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却敢消灭太平天国?
原因很简单,列强打清朝是为了经济利益,只要给足了经济利益,就可以保住自己,太平天国是为了颠覆清朝政权,是要消灭清王朝,两者想比,肯定太平天国是必须要抵抗到底的,前者不会要了自己的命,后者会要了自己的命。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可以让清朝统治者知道,那些洋人跟他们打仗,不会颠覆他们的政权,打败了最多赔点钱,割让一小块地方,就不会有事,他们照样还统治全国,照样是全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但是太平天国这种性质不一样,历史上几千年无数次的经验教训证明,农民起义的目标就是为了颠覆统治者的政权,夺取他们的合法统治地位,一旦农民起义胜利,不仅合法统治地位没有了,所有的王公贵族都会性命不保。
相比之下,一个图财,一个害命,肯定站在清朝皇室的角度,害命的比谋财的更恐怖,当然要对抗到底了。
为何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却敢消灭太平天国?
晚清时期,清朝军队的表现,着实让我们不解。他们在和列强作战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打赢过。但是,太平天国虽然对满清发起了强力进攻,他们最终却把太平天国给灭了。
要知道,列将军队在和清军作战的时候,所派遣的,其实是极少的部队,并没有动用国内全部主力。就算是八国联军打中国,军队总人数也就是5万人。而太平天国军队的人数,则达到了50万。清军打5万人打得那么狼狈,而打50万人,最终却打赢了。难道太平天国的战斗力,竟然有那么差吗?
当然了太平天国在武器装备上,确实没有列强的精良。而且使用得最多的,还是冷兵器。但是,太平天国战斗力还是比较强劲的。毕竟作为一穷二白的他们来说,有一股不怕死的劲头。所以,综合考虑,太平天国的军队并不弱。
(太平天国起义)
可是为什么,清军在列强面前屡战屡败,却能够彻底消灭太平天国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有法和无法。中国从秦朝建立、陈胜吴广起义开始,王朝就与农民起义耗上了。两千年来,既是一部王朝发展及更迭的历史,也是一部王朝剿灭农民起义的历史。在剿灭农民起义的历史上,中国王朝军队已经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有一整套对付农民起义军的办法。清朝军队只需要实施这些办法就可以了。
而与列强作战,中国军队却没有这样的经验。因此,对付列强,他们总是手忙脚乱,自然打不赢了。
二、自信和自卑。清朝军队在和太平天国作战的时候,心里是充满自信的。
他们自信的原因,一是官军代表官方,高人一等。古代“士农工商”,官军处在最高的地位。而农民起义军连“士农工商”这个排位都进不了,属于贼寇、匪盗。官军在贼寇面前,具有极大的优越感。因此,在打仗的时候,心理上占了很大的优势。二是官军有自信。从古至今,官军曾多次打败农民军,很少有被农民军打败的情况。就算李自成曾经打进北京城,推翻了明朝。但是,清军一入关后,对付农民军立刻砍瓜切菜一样,农民军毫无还手之力。所以,清军对农民军具有相当大的心理优势。
不过,清军在列强面前,这种自信是没有的。虽然清政府在嘉庆、乾隆之前,还瞧不上洋人,把洋人当成是“夷狄”。但是后来,清朝人已经逐渐认识到,大清帝国已经落后了,大清帝国已经腐朽了。再加上在和列强作战的时候,多次被打败,因此他们早已没有了自信,剩下的,全都是自卑。
(影视中的八旗军)
三、主动与被动。清军在和太平天国作战的时候,是非常主动的。尽管清军八旗军的战斗能力很弱,但是一些地主官僚,包括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都积极主动地建立地主武装,主动地和太平天国作战,和太平天国拼命。
在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地主官僚们为什么那么主动呢?因为太平天国的目的,是要革地主官僚们的命。一旦太平天国推翻了清王朝,那些地主官僚们,不但土地财产会全部失去,很可能还会丢掉性命。所以,和太平天国的战争,属于生死存亡的战争。他们必须主动作战,拼命作战。
外国列强的诉求和太平军的诉求显然是不一样的。外国列强固然也希望占领清朝的土地,但是这个目的并不很强烈。他们最关心的,还是掠夺清朝的资源,掠夺清朝的劳动力,和清朝做生意赚清朝人的钱。列强的这些诉求,一方面可能与地主官僚们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不至于要地主官僚们的命。因此,清军及地主官僚们从保护自身的利益出发,和列强作战的时候,都显得很被动。
本身战斗力就弱,再被动,当然就打不赢了。
(虎门销烟)
四、有功与无功。清政府在和太平天国作战问题上,意见高度统一,就是要把太平天国剿灭。甚至都没有想过要招安。因此,清军在和太平军作战的时候,只要能打胜,都会建立功劳,获得奖赏。
但是清政府内部对列强的问题,意见并不统一。有的认为应该坚决抗战,有的认为应该妥协签协议。由于意见不同意,因此,清军在和列强作战的时候,常常都是局部行动,打胜了也不一定有功。
比如林则徐虎门销烟,给了英国人沉重的打击,但最后林则徐却被发配到新疆。比如中法战争本来打胜了,朝廷却要议和,因此很多打了胜仗的将领,并没有获得功劳。
(参考资料:《清史稿》《太平天国史》)
为何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却敢消灭太平天国?
抵抗不过,不能说不抵抗。两者性质不同。如果不带偏见,我们会发现,清朝晚期,虽国力衰微,但统治者是敢于同列强开战的,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中的慈禧宣战,都是抵抗列强的事例。而且,清朝在中法战争中是打了胜仗的。这些简单的历史知识,中学历史课本里就有了,不能简单地说“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
