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五次中东战争都是阿拉伯国家输了?
从1948年到1982年,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5次开战,但都大败而归。
这些阿拉伯国家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这个民族曾经一首创建起横跨亚欧非大陆的庞大帝国,无论是历史渊源、文化底蕴、民族凝聚力、人数上都甩以色列这个犹太小国几条街,而且阿拉伯国家有20多个,怎么就屡屡失败呢?
阿拉伯国家为什么屡战屡败?他们又为什么死咬以色列不放,就算屡屡失败,也非得比出个高下呢?
要讲中东战争,必须理清阿拉伯和犹太两大民族的渊源。对中东地区尤其是地中海沿岸这片土地,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不陌生,因为他们同宗同源,先祖们曾一同生活在这里。
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共同经典,《圣经》中就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来历记载得一清二楚。当年亚拉伯罕与妻子撒拉结合生下以撒,以撒又与利百加结合生下雅各(又名以色列),雅各呢又育有12个子女,他们便是犹太族十二个分支的祖先。后来亚拉伯罕又娶了女仆夏甲为妾,并生下儿子以实玛利,以实玛利后来也生下12个子女,他们便是阿拉伯族十二个分支的祖先。
这两个民族诞生之后,彼此融合地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可是到了公元前13世纪前后,古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的铁蹄相继横扫这片地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为了避免沦为奴隶的噩运,纷纷举家搬离这片是非之地。
当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巴勒斯坦地区重归和平,阿拉伯人率先返回故土,占领了所有肥沃的土地,并借此形成了自己的统治区。而犹太人失去了先机,想要重返巴勒斯坦地区却遭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只能继续在外漂泊。
一场“复国运动”,彻底激起两个民族间的矛盾。犹太人是想回到巴勒斯坦地区的,可最大的阻碍就是阿拉伯人。与此同时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十分反感犹太人,认为这个民族是上帝的“弃民”,最终结果只能是让他们灭亡。
但就是在欧洲“反犹”主义盛行的时候,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却选择背道而驰,成为犹太人复国的背后推手。
“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此目的而竭尽努力。”
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声明,英国政府将竭尽所能帮助犹太人复国。
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后盾,犹太人瞬间有了底气,从那一刻开始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疯狂涌入巴勒斯坦地区,积极地为复国梦做准备。
英国为什么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力挺犹太人呢?原来当时的巴勒斯坦地区虽然是阿拉伯人的家园,但属于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1917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奥斯曼土耳其属于同盟国阵营,如果犹太人真的在巴勒斯坦复国成功,势必挑起与阿拉伯人的矛盾,这样将动摇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
出于这种目的,英国十分愿意挑起巴勒斯坦地区的争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并通过表决的方式宣布将巴勒斯坦地区55%的土地交给犹太人建立国家。这样的决议阿拉伯国家肯定不服,于是长达几十年的中东战争开始了。
五次中东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 第一次战争。
1948年5月16日,也就是犹太人刚刚建立以色列的时候,埃及、沙特阿拉伯、也门、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伊拉克这7个阿拉伯国家组成的联军发动突然袭击。从兵力上来看,阿拉伯联盟4万、以色列3.5万,可以说是相差无几,但奈何以色列刚刚成立,国家机构并不成熟,在突如其来的战争面前丧失了主动权。
