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宝鸡巨匪王海山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海山稚嫩的脸看上去虽然人畜无害,但熟悉他的人或者听说过名号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恶匪。在王海山为匪的那几年里,宝鸡一带深受其害的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在心里幻想着将他剥皮抽筋、挫骨扬灰。

母亲早逝、父亲浪荡,惨不忍睹的童年把王海山逼上绝路。

王海山出生在陕西省宝鸡县一个名叫姚家沟的小村寨里,与当时所有老百姓一样,因为连年的战乱,他们一家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窘迫生活。

虽然家中贫寒,但好在有一个勤俭持家的母亲,也算能够勉强度日。

但是好运气并没有一直眷顾王海山,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母亲染上风寒奄奄一息,如果医治及时的话,说不定还能捡回一条小命。可他的父亲偏偏是个赌徒,整天都在赌桌和当铺之间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没了赌资,便将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送到当铺,一来二去之下家中连治病救命的钱都凑不出来。

母亲去世的那天晚上,王海山只能无助地陪在身边,祈祷赌鬼父亲能够赶紧回家、看母亲最后一眼。

可惜的是这个小小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等到父亲手气不好骂骂咧咧回到家中的时候,母亲的身体早已冰凉。

因为对父亲的失望和憎恨,王海山趁着夜色离家出走,一路乞讨来到伯母家中,希望这个慈祥的老人能收留自己。可当时是大荒之年,伯母一家尚且自顾不暇,哪还有能力再养活一张吃饭的嘴。

无奈之下,王海山只能寄希望于山上的土匪寨。

那时候在宝鸡一带有一大股土匪,他们仗着人多势众、手中又有不少土枪,在各处横行霸道,就算当地县政府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为首的是一个叫王六娃的中年男人,脸上的刀疤令人生畏,当他看到二十岁出头、眉目清秀的王海山时,心中十分喜欢,又因为两人同姓,自此以后便以兄弟相称。

可是纵横江湖多年的王六娃哪能想到,看似人畜无害的王海山其实心狠手辣,自他上山的那一刻起,就惦记上了自己的宝座。

有一次,王六娃亲自带队下山砸窑,临走时留下王海山看家护院,这对王海山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召集自己的手下控制了山寨里的武器库,把剩余的几个异己全部杀死,偌大的山寨转瞬之间成了王海山的地盘。

当王六娃等人满载而归的时候,却发现山寨已经易主,气急败坏的他当即开火,可最终因为武器弹药短缺败下阵来,成了王海山的枪下亡魂。

王海山势力日渐膨胀,就连宝鸡县长都要看他脸色。

解决了王六娃之后,王海山又陆陆续续收服了周边几支小股土匪,成为宝鸡县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

那时的宝鸡县长名叫余鸿之,不折不扣的秀才出身,面对日益猖獗的土匪不仅没有胆量出兵征剿,反而一味委曲求全、主动示好,委任王海山为宝鸡县敌方民团长的职务。

虽说王海山从原来的土匪摇身一变成为拿俸禄的地方武官,但他草莽的性子却始终没改,仗着民团长的职务他四处招兵买马、打家劫舍,短短两年时间就霸占了一千多亩土地,当地百姓叫苦连天,可是余鸿之看在眼里却毫无办法,为了息事宁人只能任由王海山胡作非为。

除了抢钱抢地之外,王海山还有一个恶行那就是抢人!不论是待嫁闺中、还是早已嫁作人妇,只要王海山看对了眼,直接安排手下到家中去抢。

有一次王海山在大街上闲逛,就看中了一个良家姑娘,当即命人把她绑到了自己的山寨中。任凭王海山怎样威逼利诱,那名女子就是不从,还顺势摘下头上的发簪扎伤了他的脸。

王海山看着流出的鲜血怒火中烧,派人把姑娘剥得精光、绑在路口的大树上,任凭过往行人欺凌。最终这名姑娘不甘受辱咬舌自尽了。

不出几日,这个消息就传得沸沸扬扬,姑娘的家人马不停蹄跑到县衙告状,可当余鸿之一听是王海山,当即就蔫了,手中的惊堂木迟迟不肯落下。他只好一边安抚姑娘的家人,一边找来王海山苦口婆心地劝诫一番,最终花钱了当了此事。

