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封李善长第一功臣,赐免死金牌,为何又杀他全家70多口?
77岁的李善长怎么也没想到,朱元璋变脸居然如此之快!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的一天,李善长的府邸来了一队精兵悍将,他们手持兵刃夺门而入,将整个宅院围得水泄不通。
和那些气宇轩昂的将士们相比,为首的宦官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只见他捏着兰花指走在最前面,慢吞吞地从袖子里取出一道玉轴绫锦,上面绣着祥云瑞鹤图案、两侧则印着翻飞的银色巨龙。那不是一张普通的布匹,而是皇帝恩威难料的圣旨!
面对诚惶诚恐跪在地上的李善长,宦官正眼都不看一眼,鼻子冷哼一声便宣读起了圣旨:“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一阵公鸭嗓过后,站立一旁的将士把一家人团团围住,任凭他们怎样呵斥、哀求都无济于事,不出一炷香的功夫就被五花大绑押上了街头。
李善长艰难地蹒跚在街头,每走一步、脚上的锁镣就会发出沉闷的撞击声,虽然他已是老朽昏聩的年纪,但那沉闷的声音却显得格外刺耳。李善长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虽然没有上阵杀敌,但军中的哪件大事不是自己参与决策的?粮草辎重哪个不是自己亲力亲为的?如果没有自己的尽心辅佐,朱元璋怎么可能打败陈友谅等一干劲敌,怎么会是现在的九五至尊?
想到这里,李善长仰天长叹,这可真是命途多舛。想当年朱元璋在朝堂之上毫不避讳地称赞自己“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建国之后,更是委任自己为太子少师、上柱国、韩国公,当初封赏功臣的时候,还是自己带头敲定,然后送到朱元璋案上朱批的。可能是皇帝感觉这些赏赐抵不上自己立的功劳,还特地赏赐了一块“免死金牌”,能免自己二死、免后代子孙一死,可是现在这块免死金牌还没派上用场,家中70多口全都要命丧黄泉,实在是令人唏嘘。
李善长都70多岁了,朱元璋为什么还不肯放过他?李善长全家人的悲剧,既是因为朱元璋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偏爱严刑峻法,又因为他自己居功自傲、不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
- 和胡惟庸关系暧昧。
胡惟庸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丞相、朱元璋巩固皇权的垫脚石,仅他一人就牵扯了三万余人被诛杀,包括李善长、郑遇春在内的“一公二十一侯”。
李善长和胡惟庸本是安徽同乡,而且李善长的侄子是胡惟庸的女婿,这样亲上加亲的关系令两人十分亲近,不论是朝堂上还是私下里,这两位掌握国家命脉的大人物如同手足一般。李善长原以为“伯牙子期”般的知音关系会传为一段佳话,没想到最终却成了一家人的祸端。
胡惟庸党羽势力坐大之后,他本人不再满足一人之下的地位,想要取朱元璋而代之,为了增加自己的筹码,他悄悄找到李善长,希望能够说服他公图大事。李善长得知他有不轨之心后,并没有急着向朝廷告发,而是努力克制自己惊恐的心情劝说道:“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
李善长的意思很明显,我已经是土埋半截的人了,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就不做了,也算是给自己留个好名声,但是你(胡惟庸)还年轻,等我死了之后你再放手一搏。这样的话简直就是教唆他人造反!
这些话原本应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是当时偏偏有奴仆在场,便将这些关系到生死的话记了下来。等到胡惟庸倒台,朱元璋大肆抓捕共犯的时候,李善长的奴仆为了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不惜卖主求荣,把那些话原封不动地交代了出来。
于是,“胡惟庸同党”的标签被印在了李善长的身上,原本不经意的一句话成了全家丧命的罪魁祸首。
- 杀李善长,其实也是为了搞平衡。
朱元璋虽然是放牛娃出身,后来还做过乞丐当过和尚,但他对人心有着异于常人的把控力。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主要依靠的就是安徽、浙江一带的子弟兵,开国之后两方势力也就形成了两大利益集团:淮西党和浙东党。淮西党第一代领导人物是李善长、第二代领导人物是胡惟庸,而浙东党第一代领导人物是刘伯温、第二代领导人物是杨宪。
朱元璋是怎么在两党之间搞平衡的呢?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淮西党如日中天,李善长、郭英、郭兴、汤和、常遇春哪个不是身经百战的悍将,再加上朱元璋本身也是安徽人,这就为淮西党平添了一层光环。再看看当时的浙东党,领头人刘伯温居然只得到一个伯爵,而且还是待遇最低的,所以那时候的浙东党根本无法和淮西党抗衡,刘伯温甚至被迫告老还乡。
随着淮西党日渐猖獗,朱元璋决定让两党势力平衡一下,于是他暗示浙东党第二代领头人杨宪秘密搜集淮西党人的罪证。扬宪也是个实干家,明白皇帝的意思后立马着手准备,派人对淮西党人严盯死守,最终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这个时候,朱元璋一边打压淮西党人势力,一边派人将刘伯温召回京城、官复原职。
浙东党虽然经此一事转向全盛,可短短几年后也没能逃过被打垮的厄运。
洪武四年,李善长主动提出辞职,丞相的职位暂时空置了出来,于是朱元璋把刘伯温叫来推举人才,同时也想试探一下他到底是不是和自己一条心。
朱元璋先是假惺惺地问道:“先生你认为杨宪适合做丞相吗?”
