝跟周边各族打仗,打不赢的话基本就是给钱了事,不论是辽国还是金国,最可气的是后面打不赢金国,直接称臣了,简单说,之前的武装冲突中,基本花钱多,对于两边关系上一般都是结为兄弟之国。
岳飞死后没多久,摄于金国的压力,南宋直接称臣,以前跟别人是兄弟国,是兄弟关系,现在改成了儿子和老子的关系。
是没和亲,但宋朝的对外关系,比和亲更耻辱,宋朝最没骨气,最废物。
元朝
这个根本不需要和亲,人家不仅灭了南宋时期的所有国家,还打到了欧洲,根本没人惹得起。
明朝
人家有骨气,不称臣,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清朝
清朝是直接用武力把周边各族全给干翻了,中期的时候,彻底打垮准噶尔部之后,基本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基本解除。
到了清朝末期,被欧洲列强打,他打不赢,这时候就开始赔款,割地了,主要是他想和亲,人家也不要啊。
为什么宋元明时期,很少用“和亲”政策来缓解矛盾了?
导读:和亲更像是一场交易,我把礼物送给你,你最好识时务一点,不要找我麻烦。也未必是弱国对强国的臣服,强盛如“汉、唐”也用和亲解决过争端,毕竟可以用礼物交换的和平,总比流血来得更轻松。
宋不和亲,和其“重文抑武”的文化有关,但是更多的是,宋朝的军事实力和金、辽确实有差距,“和亲”也未必可以换来和平,就不必要多此一举了,但是宋朝的经济发达,可以用钱解决的事,那都不叫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宋朝的文化制度,从宋王朝确立开始,就是文人为政,文人骨子里的清高,也不会屑于用女子和亲。宋朝有强烈的民族偏见,朱程理学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拿北宋时“靖康之耻”举例,由于宋朝的“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让偌大一个朝廷居然没有可以应战之人,从军事实力上来说,宋朝确实没有办法和北方少数民族比拼,就算送一个女子过去,也未必可以换来和平,与其赔了夫人又折兵,还不如一开始就用钱去堵住对方的欲望,那么金人呢?可以用铁骑征服,为什么要为一个和亲的女子放弃整个大宋呢,他们不会只满足于一个女子,女子哪里有大宋的千里沃土有诱惑力,就算不和亲,此时的北宋还得乖乖送女子过来,武力可以抢来的大把女子,金人要一个和亲女子干嘛?他们要的可不是一个女子那么简单。
大宋虽然武力值不行,但是好在有钱,从澶渊之盟就可以看出宋朝的态度,宋真宗宁愿年年给三十万岁币也不拿女子去交换和平,这一点值得点赞。
其实在大宋朝这些文人眼里,和蛮夷之人结亲比打了败仗还可耻,但是大宋的武力值确实不行,经常被北方少数民族吊打,吊打的结果,就是给钱,北方那些强敌也乐得笑纳,所以女子的诱惑力还是没有钱来得实在,在大宋有足够的金钱应付别国敲诈的情况下,宋人可以拒绝和亲。
就算到了南宋末世,还有文天祥这些文人在,如果用和亲去解决战争,这些文人也要开骂,并且会誓死不渝的骂到死,再加上一个女子已经不可能满足蒙古的铁骑踏入大宋的国土了,此时和亲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元朝不和亲,因为本身他们就是暴力起家,不存在和亲一说,元朝的灭亡,完全是起义频发,各路豪杰争霸,不是国与国的争端造成的,用区区一个女子,收买不了那么多起义队伍我们再来看看元朝为什么不和亲,首先从元太祖开始,就是用武力征服世界的,成吉思汗远征欧洲各国,什么时候拿女子去征服过谁?他靠的是蒙古铁骑,手中弯刀,一个用暴力征服世界的人,只能天下人送我以物,哪里轮得到他去送别人礼物,在成吉思汗征服天下的时候,没有敌人,他就是别国的敌人,所以用女子换来和平之事,在这位征伐天下的人面前是不存在的。
1257年,蒙古正式发动了对南宋的全面军事攻伐,蒙哥亲征六盘山分路攻四川,忽必烈攻鄂州,兀良哈台自安南回师,攻广西、湖南,北上与忽必烈在鄂州会师。
元朝四大汗国,根本没有与之匹敌的对手
1259年七月,蒙哥上阵督战,被宋军炮石射中,战死沙场。忽必烈于1260年三月在开平宣布自己即大汗位(后来的元世祖),他继续攻伐南宋,于1276年二月,元军占领临安,俘南宋恭帝,打开了宋朝的国门。
元朝一直是武力征服敌人,不存在打不赢用女子交换的事情,环视周边也不存在强敌,他们入主中原后,大肆的捞钱,经商,哪里来得及顾及其他之事,元朝的覆灭也不是敌国来犯,也用不着和亲政策。
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变本加厉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使得民族矛盾逐渐恶化,汉人在元朝地位低下,他们还将各民族分为不同等级,残酷剥削汉族群众,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大家知道,起义也是可以传染的,这是一个流行趋势。从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开始,各地起义大业就拉开了帷幕,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元朝想凭借着军事优势支配诸国人民,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元末群雄逐鹿,元朝有多少女子可以拿去收买起义部队,所以这更是不现实,元朝覆灭后,被逼回原本故乡所在之地北方草原,最后连大蒙古帝国都不存在了,还拿什么和人交换。