战火持续了二十多天,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以色列一半领土,以色列总理戴维·本·古里安连忙向联合国求援,而美国也顺水推舟,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停火倡议书。最终在国际压力下,阿拉伯联盟不得不暂时停止行动,这给了以色列宝贵的喘息机会,重整旗鼓后将阿拉伯联军赶出了巴勒斯坦地区,得以险胜。
- 第二次战争。
1956年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随即将以色列划入“禁行名单”中。
以色列的东、北、南都被阿拉伯国家包围,只有西面濒临地中海。而他如果想要进入西亚、印度洋一带,苏伊士运河是必经之地。以色列想要得到苏伊士运河的通行权力,而英法两国也想霸占运河的所有权,所以在一番密谋之下,英、法、以三国对埃及发动了进攻。
这场战争仅仅持续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却让埃及的军事实力受到重创,他不得不以开放苏伊士运河作为代价,换取三国联军退兵。
- 第三次战争。
1964年阿拉伯国家卷土重来,在巴勒斯坦地区安插了大量军事力量袭击以色列,以色列则打着“消灭威胁”的旗号发动战争,这次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完全占领巴勒斯坦。
短短十天的时间,以色列军队相继占领西奈半岛、加沙地区、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实际控制区域瞬间扩大了6万多平方公里。这一次以色列取得完胜。
- 第四次战争。
1973年,以埃及、叙利亚为首的11国军队发起突然进攻,以色列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全部被收复。在如此劣势下,以色列开始了全国动员,短时间内预备役部队就达到了40万之众,并且主动反攻叙利亚后方城市,以此来换取前线短暂的停火。
最终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双方最终停火休战,埃及虽然夺回了西奈半岛和苏伊士运河东岸的控制权,但这些对以色列来说无关痛痒,相反还激起国内强硬派势力的崛起。
- 第五次战争。
1982年以色列率先出手,派轰炸机入侵了黎巴嫩南部和叙利亚的贝卡谷地,炸死炸伤黎巴嫩、叙利亚军队4000多人,毁坏坦克火炮1000余辆。战争爆发之后,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并要求以色列退兵。
在国际压力之下,以色列别无选择,但是在撤退的途中大肆对黎巴嫩境内的国际机场、博物馆等公共场所进行破坏,造成不少平民伤亡。
五次大战,阿拉伯被打败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五次战争中,阿拉伯联军有很多机会能够打败以色列,可最终却被“反杀”,原因究竟为何呢?
- 犹太人的悲惨历史博得了国际同情。
- 以色列科技发展迅速,尤其是军工方面接近世界一流地位。
- 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的帮助。
- 犹太人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为什么五次中东战争都是阿拉伯国家输了?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为什么输了?你说也怪,五次中东战争可以说是以色列单挑阿拉伯群雄,可结果都是以色列赢,阿拉伯群雄也只能说是越挫越勇而已。
对于这个怪现象,一多半的小伙伴估计可以给出一个答案,老美在以色列屁股后头撅着呢?
您这答案,不能说是完全正确,但也不会错的太离谱,如果您想要把这事弄明白了,就听小编给您说道说道,估计有点长,您做点心理准备。
首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事,向来就不单纯,不是一个俩个原因就可以决定事件走向的,所以题主这事,咱还得搁到一个大背景中去聊,而这个大背景,还分俩阶段。
第一阶段。大家伙都知道,二战结束以后,全世界都面临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老牌的资本主义列强,要被踹下去,挪个窝,让给实力更加雄厚的国家。
这老牌的不用问就是英国和法国,至于德国压根就没有他说话的权利,你丫一个战败国,还冒出来这不找打吗?
而实力雄厚的是美国和苏联。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不明白了:“英国和法国这不是美国的小弟吗?让不让不就一句话的事吗?他们的利益还不是共同利益吗?咋还纠结这个!”
你快拉倒吧,目前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他们还是各有各的家,要为自己打个小九九。
而且二战结束以后,这个世界还是从上一个殖民时代过渡过来的,英国和法国的影响力还是有的。
美国人想要让英国人和法国人认清现实,这就得从他们的手里把利益抢到自己的手里,他们才会顺从的随着自己的指挥棒是跑还是跳的。
所以整个过程,您就看到了一个现象。
五次战役的前两次,可以说是苏联和美国联手排挤英国和法国的势力,确立他们在中东的影响力,一唱一和完全像那么回事。
那么咱把五次战役捋上一捋,您就明白了。
在很早之前,英国就开始布局,把犹太人往现在的以色列运,这种事,英国人最喜欢做,算是老手段了,目的就一个搅局吗?