恶人自有天收,罪大恶极的王海山最终难逃被围剿的命运。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1933年,宝鸡县的百姓联名写了一封状书,列举了王海山几年来犯下的罪状,捅到了省政府。

两千多人的正规军开进宝鸡县,四处捉拿土匪势力,短短几天的时间王海山的部队就被打得七零八落,他为了逃命、化妆成老汉流窜到了河南郑州,并在那里重新纠集起八百多人的武装力量,重操旧业。

可是王海山的通缉令并未撤销,各地部队仍在处处寻找他的踪迹,最终因寡不敌众,王海山被团团包围,一颗子弹直接要了他的性命。

王海山是一个复杂的人,年幼丧母、而不靠谱的父亲又对他不管不顾,为了活下去他吃了不少苦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悲惨经历,在他的内心深处买下了仇恨的种子。

落草为寇实在是他的无奈之举,但凡有一条活命的机会,他也不会去做万人唾弃的土匪。可是随着做土匪的时间越来越久,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甚至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王海山错就错在太过猖狂,不把人命放在眼里,这才让民众对他的恨一发不可收拾。

民国时期宝鸡巨匪王海山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海山是民国新兴土匪的代表,这种在民国中后期崛起的匪徒往往手段比以往土匪更为毒辣,且不具备基本的是非观,所以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纯粹是社会毒瘤一样的存在,他做过许多别的土匪不敢、不忍做的事情罪行累累,令人发指,所以宝鸡人又称其为“恶匪”。

土匪中的新生势力王海山

王海山原名王西省,1902年出生于宝鸡县八鱼原姚家沟的一个贫苦家庭中,幼年时母亲饿死,其父便带着他靠乞讨度日,这一要便是十多年,王海山也成为一名专业乞丐。

1918年,其亲要出外乞讨,就将王海山留在虢镇。在虢镇的日子里,王海山见惯了人情冷暖,见惯了这个世道的黑暗和险恶,于是觉得靠着乞讨度日总不是长久之计,便产生可做工的念头。但整个陕西大旱,谁又会花钱去请人,王海山就连乞讨都快填不饱肚子了,于是被迫回到家乡奔靠了伯母。

王海山的伯母具有中国传统妇女善良、贤惠的典型特征,看到王海山回乡投奔自己,虽然自家也是贫苦人家,但对王海山仍然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没有区别,这让王海山大为感动,于是他对伯母也算尊敬孝顺。

但伯母对王海山如何好,总摆脱不了受苦挨饿的困局。回乡后不久,他听说八鱼有王六娃兄弟二人凭借着几条枪暗地为匪,现在混得有声有色,吃香喝辣不在话下,王海山遂东拉西扯了几个人便投靠了此人。

王海山等人加入使得王六娃势力大涨,从而在八鱼一带明目张胆地开始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成为祸害一方的土匪。

王海山跟着王六娃学会了杀人、欺骗、绑票等等手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野心也在逐渐扩大,再也不满足做一个小头目,并且在扩充地盘一事上王海山与王六娃发生了多次争执,二人矛盾越来越尖锐,王六娃联合康占魁等人欲置王海山于死地。

1929年的一天,王六娃兄弟假借邀请王海山之名欲将其除去,哪知事先康占魁已经将消息提前透露给了王海山,于是在宴席上王海山先行枪杀了王六娃兄弟,将局势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火并了王六娃兄弟之后,王海山扩大了联络范围,将周边的小股土匪都招至旗下,他一边招兵买马,一边继续打劫积财,成为宝鸡县最大的地方武装势力。

由匪入官,恶行更甚

王海山在八鱼一带渐成势力,动作越来越大,他甚至不顾陕军一再警告,就地设卡收费,征粮派款,成为宝鸡县的县中之国。时任宝鸡县长余鸿知,多次警告无果,而自己手头又没有兵力对其围剿,最后只能以“招安”的方式委任王海山为地方民团团长。他以为这样会使王海山匪帮安分些,岂不知这样更是助长了王海山为非作歹的气焰。