再说为何“敢消灭太平天国”。很简单,没有统治者会容忍“内乱”的发生,况且太平天国志在夺取清朝江山,两者之间没有妥协和议和的空间。不是清朝“死”,就是太平天国“亡”。在这样的情势下,清朝统治者不积极去消灭太平天国,难道还要客客气气地请它吃吃喝喝吗?
(图说:关天培血战虎门)
1.说“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有失偏颇“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这样的观念不是题主独有。在我玩头条写问答的日子里,只要说一点清朝的好话,就有人私信或者留言骂我。我认为,我们讨论事情不能被情绪左右,你不喜欢清朝,不代表就可以乱给它“扣帽子”!
怎么能说“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呢?
鸦片战争中,清军和英军进行的较大的战斗有十几次:比如①1840年7月5日发生的第一次定海之战;②1841年1月7日发生的沙角和大角之战;③1841年2月26日发生的虎门之战;④1841年2月27日发生的乌涌之战;⑤1841年5月22日至27日发生的广州之战;⑥1841年8月26日发生的厦门之战;⑦1841年10月1日发生的第二次定海之战;⑧1841年10月10日发生的镇海之战;⑨1842年3月10日至15日发生的浙东之战;⑩1842年5月18日发生的乍浦之战等等。我觉得,清军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它驻防分散,机动作战能力差、军费筹措难,这使得它在以上战斗中,面对远道而来的英军时,在兵力对比上并没有占到优势。
(图说:虎门海战)
别忘了,清朝还有在鸦片战争中慷慨赴死的关天培——在虎门一战中,“天培督兵据炮台拒战,自巳至酉,兵溃……英人自后台上,天培格杀数人,枪箭雨至,负创奋战,力竭没于阵。”(《清史列传》)
还有阵亡于吴淞炮台的提督陈化成——当英国人涌入炮台之后,76岁的陈化成以重伤之躯再起扑击,枪弹洞腹,“伏地喷血而死”。
(图说:陈化成守吴淞口)
鸦片战争中,像关天培、陈化成这样甘愿以头颅抵抗敌人枪炮的人并不是个别的。梁廷楠作《夷氛闻记》,以沉重的笔调写下了这样一句:
夷寇一役,提镇大员皆死疆场。
虽说这样的说法过于夸张,但毕竟反映了身负守土之责的清朝军人死事之多。他们用鲜血昭示了不屈的民族气节。
怎么能忍心说“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有勇猛的僧格林沁,它的马队朝着英法联军的火炮阵地发动自杀式攻击,人马在血泊中倒下。以至于法国远征军中尉保罗·德拉格朗热回忆:“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时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30米远的地方。”
在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70岁的老将冯子材躬亲陷阵,带头杀敌,大破法军与镇南关,克复谅山,伤法军统领尼意立,毙法军数百,是为谅山大捷。
(图说:冯子材身先士卒)
怎么能忍心说“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
2. 清朝不去消灭太平天国,难道要把江山拱手让给洪秀全吗?以我们现今的观点来看,清朝和太平天国是敌对的两方。清朝视太平天国为叛乱,必欲剿灭;太平天国视清朝为寇仇,一心推翻它。双方之间没有讲和的基础,只能是二存一。所以,清朝敢于消灭太平天国是顺理成章的事。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空间。
(图说:太平军)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城,这是清朝首都第一次陷落。签了条约之后,英法联军竟然退出了北京,把首都还给了清朝。这让清廷非常意外——首都都落入敌手,本来以为要亡了的大清,又活了过来。
(图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劫掠并焚烧了圆明园。)
这让清朝高层对列强有了重新认识,奕䜣认为:
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似与前代稍异。
应该说奕䜣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既然英法不贪图清朝的土地,那清朝就没有覆灭之虞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奕䜣说过一段著名的话:
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患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以清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段话确为高论。太平天国和捻军旨在与清朝争夺统治权,是心腹之患;俄国对清朝国土虎视眈眈,为肘腋之患;英国旨在通过通商获取更大利益,是肢体之患。
按照清朝统治者的逻辑,即使“肘腋”生疮,“四肢”断掉,起码还能活着呀!如果“心腹”出了问题,大清岂能不亡?在这样的“三观”指导下,清朝肯定把消灭太平天国当成第一要务。
3.结语外战行不行是一回事,打没打是另一回事。公允地说,清朝是敢于同列强作战的,虽然它几乎是屡战屡败。历史上哪个王朝不去对付“起义军”呢?清朝不去消灭太平天国,难道要客客气气地把江山拱手相送吗?
为何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却敢消灭太平天国?