其实这里头有一个道理,想要把一个家伙收为己用,你得给他立起来一个敌人,这个敌人没有你的帮忙他就打不过。
这招美国人也常用,算是一个继承,你比方说欧洲这块,欧洲人很敌视苏联,可他们打不过人家的钢铁洪流,肝颤,于是围在了美国这位大哥的身边,惟命是从。
其实以色列这块,也是一样的。
二战以后,以色列这事就被美国人接过了手。
毕竟英国在二战那会花钱花的都骨折了,真金白银全给了美国不说,自己家能生金蛋的企业工业,打骨折了的卖给美国,才换来的租借法案,他已经撑不住了。
这中间还有一件事,1948年联合国做了个决议,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把巴以地区这么一划拉,这就一人一半。
以色列人高兴,但阿拉伯人不同意,你看一闹别扭,可不就打起来了,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
而这一次战争,大家伙都喜欢把他们叫做,加多宝和王老吉打架,结果和其正输了。
咋回事呢?以色列和阿拉伯人打起来了,他俩到没事,还赚了一笔,以色列得到了一多半巴以地区,比之前承诺的还多,阿拉伯这块呢,他们也弄了一小块领土回去,埃及和约旦一人分了一点,而巴勒斯坦这块傻眼了:“这关我什么事呢?”
巴勒斯坦严重缩水,几十年过去了,他们还没建国呢?亏死了。
那么这里咋就能看出来,英法从中东退出影响力呢?您要拿这件事去说,弯弯绕太多,一两句话解释不明白。
第二次中东战争,那就太明显了。咋说呢?二战结束之后,很多地方开始闹独立,要求摆脱殖民地位,英国法国在面对这种大局,再加上他本身就不行了,二战消耗的太厉害了,就同意了。
那么埃及这块瞅着英国法国,虽然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但就那么回事,所以埃及要求英国人从他们的地盘上撤退。
这事随着英国人扶持起来的傀儡政权崩盘,已经成了事实,英国人撤了。
英国人说是撤了,但他们还是把苏伊士运河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您说埃及能答应吗?咱不说这里头的经济利益,就说这里头的战略价值,那也太大了。
埃及把目标盯在了苏伊士运河上了。
英国人全撤出去了,埃及跟着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您说英国人能答应吗?不可能,英国人拉着法国人又拉来一帮人开会要对这苏伊士运河进行国际管制,结果歇菜了,后来英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又拉来十八个国家扯皮说这事,还是没成。
能成才见鬼了,美国人蹲那乐呢?
您看,嘴皮子说不上,那就开打呗,结果就是英国和法国拉着以色列来了。
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说道这里有些小伙伴也许感觉到了奇怪,美国人哪去了?
美国啊,他和苏联站一块不帮英国人了。
其实这事之前,英国和法国想的很好,美国人一准会站在他们这里的,结果打起来发现,这货压根没心思参与其中。
最终英国人和法国人赢了,全歼了埃及的军队,但利益没拿到,在美国人和苏联人的联手下,埃及拿到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权利。
你看是不是很明显啊!苏联和美国一唱一和的,配合的很好,就算是人家战败了,都拿到了最好的结果。
这其实就是在驱逐这些老牌列强在中东的影响力。
这件事让英国人和法国人认清现实了,英国人铁了心当美国人的小弟,而法国人回去就建立欧共体,想将欧洲联合起来,美国人太不靠谱了。
而英国人想进来,戴高乐看不起这个曾经的兄弟了,因为他知道,这位进来是来捣蛋的,所以戴高乐在的时候,英国人一直没有机会加入的。
所以美国和苏联人家那是八九点的太阳,英国和法国没得比。
这是前两次,在往后那就是美国和苏联在背后角逐了。以色列背后是美国,阿拉伯背后是苏联。
第三次中东战争,就打了六天,埃及封锁了蒂朗海峡,以色列直接就动手了,打了六天,就占了相当于自己身子骨近四倍的领土。
巴勒斯坦整个被吞了下去,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约旦收获的那俩小地皮也被以色列给吞了。
你都想不到,策划这事的以色列总参谋长,后来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有意思吧!