明朝不和亲,和明太祖灭元的理念有关,在明朝强盛之时,没有必要和亲,崇祯灭国时,和亲已经没有意义首先明朝从建立之初就是为了推翻元朝的暴政,朱元璋也是拉得一面正义大旗,在明之前,汉人曾经历了五胡乱华的耻辱,北宋的“靖康之耻”,还有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政权,这一段时间,汉族人民被大量屠杀,甚至受到难以启齿的欺辱。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起兵之时的口号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从他起兵的口号来看,这算是大明的祖训,所以后来的统治者也不能违背这个理念,朱元璋自己更是身体力行,深入草原打击北元残余势力。
明朝的前期根本不用和亲,没有实力均衡的国家可以造成威胁,也不必拿和亲去讨好任何军事势力,这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再去拿女子交换和平,完全是多此一举。
“土木堡事变”后,受到“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的道德绑架,明朝的文人一致认为这是可耻的事情,再加上明太祖留下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祖训,和亲不但会受到朝野的阻止,更会沦为话柄,其实也不单单是这方面的原因,这时拿一个女子换来的会不会是和平值得商榷,与其送出一个人去牺牲,不如坚决抵抗。
到崇祯皇帝时,已经强敌环视了,本来已经积弱已久,靠女子能镇得住李自成的铁骑吗?靠女子能够稳得住清朝不觊觎大明的沃土吗?显然是不能,即使是可以用女子去交换,也不过是换来暂时的和平而已,最终还是只有一条路,要么死亡,换来身后美名,天子守国门。要么妥协,活不活命看新一任统治的心情。
女子和亲换来的和平,除非是两国势力均衡,如果连谈判的权利都没有,一个女子没有那么大力量改变一个王朝的命运,在江山,国土,金钱面前,女子在当时的作用,不过是礼物而已。
为什么宋元明时期,很少用“和亲”政策来缓解矛盾了?
你好作者我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和亲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中,拿女子换和平其实并不少见。在中原羸弱的外族强盛历史过程里,皇帝就是将公主们一个个送到异族之中去,其中著名的就有,文成公主,昭君出塞,她们用青春岁月来换取帝国的和平和喘息时间。传播,经济文化和友谊博爱的种子!
宋朝的时候,为什么宋朝宁可割地、赔款、纳贡,可偏偏就是不愿意和亲呢? 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关于这方面记载很少)但一点是很肯定的,宋代国策是崇文轻武的,宋朝不是不想和亲,而是迫于颜面无法“屈尊”和亲,只是背后的辛酸鲜有人懂而已, 何况宋朝廷走的是狭缝生存道路,同金联盟灭辽,同盟国联盟灭金。最后被蒙古所灭!
元代,周所周知元代最强盛时期地理版图达到整个亚洲的一半,历史记载有过将阔阔真公主远嫁西亚的事迹,元代统治阶级同许多少数民族本就是姻亲,几乎是没有外患,根本上不存在考虑公主和亲。
可能中国历史上从来不肯进行和亲事宜的便只有明朝一代了!明朝没有经历汉朝早期那种困难的局面。明朝的建立,就是建立在推翻蒙古人统治的基础上。试想明朝经历明汉朝早期的白登之围吗?明朝有汉朝早期那样的窘境吗?没有,明朝一开始就没有那种困难,因此明朝没有和亲的必要 明朝虽然最终下场惨淡,但是其却非常坚定的从头到尾都贯彻了不和亲的原则!明朝固然让人觉得可惜,但是这样的气节却值得我们子孙后代学习,我们应该永远贯彻这种维护本民族尊严的原则!
你好作者这是我的回答(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宋元明时期,很少用“和亲”政策来缓解矛盾了?
引言
“和亲”政策实际上是中原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一种政治联姻,形式上中原的皇帝把公主嫁给少数民族首领,同时中原皇帝以嫁妆的形式把中原的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品、技术、工匠带入少数民族,因此“和亲”政策是双方的一种联姻,也是双方的一种经济文化交流。从周边民族的角度来分析,因为周边民族都是游牧民族,生产方式单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不能够独立生产出来,通过和亲引进汉族的物质文明和文化技术 。从汉族角度来分析,因为面临周边民族的袭扰,通过战争解决这种威胁代价太高,和亲花费比较低,且和亲能够加强两个民族之间心理上的认同,因此中原许多王朝都采取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汉唐时期采取和亲政策比较常见,宋元明很少看到统治者实行和亲政策,原因是什么呢?