除了设卡收费,征收粮饷外,由于得到了官方的任命,王海山更是帮助土豪劣绅们兼并土地,非法种植大烟等等,八鱼一带的普通百姓深受其害,几乎没有活下去的希望。

然而,这并不是王海山的底线,由于官方的无能,王海山胆子越来越大,不仅对八鱼地区进行盘剥,对一水之隔的底店也经常烧杀抢掠,对于一些富户经常以绑架的方式对其勒索,这引起底店一些本土势力的反抗,其中一个叫“马神仙”的人抓住王海山匪帮中的两个土匪,愤怒的人群将将这两个土匪活埋,王海山怀恨在心,对“马神仙”的家人进行报复,最终“马神仙”家被攻破,妻女受尽凌辱而死,“马神仙”本人在遭受了百般折磨之后,最后被活活烹杀。

1930年,西北民军创建,王海山时任二团团长,他与王振江等人去祸害徽县,被当地回民击溃,刘德才以“谋反罪”枪毙了王振江,这才算把事情压下来,但此时的西北民军也陷入了内讧,不久之后解散,王海山继续回到八鱼继续为祸地方。

1931年,宝鸡县民团局重新对地方民团整编,王海山作为民团中的最大势力,被编为常备第一团,县里负责其给养,但治安也由其负责维护。

就在这一年,王海山最为敬重的伯母去世,他悲痛万分,对伯母进行了风光大葬,县里名流士绅迫于其淫威,纷纷去参加葬礼并送上了价值不菲的钱物,而各村的百姓也怕王海山借机生事,遂商量着送上了三十多头猪,二百多只鸡和数以千计的银元作为随礼。

王海山从为伯母举行葬礼中发现,宝鸡全县的大小官员士绅都给他这个土匪面子,于是他更加肆无忌惮,烧杀抢掠、强抢民女、绑架勒索、残忍至极,所犯罪行令人发指。例如有一次他从一个村子中抢来一个女子,他对该女子施暴时被咬伤了嘴唇,气急之下亲自将该女子嘴巴舌头割了下来,并命堂弟王子魁将该女子赤身裸体绑在村口树上,对着女子将其全家杀死在她面前,女子最后也被生生劈成两半,当时情景惨不忍睹。

王海山不仅对反对他的人残忍,对忠于他的手下亦不放过。他手下土匪苏应坤因病去世,王海山便以苏应坤妻子和儿女不祥为由,在埋葬苏应坤时将他们全家活埋,嘴上口口声声称是为了让他们下去陪伴苏应坤,实际上却是看中了苏应坤多年为匪攒下的钱财。

王海山与他的堂兄弟一起联手作恶,仅大堂兄一人便在短短五年内侵吞百姓良田千余亩;堂弟则是每日不凑足100银元不停止抢劫勒索的土匪行为;堂弟王子魁则是在他的纵容下,玷污霸占了宝鸡周边六百多名女性,以至于当地有了“百姓日瘦,王家日肥”的说法。

王海山的末日

王海山胆子越来越大,他不满足普通百姓贡献的那点财富,将目光逐渐转移到了土豪士绅们身上,于是暗地里指示土匪们绑架这些人的家人进行勒索活动,终于有一次绑架了一个姓董的财主后惹下了大麻烦。

这个姓董的财主有着陕军的背景,他气不过就去西安状告杨虎城,于是一个围剿王海山的行动悄悄展开。

1932年初,董财主的侄子董辑武被任命为宝鸡县民团总指挥,接着杨虎城又将陕军杨竹松团移防至宝鸡县,等到杨竹松团了解了宝鸡县的情况后,在董辑武的配合下对王海山进行了围剿。王海山手下这伙乌合之众远不是正规军的对手,经过两仗后就死伤惨重,5月20日被迫撤退至咀头。

众土匪经过商议,决定化整为零潜入民间,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但土匪毕竟是土匪,就算狼狈逃窜也是“狗改不了吃屎”,抢劫杀人、凌辱妇女依旧,甚至比平时为害更甚。

由于他们不断为恶,陕军很快顺着线索就追了上来,土匪们要不在战斗中被击毙,要不被俘后被枪毙。王海山开始本来还有打算投降陕军的心思,这样一来吓得他亡魂皆冒,再也没有了投降的心思,直至最后王海山已经打成了光杆司令,身边再无一人,于是乔装打扮混出了潼关,直接去投奔原来的西北民军师长刘德才,但被刘德才的家人赶了出去。