刘伯温明白,扬宪是自己人,如果推举他做丞相,肯定会遭到朱元璋的猜忌,于是果断否认:“扬宪虽然有才能,但没有肚量,不合适。”
对于这样的回答,朱元璋感到十分满意,于是接着问道:“那你看汪广洋和胡惟庸呢?”
朱元璋话音刚落,刘伯温就连连摇头:“他们两个还不如扬宪呢。”
这样一来谈话就陷入了尴尬,以上三人可以说是年轻人中的佼佼者,既然他们不合适,但丞相总是要有人做嘛,于是朱元璋情真意切地说道:“还是由先生做丞相吧。”
朱元璋迫切地希望刘伯温能出任丞相,可刘伯温却再次两袖清风地拒绝了虽然口头上说是不喜欢处理繁杂政务,但在朱元璋看来,这就是刘伯温趁机要挟自己,于是一生气便赐他告老还乡了。
刘伯温一走,浙东党算是彻底没落,淮西党在朝中再无对手,朱元璋是绝对不允许一家独大的,所以趁着胡惟庸案,他清洗了一大批淮西党人士,李善长就是帝王之术的牺牲品。
朱元璋封李善长第一功臣,赐免死金牌,为何又杀他全家70多口?
1367年底,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军攻克济南和山东大部分地区,一路向北挺进,汤和、朱亮祖已迫降方国珍,并配合胡廷瑞的江西部队夹击福建陈友定,整个形势如风扫残云。朱元璋梦寐以求、文臣武将们望眼欲穿的好时光就要来临。
同年十二月十日。李善长率文武百官奉表劝进。根据历史的成例。少不得三辞三让。这个沿门乞讨的托钵僧终于在次年正月四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整个南京城张灯结彩。李善长任开国大典的大礼使,是这场喜剧的总导演。在仪仗护卫的簇拥之下。朱元璋正式登上御座,南面称孤。善长又代表皇帝,捧金册玉玺,封马氏为皇后,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接下来便是进封功臣,李善长名列第一,封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宜国公,成为开国的第一位首相。
李善长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欣赏自己的才干,对眼前的荣誉地位和权势感到满足。为了保持已经获得的一切,他必须尽可能地对皇帝表示忠顺,同时还要警惕地注意那些想打他的主意的人。因为善长似乎觉得,朝中的派系分野越来越明显,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
原来,元璋打天下基本上是靠了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以他的老乡为核心的淮西武士集团,这是主力,是基干,是征战沙场的元勋,多与元璋一样贫苦出身。另一部分是江南的文士集团,他们有知识,有计谋,有较高的门第,但是入伙晚,没有实力。善长恰恰具有双方面的优长,所以元璋一直选择他作自己的助手驾驭诸将、主持政务。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一分子也很以此自负。但是美中不足,就是他作为一个文人,在政府活动圈子中,总有孤立之感,似乎受到江南文士集团的包围。有一件事也加深了他的这种印象。
1368年五月,元璋到汴梁视察,命善长和御吏中丞刘基作京城留守,善长负全面责任,刘基督察奸恶。刘基并不征得善长的同意,对一些权贵的不法行为雷厉风行地进行了打击,最后甚至搞到善长的亲信李彬的头上,于是二个人翻了脸,官司打到朱元璋那里,元璋亲自批复处死李彬,使善长更丢了面子。善长认为这是刘基有意刁难,待元璋回京后,就极力说刘基的坏话,元璋又把刘基开发了。江南的一些文人联合起来攻击善长。杨宪、汪广洋还想方设法讨得元璋的喜欢,大有跃欲试、取而代之的意思。这使善长感到有一种潜伏的危机。他很想找点臂膀,这时,恰好同乡胡惟庸靠了上来,于是二人的过往就愈来愈密切。
朱元璋这个人有着复杂的个性。他聪明有才,虚心好学,做事刚毅果断、洒脱利落,善于吃一观三,把握总局,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同时,他又猜忌多疑、刻薄寡恩,恩威并施、杀伐自专那一套手腕玩得很纯熟。他从本身的经验和历史的经验中,看出人心只有一个“狡”字。他不相信任何人的思诚。对付的办法就是威之以“势”,诱以之“利”。他要使所有的臣民阔伏在他的脚下,战战兢兢地去乞求他的施舍。
李善长所在官僚集团中的优长地位,在打天下时正好为我所用,如今坐了天下,却成为一大威胁。善长对权力的热心和对同僚下属的骄横尤其令他生厌。于是下定决心把他拉下来。
