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绪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会怎么样?
毫无疑问,如果光绪下令逮捕慈禧,光绪会提前被慈禧干掉。
光绪给谁下令,谁又听他的,他就是慈禧掌中傀儡,除了极个别太监宫女侍卫什么的,根本调不动什么有实力的大臣、军队。
即使是光绪亲政以后,虽然慈禧给了他一定的权力,但依旧是被慈禧监控的,而且大事都是慈禧说了算,光绪手里既没兵又没权,拿什么去逮捕慈禧,如果真要那么干了,估计不仅没人听他的,而且还有可能被慈禧发现把他废了。
另外,光绪皇帝缺乏政治才干,没有较强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即使是在戊戌变法的时候,近30岁的光绪在政治上还是比较幼稚的,加上性格懦弱,根本没有胜算。
如果光绪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会怎么样?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看一下“戊戌变法”的过程及结果,就很清楚了。
“戊戌变法”是慈禧太后同意并给与支持的,但还是被光绪皇帝整成了这个样子。如果光绪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估计慈禧不太会支持。得不到慈禧太后的支持,其结果会如何,可想而知。光绪将会死得很惨,连被囚禁的资格都没有了哈。
01
光绪皇帝虽然已经亲政,但实际上大权依然控制在慈禧手中。
这事说起来还是有些复杂,要弄清楚已经亲政的光绪帝下个令是不是好使,还需要看一下光绪是如何上位的,这就要从咸丰帝说起。
咸丰十一年(1861年),年仅三十岁的咸丰驾崩,遗诏立年方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同时任命怡亲王载垣等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幼主,掌管朝政。
当年,慈安、慈禧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剥夺了八大臣的权利,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拟定年号“祺祥”。
大学士周祖培奏议,废止“祺祥”,改用“同治”年号,表示两宫太后临朝同治之意。
慈禧一听,大为高兴,特颁谕旨,次年为同治元年。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亲政。次年,年仅十九岁的同治就驾崩了。
此中有没有猫腻,不太好说。但不清不楚就没了,这事值得怀疑。同治那可是慈禧的亲生儿子,但与权力比起来,亲生的儿子也不算个啥。
慈禧挑来挑去,就选中了年仅五岁的载湉,载湉就被两宫太后立为新帝,是为光绪。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载湉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之子,是慈禧的侄子、也是亲外甥。
慈禧选择载湉为帝,其意图很明白,那就是想继续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从此,慈禧太后一人垂帘,独揽朝政大权。
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实际上慈禧太后依然控制朝政。
自始至终,慈禧就没有把权力交出来,包括安排载湉登基,为得也是掌握朝政。
02
光绪亲政,但无法动摇慈禧太后的政治地位。
由于清朝政治腐败,导致内外交困的局面。慈禧太后不想再操这份闲心,就让光绪亲政,由他去处理这摊子烂事。
此后就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光绪帝极力主张对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以清朝的惨败而告终。
痛定思痛,光绪帝极力支持维新变法以图强。
此时的慈禧也想变换一下新气象,弄几个银子供自己享乐一下。捉襟见肘的清朝财政,令太后老佛爷玩起来很不爽。修个颐和园,还得动用海军的军费,这让老佛爷心中不舒服。
变法之初,慈禧太后还是给与了支持,以期大清朝别再如此窝囊,跟个叫花子差不多。
但光绪太年轻不懂事,而且重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又是些书呆子。玩着玩着就跑偏了,令老佛爷忒不满意。
本指望变法,能弄点银子花花,但光绪一帮子伙计不仅没弄来银子,还想让老佛爷提前退休,这不符合慈禧的心愿。
慈禧的想法是,闲事、烂事不管,但大事必须掺和,理想的状态是半退休的生活。
看看不放心,慈禧就把兵权和重要官吏的任命权收回了。
但光绪还没有吃透精神,继续在折腾,并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开始变法,一日之内就颁布了上百道诏令。
慈禧一看玩得太嗨,就在6月16日,也就是光绪宣布变法五天后,逼迫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袁世凯本来也是答应了光绪的,但却脚踩两只船,静待局势的发展。
最后,袁世凯还是被老佛爷拉拢了过去,把光绪给出卖了。
戊戌变法维持了103天,最终失败,慈禧太后把光绪幽禁在中南海瀛台,对外宣称光绪罹病不能理事,重新掌握了大权。
03
戊戌变法的失败,足以说明光绪就是下令也不好使,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从这个过程来看,无论是光绪亲政前还是亲政之后,慈禧太后一直在牢牢地控制着政权。戊戌变法的失败,看似是袁世凯最后出卖了光绪,但根本而言,光绪就没有把权力掌握在手中。
回到题主的问题,光绪下令把慈禧抓起来,似乎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其实,光绪也不是不想,问题是他给谁下令哦,谁又会听他的呢?唯一指望的袁世凯最后叛变了,还能指望谁呢?