处于晚期的清政府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还是进行了反抗的,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一直在抵抗列强的侵略;只不过这些抵抗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说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的侵略是不太符合史实的。晚期的清朝的确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屠杀了大量的劳动人民,这恰巧表明了清政府的反动性。晚清政府应对外患的不力和残酷的屠杀国内劳动人民的行为昭示了落后的清政府已经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深刻的预示了清政府最终必将灭亡的命运。
为什么晚清政府抵抗列强的侵略不利?为什么晚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那么残酷?为什么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以鸦片战争为例,中国之所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失败,主要是因为中国封建主义落后于资本主义。在政治上,中国是专制制度,而西方是民主制度;在经济上,中国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而西方则是发展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经济;从思想上,中国以儒家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实行文化专制,而西方则是实行人文主义解放人们的思想;从科技上,中国只是对传统科技进行总结,缺乏创新,而西方则是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迸发出了无数的创新性的近代自然科学;从军事上,中国是传统的冷兵器军队,而西方则是先进的热兵器军队。这一切的合力使得中国在对外反抗列强侵略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出现了外战外行的局面。
太平天国是以洪秀全为领导的农民阶级领导的一次以南方为中心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有力的打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的掠夺,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被清政府所镇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在各方面并没有比清政府更先进。从阶级上说,农民阶级的革命性虽然是最强的,但农民阶级并不比地主阶级更先进;从政治上说,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与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专制;从经济上说,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行军分配土地的做法表明其大力发展的是落后的小农经济,虽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要发展资本主义,但最终没有实施;从思想上说,拜上帝教所提出的天父理论并不比儒家思想高明。太平天国的合力并没有超过清政府,所以有西方列强帮助的新政府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的确是内战内行。
清政府惧怕西方人而仇恨下层劳动人民,晚清统治者对西方谄媚而对人民狠毒——统治思想扭曲。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统治者对内部的起义持镇压的态度,而对外部的侵略则持安抚的态度,美其名曰攘外必先安内。这是一种典型的胆小懦弱的窝里横的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清政府也是这种行为方式,完全忘记了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的古老告诫。这恰好表明,反动的晚清政府把劳动人民当成了最大的敌人。
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更使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患上了心理自闭;从不愿意与外来文明交流演变成了对外国人的惧怕。天朝上国是统治者臆造出来的一种心理安慰,实际上是一种毫不了解世界大势的毫无根据的自大与狂妄。慈禧竟然说出了“宁与外邦,不与家奴的”反动言论,说明清朝统治者彻底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在这种惧怕西方而仇恨人民的思想影响下,晚清封建统治者把对外战争的失败的恐惧发泄到了国内劳动人民的头上,并以此为自己的功绩而洋洋得意。心理扭曲的清政府于是作出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事情。