朱元璋在朝中广造舆论,说是要在杨宪、汪广洋、刘基或胡惟庸中重新物色宰相的人选,逼迫善长退位。1370年善长差惭交加,忧郁成疾。这时候,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已经是杨宪,善长唯恐落在他的手心里,胡惟庸怂恿善长把他搞掉。七月,杨宪以谋反罪被处死,善长才长出了一口气。当然,善长也不能再赖着不走,1371年他借口养病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元璋也顺水推舟,将他安置在凤阳,赐田一千五百亩,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户二十家,守坟户一百五十家,算作对他出力一场的报答。
善长冒着杀头灭门的危险跟了元璋,功名刚刚到手就这样被打发了,心下总有些不甘。这年二月元璋回风阳扫墓,善长鞍前马后,恭敬伺候,使元璋颇为动情,觉得对这位老朋友好像欠了点什么。
1374年提升善长的弟弟存义作太仆寺丞,负责全国的马政。1376年又将他的大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善长的儿子李祺,并在京师为善长大治府第。这是元璋第一次招驸马,善长也是元璋的第一个亲家翁,结婚礼仪自然是华贵而又隆重,满朝文武都羡慕得不得了。善长是抱着重被起用的欢欣和希望来迎接这一切的。哪想到进京之后,久久不见动静,便不免有些不舒服。汪广洋等人不放过这个机会,弹劾善长父子礼数不周,善长受到了削减俸禄的处分。为了安慰老亲,元璋给了善长“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议军国大事”这样一个极荣誉衔头,至于实际的工作,不过是临时管一管土木工程或御史台事务。善长年事越来越大,能得到这样的尊崇和荣耀,也感到知足了。
但是,明朝的政局掀起了越来越大的波澜。元璋看看已到桑榆晚景,他要在自己闭上眼睛之前,利用他的威势和力量,为子子孙孙奠定牢固的江山的基础,把下一代、下几代的事都在自己手中作完。为此,从洪武九年开始,就屡兴大狱,对那些已经使用完了或者有可能妨碍大明江山的文臣武将一个个连根拔除。最大的案子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牵连而死的有四五万人,功臣宿将基本上杀光了。擅长全家就是以胡党的罪名被杀。
胡惟庸也是定远人。因为老乡的关系受到善长的提拔。惟庸又将女儿嫁给了存义的次子李萜,同善长攀上亲戚。从洪武六年开始,惟庸就把持了中书省,飞扬跋扈,形成了强大的势力。他最后不能容于元璋是必然的。但元璋加给他以谋反的罪名,并由此瓜抄蔓诛,杀了三万多人,则是有意制造的一场血案。
1380年正月,胡惟庸被杀,善长也因此受到政治的猛烈攻击。大概考虑到儿女亲家,元璋将善长赦免了。善长抱着一颗紧缩的心,战战兢兢地度日。随着时光的流逝,该处置的都处置了,紧张的气氛似乎缓和下来,善长也就不再介意。他哪里知道,元璋并没有忘记这笔账,他在细心地观察着善长的一举一动。
1390年,善长七十七岁,已是烛残年,但还要尽情地享受,还要为子孙置产。他打算再造府第,并从卫国公汤和那里借了三百个卫卒。汤和怕受连累,赶紧密报了元璋,元璋就暗骂老儿不知好歹。四月,京城中有一批人因罪发遭边疆,善长又为他的亲信丁斌等人说情,元璋强耐着性子解释,善长又几次提起此事,元璋就气不打一处来。有人看透了元璋的心思,便火上加油,说丁斌原在胡惟庸家办事。元璋的愤怒就再也不能遏制,命令快将丁斌逮到镇抚司“好生打着问”。于是由丁斌牵出李存义,再由存义逼出李善长。最后就打出了这样的口供:“胡惟庸准备谋反的时候,曾让存义去说服善长!”到这步田地,善长就算满身是口也难于分辩了。
一帮恶奴闯进了善长的家,查抄劫掠,闹了个天翻地覆。七十七岁的老翁连带妻女弟侄七十余口锒铛入狱。临刑那天,善长用颤抖的手捧着洪武三年皇帝赐予的浩命铁券,老泪纵横,仰天哭道:“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里,免死!免死!谋逆!谋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善长同他的全家老小迈着沉重的脚步向刑场走去。到这时候他才有些醒悟,但是一切都晚了。看在父女的情分,元璋赦免了临安公主、骏马李祺和他们的两个孩子,其他人一概砍了头。
李善长的冤枉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谁敢于辩白呢?