如果光绪随便下个令,就能把慈禧抓起来,那还是慈禧老佛爷吗?
如果慈禧没有这点本事,还会放心地让光绪亲政吗?
看来政治斗争,不是你在那个位置上就能行的。真正的老板,不管在哪里,都是他说了算。
作为一生都在政治漩涡中摸爬滚打的老油条,慈禧太后的政治智慧,不是光绪这样的菜鸟可以相提并论的。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三十八岁。慈禧太后选择三岁的溥仪继位,即日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慈禧在仪鸾殿去世。
从慈禧选择溥仪做皇帝这件事来看,慈禧到死还想控制权力,不想让别人染指。第二天就要死了,还死死抓住权力不放。这个结局可比武则天厉害多了,不得不说老太太的确有手段。
由此看来,即便是允许光绪亲政,慈禧也从没有放弃权力。纵然光绪想法再多,他也无法动摇慈禧的政治地位。
如果光绪直接下令逮捕慈禧的话,慈禧恐怕就不会那么客气地还让光绪留在中南海。唯一的可能就是被慈禧处死,没有之二。
如果光绪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会怎么样?
光绪无论心机谋略还是心狠手辣都与慈禧有一定差距,想战胜慈禧夺取最高权力非常困难。如果光绪下令逮捕慈禧,那被逮捕的很可能不是慈禧而是光绪。
在公元1881年,44岁的东太后慈安暴亡以后,西太后慈禧取代慈安成为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一号人物,完全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权力,而11岁的光绪也由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三号人物上升为第二号人物。
公元1889年,18岁的光绪亲政,虽然清朝的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但光绪作为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二号人物,他的权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虽然光绪是清朝名义上的皇帝即统治集团的第一号人物,但光绪实际上的权力还是明显不如慈禧的,比如慈禧党羽众多,无论掌握皇宫内大权的大太监李莲英,还是李鸿章荣禄等朝廷重臣都是慈禧的亲信。而支持光绪的只有他的老师翁同龢。
因此光绪如果下令逮捕慈禧,是无法执行的,因为光绪虽然是皇帝,而且已经亲政,但朝廷政治军事的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里。
这也是光绪要搞戊戌变法的重要原因,光绪培养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作为亲信来对抗慈禧。
但光绪手下的亲信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文人,没有兵权,想推翻慈禧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光绪与亲信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病急乱投医,向掌握一定军权而且表面上支持维新变法的袁世凯求援,派谭嗣同劝说袁世凯带兵围攻颐和园并杀死慈禧。
而袁世凯在慈禧集团与光绪集团之间进行了艰难的选择,袁世凯清楚无论是投靠慈禧集团而是投靠光绪集团 ,只要这个集团能够取得胜利,袁世凯都将飞黄腾达。