接着他又逃窜到北平找到了“洪帮”头子张老九,在张的经济支持下王海山再次潜伏回了陕西蛰伏发展。不过他始终还是不讲规矩的土匪,当他纠集了七八百号土匪时,他再次不可避免地嚣张起来,知道宝鸡有陕军驻军,所以他改在扶风、凤翔等地流窜作案,后来听说杨竹松部调离,他又带着土匪们准备回八鱼继续为非作歹。

但是王海山没想到的是,这是杨竹松的一个计谋。为了将王海山这股土匪引下山一网打尽,杨竹松作了移防的假象,然后与陕军刘福元部在渭河沿岸的周原布下了天罗地网,就等王海山上钩。

与杨竹松预料的一样,王海山果然上钩。陕军两个团将王海山匪帮围困在周原地区,王海山见不可力敌便且战且退,到达灵台唐家山时,王海山被剿匪部队击毙,为害宝鸡地区多年的王海山匪帮也就此被根除。

结语

至于王海山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大概可以看出几分。如果说旧时土匪还讲几分“义气”的话,王海山这种新兴土匪则是毫无底线、毫无人性可言,他是纯粹为了“作恶”为匪,所以才会有了“宝鸡恶匪”之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正是民国的军阀纷争才产生了王海山这样的恶匪;正是国民政府的纵容才使得王海山这样的土匪可以“合法化”犯罪;正是有了民国这种混乱的政治这种温床才使得土匪像韭菜一样割而不绝。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土匪再没有产生的温床,作恶的条件,所以也就渐渐消失,这种为害中国几千年的非法武装职业也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俗话说“匪盛于乱世而治于盛世”,可见我们如今的社会的确是历史中从未有过的盛世,我们应当为这样盛世感到骄傲、自豪,也可以从中看出如今社会的来之不易,生活在这样盛世,我们不得不感叹一声:幸甚至哉!

参考资料:《中国土匪密史》、《民国时期的土匪》等

民国时期宝鸡巨匪王海山是个什么样的人?

相比较王三春、李刚武等横行陕西、流毒甚久的土匪,王海山的知名度不怎么高,多传于陕西宝鸡一带,在民国初年,宝鸡就是一个匪盗聚集的地方,到了民国末年就更乱了,由于陕西发生了百年难遇的大旱灾,饿殍遍地,难民、逃兵多涌入宝鸡,在当地扯起一面面草头大旗,各自占山为王,荼毒百姓,而王海山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王海山出身于赤贫,早年以乞讨为生

王海山,宝鸡县八鱼原桃家沟人,小名胖娃,又名王习生、王西省,和当时人家一样,王海山家境贫寒,一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靠着父亲乞讨度日,年纪稍大一点,王海山也加入了丐帮,和父亲一起做了乞丐,在过了几年乞讨生涯后回到了桃家沟,其伯母家人可怜他年幼、看着又机灵,对他也犹如己出,流浪数年的王海山才算有个栖身之所。

家庭教育的缺失,加上生活的困苦,使得年幼的王海山心里起了入林为匪的想法,不说大富大贵,至少快活个几天,也好过吃了上顿没下顿,刚好这时同乡有个王六娃,在土匪刘长江手下做过卫兵,后与弟弟一起打劫了几个逃入宝鸡的逃兵,缴了他们的枪械,在桃家沟占山为王,专门打劫过路财神,做些无本买卖,而本有入匪想法的王海山就前去投奔,很快就得到了王六娃兄弟的赏识。

野心勃勃,王海山火并王六娃

虽然在王六娃队伍中,王海山算是个头目,可是他本人野心却不限于此,他有自己的追求,很快地,王海山就乘着一次抢劫途中,枪杀了王六娃兄弟,清理了队伍里所有反对自己的势力,抢占了王六娃的枪支和财宝,顶替王六娃成为队伍的首领,之后一路招兵买马,组建乡团,扩大军备,逐渐成为八鱼原的山大王。