以色列大胜啊,不仅拿回了耶路撒冷,还收回了他们的圣地哭墙。
好吧,阿拉伯这块肯定不甘心,在以色列赎罪日的时候,他们对以色列进行了一次突袭,这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
这一次,以色列都快绝望了,听说都要动用核武器的地步了。
最终能撑下来,还是有美国人的帮忙,他们告诉阿拉伯俩集团军中间有条缝,抄后路包饺子去。
于是沙龙带着他的坦克师,就冲过去聊埃及人的屁股去了,从而打赢了这场战争。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那是相当给力,美国人把全国能飞的家伙式都飞到了以色列帮忙去了。
而苏联给予阿拉伯的帮助就没有这么大了,他们打的子弹都快没了。
当然以色列想要在中东活下去,就算是赢了,他也得做出让步,因为阿拉伯他们输个十次八次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毕竟都是自己的地盘上活动,而以色列只要输一次,就彻底的完了,认怂是必须的。
于是双方蹲一块敲鼓出了《戴维营协议》。
到现在埃及和以色列好的可以,约旦一看埃及撤了,自己小胳膊小腿的撑不住也就和以色列好上了。
现在就剩下个叙利亚和以色列不对付,就算是以色列愿意把戈兰高地还回去都不成。
尬住了,现在瞅瞅叙利亚,好乱啊!
至于第五次,叫黎巴嫩战争,是最大的一次,但也是最不值得提的一次。
目标就是以色列想要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为什么五次中东战争都是阿拉伯国家输了?
阿拉伯国家始终没有解决为什么打仗的问题,仇恨以色列最初只是因为一片阿拉伯海洋里突然出现个犹太国家,感到心里不服气,并不是为了巴勒斯坦出头,匡扶正义。而且阿拉伯国家多反而心不齐,各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再说阿拉伯国家即便输了也不存在亡国的问题,更没有拼死力战之心。
反观以色列就不一样,周围都是敌人,输了就要亡国,重演千年流亡生活,这种强烈的危机感迫使以色列上下齐心、拼死作战,并且极力建设一支能打硬仗恶战的常备军,同时建立起了极其高效的动员体制。对以色列来说,真正的战力来自于动员的后备军,而常备军主要是在战争初期撑住,为后备力量的动员争取时间。
从国际政治来看,历次中东战争都少不了大国身影,在大国插手之下,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都是玩偶。而以色列后面站着的大国超级强大,这也是阿拉伯国家扳不倒以色列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以色列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险些亡国,那时候阿拉伯国家几乎全来殴打以色列,而且那时候憋在肚子里的气最足。但是就在以色列快要扛不住的时候,苏联、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却出奇一致为以色列争取了停火时间,这给了以色列宝贵的喘息之机,而苏联在此期间还放任国内大量犹太人移民以色列,其中很多人都是经过二战锻炼的坦克手、炮手、飞行员等技术兵种人员;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国家则提供了很多武器装备。法国、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给以色列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反观阿拉伯国家,在此期间却受到了西方的断供。停火期间,以色列组建起了正规军,理清了体制编制,充实了武器装备。待停火结束,双方再次开打时,焕然一新的以军对阿拉伯国家进行各个击破,使得缺乏统一领导和统一思想的阿拉伯联军一哄而散。
第二次中东战争实际上是英法联军围殴埃及,以色列只是个敲边鼓的。这次战争有没有以色列都不重要,也是以色列打的压力最小的一场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空军的精彩表现,以突然袭击将阿拉伯国家空军基本消灭在地上,随后集中空地力量对阿拉伯国家的地面进行突击,取得了胜利。这次战争是以有备打无备。以色列事先进行了战争动员和物质准备,而阿拉伯国家则是猝不及防,输掉也就正常不过了。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埃叙联军对打以色列,但是埃叙战争目的不一样,配合上就掉链子。埃军在渡过苏伊士运河突破巴列夫防线,收复西奈半岛就按兵不动,只剩下叙利亚军队在北线进攻以军。如果埃军当时不满足于此,继续猛攻,和叙军进行南北夹击的话,那么以色列的处境就很难说了。
埃军的消极,使得以军敢于将军队调集起来,先北后南,先击败叙军,转过头来再收拾埃军。而且沙龙师在强渡苏伊士运河反攻埃军时,则是美国人向以军提供了卫星情报,在埃军第二和第三军团结合部有很大空隙,这才有沙龙师敢于果断穿插,渡河攻击,最终反败为胜。
而在战场战争中,美国给予以色列巨大的情报和物质支持,运输机穿梭般向以色列进行紧急空运,光是反坦克导弹,几乎把美军在欧洲的库存差不多清空了。
第五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清除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和叙利亚驻贝卡谷地的防空部队,而以军对这两家是有明显优势的,打胜不稀奇,这场战争令人稀奇的是以军胜的比较利落,损失很小。(S)
为什么五次中东战争都是阿拉伯国家输了?