朱元璋封李善长第一功臣,赐免死金牌,为何又杀他全家70多口?
能让朱元璋动了杀心的人不是做的事情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就是朱元璋在为自己的儿子铺路。明朝开国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大批能干的武将收复了宋朝数百年没有收复的燕云十六州,完成了统一中原的梦想,这其中并不是朱元璋一个人的功劳,像李善长这个明初开国功臣就功不可没,但这位古稀老人原想着拿着皇帝赐予的免死金牌能够安渡晚年,可最后还是免不了一死。
明朝功臣榜第一的李善长
明朝立国的时间是1368年,但在1367年的时候,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常遇春和徐达基本上就已经肃清了中原,他们两个带领的北伐军攻下了济南和山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一路向元大都逼迫而去,而在另外一个方面,汤和与朱亮祖也用实力让海上霸主方国珍归降,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桶。属于朱元璋的时代即将到来,文臣武将们梦寐以求的太平时代也要来临。
就功劳而言,李善长的确是明朝开国功臣里面第一名,他们在大势已定之后为朱元璋在南京举行了登基大典,这个时候的李善长作为文武百官的总代表,他开始向朱元璋进言让他做皇帝,而按照中国古代皇帝即位的传统习惯来说,要做皇帝之前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三辞三让”这个过程,朱元璋该推辞的推辞了,最后也接受了皇帝之位,而这个曾经在元朝末年因为活不下去了被迫去做和尚的人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那是1368年的正月,整个南京城之中张灯结彩,李善长也凭借着这次劝进让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进一步的稳固。这次登基大典之中,朱元璋是主角,而李善长则是整个过程的总导演,他代表着皇帝册封马氏为皇后,朱标为皇太子,然后就是如同汉初一样对功臣进行册封排名,整个功臣排名之中,李善长名列第一,被朱元璋亲自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中书左丞相,宜国公,反正就是一大堆名头加着了李善长的头上,目的就是为了将他彰显的更耀眼,目的就是为了将皇帝对他的信任推广给大家看。
明朝的功臣派系与站队
朱元璋当初打天下基本上就是分为了两个派系,一个是以和朱元璋从小就关系莫逆,与朱元璋有着亲密关系的淮西集团,这些人是明朝开国天下之中的主力军,大部分人的身份都是以武将为主,他们是许多决战之中的真正指挥者,另外一个派系就是江南地区的文人集团,他们有着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知识,他们掌握着整个中国南方的经济大权,但是他们游走不定,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没有看准天下大势,人来人往的起义军换了一个又一个,他们也不知道该把宝押到谁的身上。
李善长是淮西集团和江南文人集团之中的一个特殊分子,他明明是出身于淮西集团,但他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得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江南文人,而他也正是靠着这个优势在两个人集团之中游刃有余,为皇帝服务,做一个孤臣才是最好的服务。
一开始李善长对于自己的定义的确就是做一个孤臣,在两个集团之中他看起来是都像而且十分的便利,但我们都知道这种全能型人才看起来是什么都会,但真正要到军事或者文政的某一个专长上面他就是没有一个精通的,所以我们看到明初的李善长最擅长的其实不是为明朝制定新的文化,最精通的其实是政治斗争,也正是因为这些政治斗争让他从一个孤臣变成了一个结党营私的人,这也是后面他被定罪诛杀的根本原因。
胡惟庸之案
明朝初期三大奇案之一的胡惟庸案件就使得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在中国彻底被废除,朱元璋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信任手下的人了,他发现乱世之中大家可以一起共患难,但到了繁华盛世的时候,大家都失去了以前的初心,一个个都开始了腐败变质。正如那句名言所说:很多人在战争时期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但却在糖衣炮弹的攻击之下倒下了。李善长大概就是最开始变质的那一批人。