对于王海山的逐步壮大,时任宝鸡县长的余鸿知没意将其平定,反正当时天下大乱,打了一股另一股又兴起,根本打不完,于是像《水浒传》里一样,余鸿知对王海山抛出了橄榄枝,将其招安,任命其为第七区地方民团长,按时发放工资,但暗中任其抢掠,王海山靠着这特殊权力,在宝鸡四处烧杀抢掠,成为了宝鸡最大的恶匪。

手段毒辣,天怒人怨

王海山是穷苦人家出身,按理本来对穷苦百姓抱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可王海山入匪后却全然不顾百姓生活,尤其是得到了政府任命后,更加地蛮横无道,对治下百姓横征暴敛,规定下辖各村每年除了赋税外,还须额外向其第七团交纳费用,据说他每天必须凑齐一百个银元,才能安枕入睡。

除此之外,王海山也如恶霸一般,对百姓巧取豪夺,曾因奸不遂而把一良家女子刨开两半,挂在树上取乐,为强占温水沟鲁家的儿媳,将其丈夫枪杀,后其伯母去世,王海山耗费巨资为其风光大葬,但不久后就遭到围剿,死心眼的王海山联想到其伯母的坟地,为鲁家所选,于是派亲信趁年三十夜潜入温水沟,杀尽了为其选坟的鲁继周全家。

连为其卖命的下属,王海山也毫无联络之情,排长苏有坤死后,王海山以其妻苏式克夫为由将其活埋,连长叶永清给父亲做寿材,仅仅是晚来一步就被枪杀,如此行径,百姓自然恨之入骨,于是联名上书,控告王海山,时任陕西省主席的杨虎城将军,命部下团长杨松竹进兵围剿,王海山一败涂地,遁入河南地界。

贼心不死,卷土重来,最后落得个枪毙下场

在多方围剿下,王海山被迫离开经营已久的宝鸡,逃亡河南,但王海山留了个心眼,在离开前就遣散了大部分部下,任其隐入山林,又隐藏其枪械,携带家产,为日后卷土重来做准备。两年间,王海山流窜于郑州、天津等地,在其他匪帮的帮助下,王海山秘密联络散在宝鸡的旧部,很快就又拉起了一支八百人的队伍。

王海山卷土重来,明显就是要来报仇的,这对宝鸡上下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各级政府开始组建民团再度围剿,也是王海山作恶到头了,在带着队伍浩浩荡荡杀回八鱼的时候,遇到了渭水大涨,王海山军无法渡河,只能坐看时机的流失,后王海山队伍流窜灵山,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被彻底歼灭,王海山也在逃亡途中被枪毙,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总结:王海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可以看出,王海山早年是个可怜人,不管是乞讨还是做匪,都只是为了糊一口饭吃而已,他每晚要摆着一百个银元才能睡着,这也是他怕极了贫穷的恶趣味。直到枪杀王六娃,占领其势力后,极速膨胀的野心也使得他迷失了自己,从一个穷困老实的少年,转变成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而当时政府的不作为也助长了王海山这一野心。

此外王海山此人十分迷信,因为克夫一说就将人生生活埋,还杀尽了鲁家一门,但同时他对自己的家属又十分信任和重用,除了为养育自己的伯母举行一个体面的葬礼外,其堂兄、堂弟也多在他手下谋职,而每年村民交给自己的“税金”,也多用在自己家属的读书起居之用。

总的来说,王海山是一个好家长,但却不是一个好人,他家庭所具有的一切都是靠鱼肉乡民得来的,他没有什么长远考虑,所做的事也多是及时行乐,想到哪就做那,多年的贫苦不但没炼出他怜悯弱者的性格,反而视人命如草芥,随意取用,这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土匪了,也是那个时代各地土匪的一个缩影。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民国时期宝鸡巨匪王海山是个什么样的人?

回到邛城,山乡之夜的空气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酒香。一盏邛窖口产的黄釉青灯,莹莹的照着发黄的古卷……

历史的真相使人感到坐立难安,一个离‬西安并‬不‬很‬远‬的城市,‬让‬这‬个‬十三‬朝古都对‬它‬刮‬目‬相看、‬使‬它‬难‬得‬的稍微收‬敛‬起‬了‬高‬傲‬的头颅!‬它就‬是宝‬鸡‬。‬陈‬寿‬在‬他‬的‬《‬三‬国志》‬里‬称‬这‬个‬秦‬岭‬深处的县‬城‬为‬陈‬仓‬。‬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周与秦,沿着陈仓古道走向东边,繁华了西安,淡忘了宝鸡,正如那逐渐冷却的青铜汁液,却留下了辉煌的青铜鼎盉,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历史悠久的青铜之乡!