但袁世凯知道投靠光绪集团的风险太大,光绪集团把宝都压在袁世凯一个人身上,而慈禧集团实力雄厚,万一失败袁世凯自己不仅身败名裂,甚至人头落地。
而袁世凯如果投靠慈禧集团,面对没有兵权的光绪集团,将稳操胜券,没有任何风险,稳赚不赔。
因此袁世凯最终决定出卖光绪皇帝与维新派,为慈禧集团立下汗马功劳,28岁的光绪从此以后失去了人生自由,虽然名义上还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已经成为慈禧的阶下囚。
而袁世凯在出卖光绪帝以后,如愿以偿飞黄腾达成为封疆大吏,在慈禧死后独揽大权并逼清帝退位,自己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来还当了83天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差一点开创袁家王朝。
事实上,如果光绪像慈禧一样心狠手辣,完全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冒着很容易泄密的危险去求袁世凯起兵造反慈禧集团。
光绪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暗杀慈禧,中国历史上统治集团的第二号人物谋害第一号人物夺取最高权力的例子很多,比如皇太子杨广暗杀隋文帝杨坚篡位,晋王赵光义暗杀宋太祖赵匡胤篡位,雍亲王雍正暗杀康熙皇帝等篡位,还有近在咫尺的慈禧暗杀慈安夺取最高权力。
与杨广、赵光义、雍正、慈禧等相比,光绪暗杀慈禧其实条件更加有利,毕竟光绪是皇帝是名义上的第一号人物,而且光绪相当于是慈禧的养子,是母子关系,如果光绪要接近慈禧,皇宫内的太监宫女等谁都不会怀疑谁都不敢怀疑光绪要暗杀慈禧,更不敢阻止光绪靠近慈禧,如果光绪要下毒毒死慈禧或者趁她睡着勒死捂死慈禧都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对光绪更加有利的是,如果慈禧暴亡,光绪根本用不着像杨广赵光义雍正那样篡位以后还要忙着对付竞争对手,光绪本身就是皇帝就是名义上的第一号人物,如果慈禧一死,光绪就更加大权独揽,就像慈安之死一样,谁也不敢追究慈禧的死因。光绪可以名正言顺地掌握清朝的最高权力。
归根到底,光绪还是不如慈禧心狠手辣,导致自己的悲剧命运,公元1908年,73岁的慈禧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也不放过光绪,在她死前一天派人用砒霜毒死37岁的光绪,并立3岁的溥仪作为傀儡皇帝,让自己的侄女隆裕即光绪的皇后继续垂帘听政。
如果光绪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会怎么样?
慈禧和光绪关系的破裂,有一个演变过程。
一、和平相处戊戌变法前,慈禧和光绪的关系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差。因为慈禧在人情世故方面处理的很圆滑,她从来不利用自己皇太后身份和权力提拔娘家人,架空爱新觉罗氏,引发外戚和皇族矛盾。并且她也从来没想过要废掉光绪,自己当皇帝。所以,固然慈禧的存在让光绪感到很不舒服,但当时两人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PS:慈禧和光绪是双重亲戚关系,她并不担心自己死后光绪会清算她的娘家人,因为她的娘家人就是光绪的生母叶赫那拉婉贞和三个亲舅舅照祥、桂祥、福祥。光绪还能迫害他自己的妈妈不成?
