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开国之君,李世民风评为何感觉高于刘邦朱元璋?
这个其实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人品和贡献两个方面,如果按照好评度排名的话,应该是:李世民-刘邦-朱元璋。
刘邦
汉朝开国皇帝,从历史贡献来说,刘邦只不过是干掉了项羽,建立汉朝,而真正对历史有大贡献的还是汉武帝刘彻,刘邦只是建立汉朝,影响力有限,汉武帝是影响几千年的人物。
人品上,刘邦也不算心狠手辣的主,就是杀了韩信影响了好评,算是个中规中矩的吧。
李世民
李世民最大的差评应该是杀了他的两兄弟,但是从客观上来讲,他也是必须去发动玄武门之变,因为在另外两人眼里,李世民是个威胁。
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开国名将大多服从李世民,这样在任何一个人设身处地作为太子来说,李世民就是威胁。
李世民也明白这个道理,他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么搞垮李建成,要么被李建成搞垮,最后他选择了搞垮李建成,当然是不是一定非杀不可,这个就另当别论了。
最后是李世民从不杀功臣,唯一杀掉的一个侯君集,还是因为侯君集造反。
除此之外,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威服四方,被周边各族尊为天可汗。
无论是人品还是历史贡献,李世民都是三人中最高的。
朱元璋
朱元璋其实最大的减分项就是杀功臣,随他一起打天下的生死兄弟,得几十个吧,最后大部分被他砍了,活着的不过区区个位数而已。
这是个心狠手辣的主,比历史上大部分的皇帝都狠,这也是他一直被后人批评的地方。
至于贡献,就是推翻元朝,国家重归统一,并打败蒙古大军,让天下重新回归华夏,他建立的大明王朝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被后人赞扬。
朱元璋最大的失败就是太心狠手辣了,这是他口碑不如其他两个人的最大原因。
同样是开国之君,李世民风评为何感觉高于刘邦朱元璋?
【快速浏览】
李世民当上皇帝的过程是骨肉相残的恶梦,然而在历史上,这并非个案,李世民如果把兄弟之情化作绕指的柔腸,“玄武门之变”倒下的绝对是秦王李世民。
刘邦的江山自己做主,剪除异姓王。三军统帅韩信死得痛快,寃杀大将彭越,惨死江湖的猛将英布,抑郁而死于异乡的卢绾……我的结论是,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
朱重八的天,是格杀勿论的天。从刘伯温、胡惟庸、李善长、蓝玉、郭英、朱亮祖等,开国元勋和有功将才全部覆灭。
三位帝王手上都沾满了鲜血,为什么李世民的“风传”好于刘、朱呢?
请你继续往下阅读祥细情况
唐太宗李世民是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他虽然在唐朝的建立及其唐初政权的巩固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而且撑握了军政实权,但长幼有序,他并没有被立为太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一场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激烈发生。
与唐高祖李渊一样,太子李建成也在“一代天骄”李世民的光环和那部胜利者书写的《唐史》中黯然失色,在《旧唐书》中,军功逊于李世民的李建成是一个性情残忍的庸才,与李建成一派的李元吉也是一个“凶狂”之徒。
巜资治通鉴》却记载:“太子建成性宽厚,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
谈到两派斗争,《资治通鉴》中称:“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成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
其实,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样,当他最后决定以武力解决这场争斗时,也经过了一番感情上的苦苦挣扎。从单纯的自卫发展到兄弟间的拨刀相向,两人都充满了无奈的心情。
齐王李元吉相对来说直接了当得多,当高祖李渊和李世民来到齐王府时,李元吉认为是扑杀李世民的绝佳机会,但是,李建成阻止了李元吉的行动。
双方的交锋于武德七年因为突厥大兵压境于边防,围攻唐朝边境城市一一乌城的意外情况而发生变化......
高祖李渊没有派李世民出征,而是派小儿子李元吉挂帅,并抽调李世民的精锐部队参加作战,使李世民陷入孤立状态,其次,他和
李元吉商量准备在出征仪式那天刺杀李世民,结果李世民性命,将秦王集团一网打尽。
李世民的秦王集团也是眼线密布,当秦王集团知道已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的危险时刻,以尉迟敬德为首的部下,向李世民施加压力,在这走投无路的时候,李世民只有绝地求生,于是发生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一举结束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性命,尉迟敬德提着二人首级向唐高祖李渊“请示汇报工作情况”,李渊自动退位,李世民继位。
从道德和情感层面来讲,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违背人伦道德和公平正义的,但是,換成李建成和李元吉,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这样做,而且他们已经准备这样做了,所以,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的残酷性。
李世民虽然对史料作了修改,但是,在这件事的鞭策下,李世民借鉴历史,实行仁政,励精图治,总结隋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休养生息。他强调“以民为本”还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其实,皇室的争权夺位,对老百姓没有多大关係,反正是李姓的王朝,但是,一旦作出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老百姓能够借此机会喘口气,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不感恩载德,念念不忘其功德。
在这次“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只除去了意图谋反的李瑷和罗艺两大武装集团,却没有将镇压扩大化。
所以《新唐史》和《旧唐史》都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此事,个人认为,确实没有必要把这个事情弄个明明白白,这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在唐太宗李世民迅速处理完这件事后,国家立即转入“治理整顿”阶段,“贞观之治”为大唐走向“开元盛世”,作了继往开来的重要工作。因此,李世民的贞观之治青史留名,成为一代天骄。
朱元璋夺得天下后,面对一起打天下的良臣名将,心有疑忌,功高震主是封建社会帝王的通病,所谓“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是开国元勋刘伯温等,全部被铲除。
朱元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为宽厚仁慈的太子朱标扫除障碍,自己百年之后,朱标可以控制住局面,朱明政权顺利过渡。
但是,这几次事件,朱元璋把握尺度失误,扩大化了涉案人员,尤其是胡惟庸、蓝玉事件,共死亡几万人,影响极其巨大,所以论事件的应急处置,朱元璋大大逊色李世民。
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异姓王的功劳基本一样,他们三位一体,命运彼此牵连,韩信、彭越一死,英布当然明白下一个就是自己,因而谋反。
三位异姓王对刘邦夺得天下,可谓是“劳苦功高”,尤其是彭越,在逃跑路上竟被吕雉欺骗,死于妇人之手,被枭首城墙,彭越的生死之交栾布大哭中为彭越收敛掩埋。刘邦震怒之下要斩首栾布,栾布不慌不忙的对刘邦作了“向后看”的工作:“当初皇上被困彭城,败在荥阳、成皋之间,项羽之所以不能向西进,全因为彭越兵驻梁地,同汉军一起对抗楚兵。那时成败全在于彭越的一念之间,彭越帮助楚兵,楚兵就赢,彭越帮助汉兵,汉兵就赢。况且垓下一战,如果没有彭
越,项羽不会死。
你(刘邦)向梁王(彭越)征兵,梁王其实有病未去,你就怀疑梁王谋反,他又没有具体行动,凭一点枝未细节,将其斩首,天下还有讲理的地方吗?