匆匆的时光在秦岭深涧流逝,也遗留下一些狐狼鼠狈,生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宝鸡王海山就是一个十足的惯匪、悍匪、恶匪。

王海山曾用名西省,人称胖娃,宝鸡县八鱼镇原姚家沟村人。

(宝鸡市渭滨区八鱼镇姚家沟村)

虽然王海山是当地一霸,他出名的时间却较晚,简单一点说属于“后起之秀”,直到民国十八年(1930)当地才知道这个叫王海山的人。

不过王海山起势快、来势猛、危害大,从民国十八年(1929)到民国二十二年(1934)的六、七年前后,为害甚烈的地方是宝鸡拢咀头乡,渭河以北、甘肃徽县、甘肃灵台。

这个时候的王海山其实很年轻,却是一个提起脑売耍的人,唯其如此,为害甚烈!

(拢咀头村)

王海山短促的人生之路其实也是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他也有一个堪称旧社会标准的出身经历一一幼时家贫,家徒四壁,母亲早死,父亲为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在大山奔波,稍微大一点就飘荡、流落虢镇(宝鸡县城),说白了,就是一个讨口子。

他也晓得流浪不是长久之计,决定找一个放牛羊或者做小工的想法,但是从陈仓区的北村到阳平,都是干旱地区,根本没有什么放牧的话路。于是返村投靠自己的伯母。

值得庆幸的是,收留了他的伯母家日子虽然也不宽裕,但是,比较当流浪汉毕竟安定多了。

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痼疾之一就是流民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而那个时候军阀、土匪、刀客、趟将、镖师、蟈撸子(白莲教)、棚匪、肉汉(假药贩子)、回乡滥兵却是漫山遍野,宝鸡东面的流窜兵匪白朗、老洋人、周寿娃的烧杀抢掠活动深深地影响到年龄已大的王海山。

八鱼镇有一个叫王六娃的回乡滥兵,兄弟二人,从溃兵手上抢了几枝枪,于是邀约上早就蠢蠢欲动的王海山,上山为匪,抢劫为生。

王海波手中有枪,怀中揣钱,胆子猛然膨胀,残酷地打了王氏兄弟黑枪,之后就独霸一方,组织乡团,利用衙门统治对乡村鞭长莫及的无奈,于是搞就地征粮征款,大肆鱼肉乡里。

宝鸡县长余鸿知,见王海山日益强大,不受县政府招呼,便以招安方式,委以第七区地方民团团长头衔,为己所用。

有了官方的认可,王海山如虎添翼,对当地百姓的掠夺更是如狼似虎。他与堂兄弟王正海联手作恶,几年时间蚕食鲸吞水田一千多亩,他的另一个堂兄弟王西魁更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每天晚上必须湊足了一百银元才能入睡。

民国19年(1930)王海山摇身变成西北民军师长刘德才部的团长。抢掠范围扩大到渭河以北地区的三原、泾阳一带。

在兵匪内部的火併中,王海山受到打击,仍然窜回八鱼镇将枪枝埋在地下,转入地下活动。为了报私仇,竟然将对头中一个叫德勒录的人挟持到八鱼镇夹马村,将其开膛破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从宝鸡县衙门公开承认为县民团团长后,王海山更是为非作歹,恶霸一方。抱童子,牵肥猪,绑肉票,撬老祖(掘墓),踹寡妇门,抢学生钱,他一样不甘落后,更令人不齿的是将抢来的良家妇女逼其就范,如果不从,他就叫护兵王子魁把这个妇女绑在西岔河树上刳成两半!