胡惟庸和李善长是同乡的关系,胡惟庸从年纪上面来说比李善长要小很多,说是李善长的后世晚辈也不为过,按照以前李善长高高在上的作风他是怎么也不会和胡惟庸去结交的,但在经历了开封城反腐案之后,李善长就改变了他的看法,朱元璋手下的御史中丞刘基(刘伯温)在开封城之中奉命查处贪污案,当时就已经查封到了李善长亲信李彬身上,最后这件事情因为涉及到开国第一功臣的身上而闹到了皇帝朱元璋面前。
刘基没有权力直接处死,所以把这件案子捅到了朱元璋面前,最后是朱元璋批评了李善长,亲自下令杀死了李彬,后面江南的文人也合着伙来攻击李善长,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李善长感到不安,认为自己一个人年老体弱,再这样下去势必会成为那个斗争之中最弱小的一方被联合绞杀掉,所以他便与胡惟庸来往开始了结党营私。
胡惟庸具体准备崛起成为丞相的就不说了,历史细节太过于冗长,我们只需要像诸葛亮一样读其大概和抓住主要事件就足以知晓一切。朱元璋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这在明朝初期的时候可以明显的分析出来,李善长对于他的用处就是在乱世之中为自己所用,把一大批文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可是在太平时代的时候朱元璋就不需要向李善长这种对于权力欲望巨大的臣子了,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执行自己命令唯唯诺诺的人。
所以朱元璋一直在朝中制造要在胡惟庸,杨宪,汪广洋之中重新物色丞相的舆论,这样的暗示使得李善长主动辞退,然后朱元璋为了安抚李善长将他封在自己的凤阳老家颐养天年,试想起来李善长当年作为元朝的郡守大臣冒着杀头的风险跟着朱元璋打天下,这开国都才几年时间就沦落到这个下场,李善长又怎么会甘心,所以李善长虽然已经退休,可是他却玩起了代理人的游戏,即在朝廷之中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来与朱元璋博弈。
从洪武九年开始,朱元璋大兴文字狱,从朝中抓捕了一大批密谋造反的人,这也就是明初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他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其实就是为自己的儿子铺路,将明朝初期那些有用的功臣一一拔除,或者将已经用完了的人处死,从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件之中只要与两家稍微有一些关系的人都受到了牵连,这两个案件使得明初的功臣几乎都死绝了。
当时的胡惟庸本来就与李善长交好,在很大程度上他其实也是李善长的代养人,只是后面翅膀硬了开始不听话了,胡惟庸案件之中朱元璋考虑到李善长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再加上自己女儿嫁给了他儿子的关系,觉得他应该没有几年好活了,不如就放过李善长一马算了,这次风波没有牵连到李善长可是并没有使得李善长长教训,反而恃宠而骄。
到1390年他77岁的时候还在尽情享受,为子孙置办家产,为了修建一座盖压京城的府邸他甚至从卫国公汤和那里借了三百名精锐士兵帮他修屋子,汤和是刚经历了蓝玉案,早已经魂不守舍,害怕受到牵连,便把这件事情禀告给了朱元璋。
再到后面胡惟庸案之中李善长亲信丁斌被发配边疆,李善长不知好歹的去求情,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人看透了朱元璋的心思,便添油加醋的说丁斌原来是李善长的家臣,朱元璋直接下令查处李善长,最后丁斌被屈打成招的说当年胡惟庸准备造反的时候曾经去找过李善长。
就是这样一个罪名安在了李善长头上,他原本只是出于情面替丁斌求情,可最后自己反被自己所害,朱元璋心中早已经对李善长的所作所为忍受很久了,这次的丁斌案使得朱元璋一下子爆发了出来,也就使得李善长一家七十多人都被朝廷的衙役全部抓住,到法场行刑的那一天,李善长自己也感叹自己该死,仰天大哭:“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里,免死!免死!谋逆!谋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总结
李善长虽然对于权力有着痴迷的态度,但他的冤枉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在那个朱元璋暴怒的时候,又有谁敢于冒着身家性命去替他求情呢?
朱元璋封李善长第一功臣,赐免死金牌,为何又杀他全家70多口?
敌囯灭谋臣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