确实,从反犹太人的角度来看,阿拉伯国家都是站在同一阵营的。但是不得不提及的是,阿拉伯人内部几千年来的民族问题在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挑拨离间下早已升温,虽然广义上仍然被称作阿拉伯民族,但是实际上阿拉伯国家在犹太人问题上看法各不相同,很难达到一个真正的共同目标。而且,美国乃至俄罗斯都不会希望看到一个团结统一的伊世界,就跟阿拉伯人仇视犹太人一样,基督教眼里伊也是异教徒,土耳其迟迟不能加入欧盟,宗教问题就起到了很大的决定性因素,阿拉伯国家看似有1.5亿人但实质上在西方国家的削弱和分化瓦解下并不能算是一个集体。
其次,虽然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以色列国土面积小战略纵深浅,没有什么优势。但是,想要征服以色列的话,就必须从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进军,而这两个地区无论是地形还是面积都不允许大兵团进行作战,阿拉伯国家即使团结在一起想以色列发起进攻,也仍然会因为这两个地区的战线宽度等问题在正面战场上和以色列军队持平,可以说,阿拉伯国家的军队数量优势在这两个战线极其狭窄的地区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此外,就是美国中东战略上对以色列的支持。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时候,以色列就曾离灭国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在美国的国际政治调解和军火援助下,以色列迅速的恢复了元气,并最终反败为胜。可以说,阿拉伯国家不管怎么对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美国的全球性空军和全球性海军都会在第一时间对以色列进行武器装备的援助,并且长时间输血直到以色列获得战争胜利,阿拉伯国家看似有1.5亿人其实无用,以色列国家虽然只有800万人,却有着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庇护,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阿拉伯国家仍然不是以色列和幕后主子的对手。
为什么五次中东战争都是阿拉伯国家输了?
以色列经历的中东战争具体有五次:
第一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48年5月16日临晨,以色列刚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军集结了约四万人的武器装备,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以色列无论是人数或装备都处于下风。在战争初期,以色列节节败退。并不是人们想象的以色列轻松取胜。当时以色列的危机让人联想到以色列历史上遭遇的灭顶之灾(历史上罗马帝国曾经杀了约150万犹太人,希特勒又杀了约600万犹太人,)。
但是为什么以色列最后能反败为胜呢?