既然慈禧和光绪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那么这就可以说明在戊戌变法之前,慈禧和光绪的利益是一致的,慈禧用的着光绪,光绪也需利用要慈禧。光绪没有理由,也没必要跟慈禧翻脸。
下令逮捕慈禧,这更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
二、心生嫌隙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后,慈禧和光绪的关系逐渐恶化,但两人的关系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差。证据嘛,就是光绪一天之内签发了上百道不靠谱的诏令,而慈禧却无动于衷。
或许,当时慈禧是想给光绪一个机会,让他证明自己的能力。
只是由于光绪闹得太出格了,比如他直接罢免了六部的几位侍郎,提拔康有为这种身无寸功的维新派直接进军机处,惹的维新派和守旧派官员内斗,慈禧为了避免闹出更大的事情,便又逼光绪下旨交权,收回了一、二品官员的任免权和京畿防务权。
注意了,慈禧是“收回”,这说明两项权力在光绪亲政后,本来是在光绪手中的。另外这也可以说明一件事,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在当时真的不大。慈禧敢把京畿防务权交给光绪负责,这表明她信得过光绪。
所以这一时期的慈禧和光绪,也是处于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双方既然没撕破脸,光绪也就没必要跟慈禧动刀动枪的了。
三、急转直下光绪交出人事任免和京畿防务权后,很快各种流言蜚语就出来了。比如有传言说,守旧派向老太后建言,杀康有为、梁启超;还有流言蜚语说,庆王奕劻和李莲英跪请老佛爷重新垂帘听政。更有甚者,宫内传言慈禧废除光绪,另立皇帝。
另外,不利于慈禧和流言也有,比如当时就有传闻说维新派在发展私人武装,维新派会发动军事政变。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时,慈禧在颐和园,光绪在紫禁城,两人不在一起,缺乏沟通。而缺乏沟通的结果就是这些流言出来后,在他们各自看来,都是对方想要害自己的证据。
比如守旧派要搞维新派的流言传到康有为的耳朵里后,他就坐不住了,派自己的心腹跟光绪建言(康有为其实见不到光绪),召袁世凯进京拱卫。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打算跟慈禧火拼。
慈禧当时想跟光绪火拼吗?于情于理,她都没有那个必要。
所以她听到维新派要跟自己火拼的消息后就怒了,回到紫禁城,与光绪在紫禁城懋勤殿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当时慈禧质问光绪想干嘛?光绪表示自己真不知道什么回事,场面一度很尴尬。好在慈禧手头上没有证据,她不可能只因为几句谣言或奏折就把堂堂皇帝软禁了。所以事后两人也没撕破脸皮,表面上仍然维持了合作关系。
四、关系破裂不过懋勤殿争吵没几天后,慈禧和光绪还是正式撕破脸皮了。慈禧翻脸之快,让光绪根本来不及反应。而导致慈禧翻脸的原因,又是维新派在主动挑事。
1898年9月中,京城流言越来越多,维新派坐不住了。当时袁世凯来京谢恩,康有为便开始筹划干掉慈禧的细节。按照计划,他想让袁世凯围颐和园。然后后来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谭嗣同在徐世昌的陪同下直接去见袁世凯,请其带兵包围颐和园。袁世凯表面同意,但暗中揭发,让慈禧对光绪的愤怒达到了顶点。
当天晚上,慈禧就回到了紫禁城,并在第二天早朝宣布“训政”。光绪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被软禁了。
所以说,不管是杀慈禧,还是抓慈禧,其实这和光绪帝都没啥关系。光绪和慈禧的关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起码在变法前后,光绪本身并没有针对慈禧和意向。当时如果说有人想杀慈禧或者抓慈禧,那也只是康有为那帮人自己瞎琢磨的结果。
五、如果光绪先下手抓捕慈禧,结果会如何?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除了维新派的猪队友外,光绪身边几乎是无人可倚靠。而相比于光绪,慈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背后站着的是既得利益势力。她是旧有统治秩序的代言人。
其实,慈禧未尝不想把自己代言人的位置交给光绪,如果光绪能等上几年,得到既有统治秩序对他的认可,他必然能接盘。但问题是光绪他等不及,并且他还想搞变法,伤害到了旧有秩序的利益。结果他就玩脱了,使自己站在了慈禧和守旧派的对立面。
所以,假设光绪逮捕慈禧,其后果就取决于光绪后续的选择和手腕。
如果光绪能迅速调整自我定位,与旧有统治秩序合流并达成共识,那么慈禧老太太失势也就失势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如果光绪不能调整自我定位,继续与顽固派较劲,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慈禧死了,也没啥用。因为维新派靠不住,光绪不与既得利益者站在一起,他就没有号召力可言。晚清的那些军阀和亲王,都不是吃素的。光绪敢砸他们的饭碗,他们就敢另立新君。并且造反的理由都有现成的,敢抓太后,这算什么九五之尊?直接推翻就好了。在“围园杀后”那个档口,假如慈禧死了,光绪和维新派或许将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光绪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会怎么样?
下令逮捕慈禧??命令下给谁???
问这个问题的人显然对中国古代的权力关系没有概念,认为人只要带上“皇帝”俩字,就是天王老子,说抓谁就抓谁?