宋明两朝,周边民族采取了加强自身物质文明、文化技术的建设能力,以减少对中原汉族的依赖,同时采用其他形式取代“和亲”政策来引进中原先进的物质文化成就
我们先分析宋朝:
辽、夏加强了自身的物质文化建设。西夏占据的河套、陇西地区,辽国占据的幽云十六州,都是农耕文化非常发达的地方。同时辽和西夏利用战争的机会掠夺北宋的人口,设立“投下军州”,让被俘的汉人从事农业生产,促进了辽、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改变了辽和西夏单一的游牧生产方式,这样一定程度上辽、夏减少了对宋朝的经济依赖。
在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对比上,辽、西夏与宋差距缩小。所以也就不是那么迫切想要与中原和亲了,而汉朝与匈奴,唐与吐蕃之间的经济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对比非常悬殊,所以匈奴、吐蕃迫切需要通过和亲来引进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手工业品。
宋代周边民族采取的是榷场和“和议”的形式。宋朝一般会在与辽、西夏的交界处设立贸易场所,即榷场,官府和商人携带的物品可以在此交换。
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从中我们看到:通过榷场双方的经济实现了互补,设想假如没有榷场,辽国发生旱灾时,就只能通过对宋朝抢掠来实现。辽国经常这样做,宋朝打又打不过,宋就只能采取和亲的政策,去给辽国送一些东西。所以榷场构建起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加上当时民间的私相贸易也比较多,因此辽、夏统治者通过榷场贸易能够引进宋朝先进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成就,自然也就不需要“和亲”。
宋辽之间、宋夏之间通过和议也加强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些和议的实现都是以宋朝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为条件的,宋朝给辽、夏银子,而且还要赐予绢帛,数量比较大。本质上这些和议也是一种经济交流,满足了辽、西夏对绢帛的需求。因此宋代“和议”取代了“和亲”政策。
我们再分析明朝
明代蒙古也加强了自身的物质、文化建设。蒙古建立了库库和屯(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改变了过去蒙古游牧的生活方式,建立城郭,招揽汉人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发展手工业,文化,加强自身的经济文化建设,在一番努力之下,库库和屯成为当时蒙古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明朝采取了互市贸易。万历年间,明朝与蒙古修好,双方开展了互市贸易。如明政府在大同、宣府等地设置了马市,蒙古族人民携带牲畜、马匹、皮张等货物换取内地的铁锅、布匹等物,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满足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加强了双方的经济文化联系,民族心理日益接近。这样的互市贸易在整个明朝三百年都存在,比如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战役就是因为明朝拒绝了与瓦剌的互市贸易,导致剌发动战争,明朝战败,后来明朝又被迫恢复了互市贸易。因此明朝取代“和亲”政策的形式是互市贸易。
本来蒙古的经济落后,生产部门单一,日常的生活必须品得不到满足,现在自身有了造血能力,能够自己制造出一部分手工业品,加上与明朝进行互市贸易,因此蒙古也就不需要通过和亲来引进明朝的物质文化成就。
从宋代和明代的统治者来分析,宋明是理学的最繁荣时期,受此影响,整个中原汉族对气节非常看重,注重“夷夏之辨”,不想与周边民族联姻。汉唐时期统治者心胸开阔,对外比较开放,尤其是唐朝是时期的汉族是各民族交融后的新汉族,比如李唐王室就有鲜卑族的血脉,不太注重夷夏之辨,敢于通过和亲与各民族交融。所以汉唐的统治者愿意采取和亲,宋明统治不愿意和亲,宁远用其他政策(比如和议、互市)代替。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宋明统治者与汉唐统治的心理、胸襟是不一样的。
元朝政治统一,人口空前规模的流动,与其他蒙古四大汗国的交流,这三个方面能够促使蒙古统治者吸取先进地区的物质文明成就。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空前辽阔的一个国家,囊括了今天的岭北、中原、新疆、中亚、西藏地区,就不会出现因政权的对立而导致周边民族吸取不到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文化、技术的状况。
元朝大范围的统一也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把蒙古人派到各地做官,把蒙古军队派到各地驻防,这就出现了蒙古人向内地流动的趋势,蒙古人也就可以接受到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当时大量汉族人迁移到边疆去开垦,边疆各族也大量迁入内地定居。这样的一种人口流动促进汉族文化扩散、传播。所以元代空前的人口流动也促使周边民族吸取到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蒙古通过西征,建立四大汗国,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这些汗国与元朝都是蒙古族统治,所以元朝可以吸收到中亚、西亚、阿拉伯、中东等地区异域文化成就,所以元朝不仅从中原汉族吸收先进文化,而且也从上述这些地区吸取先进文化。所以元朝引进的文化是多渠道的。
元朝时期国家统一,人口的迁移,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还可以和异域文明进行交流,因此元朝统治者不需要采取和亲政策。
结语
结合我们上述分析,汉唐与宋元明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物质文明、文化软实力对比的态势是不一样的,统治者的心胸也是不一样的,导致汉唐时期实行的和亲政策,在宋元明时期就不实行了。宋明与周边民族对立,因此宋明采取了榷场、和议、互市贸易等形式来发展民族关系,元朝因为国家统一,采取了移民等方式来发展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比宋明更加灵活,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睦。
我是@麒麟阁论史,喜欢就关注一下,留下你宝贵的意见。
为什么宋元明时期,很少用“和亲”政策来缓解矛盾了?