在他所统治的七区,以为自己的四弟提供学费为由,每个村都要提供20个大洋,全年共计600个。令人窒息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的一个排长苏应坤死后,他以其妻不祥为借口,将俩人一同埋葬。

区区一个八鱼镇,被王海山搅得天翻地覆,民怨沸腾。群众不堪忍受,便联名向上控告。

宝鸡县民团总团长董揖五是本地人,与省上派来的民团一起联合征剿,王海山无法抵抗,于民国21年(1932)败逃咀头镇。

但是,仍然匪性不改,在自己的故乡仍然勒索柏恒春父子银元一千多个,大烟土300多两。

更加荒唐可笑的事情就是,他认为自己当官不顺,究其原因是自己的伯母去世的后事处理是一个叫鲁继周的人办理的。他认为鲁继周选择下葬的地方和日子都属于绝地忌日,于是持枪在当年的腊月三十日晚,枪杀了鲁家三口人,鲁家从此绝户。

民国22年(1933)秋水大涨的时候,王海山匪众在宝鸡县的周原想夜渡渭河,遭到各地武装力量围剿,王海山断后掩护时被堵击,击毙于甘肃灵台唐家山,时年三十二岁。

至此,为害当地的恶魔才被一弹收走!地方秩序稍微好点。

民国时期宝鸡巨匪王海山是个什么样的人?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各地方土匪横行,陕西宝鸡也不例外。此地出过许多“恶匪”,比寻常土匪还无恶不作、横行乡里,对社会危害极大,其中就有一个王海山。王海山又名胖娃,宝鸡县八鱼人,家里一贫如洗,母亲被饿死后,便跟着父亲以乞讨为生。或许是乞讨途中经历了太多人性之恶,造成了王海山自私残暴的性格。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世道艰难,连乞讨都无法维持生计了。王海山只能回乡投靠伯母。伯母为人善良贤惠,是很传统中国妇女,并视他为己出。但伯母家日子也不宽裕,一到灾年更是清苦,王海山再也过不下去苦日子了,就打起了歪主意,想要入伙为匪。

当地有王六娃兄弟二人因为当过兵,仗着手中有枪便为非作歹,成为了镇里的一霸。由于王海山心狠手辣,被这兄弟二人看中,拉拢入伙。这帮人人明偷暗抢,越发猖狂和明目张胆起来,附近百姓饱受其害,人心惶惶。

然而,王海山对这种打家劫舍的生活却并不满意,他开始觊觎王六娃兄弟二人的地位。在一次抢劫过程中,王海山暗地里打死了他们,独占了枪支。要说王六娃兄弟拉拢王海山,最后反倒被王海山所杀,真是恶有恶报。王海山仗着抢来的武器,不断地扩充势力,以保护地方为名,就地征粮派款,八鱼一带百姓深受其害。到民国20年时,王海山已经成为宝鸡最大的土匪头子。他的武装势力连新来的宝鸡县长都要忌惮几分。

宝鸡县长剿灭无法,只得招安,任命王海山为地方民团长,粮饷都是政府承担下来的。王海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无法无天。他趁机扩充势力,与官府勾结,征粮派款反而合法化。王海山霸占良田,明征暗掠,聚物敛财。民国十九年,王海山为霸占鲁继周的儿媳,将其子鲁兴良枪杀;民国二十年,王海山抢来一良家女子行奸,将该女子绑在树上劈为两半,女子分尸而死。民国二十一年,王海山残杀了鲁继周全家。这种种恶行致使当地家道殷实的人家,总是提心吊胆,寝食难安,普通群众也忍无可忍纷纷亡命他乡。

在王海山最猖狂的时候,军队开始围剿王海山,王海山被迫遣散人马,藏匿枪支,四处逃窜,民国二十三年,王海山死灰复燃,震惊了宝鸡,各县开始合作围剿。王海山欲带队返回八鱼老巢,或许老天爷都无法忍受他的胡作非为,不料渭河水位大涨,根本无法渡河,王海山的队伍纷纷溃散。在围剿队伍的追击之下,一路逃窜的王海山最终被击毙,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民国时期世道艰难,不少人被逼无奈只能落草为寇。但恃强凌弱如王海山,最终只能落得个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下场,为人所唾弃。

民国时期宝鸡巨匪王海山是个什么样的人?

没看到过其资料,不了解,估计也就是小地方的“草头王”,谈不上什么“巨匪”。

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