刘邦无言以对,只有放了栾布。
历史上无论史官还是百姓,尤其痛惜韩信大将军被一个凶残之妇杀死,可怜当年威震楚军的韩信,竟是如此结局,岂不令天下人痛心疾首!
这就是民间“风评”刘邦少情绝义的结果。
同样是开国之君,李世民风评为何感觉高于刘邦朱元璋?
同样是开国之君,李世民之所以风评感觉为何高于刘帮、朱元璋,李世民是被后人盛誉为“千古一帝”,而刘帮、朱元璋则还够不上格称为此誉,可见他们两人之功绩肯定还赶不上李世民。
说到唐太宗李世明,主要是说他有着杰出的政绩,其创建的开元盛世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世民即位后,为大唐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特别是李世民为人虚怀纳谏,待人宽厚,登基后不但不杀功臣,反而求贤若渴,人尽其才,如大臣魏征就是很好的例子,经常当面指出李世民的缺点,并针锋相对,李世民反而重用。
正因为如此,唐朝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也为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而刘邦,朱元璋两人两位都是各自朝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直接奠定了我们民族的称谓——汉族。汉朝时,四方外夷臣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而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洗雪了汉族近百年的耻辱。由此可见,刘帮、朱元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创造的历史功绩是不可否定的。尽管如此,他们因为出身贫贱,一个当过亭长,一个则出身和尚,但一旦当上至尊无上的皇帝后,面对汉初和明初统治集团内部各种矛盾比较尖锐复杂,为了让下一代能坐好江山,平稳过渡,岂敢再留着这些能人酣睡在自己的睡塌之侧。刘邦和朱元璋便痛下杀手,毫不留情地把开国功臣一一剪除,几乎斩尽杀绝,不留后患。
刘帮、朱元璋之所以如此穷凶极恶,这当然是因为他们所选择的道路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素质而决定的。
同样是开国之君,李世民风评为何感觉高于刘邦朱元璋?
首先李世民并不是开国之君,但唐朝的建立李世民有很大的功劳。
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休养生息,完善科举等政策,使社会出现了一片安定。同时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但晚年的李世民却骄奢淫逸,迷上了长生不老。
至于为啥李世民的风评高于刘邦和朱元璋,我觉得主要是李世民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比较好,并没有像刘邦和朱元璋一样赶尽杀绝。还有李世民篡改历史美化自己。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统治时期的政绩,也得看到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杀兄霸嫂,逼宫李渊。
同样是开国之君,李世民风评为何感觉高于刘邦朱元璋?
李世民治国中善听谋臣建议,从维护国家人民利益出发,元璋多用法治制国,法苛严会导致民怨声四起。
同样是开国之君,李世民风评为何感觉高于刘邦朱元璋?
首先,李世民不是开国之君,他的老父亲李渊才是啊。
其次,帝王的所谓风评,话语权在士人手里。
李世民与朱元璋都是各自帝国的初创团队重要成员,他们的身边都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臣武将。
这些人在创业过程中一路披荆斩棘,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大唐集团和朱明集团都是一样的精诚团结。
但是到了坐江山分蛋糕的时候,李世民与朱元璋的做法有着巨大的不同。
李世民除了剪除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之外,对其他开国功臣都非常厚道,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利双收,封了一大堆的公侯伯子爵位,也没有事后夺爵问罪。
就连公开起兵谋反的侯君集,李世民也只是追究了他个人的责任。
而朱元璋就不一样了,由于太子朱标早死,朱元璋立了他的乖孙,朱允炆为储君。
鉴于历史上幼主登基的负面典型太多了,他的乖孙又不是个气场强大拥有强大人格魅力的主,朱元璋不得不未雨绸缪,替乖孙扫清障碍,免得到时候一群骄兵悍将欺负了乖孙。
于是一大批开国功臣被朱元璋以各自名义诛杀,流放,免职,尤其是李善长胡惟庸这样的文臣首领被害,这样一来掌握舆论导向的文人士子自然要给朱元璋送上一顶滥杀功臣的帽子戴戴了。
一方面是李世民善待功臣,连旧太子李建成的属下魏征都敢重用;另一方面是朱元璋却大肆屠戮功臣。
两相对比之下,高下立判,李世民的名声自然就比朱元璋好了。这是士人的风评。
但是在普通老百姓眼中,底层劳苦大众出身的朱元璋更受欢迎一些,他治理贪官污吏的雷霆手段令百姓拍手称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