清政府认为,与外国之争是利益之争,无关紧要;与人民之争是根本之争,关系生死存亡——颠倒内外。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并强迫中国签订了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不平等条约只是想在中国获得利益,并不是想灭亡清政府,所以是可以商量的。从某些方面说,这一想法有一定的道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资本主义国家想要的的确是经济利益;但西方列强有没有可能为了经济利益而灭亡中国?非常有可能。西方的利益获得是以武力为后盾的!甲午中战争中国战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以后,西方列强就想瓜分中国,中国曾经处于亡国灭亡的边缘。最后还是以农民阶级为主力的义和团运动破灭了西方列强划分中国的图谋。所以,晚清统治者认为与外国之争只是利益之争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
不管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成功与否,也只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社会矛盾。这种社会矛盾的爆发最终会变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会使中国向着顺应时代潮流的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但晚清统治者把自己的阶级利益看的比国家利益还重,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而不惜出卖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维持自己的封建统治,可以毫无心理障碍的对侵略者妥协并对为了活下去而斗争的同胞挥出了屠刀。晚清的封建统治者已经腐朽到不辨内外的境况,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阻力。实际上,与人民之争只是利益分配之争,而与外国之争才是涉及根本的生死存亡之争。
阻碍社会发展的腐朽力量最终会被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碾压,推动社会发展的先进力量会进一步的推动和创造历史的发展。对待人民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要像冬天般寒冷。人民既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国家的根本。
为何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却敢消灭太平天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第一次见识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对英国的坚船利炮,道光皇帝决定屈膝投降。同英国人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又和美国签订《望厦条约》,和法国签订《黄埔条约》。一系列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是中国苦难的开始。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接踵而来。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基本上败多胜少,同西方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清政府内部也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最大规模的便是持续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就以消灭清政府为己任,希望通过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大同的太平社会。清政府经过十四年时间才最终消灭太平天国运动,为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细读历史我们会发现,清政府对待内外敌人的态度是不同的。清政府对待西方列强基本上以容忍为主,对待天平天国运动则是坚决镇压,毫不手软。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其实清政府在外来侵略者不是不敢抵抗而是打不过。清政府发现即使打不过也顶多是赔点钱,给他们一些好处。就拿第一次鸦片战争来说,有些英国人认为的好处,在清政府看来根本就无关紧要。但是面对太平天国则不同。西方列强最多是肢体之痛,而天平天国则是心腹之患。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目的不同。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的目的在不同阶段不一样。但是除了后来的日本之外,其他列强几乎都没有灭亡中国的目的。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前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西方国家利用战争手段逼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方式。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主要以资本输出为主。西方列强主要逼迫签订有利于资本输出的不平等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他们把清政府扶植为其在华代言人,成为他们侵略中国的工具。太平天国则完全不同,自爆发金田起义之后,洪秀全等人就明确突出消灭清政府这个阎罗妖。太平天国以消灭清朝为己任,不消灭清朝誓不罢休。清政府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有人说:“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患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所以清政府一定要尽全力剿灭太平天国,如果他不剿灭太平军,就会被太平军剿灭。所以清政府一定会拼命,因为不拼命就没有命。