挑重点说,最重要的原因是民族优越感,汉人“重华夏轻夷狄”,而有些少数民族也歧视汉人。
宋明主要因为强烈的华夷偏见(宋代还因为经济发达),而蒙元则是蒙古族优越感。
一、宋明儒学兴盛,华夷偏见更加严重儒学就像大熔炉,会不断加入新的东西,到宋代时期,封建思想更甚往昔,和亲被认为有辱国体,为士大夫为不容。
宋仁宗在和辽和他中曾做过和亲嫁女的准备,说过“苟利社稷,朕岂爱一女耶?”
但是大臣们可不愿意这样做,认为嫁女来换取和平是一种屈辱的做法。
而且他们也吸取汉唐和亲的教训,认为和亲不能彻底解决边患。
更重要的原因是,随着理学的发展,华夷之辨比以往更加厉害,民族自尊和民族偏见中更加强烈。
与蛮夷和亲,对汉人、对国家都是不可接受的,别说是嫁女和亲,就是娶他们的公主也是不可能的。
总之在“重华夏轻夷狄”的思想下,宋明都没有和亲。
有一些时候,这甚至是一种迂腐,不知变通。
二、民族优越论是少数民族也是一样的作为汉人,自然认为本民族优越,瞧不起少数民族。
其实对于少数民族也是一样,尤其是击败过汉人的少数民族。
如契丹、女真,在他们心底是对宋是有优越感的,他们打心里也看不上汉人。
至于蒙元更是如此,蒙古族是第一等人,岂能“下嫁”。
他们都是用实力打碎了汉人自尊,从而有自身的优越感。不像一些汉人是书读多的的迂腐。
三、以经济优势换取边境安宁
这一点宋代体现的尤为明显,如花钱买岁币。
北宋富弼曾说过“南朝嫁公主故事,资送不过十万缗尔。”
金帛十万那都是小钱,辽国也看重这十万金帛。
后来边境开榷场,展开贸易也是以经济来加强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明朝在这方面,基本上是把贸易作为拿捏蒙古人一个重要手段。
这一点比宋代直接送岁币要高明一些。
为什么宋元明时期,很少用“和亲”政策来缓解矛盾了?
宋元明不和亲主要原因就是和亲没有那么大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和亲最多时候就是春秋战国,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频繁和亲,不过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没有什么改变。
西汉与匈奴多次和亲,也无法根治匈奴的边患,最后还是汉武帝雷霆一击打服了匈奴,昭君出塞才起了和平作用。
唐朝与吐蕃多次和亲,当唐朝强于吐蕃时这种和亲带来和平。当唐朝经历安史之乱衰落后,和亲毫无作用,吐蕃照样大举入侵,甚至一度攻陷长安。
所以,国家之间和平起决定作用的是强者态度,而不是所谓和亲就能带来和平。
宋朝不和亲是因为宋朝北方敌人太强大,和亲根本不起作用,只能通过每年岁币购买和平。而且宋朝是中国文人最好的时代,文人虽然不善于打仗,但对于和亲这种行为却激烈反对,所谓文人骨气。因为我很有钱,送点钱给你,像打发叫花子,但决不送女儿给你。
而元朝恰恰相反,元朝因为太强大没有必要和亲,尽管如此元朝和高丽还是和亲,只不过元朝公主到高丽当家做主。
明朝起家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北方蛮夷在明朝眼中都是鞑虏,明朝皇帝怎么能把自己女儿或者宗室女儿嫁给鞑虏,这不是扇自己的耳光。明朝言官也很发达,这些言官连皇帝都敢骂,谁要敢提出和亲,绝对被言官骂死。
总之,和亲在一定历史阶段确有其和平作用,但不能无限夸大作用。国家之间和平归根到底还是国家实力平衡和各自利益诉求得到满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