一是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部拼死抵抗才让局势得以维持。二是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说以色列需要时间重建军队。然后由美国出面要求联合国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6月11日阿拉伯联军同意停火四周。当时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大半巴勒斯坦土地。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全世界的犹太人大量捐款,从美国,英国,法国,捷克等购买了大量飞机,坦克,大炮和枪支弹药等轻重武器。大量经历了二战的犹太人军人从包括前苏联,欧洲和美国等地一窝蜂拥往以色列,迅速建立了强大的以色列国防军。直到7月9日重新开战时,阿拉伯联军原以为十日就可以结束战争,拿下以色列。谁知以色列已经今非昔比,再也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打的阿拉伯联军兵败如山倒,一举夺得了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最后因埃及军队失利,阿拉伯联军被以色列军队各个击破,隔离后才不得不签订停战协议而结束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是因为英法两国为了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恢复对埃及的殖民统治,联合以色列,于1956年10月29日,出动大批军队向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整个战争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了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凌晨7时45分,以色列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所有机场进行了突然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的地面部队也发起了进攻,至10日战争结束。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这次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战败而告结束。
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始于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前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联合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这次战争,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战争历时18天,交战双方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坦克5500辆,作战飞机1500架。战争结果又是阿拉伯联军以失败告终。(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被击毁坦克2000余辆,损失飞机约400架。以色列军队死亡5000多人,损失坦克1000辆、飞机200架。)
第五次中东战争开始于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在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出动了陆海空三军约10万人,进兵黎巴嫩境,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攻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大部分领土。著名的贝卡谷空战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入军队造成了巴解游击队伤亡3000余人,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也伤亡了1000余人。
由此可见,以色列赢了五次中东战争是有原因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发生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的以色列有了一个月的喘息的机会。这一个月表现在全世界犹太人的团结一致,大方捐款,大量有作战经验的犹太人回归。使得以色列能得到大量的轻重武器及兵源,以此挽回劣势,反败为胜。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胜利,今天或许已经没有了以色列这个国家。当然,以色列获得一个月的喘息机会,也与美国为以色列在联合国“公关”有着重要关系。再加上以色列军人为国家生存而战的勇气和不怕牺牲。再就是中东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教派林立,国家分教派,军队里也分教派,缺乏团结,犹如一盘散沙。导致阿拉伯联军在战争中缺乏协调一致的军事行动,士兵将士不知为谁而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实谈到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军事上获得取胜的具体关键战役要算以军对埃及军队的击败了。以色列在军事上扭转局势后,针对埃及军的弱点,一口气发动了三场大战: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学家不经意发现了一条罗马时代的古道,由比尔谢巴直通奥贾。以色列秘密扩修此道成为军用通道,让坦克和卡车都能通过。这完全出乎埃军所料!以色列利用这条道包抄埃军后方,造成埃军大吃一惊之时,毫无抵抗,全面败退。阿拉伯联军原本就是以埃军为主力,埃军一败,联军更无斗志,节节败退,最终完全被赶出了巴勒斯坦。
有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以色列强大国防力量的基础。随后的四次中东战争就没有多大的悬念了。
为什么五次中东战争都是阿拉伯国家输了?
犹太人自从决定在巴勒斯坦建国伊始,就注定会给中东这片土地带来流血和战火。以色列建国的第一天,阿拉伯人已经向新生的以色列进攻。当时以色列只有数万战斗力不强的民兵,为了生存,以色列向美国求援,获得了大量先进的武器。以色列的高官到美国“化缘”,在第一年就要到了5亿美金的援助,这笔钱可谓是解了燃眉之急。以色列用这笔钱将民兵改造为正规军,战斗力大幅提升。
大家要注意,虽然说以色列每次面对二十几个阿拉伯国家,但是每次直接交手的也就最多二三个国家,除了游击队性质的“巴解组织”,以色列主要是与埃及、叙利亚、约旦交火。最主要的对手在早期就是埃及。当时埃及是阿拉伯国家的“盟主”,很多阿拉伯国家团结在埃及高举“重建阿拉伯帝国”的大旗之下,以埃及马首是瞻。所以,当以色列打败埃及之后,阿拉伯国家基本上就哑火了。以色列每次用兵,都是孤注一掷,雷霆出击,而它的对手,则不能团结一致,往往在关键时期内部分裂,这是阿拉伯国家一直居于下风的原因。
此外,以色列的武器装备一直在中东地区居于“压倒性优势”。以色列有强大的军工研发能力,有的武器比美国还好。这与以色列极其注重科学技术有关。以色列的工程师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为世界第一。而阿拉伯国家更关心宗教,妨碍了科学进步。
以色列也拥有一批又一批名震天下的杰出将领,所有的政府高官都是名将退役。像佩雷斯,沙龙,拉宾这些人,他们之前都是超一流的军事家。拉宾到美国访问,被邀请到美国五角大楼传授作战经验,下面坐着一大圈上将中将,都用很虔诚的态度学习。这也证明这些以色列的名将的能力得到了举世公认,连美国都深为佩服。而阿拉伯国家,还没有特别杰出的军事指挥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