其次,力量不同。太平军虽然勇敢善战,而且装备也不错。但是太平军的战斗力却没有西方列强强。当时西方列强已经全部装备了坚船利炮和新式步枪。太平军的火器则相对比较原始落后。清政府借师助剿之后,太平军的火器供给也出现问题。清政府的军队对上太平军初期虽然经常处于下风。但是绝对不像和英国交手,出现一边倒的局面。一边是战斗力超强却不会致自己于死地的敌人,一边是战斗力相对较弱却杀心十足的敌人。清政府自然先解决这个要致自己于死地,战斗力却较弱的敌人。
其三,清政府秉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略。清政府认为如果想解决外患必定先解决国内的农民战争。只有国内安定,清政府才有力量对付外国侵略者。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也爆发。清政府把主要兵力用来对付对自己威胁更大的太平军,对付英法联军的军队则相对较少。尤其是英法联军撤出北京以后,清政府更加坚定不移的认为他们最大的敌人是太平军和捻军。清政府认为只有消灭了太平军和捻军才能安心进行洋务运动,才可以发展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抵御外辱。所以清政府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借史助剿也要消灭太平军。
第四,战争方式不同。英法联军对清政府的战争采用的是近代战争方式和方法。英法联军对阵清政府的时候要不然是用战舰直接打击清军,要不然就是用大炮远程消灭清军,最后才是用步枪杀伤清军。战争过程中根本不讲究什么阵型、针法。这种战争方式清政府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即使是僧格林沁精锐的蒙古骑兵也难以招架英法联军进攻。五六千骑兵战死也没有杀死几个敌人,对于英法联军来说根本不是打仗而是屠杀。太平军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火器,但是太平军的战法还是中国传统的战法。清政府对这种战法非常熟悉,他们应对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面对自己熟悉的战法,清政府自然会全力以赴,自然会不遗余力。
总之清政府之所以会倾尽全力消灭太平军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政府和太平军都要致对方于死地,只有消灭对方自己才能活下去,所以对方都会拼尽全力。
为何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却敢消灭太平天国?
这个问题我做两部分回答。
首先,说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就是错的!打败仗跟不敢抵抗完全是两回事!
说晚清不敢抵抗列强,那么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收复新疆之战、甲午战争、抵抗八国联军之战,这些难道不算抵抗吗?
虽然,晚清面对列强的侵略,屡战屡败,但是清政府从来就没有所谓的不敢抵抗之说。相反地,晚清面对列强的侵略,始终有民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虎门销烟,林则徐,绝对是民族英雄是吧?
鸦片战争,关天培、陈化成、葛云飞等爱国将领,在抵御英军的侵略中壮烈牺牲,妥妥的民族英雄!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虽然清军败得有点惨,但是其英勇的作战精神,就连敌人也大为感慨。另外,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清军也重创来犯敌舰,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取得了局部的胜利。
中法战争,冯子材、刘铭传等,也是妥妥的民族英雄。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更别说了,不单是民族英雄,而且功盖千秋!
甲午中日战争,海战方面,北洋海军死得悲壮,邓世昌的英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陆战,虽然清军败得比较难看,但依旧涌现了左宝贵、永山等一系列民族英雄!。
所以说,哪来的什么晚清不敢抵抗列强侵略?说晚清不敢抵抗列强的,对得起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吗?
接着我回答一下问题的后半部分。
清朝为什么敢于消灭太平天国?对于这种问题,我只想反问一句:明朝面对李自成难道会放任不管,坐以待毙吗?
当然,晚清消灭太平天国的决心肯定要来得比抵抗列强更为坚定。
因为,列强虽然在一系列侵略活动中,通过不平等条约从清朝攫取大量利益,但列强并没打算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太平天国则不一样,他们的目的就是颠覆、推翻清政府。站在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哪一个专制王朝对农民起义的态度不是坚决镇压的?
小结:说晚清不敢抵抗列强本身就是没有依据的,至于消灭太平天国,站在清政府的角度来看,也是无可厚非的。
(全文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