光绪这个皇帝没有了慈禧,根本就不算是皇帝。提起光绪帝,大多数人脑海中第一个联想的词就是——傀儡。
实际上,光绪虽然在皇帝队伍里权力算是很小的,却也并不能完全算是傀儡,至少在某一段时间里不算傀儡(光绪十五年到二十四年光绪亲政期间)。
而且,光绪这个傀儡相比于汉献帝、唐昭宗、隋恭帝这样的傀儡皇帝要好太多了。古代的傀儡皇帝多受制于权臣和军阀,而光绪帝受制于自己的亲姨。更重要的是。古代的傀儡皇帝随时都有被灭口取而代之的风险,而光绪帝则不然,慈禧对光绪应该说还是很真心的,毕竟慈禧自己的儿子死了(同治帝),她是真心想把权力传给这个亲外甥。
所以,在光绪十五年以前,虽然慈禧垂帘听政,但光绪并没有受什么委屈,他当时也的确年龄尚小,慈禧是拿他当接班人看的。
光绪十五年,慈禧年龄大了,准备退休享福了,于是光绪开始亲政。此时的光绪虽然没有完全掌管大局,但是还是有相当大的权力的,比如高官人事权,对全国的行政命令权,甚至还有京城军权等等。
但此时光绪的权力虽然大,清朝政府上上下下的班底却还是慈禧的老班底,掌权的还是荣禄、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慈禧的铁杆。光绪虽然可以下令,但大家听皇上的原因也不过就是卖老太后一个面子而已。
如果光绪命令这些人抓捕慈禧,那真是与虎谋皮,自讨苦吃。
如果光绪能够慢慢的接过权力,认真的培养自己的势力的话,他是可以逐渐掌握真正的权力的,到时候顺水推舟拿掉慈禧,是有可能的。
注意,这里说的拿掉绝不是逮捕慈禧,中国封建时代有自己的政治规则,儿子抓捕母亲(即使是名义上的母亲)那是大逆不道,哪怕是皇帝也是绝对不敢做的。
更何况,光绪帝也根本没有那个手腕。
慈禧和光绪的矛盾是怎么激化的?光绪是一个典型的志大才疏,会说不会做的皇帝。有点类似于崇祯,办事用力过猛,什么都做不好。
他亲政接近十年,居然没有培养出一支自己的政治势力,到了光绪二十四年,也就只有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支持他。
而这些维新派,基本都是一群书呆子,没有权力不说,脑子还一根筋,办事儿远远不如守旧派的老油条们圆滑。
在戊戌变法开始之前,光绪是请示过慈禧的,慈禧并没有表示过反对。老太后自己也觉得,大清走到这步已经行将就木了,改一改也没啥不好。
但是光绪帝不明白,这种动摇国本的改革是要一步一步走的,他想一步到位——一天之内下达了一百零二道圣旨,免了六个部的侍郎,把没有任何资历的康有为、谭嗣同等放进核心权力层(军机处)。
这样激进的举措引起守旧派的强烈反弹,大家纷纷去找慈禧告状。但慈禧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对,只是收回了北京的兵权和高官任免权,对于光绪的维新举措,慈禧并没有喊停。
慈禧没有坚决反对光绪维新,光绪知道。而光绪也没有想要打击慈禧,因为没有慈禧的支持,他这个政权能不能玩的转都很难说。但了光绪二十几年,大清的统一基本是靠老太后的威望在维持着,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这些地方实力派,能给光绪几分面子都很难说。
所以虽然慈禧收回了一部分权力,但双方并没有撕破脸,表面上还算和平。
但是,双方的信息沟通出现了问题。从慈禧收回高官任免权以后,北京就出现了各种传闻,有说维新派要暗杀慈禧的,有说慈禧准备废黜皇帝的。
如果当时慈禧住在紫禁城里,跟光绪每天见面,这些流言都能破解。可是慈禧当时住在颐和园,这问题就大了。一段时间以后,帝后双方都认定了对方要对自己不利。
1898年9月14日,光绪帝召见维新派核心人物杨锐,效法汉献帝赠予了杨锐一个“衣带诏”,上面写“朕位几不保,命康及四卿诸同志速设法营救”。
康有为等人看见诏书,抱头痛哭。可是哭完了一点办法都没有——实权职位都在慈禧手里,他们手下一个兵都没有。
由于北京兵权都在慈禧手里,当时在天津练兵的袁世凯进入了维新派的视线。
谭嗣同等人建议光绪拉拢袁世凯,于是光绪在9月16、17日接连召见袁世凯,赐予他侍郎之职。
9月18日夜,摊牌的时候到了。谭嗣同去拜见住在北京法华寺的袁世凯,要求袁世凯带兵包围颐和园,控制慈禧,掌控大局。
袁世凯几乎没有犹豫的,就答应了谭嗣同,答应与维新派共进退,推翻慈禧。
紧接着,在谭嗣同走后,袁世凯也没有犹豫的决定告发谭嗣同等人的计划。
20日,光绪帝再次接见袁世凯,似乎确认了二人合作之事。随即袁世凯返回天津,回到天津以后,袁世凯直接找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慈禧的心腹,北洋大臣荣禄,告发了光绪的计划。
接下来的事儿就顺理成章了,荣禄连夜坐车去向慈禧告密。慈禧听后大为震惊,紧急前往紫禁城控制光绪帝,命令荣禄封锁北京交通,全城搜捕维新派。
9月21日,北京抓捕维新派行动开始,很快抓到谭嗣同等六人。康有为、梁启超等得知消息早,跑进大使馆避难。28日,戊戌六君子处斩。
至此,光绪帝真正成为了傀儡,戊戌变法在一地鸡毛中结束。
说到底,光绪等人毫无政治经验,跟宫廷政变的老手慈禧相比弱的跟小学生一样。而且维新派在毫无实权的情况下,把守旧派得罪透了,这种改革,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如果光绪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会怎么样?
这个逗逼的想法,光绪一党确实策划过,但是事实证明,逗逼的人产生的逗逼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下场掺不忍睹。光绪下命令下给谁?接到命令的人手里有多少兵力可以调用?会不会执行这个无厘头的命令?一切都是未知数,中间出一点问题就是抄家灭族的下场。
1898年,亲政的光绪皇帝觉得自己是天纵奇才,之前是被慈禧压制了才华,这次要借着变法的机会大展身手。于是便不停的发“上谕”,发了几百道,想着把几百年积累下来的弊病几个月内解决。但是下面的执行官吏没人鸟他,大家还是唯太后的“懿旨”是从,这让维新党的愣头青们很是不爽。于是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最大的障碍是慈禧,除掉她不就得了。
可以说,维新党的对问题的根本看得还算透彻,知道最大的困难是慈禧。提出的方案也很明确,除掉她,看起来一点都不复杂。就好比大象装进冰箱的问题,打开冰箱门-——把大象放进去——把冰箱门关上,很简单的一个流程。但是这些货只给出了原因和结果,根本想不到中间的实施过程会有多复杂。
既然目标明确,他们还是去干了,执行的方法也是简单粗暴。因为天津的袁世凯是新军的统帅,也用新式方法训练军队,他们就想当然的认为袁世凯是维新派,让谭嗣同去联络部署兵变事宜。作为活成人精的袁世凯,怎么可能被几个空谈的书生忽悠几下就干这么冒险的事情,随后便向直隶总督荣禄高密。让袁世凯带兵进京,这么一个灭族的行动,光绪给出的一个条件是三品的工部侍郎(还他娘的是个候补),脑袋进屎了才会答应。这件事后,慈禧直接给了袁世凯山东巡抚的实缺,妥妥的封疆大吏,这气度和手笔与光绪一比高下立判。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突然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直接进了光绪床前将他软禁,随即发出懿旨宣布重新“训政”。接下来就是对那些维新党开始捕杀,产生了“戊戌六君子”,康有为这个大忽悠货则提前逃跑了,逍遥的过完了下半辈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